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於健康監測的意識也越來越強,都開始重視自身的健康情況,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由於社會的壓力、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等,造成很多人的身體器官不同程度的逐漸受損,導致各種疾病,尤其是心臟相關的疾病,症狀比較明顯突出,更是人們特別關注的。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出現心臟不適的情況,常見的症狀有:心慌、心臟突然「突突」地跳、心臟跳動不規律,忽快忽慢、心裡空落落的感覺、心臟跳的慢沒有勁兒,還會伴有乏力、虛汗、喘憋、胸痛等不適。所以我們就會去醫院進行心臟檢查,而電圖檢查作為最基本的檢查項目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心電圖有幾種不同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對於心電圖檢查存在一些誤區,因此通過這篇文章簡單的讓我們了解一下心電圖。
首先, 讓我們了解一下動態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是通過動態心電圖儀在患者日常生活狀態下連續24小時或更長時間記錄其心電活動的全過程,並藉助計算機進行分析處理,以發現在常規體表心電圖檢查時不易發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為臨床診斷、治療及判斷療效提供重要的客觀依據。動態心電圖儀由美國Holter1949年首創,故又稱Holter心電圖,臨床上已由單導、雙導發展為12導聯全記錄。
目前心電圖的檢測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靜態心電圖,又稱為靜息式心電圖,但是這種檢測方式檢測時間較短,僅為10-30秒,最長也只有2-3分鐘,由於搜集的信息量有限,很容易產生漏診,第二種就是剛才介紹的傳統Holter,但是傳統Holter只能進行回顧性診斷,危急時刻無法提前幹預,第三種就是蜂巢雲醫療的心臟實時監護預警機,可以替代傳統Holter,24小時實時監護,提前3-6小時預警,抓住搶救的黃金時間!
目前,很多人對於動態心電圖檢查存在一些誤區,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帶上動態心電圖儀器我要注意多休息,不敢活動
這裡必須強調一下,普通心電圖的局限性,由於患者就診時,可能症狀已經緩解,例如前一天晚間出現的心慌不適,第二天上午到醫院看病,在就診時患者不適症狀已經消失,而普通心電圖僅僅記錄了就診期間短時的心臟情況,不能保證完全、完整、可靠的提供醫生需要的信息,即使正常也不能判斷患者發病當時的心臟情況。
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是詳細記錄了患者24小時的心臟情況,包括吃飯、睡眠、工作、運動、情緒波動等不同情況,最大的可能性「捕捉」到發病時的心臟情況。如果在檢查的過程中,反而故意的多休息少活動,就不能正確反應心電活動。當帶上動態心電圖儀器的時候,請忘記它的存在,如常的工作生活,若出現不適,就可以記錄發生的時間點及症狀,這樣更利於醫師判斷。
二、動態心電圖需要住院才能查
由於動態心電圖需要24小時佩戴,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需要住院才能進行檢查,所以拒絕了檢查。但其實動態心電圖不需要住院檢查,設備不大,便於攜帶,可以讓患者佩戴回家,在佩戴時間結束後按要求的時間再將機器送回醫院即可,這是傳統的Holter,而蜂巢雲醫療的心臟實時監護預警機功能更加強大,可以替代傳統Holter的同時,有專業醫護人員24小時後臺實時監護,提前3-6小時預警,抓住搶救的黃金時間!
那檢查動態心電圖需要注意什麼呢?
一、不能接近強磁場
雖然動態心電圖可以讓患者回家佩戴,並不會受到走路吃飯睡覺等日常生活影響,但要注意的是,在佩戴心電圖設備檢查期間,要避免接觸強磁場,強磁場會影響機器所檢查出來的結果。
二、不能洗澡
患者在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的過程中是不能洗澡的,因為在洗澡的時候很容易讓電極脫落,導致檢查失敗。
三、皮膚過敏
有些皮膚敏感的患者可能會因為對電極片過敏,而出現局部發紅、瘙癢的情況,甚至出現過敏性皮炎等現象,如果出現嚴重的皮膚過敏、皮膚破損等現象,請及時到醫院皮膚科就診。
那一定要做動態心電圖檢查的意義到底在哪呢?一個典型案例就可以說明!
某男子半夜突發胸悶胸痛,兩次檢查心電圖都正常,在急診科醫生的堅持下做了第三次心電圖,結果揪出「隱形心梗」。在凌晨的時候,經過緊急手術將堵塞的血管打通,男子轉危為安。
據醫生介紹,近段時間科室已連續搶救多名心肌梗死患者,寒冷的天氣和室內外過大的溫差是引發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門診中經常碰到胸痛病人拒絕複查心電圖,認為醫生為了賺錢重複檢查,其實並非如此,醫生給出專業的解釋,對於發病急的患者,心肌梗死處於超急性期,短時間內心電圖和血液中的肌鈣蛋白指標暫時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很多早期心梗患者的心電圖並無明顯異常,有些情況下會出現心電圖正常的假象,容易漏診或誤診。
所以,一旦持續出現胸悶胸痛並伴有大汗時,首先考慮心肌梗死,應該第一時間撥打120送醫就診,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關愛自己的心臟!
「蜂巢雲醫療」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院外遠程醫療立體化健康服務體系平臺,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醫聯體信息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