軍事乃大武術,武術乃小軍事(一)

2021-02-07 武術

        我國武術與軍事武藝同源異流,並且始終交叉地發展著,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先秦到清朝,我國的戰爭相當頻繁,無數次的戰爭中產生了許多卓越的軍事家,結出了兵家理論的累累碩果。好些武術家便將若干兵家理論溶進了武術理論,兵法與武法的關係隨著歷史的腳步也愈發密切。 

保國為民 

    寫出《孫子兵法》的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指出,用兵作戰是「國之大事」,其目的在於「誅暴亂,禁不義」,「誅暴君而振(賑)苦民」,即在於保國為民,使國家、民眾不遭受殘暴敵人的危害。楚莊王說:「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他既反對用戰爭去侵犯其他國家,又反對用戰爭去實現個人野心,魚肉人民,這是兵家理論異常光輝的精華。     

    武術理論汲取了兵家理論的這一精華,主張「為國出徵把敵拿」,「濟困扶危救眾生」。許多優秀的武術家都奉行這個主張,為國為民而學習武術、施展武藝。劍俠荊軻即是代表。他反對秦國任意吞併其他國家、實行暴政,前去刺殺秦王,雖英勇犧牲,卻譜寫了一曲悲壯之歌,「名垂後世」。 



清朝武官世家所著《王堡槍譜》

有備對無備

    無淪做什麼事,都要預先有所準備,才可能成功。作戰更加如此,孫武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認為作戰準備十分重要的一環,是訓練軍隊。吳起強調「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否則,軍隊倉促上陣,臨陣磨槍,不但無法戰勝敵人,反而會使自己遭到慘重的失敗。 
    兵家這個理論,為武術家們所服膺。他們無不重視準備,諄諄告戒習武者「有備能制人,無備受人制」「交口之前要考慮,動手之前要準備」(拳諺)。他們也無不重視訓練,諄諄告戒習武者:「七十二藝須苦練,春夏秋冬不休閒;每天練習數百遍,持恆定然成好漢。」正是由於這樣,歷代武林中湧現了許許多多的高手,他們能夠克敵制勝。 
    自己要作好準備,對敵人則要「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虞(準備)待不虞者勝」,這也是兵家理論的一條準則,所以,武術理論也力主學習它,拳諺中就有「乘其無備而攻之,出其不意而擊之」的說法。優秀的武術家們每每照此行事,博得了勝利,正像《水滸傳》描述他們的典型形象——武松打蔣門神那樣: 
    「蔣門神雖然長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虛了身子,先白吃了那一驚,……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來算他。蔣門神見了武松,心裡先欺他醉,只顧趕將入來。……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松一飛腳踢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將過來,那隻右腳早踢起,直飛在蔣門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後便倒。武松追人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這醋缽兒大小拳頭,望蔣門神臉上便打。」武松有備而來,一下子將無備的蔣門神打倒了。 


武松醉打蔣門神

膽氣當頭

    戰爭關乎著雙方的生死存亡,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不管是將帥還是士兵,首先都必須具有膽量、勇氣,兵家理論便將膽氣作為將帥的首要條件之一,要求他們「氣凌三軍,志輕強虜」「勇於大敵」,同時將膽氣作為士兵的一個必要條件,要求他們「必以膽為主」。它認為「兵戰之場,……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勇於犧牲便勝利,貪圖苟且便敗亡。 
    武術搏鬥雖然不像戰爭似的與國家、軍隊的命運息息相關,但也決定著個人或群體的勝負、生死,因而武術理論也要求武術家首先必須具有膽識、勇氣,如拳諺說的:「一膽,二力,三功夫。」「放膽必成功。」


智謀為上

    軍事當然要用武力,然而兵家理論卻更崇尚智謀,所謂」上兵伐謀」,最好的用兵之道是運用智謀戰勝敵人。因為一者運用智謀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既能戰敗敵人,又能使自己不受任何損失,那是「善之善者也」;二者「兵無常勢」,戰爭是異常複雜、變化多端的,沒有智謀,光靠猛衝猛打是不行的。基於此識,兵家理論要求軍事家充分發揮才智,「老謀深算」:戰前要研究、制定戰略戰術等,即「未戰而廟算」;戰時要隨機應變,「因敵變化而取勝」。

    武術理論同樣將智謀置於武藝之上。所揭示的武打的一個特點是:「微妙莫測變無窮」(拳諺)。它認定:「有智贏,無智輸」(拳諺)。它強調:「勁變招變,敵變我變」(拳諺),「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要站定成式,不可專用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起落進退,變化無窮;是用智而取勝於敵也。」 

知己知彼

    打仗是雙方的戰鬥,因而軍事理論告知一切統帥,必須熟知雙方有關的種種情況,據此決策。孫武說得好:「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後來的將帥們,凡是聽信孫武的話的便都嘗到了凱旋的甜果。 
    對此,武術立論家們亦深信不疑。陳鑫即說:「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武禹襄也指出:「以已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已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這是因為武術搏鬥跟打仗一樣,也是由雙方進行的,既要對自己有個清醒、切實的認識,又要對對手的功力、長處與短處有所了解,這樣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原文:劉春風)

相關焦點

  • 軍事乃大武術,武術乃小軍事
    我國武術與軍事武藝同源異流,並且始終交叉地發展著,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技擊是武術的靈魂
    一、技擊是武術的基本屬性,是武術的靈魂,武術不講技擊就不叫武術,叫演武操或者養生功。武術要保持其文化的本原性就必須講究技擊。有些人解釋武乃止戈,意思完全顛倒了,武乃人高舉戈前行。武,無論是關於軍事,還是關於技擊都是在戰鬥,是武力搏殺的意思。二、技擊可以維護人們的生命財產。有人講現在是熱兵器時代,武術技擊已用不上,手腳再快趕不上子彈快。
  • 技擊是武術發展的生命線
    言詞和藹,舉止有度,點到為止、切不能驕橫狂躁,大傷和雅,因舉手投足雙方心裡清楚。夫而後武德精神得以漸復,古道得以長存。        中國武術起源於實戰技擊,「廣大高明而不離乎日用」,「學以致用」是人們習武的目的和信條。「學」乃習武者平日研習之朝夕漸摹,「用」則為實戰運用之自然而然。鑑定一門拳術是否合理科學,要在於養生效果與技擊效率而已。從技擊角度看,拳術之和諧在於精簡。
  • 兩宋時期的武術
    這一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戰爭頻繁,統治階級十分重視武備。宋朝的軍隊實行募兵制,通過選募、武舉考試把武藝人才。軍事訓練採用統一的「教法格」,並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軍事訓練的規範化、系統化,促進了武藝的提高。這一時期兵器種類大增,形制複雜,各種兵器武藝呈現多樣化趨勢。在軍事武藝發展的同時,民間武藝蓬勃興起,民間結社十分普遍。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促進了城市文化的發展。
  • 武術與中醫傷科
    戰爭帶來的嚴重人體損傷需要不斷發展的傷科醫學和醫療手段;不斷發展的武術活動,需要傷科治療作保障。因此,傷科與武術不但有關係,而且這種關係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密切,以致至今仍是武術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 青島武術的往事追憶
    圖一:「少林」地躺門派第二代傳承人王朋岐在演練36路「梅花刀」 清代光緒年間,「郝家村」青少年郝清桂(出生於同治並進行了大膽創新,將「地龍鏡」拳改稱:「地龍經」拳;後來又改為:「地躺」拳。將「迷蹤、燕青靠」拳改為:「燕青」拳。將「羅漢」拳改稱:「小五手」,將十四手改稱:「六手八塊,獨具風格,自成一派!並整理出拳譜。
  • 比起中國漸漸淪為花架子的武術技藝,古印度這九大武術一直在傳承
    「殺人技」的中國武術漸漸沒落成了「花架子」,缺少傳承。2.Silambam:Silambamis是來自泰米爾納德邦的基於武器的印度武術。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武術風格。在silamban中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武器,其中一些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Silambam還利用了蛇、老虎、鷹等動物的動作。Silambam的另一部分是Kuttu varisai,這是一種非武裝的武術。
  • 尋訪印度古武術卡拉裡
    印度之行,小編非常有幸遇到了同中國傳統武術一樣非常優秀的南印度古武術卡拉裡帕亞特,並親身體驗了兩節訓練課,收穫頗豐,分享給廣大武術愛好者!!!
  • 武術實戰中不可不談的力量
    各種搏擊術都有自己的訓練方法,中國武術在前年的實戰總結中,更有自己獨到過人之處的一套訓練體系,下面我想就各國的搏擊術和中國武術做一下對比僅供大家參考。西方的拳擊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拳法,拳擊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人宣揚「力量訓練有害論」。這種聲音一度還非常強大。但是真正強大的拳擊手從來沒有相信過這種說法。原因非常簡單。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很難在比賽中佔到便宜。
  • 武術基本功:馬步訓練法!
    武術基本功僅以長拳類的基本功練習方法為主,將武術基本功分為肩功、腰功、腿功、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跳躍、平衡、跌扑滾翻和組合動作進行教學。
  • 秘傳的武術實戰秘笈
    3.敵若亂打,擊臍即解原未練過武術的人出手必手腳齊出,此對一般武術好手確實難以防守,故武林中有「亂拳打死師傅」之說,本人對此研究多年,終悟此招即見敵打之敵,對準他的臍中部射踢即可,往往一擊如洩氣之球,當場癱倒,此即亂打者空當也。
  • 真正的傳統武術,返璞歸真,毫無「高難美新」
    武術是上天賜給中國人特殊的禮物,是智者的修為。真正的(非表演)武術動作樸實而簡單,運動中所包含著東方人體學、宗教修持法與人文關懷,是一個以身體運動為載體的大文化,從中獲得難以言表的身心愉悅。傳統國術注重練功蓄養,首重呼吸,極反對以毀壞人類健康為代價的運動。從中國武術運動養生理論的角度,絕大部分奧林匹克的運動都是毀壞人類健康的運動。挑戰極限使肢體內藏承受超負荷的壓力。
  • 讓武術文化傳承下去是我的動力
    都說武術造硬漢,武術也讓我披上了一身戎裝,成為一位女漢子。  高中時,抱著強身健體的單純想法,我成了校武術隊的一員。從此以後,當其他同學晚餐時間湧入食堂的時候,我們還咬著牙苦練基本功;當假期校園只剩一片寂靜的時候,我們還在榨乾汗水似的勤學套路;當同學們都在享受高考結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輕鬆時,我們卻在背水一戰,準備著最後的比賽。
  • 【源搏跆拳道】武術、跆拳道、空手道的區別
    1.武術: 武術是運作武力的學術,武術是擁有武力和使用武力的學問。武術包括所有以原始風格表述武力的項目,武術包括所有的展示武力和使用武力的形式。人類本能的對武力的需求產生了武術,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人體結構的相同和思想行為的一致決定了古今中外的武術的性質模式和行為原則的無別,環境的限制世俗的影響和人為的因素導致武術形象的千姿百態。
  • 八極四海傳 兩岸一家親 臺灣海峽兩岸武術交流團來我縣進行武術交流
    此次武術交流活動搭建了海峽兩岸武術愛好者交流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彼此間的交流,臺灣武術界人士對此表示,海峽兩岸武術同源、民族一體,中華武術傳承深遠,在臺具有很強的認同性和感召力。據了解,由國務院臺辦交流局、中國武術協會指導,河北省武術協會、臺灣中華洪門武術聯盟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武術交流會」於8月18日至19日在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舉辦。
  • 樅陽章氏祖傳武術器械之【馱傘棍】
    東鄉武術傳承人章根苗宗親表演馱傘棍(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樅陽東鄉武術眾多的套路中,有一器械棍術套路,叫馱傘棍。 在東鄉是有廣泛傳播的,也是習武者最喜聞樂見的器械套路之一。招式分別叫:行人馱傘,鐵牛耕地,白蛇擋路,黃龍擺尾,喜鵲登枝,怪蟒纏腰(腰棍),仙人背劍(東鄉方言通俗說法叫撕腳肚子),平地風波(又叫風波棍),朝天一柱(又叫響棍),古樹掀椏(譜決用「苦竹仙安」,此乃音之訛傳)等十個式子。馱傘棍中的棍法,和其他棍術一樣,主要有揭、劈、蓋、壓、掄,掃、穿、託、挑、撩、撥,戳,舞花等動作。
  • 少林宏武堂武術夏季培訓報名了
    學習武術歷來沒有男女之分,男孩子學武術,女孩子學舞蹈,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當今社會,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需要有一個好的身體做前提,女孩子天生在體質 力量都不如男孩 女孩子的脆弱 多病 膽怯都會給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許多的不便,所以說女孩子更應該學習一下武術 女孩子學過武術之後,無論是在形體氣質 都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
  • 菲律賓武術卡利在中國——UNO-MAS KALI MMA
    通過《菲律賓武術卡利(Kali)的源起與傳承》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卡利這一來自東南亞的實戰派傳統武術有了一定的認識。
  • 爆火的馬保國背後,是武術的恥辱還是機遇?
    無論是以海外IP出門的搏擊運動還是傳統武術,即便強如UFC這樣的金牌IP,在國內不論是觀賽流量還是參與基數,都是十足的小眾項目,距離足籃兩大球、電競和參與型的乒羽遊泳都有著不小的差距。小眾項目想要擴張用戶面,抱緊硬核嚴肅賽事不放肯定不行,如何出圈是一個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 傳統武術套路在實戰過程中到底有沒有用?
    其主要原因就是近幾十年來武術特別是武術套路的表演化。隨著和平生活的到來,武術的實戰功能大減,從五十年代起,官方陸續編制了大量官方武術套路,這些套路大大削減了傳統武術套路中的實戰功能,代之以健身和表演,這些套路由於官方推廣而廣為流傳,既滿足了人們練習武術的願望,又不至於給社會治安製造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