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憲良
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治和行政學院政治系主任
2015年8月22日,北京,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訓練基地,參加閱兵的戰士們正在訓練。 東方IC 圖
大型軍事閱兵不僅是一個國家展示國力、彰顯軍威一種的方式,也是提振軍心、凝聚民心的有效方法。一次成功的大型閱兵有利於增強國家的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
中國一向是對大型軍事閱兵比較重視的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已舉行過14次國慶大閱兵。每次閱兵的背景和規模皆不盡相同,但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比較引人關注的是以下幾次。
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部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 新華社 圖
1949年
第一次國慶大閱兵是新中國的建國慶典,因此十分引人注目。正是在那次慶典上,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今日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在那一刻,舉國歡慶,長期飽受凌辱的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一個苦難的時代從此結束,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戰火中獲得了新生。毛澤東主席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這次閱兵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任檢閱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兼京津衛戍區司令員聶榮臻任總指揮。
由於剛剛建國,很多武器裝備還不能自行生產,因此在那次閱兵中,閱兵隊伍的武器可謂五花八門,很多裝備繳獲自日本、美國和國民黨軍隊的武器。坦克也是由日式、美式、德式組成。受閱的飛機梯隊僅有17架,為了給外界產生受閱飛機數量更多的印象,第一次飛過天安門的9架飛機當時繞回飛了第二次。
儘管新中國剛剛誕生時的那次閱兵在武器裝備方面顯得遜色,但卻極大地宣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威和人民解放軍的軍威,也增強了人民對黨、對國家未來建設的信心。
1953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炮部隊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這是火箭炮兵方隊第一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 新華社 圖
1953年
這次國慶閱兵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五次大閱兵。
這一年的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訂。中國人民志願軍經歷了三年的艱苦戰爭,打敗了武器裝備比自身強大得多的聯合國軍。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世界的認同,人民志願軍的軍事實力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讚譽,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這一年的國慶閱兵格外喜慶。為了表彰志願軍的勇敢拼搏精神,國家選定了一些志願軍代表到天安門城樓上的觀禮臺上觀賞閱兵儀式。此次閱兵式中,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設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也正是在此次閱兵中,火箭炮兵方隊第一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他們全部使用的是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
1954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院的學員們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 新華社 圖
1954年
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往往逢五逢十必有大慶,因此在1954年10月1日建國五周年之際,中國舉行了第六次國慶閱兵儀式。
國家上下對本次閱兵十分重視,且廣邀外國友人。與中國建交的所有國家均派來代表參加國慶慶典。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也應邀參加了閱兵。
這次閱兵規模較大,從全軍60個單位抽調10384人組成38方隊和若干個飛行梯隊,標誌著我軍由單一兵種逐步向多兵種方向發展。與開國大典相比,建國五周年的閱兵在部隊編成與武器裝備方面均有很大變化。開國大典主要由陸軍編成,海空軍數量較少。而五周年閱兵慶典則是由諸多兵種組成,由單一的陸軍向陸、海、空軍合成兵種發展。
本次閱兵的最大特點是,中國舊的雜牌武器已經全部替換成蘇式裝備。所以,這次閱兵也成為一場蘇聯武器展示的盛宴。
195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 圖
1959年
10月1日,新中國舉行了第11次大閱兵,這也是建國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和60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參觀了此次閱兵。
這次閱兵的最大特點是閱兵隊伍的武器裝備國產化程度高。受閱部隊的武器中最新式的自動化步槍、大炮、坦克、高速噴氣殲擊機多是中國製造。七個炮兵方隊中有六個是國產的,尤其是中國自行研製的59式輕型坦克首次在天安門廣場亮相。國產殲-5殲擊機也是第一次出現在受閱隊伍中。
1959年的國慶閱兵,標誌著中國兵器國產化進入到一個新的裡程碑階段。
1984年10月1日,戰略飛彈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 圖
1984年
60、70年代,出於節省開支的目的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的國慶閱兵一度中斷。1981年3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指出,閱兵儀式並非形式主義,通過閱兵可以加強部隊的軍事訓練,有利於促進軍民關係,凝聚人心,因此應該繼續舉行閱兵。3月18日,中央決定恢復國慶閱兵,並決定在1984年國慶35周年之際舉行閱兵慶典。
1984年10月1日,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國慶盛典,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國慶大閱兵。時隔25年之後,中國人民再次看到了震撼人心的大閱兵,這次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國慶閱兵,也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標誌著我國軍事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時任軍委主席鄧小平對軍隊進行了檢閱,北京軍區司令員秦基偉作為這次檢閱盛典的總指揮。
此次閱兵規模宏大,新式武器眾多,且全部由中國自行研發、設計和生產,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在各種受閱武器中,有19種是新裝備,具有現代水平,部分還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新成果。尤其令人關注的是,戰略飛彈部隊首次出現在閱兵隊伍之中。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參加閱兵分列式檢閱。 新華社 圖
1999年
建國50周年之際,中國舉行了大型國慶軍事閱兵儀式。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第13次國慶閱兵,也被外界稱作「世紀大閱兵」。
那次閱兵在當時是受閱兵種最多的一次,閱兵隊伍由陸海空三軍、人民武裝警察、預備役和民兵等17個徒步方隊、25個戰車方隊和10個空中梯隊組成。
受閱隊伍中的裝甲方隊、戰略飛彈方隊尤為引人注目。裝甲方隊由坦克方隊、步戰車方隊和裝甲方隊組成,是歷次閱兵中裝甲方隊規模空前的一次。戰略飛彈部隊由常規地地飛彈、中程地地核飛彈、遠程地地核飛彈等組成,是新中國曆次國慶閱兵中二炮部隊飛彈亮相最多的一次。車載式戰略飛彈規避了固定發射井式的弊端,增強了我軍遠程機動作戰能力。
此外,空中加受油機也首次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空。
那次閱兵以受閱部隊規模宏大、兵種齊全及武器的精良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2009年10月1日,反坦克飛彈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天安門廣場上還安裝了大屏幕直播閱兵式。 CFP 圖
2009年
建國以來的第14次國慶大閱兵,也是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首次國慶閱兵。這是一次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大閱兵,全面展現了信息化武器裝備,且絕大部分都是自行研製製造的。
其中包括高精尖的常規武器和小型化非常規武器。在2008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的一些新式武器裝備,如「飛豹」和「殲-10」戰機、神鷹-400制導火箭、C-602、C-705反艦飛彈、長徵5型新一代運載火箭以及「翼龍」無人機等都出現在了盛大的閱兵式上。
另外,一批最新研製的先進武器也悉數登場,包括以前從未正式展示過的陸軍「衛士」系列多管火箭系統、空軍及海軍預警機、新型潛射飛彈以及最新水陸坦克。
壓陣的第二炮兵戰略飛彈方隊最後通過天安門,包括了戰略飛彈、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反導飛彈。
這裡是澎湃新聞,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