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東芝事件"如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83年,蘇聯通過秘密渠道成功從日本東芝公司採購了4臺高精度五軸聯動工具機,為此東芝乃至整個日本政府都受到美國方面的強烈譴責。
這批工具機隨即用來生產蘇聯"阿庫拉"級核潛艇的螺旋槳,成功降低了水下噪音。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在克裡米亞問題上受到制裁的俄羅斯無法繼續從西方國家購買高精度工具機,這時他們又把目光轉移到了日本身上。
在歷時5年的談判後俄羅斯終於和日本就進口工具機問題達成協議,從工具機領域的巨頭——瀧澤公司引進5微米精度五軸聯動工具機的生產許可,並由俄羅斯國內的科夫羅夫公司完成國產化。
這表明時隔36年後,日本高精度五軸聯動工具機再次出口到俄羅斯,只不過日本這次終於能夠正大光明地出售了。
蘇聯解體後,西方認為國力大幅衰弱的俄羅斯已經沒有實質性威脅,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曾放開了對俄高精密設備的出口管制,俄羅斯在這段時間內有不少出口武器大量採用了西方元器件。
例如蘇-30MKI戰鬥機的計算機採用了英特爾商用處理器,計算速度甚至強於同時期西方戰機的計算機系統;飛行員前方安裝了法國泰雷茲公司生產的新型衍射平顯,綜合性能遠遠超過國內裝備的折射型平顯。
出口型T-90AM主戰坦克採用了法國的熱像儀,使得T-90AM終於擺脫了蘇制坦克夜視能力弱的缺點。
雖然2014年後俄羅斯遭到西方制裁,但畢竟目前的國際環境遠沒有冷戰時期那麼緊張,俄羅斯還是能夠購買西方的一些貨架產品,只是無法轉讓生產許可,並且採購數量受限。
但在高精密工具機方面,西方從來就沒有向俄羅斯出口過哪怕一臺,這對於一向堅持國防自主的俄羅斯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性能追求極致的現代武器,對零部件生產和配合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各種新型材料憑藉著遠遠優於傳統材料的物理、化學等特性,在高精密零部件的材料選取上佔有日趨重要的地位。
工具機作為"工業之母",如果工具機在加工條件、加工精度等方面無法達到要求,性能再先進的設計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當我們從外觀上看蘇聯研發的武器時,第一印象恐怕就是"傻大黑粗、暴力美學"。
實際上這是因為蘇聯在高精密工具機領域長期落後於西方國家,難以生產出體積小巧、性能先進的裝備,完全屬於不得已而為之。
一部完美的工具機需要高超的機械設計、高性能材料和先進的電子系統相結合。蘇聯在機械設計方面展示了斯拉夫人獨特的智慧與哲學,皮實可靠成為了不少蘇制經典武器的代名詞;艇身全部採用鈦合金製造的"阿爾法"級核潛艇、大量摻雜貴金屬以及稀土元素的AL-31F發動機渦輪葉片等同樣標誌著蘇聯在金屬材料科學方面取得的領先地位。因此,蘇聯在工具機領域落後的根本原因還是受到國內電子工業的限制。時至今天,俄羅斯電子發展水平依舊嚴重落後歐美國家,仍然需要大量進口先進的電子元器件。
這次日本向俄羅斯出口的五軸聯動工具機,不僅可以生產各種高精度、複雜型面的常規金屬零件,更重要的是憑藉著5微米的加工精度,能夠勝任諸如精密管路、波導管等微細部件的加工。進而應用在相控陣雷達、航空發動機等俄羅斯正在奮起直追的領域上。為何如今美國對日本向俄羅斯出口高精密工具機這件事不再做激烈反應了呢?畢竟今天的俄羅斯根本不能同曾經的蘇聯相比。瘦死的駱駝雖然比馬大,但終歸還是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