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要體驗小米電助力摺疊自行車,在試騎體驗之後,我決定騎著它回家,來一次真正的通勤實戰體驗。
說回我們今天的主題,這款小米電助力摺疊自行車在定位上主要針對短距離的通勤需求,而上下班則是比較重量的應用場景之一,所以筆者決定通過上下班的騎行體驗,來對這款電助力摺疊車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看看它是不是真的能夠滿足人們日常通勤的需求。
小米/輕客電助力摺疊自行車參數:
什麼是電助力摺疊自行車?
由於電助力自行車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少見,部分消費者可能對於這類產品並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開始今天的實戰體驗文章之前,先給大家解釋下電助力摺疊自行車的概念?
怎麼理解電助力?
簡單來說,電助力自行車一般不具有純電力騎行模式,而是通過「人力+電力」的混合動力驅動,在騎行方式上,又與普通自行車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在電機助力的驅動下,會讓用戶的騎行變得非常省力。在助力方面,這款小米電助力摺疊自行車搭載了TMM力矩傳感器,也就是後軸勾爪傳感器,能夠在騎行過程中根據騎行的實際需要,給予騎行者一定的輔助動力,從而達到助力的目的。
它的助力原理是:腳踏的動力通過鏈條傳導到飛輪,引起直接接觸後軸的金屬部件發生輕微形變,而「後軸勾爪傳感器」在受到後軸給的力量時就會產生形變,進而將感應到的腳踏數據傳遞給電機控制器,然後調動電池電機為電助力車提供動力,最終實現電動助力的目的。「後軸勾爪傳感器」的優點是原理簡單,結構也並不複雜,是比較經濟的一種做法。
摺疊有什麼用?
之前為了體驗下這款摺疊自行車的便攜程度,我嘗試過將它帶上地鐵,不過從進地鐵站開始我就後悔了,因為即使將它摺疊之後,它也依然不適合手提攜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它的體積還是有點大,其次接近30斤的車身重量,對於需要換乘地鐵的我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所以這類電助力摺疊車目前還是更加適合汽車後備箱,而不適合肩扛手提這類的攜帶方式。
它是自行車嗎?
這一問題可能有點爭議,不過我認為還是有必要單獨來說說,從電助力自行車的騎行的方式來說,個人認為它依然屬於自行車,因為不具備純電動模式,騎行過程中也需要通過腳踏來驅動,同時在速度上也和自行車差別不大,正常騎行的速度基本不會超過25km(飆車行為除外),騎行的安全性更高,所以它更接近自行車的騎行體驗。
實戰騎行體驗:
第一次騎行
說實話,由於筆者住的地方離公司距離較遠,之前並未考慮過騎電動車、自行車、平衡車等類型的代步工具上班,不過在試騎過輕客和小米的電助力自行車後,讓我有了想去嘗試一下的想法,同時,自然也想通過最真實的騎行,來看看這款小米電助力自行車的通勤性能究竟如何,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的初衷。
在試騎之前,自然需要做一些簡單的準備工作,首先就是騎行路線的規劃,由於平常用的是高德地圖沒有騎行路線,所以我選擇了百度地圖來做騎行路線的規劃。根據百度地圖規劃的騎行路線,從公司到家的距離為15.4公裡,預計騎行時間在1小時16分鐘左右,上坡距離為2.9km,下坡距離為3.5km。根據小米官方的數據顯示,小米電助力摺疊自行車的續航裡程為45km,而筆者一個往返的距離在30km左右,所以在充滿電的前提下,第一次試騎時,我並沒有帶充電器回家。
百度地圖APP騎行路線
做了上面的這些工作基本就可以出發了,不過筆者的內心還是有些忐忑,因為15km騎行距離並不算短,而且對於騎行線路也不太了解,好在第一次的騎行比較順利。筆者此次騎行的全程為14.8公裡,全程採用經濟和平衡兩種助力模式騎行,最終實際騎行時間為58分鐘(不包括停留時間),最高速度能夠飈到35公裡左右,正常情況下基本能保持20公裡左右的時速,到家後剩餘電量顯示為88%,比較令人驚喜,就個人的騎行感受來說,15公裡的騎行並不感覺到累,除了因為天氣熱出了一身汗之外,整體的騎行體驗確實不錯。
四種助力模式
在筆者此次的騎行體驗中,小米電助力自行車搭載的一些配件也在實際的騎行中體現了其價值,比如車燈的設計,筆者快到家時,天色已經開始暗了下來,於是就嘗試開啟了前車燈,前車燈能夠照亮前方大約四到五米的近地路面,車燈的亮度能夠看清近處的路面情況,尾燈的設計也能提醒後面的車輛保持距離,避免危險的發生。
另外還有鈴鐺的設計,在必要時也能提醒路人,在人流密度比較大的上下班高峰期,鈴鐺確實比較有用。在左車把上配備的「行車電腦」,能夠查看裡程、時速、電量、功率等基本的數據,也可以隨時調節騎行的助力模式,當然還有最基本時間顯示,可以在騎行中隨時看看時間,雖然簡單,卻都比較實用。
行車電腦
鈴鐺設計
第二次騎行
第二次的騎行是從家到公司,騎行路線和第一次保持不變,由於返程的上坡路段相對比較多,所以我選擇了加強助力模式,而加強模式比經濟模式在助力上有明顯的提升,騎行也更省力,比較適合上坡較多的路況。為了避免早高峰,所以第二天筆者出門比較早,然而卻在距離公司還有四公裡左右的地方遭遇陣雨,雖然筆者實先準備了傘,不過還是被淋的很慘,這裡也不得不吐槽下這輛自行車沒有擋泥板的設計了,不僅筆者的背包遭了秧,車身也被濺的全是泥,事實也證明了這輛車確實不適合下雨天騎行,所以在出門時一定要記得看天氣。
不過這裡也不得不說一下,這輛自行車的整體防水設計還是不錯,「行車電腦」也採用了防水的設計,在下雨天也能保證正常使用。
筆者慘不忍睹的背包
最終,筆者的第二次騎行距離為15km,全程採用加強助力模式,騎行時間為56分鐘,最終達到公司時,剩餘電量顯示為65%。
第三次騎行
雖然第二次的騎行經歷比較慘痛,不過在好天氣的誘惑下,還是有了筆者第三次騎行的體驗,經過了前兩次的騎行經歷,對於車輛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這一次主要體驗了下禧瑪諾的內三變速功能,它的調節裝置在右車把位置,可以隨時調節三擋速度模式。
根據筆者實際的騎行體驗,一檔和二擋均能夠適應上坡路面的騎行需求,而且騎行也並不費力,二擋的速度比一檔來說更有優勢,三擋則比較適合平緩路面,能夠保持一個相對較快的騎行速度,不過即使在加強模式下,三擋騎行起來都會明顯感覺到有點費力,在實際的騎行中,禧瑪諾的內三變速確實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符合日常騎行的需求。即使在沒有助力的情況下,三級變速也能通過檔位的調節,讓我們騎行時更省力。
最終,筆者第三次的騎行歷時56分鐘,騎行距離同樣為15km,根據不同的路面情況,此次全程搭配了經濟和加強兩種助力模式,最終剩餘電量顯示為42%。
第四次騎行
有了前三次的騎行經歷,本以為第四次會十分順利,結果卻因為抄近道而走錯路,多走了近一公裡的路,所以此次的騎行距離達到了16.9km,而騎行時間則為54分鐘,到達公司時,剩餘電量顯示為14%,同時也開始提示「電量過低」。
在經過了四次的騎行體驗之後,筆者也不得不面對一個騎行中比較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安全問題,筆者騎行的路段一部分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一部分道路則沒有,所以很多時候,騎行自行車也需要和機動車、電動車混在一條路上,而有些自行車道則基本上變成了零時停車場,所以就目前的騎行環境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這可能也會成為筆者是否考慮繼續騎行上班的一大顧慮。
續航總結:
截至到第四次的騎行體驗,筆者已經完成了兩次上下班的往返路程,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為下班路程,下坡路段多餘上坡路段,而第二次和第四次為上班騎行,上坡路面比下坡路段多,不過差別並不明顯。筆者總共的騎行距離已經達到61.7公裡,對比小米官方公布的45km的續航裡程,這樣的續航可以說超過了筆者的預期很多,以單程15公裡來計算,這樣的續航也完全足夠了。
四次騎行的數據對比:
體驗總結:
通過筆者60km+的騎行體驗,個人認為小米電助力摺疊自行車是能夠滿足消費者日常通勤的需要,騎行也並不費力。而在通勤效率方面,根據筆者的上下班體驗,15km的路程,騎行時間大約在一小時左右,與筆者平時乘地鐵+步行上班的時間十分接近。小米電助力自行車的續航是最讓人比較驚喜的地方,在騎行61.7公裡之後,電量依舊剩餘14%,超過了官方公布的45km的續航裡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