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軍魂】第697期<張勇>掃雷戰士排雷排爆1000餘枚榮立一等戰功 部隊重用正薦軍校深造卻在離前壯烈犧牲

2021-12-26 陽光軍魂

掃雷戰士排雷排爆1000餘枚

榮立一等戰功
部隊重用正薦軍校深造

卻在離前壯烈犧牲


作者:張勇

主編:李桂芬(唯吾知足)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歷史將一段沉痛的記憶,留在了中越邊境。戰爭結束了,硝煙飄散了,天是這樣的藍,雲是這樣的白,山上的樹木是那樣的蔥籠繁茂。然而,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用來封關堵卡的地雷,並沒有隨著硝煙的散去而離去。它的存在,使美麗的原野、豐富的礦藏、茂盛的森林變成了魔鬼的陷井。

據了解,中越邊境雲南段由於戰爭,交戰雙方大約在邊境埋設了260萬枚地雷、320萬枚(發)其他各種爆炸物,尤其是老山地區的雷場,種類、數量最多,情況最複雜。國際上把以老山雷場為代表的雲南邊境雷場定義為「世界掃雷難度最大的雷場」,1992年4月至2018年11月,我國組織了3次大面積掃雷和1次勘界掃雷。

在雲南大面積的掃雷排雷中,我們得知了英雄杜富國等人的感人事跡,還有更多的掃雷英雄不為我們所熟知。雲南邊境大掃雷開始,我就從老山戰場交流到駐川部隊,掃雷的情況我也是從宣傳中知曉。排雷掃雷被稱為刀尖上跳舞的活計,每一顆地雷的排除都是戰士在挑戰生死,每一個排雷動作都是戰士在與死神較量。我不知有多少戰士在邊境排雷掃雷中倒下,但我每一次讀到這樣的文字都感動不已。

2021年10月15日,我讀到了我們雲南邊防部隊一位老首長寫的追憶一個掃雷戰士的文章,滿腹深情會成詩句盛讚一個掃雷戰士,甚是引人注目。


這個老首長叫梁蜀生,曾擔任過中越邊境雲南段第二次大掃雷指揮部副政委,他追憶的是掃雷部隊邊境掃雷的戰士王華。我們先來讀一讀梁副政委的詩作,再瞧瞧英雄王華的事跡,看看能否感動您我。


血 沃 和 平

——追憶邊境掃雷作戰中犧牲的戰友王華

當戰爭的硝煙散盡,

邊境又開始草長鶯飛,

昔日的焦土上湧動著邊貿的激情,

雷場卻緊鎖住口岸的大門。


一個來自甘肅小兵,

跟隨六百多無畏將士,

勇敢地踏進險象環生的死亡地帶,

開始了與死神的較勁博弈。


穿好掃雷防護裝具,

雙眸裡還是透出怯意,

顫抖的雙手咋也握不住探雷器械,

第一次的體驗是汗流夾背。

沉著冷靜操作謹慎,

心中默念著掃雷要領,

當他親手排出第一枚七二式地雷,

懸著的心才變得逐漸平靜。


從那天起到一年後,

這個兵已成掃雷尖兵,

上千顆地雷在他的手上逐枚報廢,

一等功獎章掛在胸前閃輝。

雲南地方首長來到雷場,

他是被接見的第一人,

鼓勵的話語響徹在整個老山主峰,

承諾凱旋之日祝捷在春城。


初秋時節保送住校,

入學通知往懷裡一揣,

他健步踏進苦戰數月的最後雷場,

要為第二天移交焚燒垃圾。

就在撤離的一剎那,

燒爆的手榴彈片飛起,

像疾速的子彈擊中這個兵的眉心,

一個掃雷的勇士轟然倒地。


山河嗚咽蒼天垂淚,

母親從千裡秦川來隊,

把兒子的骨灰盒緊緊地抱在懷裡,

這一回媽媽來接孩子回去。

雲南地方首長聞訊淚奔,

親筆寫下深情的祭文,

他要把黃土高坡之子的事跡,

永留在雲嶺高原的紅土地。


歲月已過去廿三年,

一個掃雷戰士的英名,

依然永遠駐留在我一個老兵心裡,

他的名字就是三班長王華。


我還清晰地記得住,

在他走後第三天早晨,

迎著朝陽我們挽手踏遍已掃雷場,

把和平土地移交給了人民。

王華簡介:

王華,男,1980年3月出生、甘肅寧縣人,中共黨員、班長。1997年12月入伍,1998年3月13日新兵集訓結束,補入雲南邊境掃雷指揮部第2隊3班。

1999年3月13日,在位於中越邊境的雲南省麻慄坡縣偏馬雷場,執行清理堆積在通道兩側的當年戰場垃圾時,被火燒引爆的當年作戰時遺棄的手榴彈彈片擊中眉心造成顱內大出血,經全力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時年19歲。在艱苦危險的邊境掃雷作戰中,王華身先士卒英勇無畏,以嫻熟的技術排除各種地雷和爆炸物1000餘枚(發),榮立一等功並被推薦入昆明陸軍學院學習,犧牲前兩天已接到入學通知。到掃雷前線慰問掃雷官兵的時任雲南省地方首長親切接見了王華。王華犧牲後,被雲南省軍區追認為革命烈士。多個軍地媒體宣傳報導了王華的英雄事跡。雲南省地方首長得知王華犧牲後十分悲痛,含淚寫下了700多字的重要批示,要求《雲南日報》專題宣傳王華的亊跡,並列為當時正在全省開展的專題教育的必讀材料。《雲南日報》在一、二版全文刊登了由何少華、梁蜀生、趙安金採寫的10000餘字的長篇通訊「黃土地一一紅土地」,並編發了評論文章。此後,在央視軍事頻道播出的十六集專題紀實片《20世紀邊境大掃雷》中,又對王華的亊跡作了重點報導,並寫入由軍旅作家許建華、李凱軍合著的長篇紀實報告文學《雷殤》一書,在全國發行。

【聲明】本文由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責自負。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拍攝者、提供者與本平臺所有,人物照片不得盜用,違者必究! 

【作者簡介】 張勇,陽光軍魂籤約作者。男,1962年出生於大巴山區的四川平昌,1980年入伍雲南邊防,1985年入黨。先後在邊防十二連(中央軍委授予″戍邊英雄連")任戰士,在邊防七連(中央軍委授予"邊防鋼七連″)任排長,後到政治處機關任宣傳幹事,並編輯《老山報》。參加過扣林山、老山、八裡河東山防禦作戰。1992年交流到駐川某集團軍團隊任宣傳幹事,組織股長。1996年進入武警序列,1998年轉業縣委組織部工作,現已退休。部隊期間4次榮立三等功,地方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在部隊和地方共發表新聞稿件1000餘篇。曾獲成都軍區《戰旗報》社新聞報導先進個人,雲南省軍區及守備一師新聞報導先進個人,某集團軍三十八師新聞報導先進個人。轉業地方所寫稿件《書記賣豬忙》獲2002年度四川省好新聞二等獎。連結博客,微信:zhangyong6232918

往期精彩回顧

【陽光軍魂】第666期<丁克明>《血色記憶》(連載之八)——1979年自衛還擊作戰紀實

【陽光軍魂】第655期<張勇>又一位參戰老兵紅色宣傳人走了一一雲南老山邊防原守備一師王立力突發心臟病辭世,享年69歲!

【陽光軍魂】第653期<李明遠>《甲午國殤,百年之痛!》

【陽光軍魂】第644期<張勇>老山營長「理解萬歲行動"潼南行

【陽光軍魂】第643期<趙維華>《南疆戰事回顧》之十九——紀念芭蕉坪八連巡邏分隊"81.5.21"老鄧弄戰鬥40周年

【陽光軍魂】老山主峰眾英雄快閃:《祖國 我永遠是你的兵》

【陽光軍魂】微信:YGJH668899
主編微信:LGF13841519673
郵箱:3572377880@qq.com

宣傳紅色文化,緬懷英烈,

讚美英雄是中華美德!

相關焦點

  • 【陽光軍魂】第373期 | 張勇 | 與新戰友交流 與大學生談心 邊境保衛戰參與者臧雷營長走進裝甲兵學院
    部隊期間4次榮立三等功,地方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在部隊和地方共發表新聞稿件1000餘篇。曾獲成都軍區《戰旗報》社新聞報導先進個人,雲南省軍區及守備一師新聞報導先進個人,某集團軍三十八師新聞報導先進個人。所寫稿件《去年事故賠款兩萬餘元痛心者少 今年設獎勵基金一萬五千顧慮者多》獲《戰旗報》優質稿,《老山硝煙飄逝》獲《通川日報》優質稿,《書記賣豬忙》獲2002年度四川省好新聞二等獎。
  • 你玩的「掃雷」是遊戲,他們的掃雷卻是挑戰生命
    有報導稱,據不完全統計僅中越邊境雲南段埋設約130萬餘枚地雷、48萬餘枚(發)各類爆炸物。這些無法計數的「魔鬼」,威脅著邊區民眾的生命。很多戰士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認認真真把遺書放好,再去執行掃雷任務。每天晚上回來以後第一件事,是把遺書反覆修改,添補新的內容,然後再去睡覺。
  • 【走出二甫】蔡盛書:榮立戰功
    戰前,越軍曾在國境線我方一側埋了許多地雷。蔡盛書和戰友們還多次參加了排雷作業,排除了不少地雷。北方施工       1979年9月22日,蔡盛書奉命到綠春營部報到。       蔡盛書被上級推薦進入軍校學習。       他9月23號離開綠春,進入石家莊北京軍區步兵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學校先後更名為石家莊陸軍學校、石家莊陸軍學院。能進軍校學習,圓了他一直渴望的大學夢。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他沒有被分回雲南。      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 【黃埔軍魂】壯烈!20萬黃埔軍事人才,抗日陣亡19萬!
    在激戰當中,隆桂銓壯烈犧牲,他畢業於黃埔七期武漢分校,湖南人,時年25歲,是抗戰8年間犧牲的黃埔第一人。與隆桂銓同時衝向日軍坦克的戰友、第9連連長王友光,是湖北人,畢業於黃埔7期。在南口戰役中他率部堅守陣地,身負重傷;在送往後方醫院途中,遭受日軍戰機轟炸,壯烈殉職!
  • 【陽光軍魂】第548期<趙維華>南疆戰事回顧 之三
    為了儘快適應中越邊境的新形勢,掌握對敵鬥爭主動權,我團奉命於1979年6月5日正式組建團直屬偵察排,代號為35550部隊17分隊。兵源以剛撤銷的團機炮連為基礎,另從團各分隊選調骨幹,共計36人,同時任命周先林、羅江遠2人為偵察排排長。        調防前,我是老7團3營12連(芒牛壩連)一排長,調防後為15團3營9連一排長(即現仍駐守老山主峰、被中央軍委授予「戍邊英雄連"的這個連隊)。
  • 【陽光軍魂】主攻團參謀長披露老山作戰鮮為人知的細節
    話說回來 了,儘管方案有誤 ,各方面協調配合不夠理想 ,但由於我們 118團全體參戰 弟兄們不怕流血犧牲 ,加上訓練有素的作戰 技 能 ,我們還是比預想的 (收 復老山時間,傷亡數字 )要好得多。結果 ,乾淨利落拿下老山 老山進入作戰開始以後 (指備戰預備期 ),我調任118團副團長。
  • 數風流人物|「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永遠衝鋒在強軍路上
    2020年1月2日,「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左)和戰友在陸軍軍醫大學操場上跑步。  「聽眾朋友們晚上好,這裡是南陸之聲。晚上8點,陪伴每一個身穿迷彩的你,我是主播杜富國……」溫暖的聲音,從廣播中傳出。排雷英雄杜富國正在講述軍營的故事、排雷的故事……  杜富國,1991年11月出生於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2010年12月入伍,上士軍銜,南部戰區陸軍某大隊士官,曾榮立一等功,被評為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自2015年開始,他積極報名參加邊境掃雷行動,先後進出雷場1000餘次,累計排雷排爆2400餘枚,處置險情20多次。
  • 我的掃雷戰友,剛剛被炸沒了雙眼雙手
    戰友在前線冒著生命危險排雷,有人卻在網上質疑?但轉念一想,這些提出質疑的網友,何嘗不是關心我們的戰士,希望能最大限度減少傷亡。那麼,中越邊境掃雷為何不用機器人?為何要讓戰士近距離接觸地雷呢?其實,這並非是對生命的漠視或是我國的掃雷裝備不先進,更不是我們不愛惜戰友的生命。真正的答案讓人淚奔……雷場清障車,是通過遙控操作的。
  • 抗日戰爭中為保家衛國壯烈殉國的14位上將,他們都是民族英雄
    、北伐戰爭、中原大戰,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把守喜峰口,砍殺日軍5000餘名,炸毀大炮18門,1937年任第29軍132師師長,七七事變爆發後為南苑指揮官,與佟麟閣一起負責北平防務,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進犯南苑,趙登禹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手揮大刀,親率手槍旅、軍訓團與日軍搏殺六小時,佟麟閣犧牲後,率部向大紅門集結準備反擊,突遭日軍襲擊,胸部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年僅39歲,是抗戰初期犧牲的第一位師長
  • 「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永遠衝鋒在強軍路上 | 數風流人物
    排雷英雄杜富國正在講述軍營的故事、排雷的故事……杜富國,1991年11月出生於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2010年12月入伍,上士軍銜,南部戰區陸軍某大隊士官,曾榮立一等功,被評為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自2015年開始,他積極報名參加邊境掃雷行動,先後進出雷場1000餘次,累計排雷排爆2400餘枚,處置險情20多次。
  • 他是黃埔三期生,卻成四期教官,率部抗日壯烈犧牲,所部僅存5人
    黃埔軍校是近代中國比較出名的一所軍事學校,為中國輸送了大批軍官,所有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將近有20萬,但犧牲的高達19萬。
  • 25歲排雷戰士帶姐姐身份證執行任務,原因令人淚目……
    11月26日,一則名為《走入雷場,也許我們不再回來》的視頻,展現了掃雷大隊官兵用生命掃雷的日常。視頻最後,戰士們站在鏡頭前,對親人說著自己最想說的話。25歲的張中君在戰友中稍顯稚嫩,但語氣卻異常堅定,「姐姐,我既能找到埋藏地下30年之久的地雷,餘生我也一定要找尋到你。」這是張中君當兵的第8年,也是四姐張中霞失蹤的第5年。
  • 老山戰場211高地作戰兩次榮立戰功的英雄戰士
    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在老山戰場211高地作戰中,先後榮立二等功、一等功的英雄戰士劉佔忠的戰鬥歷程。2015年10月,劉佔忠(左)和胡國橋、薛朝應、劉海洋、張慶秋、韋昌進等戰友回老部隊相聚,共同回顧當年戰鬥歲月
  • 學道德模範 誦中華經典 做有德之人第九期
    2018年10月11日,在雲南省麻慄坡縣老山西側的壩子雷場,陸軍某掃雷排爆大隊戰士杜富國,在掃雷作業時突遇爆炸,他將戰友護在身後,用血肉擋住危險,自己卻失去了雙手雙眼。也許有人疑問當杜富國在排雷中突遇爆炸那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那個危險的時刻。雷場所在的麻慄坡縣猛硐鄉雖然擁有幾千畝的肥沃土地,但卻30多年無人敢進。
  • 27歲掃雷戰士突遇爆炸,至今還不知已失去雙眼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批覆精神,2015年6月15日,中越邊境雲南段掃雷指揮部成立,組建了包括原成都軍區第13、14集團軍和西藏軍區專業骨幹在內的掃雷部隊,涉及雷場達113塊、總面積81.7平方公裡。
  • 「紅一連」榮立一等功
    「紅一連」榮立一等功》華山之陰、渭水之南。1月11日,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榮立集體一等功授獎儀式在大禮堂內隆重召開。大會在嘹亮的軍歌中拉開帷幕,「紅一連」全體官兵佩戴「集體一等功」綬帶,旅長楊金龍宣讀獎勵通令。
  • 【原創】揭秘:中越邊境掃雷機器人 共設4路CCD相機巡航可達4小時
    掃雷機器人首次亮相中越邊境掃雷排爆 背景介紹:中越邊境的戰火在1989年落下帷幕,而戰爭中投放的2.38萬噸彈藥給這片土地留下了永久的不可癒合的創傷。據統計,在中越邊境雲南段約289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埋沒」著約130萬餘枚地雷、48萬餘枚(發)各類爆炸物,形成了中國最複雜的161個雷場。這161個死亡區,奪走了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5878人的肢體,牲畜死傷更是無數,造成了5萬餘畝荒蕪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