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北方女王悲歌:戰爭中的獵殺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2021-03-02 冷炮歷史

近代戰爭史上,曾有這樣一艘戰艦:她誕生不久便被遺棄到遠離祖國的挪威峽灣中。戰爭期間,她出港航行的次數屈指可數,她威力巨大的主炮甚至沒能獲得一次對準敵艦開火的機會。然而,同樣是這艘戰艦,她僅僅錨泊在逼仄的峽灣中,就已經使對手如芒在背。她的存在,牽制了當時歐洲最強大海軍的大部分水面作戰力量。在兩年餘的時間裡,她的對手想盡各種方法,利用轟炸機、魚雷轟炸機、袖珍潛艇發動了十餘次襲擊,試圖將她徹底摧毀,但她似乎總能化險為夷。

錨泊在法滕峽灣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照片中,隱約可見「提爾皮茨」號艦艉朝向的薩爾託亞島。「提爾皮茨」號錨泊期間,周圍通常會簇擁著各類輔助船隻,包括拖船、照明船和補給船,當然也不乏拖著偽裝網的小艇。水面浮標線處布設有防魚雷網

這艘戰艦就是納粹德國海軍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儘管英國皇家空軍靠著驚人的毅力以及必不可少的運氣,最終使她葬身魚腹,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戰後,有關「提爾皮茨」號的運用得失,各方歷史學者爭論不休,這也成為軍事歷史愛好者所津津樂道的議題。在享譽全球的戰爭題材電子遊戲《盟軍敢死隊》中,有一項「在德國巨型戰列艦上安放炸藥」的任務,這艘「德國巨型戰列艦」的原型正是「提爾皮茨」號。十餘年前,國內曾有人以「提爾皮茨」號的服役生涯為背景編寫了一部網絡小說,作者將這艘戰列艦稱為「孤獨的北方女王」,恰如其分地隱喻了她的曲折身世。

遊戲與小說中的情節固然精彩,但很難客觀還原這艘戰艦的真實境遇。與此同時,既往那些與「提爾皮茨」號相關的出版物,往往聚焦於戰艦的性能特點和輾轉經歷,而對一系列針對她的空襲行動只是輕描淡寫,無法構成一個視角完整的故事。《二戰巔峰對決:獵殺「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的出版,恰恰彌補了這些缺憾,它是第一本將1942—1944年間的歷次空襲「提爾皮茨」號行動客觀、詳盡、生動呈現給國內讀者的書。這本書延續了英國魚鷹出版社「對決」系列的經典創作思路,邏輯脈絡清晰、事件情節豐富,對比與分析客觀犀利,對軍事歷史愛好者而言,這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1942年1月—1943年3月間,「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一直錨泊在法滕峽灣。這條僅2560碼(約2341米)長的峽灣,東面是伏都達倫峽谷,西面是薩爾託亞島。薩爾託亞島的西面是阿森峽灣,位於特隆赫姆峽灣的最東端。「提爾皮茨」號的錨泊地位於法滕峽灣北側,兩岸皆是遍布密林的陡崖,且跨度僅300碼(274米)

毀滅前的「提爾皮茨」號,無疑是納粹德國海軍的驕傲,也的確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主力艦。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納粹德國海軍的總體實力與宿敵英國皇家海軍相比仍然太過弱小,單憑几艘強大的主力艦是難以改變海上戰爭局勢的。「提爾皮茨」號的姊妹艦「俾斯麥」號就是前車之鑑,她第一次參加作戰行動就遭到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的圍追堵截,最終絕望地命喪大西洋。正是從那以後,希特勒開始神經質似地「保護」主力艦,不讓她們參與任何冒險性行動。德國地面部隊突入蘇聯後,同盟國歷史性地開闢了北極護航航線,向蘇聯輸送重要補給物資。而納粹德國海軍此時最重要的任務,或者更確切地說也是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前出挪威,盡一切可能襲擾甚至切斷同盟國與蘇聯間的「海上生命線」。於是,1942年1月,「提爾皮茨」號悄然駛向挪威峽灣,開啟了自己「無所事事」的服役生涯。

「哈利法克斯」是漢德利·佩奇公司根據英國航空部1936年提出的要求設計製造的一型性能可靠的四發重型轟炸機。由於彈艙無法改造,難以掛載「高腳櫃」等巨型炸彈,它在任務彈性上略遜於阿芙羅公司的「蘭開斯特」轟炸機

儘管「提爾皮茨」號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出擊行動,但對盟軍,特別是英國皇家海軍而言,一種如鯁在喉的滋味卻始終難以拋卻。畢竟,「俾斯麥」號僅用五分鐘便擊沉「胡德」號戰列艦的慘劇還歷歷在目,英國人不可能忽視距北極航線近在咫尺的「提爾皮茨」號,他們無可選擇地派出大批護航兵力,以保障航線安全。1942年夏,PQ-17護航船隊在航行途中收到了「提爾皮茨」號可能出動的消息,肩負護航職責的巡洋艦隊自知不是這艘德國戰艦的對手,便選擇提前撤離,那些「手無束雞之力」的商船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德軍潛艇和戰機的輪番「蹂躪」,損失異常慘烈。可實際上,「提爾皮茨」號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這足以佐證她作為「存在艦隊」主力艦的運用方式是何其成功。當然,以邱吉爾為首的戰時內閣也有了足夠的理由去動用龐大的作戰力量盡一切可能消滅她。

德國人顯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為「提爾皮茨」號構築了完備的防衛體系。蜿蜒交錯的挪威峽灣是第四紀冰期的遺存,海水沿著峽灣深入內陸達百餘公裡,那裡無疑是「提爾皮茨」號的絕佳「避風港」。在峽灣中錨泊時,「提爾皮茨」號通常會靠近岸邊,一側朝向內陸,另一側朝向外海,艦體周圍水域布置有雙層防魚雷網。如此一來,理論上是不可能用魚雷擊沉這艘戰艦的。此外,德國人還在「提爾皮茨」號錨泊地周邊布設了雷達預警站、高射炮陣地和大量煙幕釋放裝置。只要收到英國戰機來襲的警報,煙幕釋放裝置就會立即釋放大量濃煙,將「提爾皮茨」號上空遮得嚴嚴實實,使英軍戰機投彈手們無法識別目標。整個1942年,英國人的幾次空襲嘗試均因此以失敗告終。

1943年3月,奧託·施尼溫德上將就任德國海軍北方集群司令,指揮挪威海域的所有德國海軍艦艇。施尼溫德上將原計劃讓「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更積極地投入作戰行動,但沒能得到希特勒的支持

直到PQ-17船隊事件過後,英國人才開始慎縝地思考「如何徹底消滅『提爾皮茨』號」。位於英國東北部的機場大多距「提爾皮茨」號的挪威錨地路途遙遙,而峽灣地區的多霧氣候更使任何空襲行動都難以順風順水。在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和皇家海軍航空兵發起的數次空襲均無果而終後,皇家海軍特戰力量登場了。能在小水深、多暗礁的峽灣中自如行動的X型袖珍潛艇成了英軍的首選,他們試圖通過潛渡發起爆破攻擊。但這樣的行動只能依賴挪威抵抗組織的情報,無異於一場豪賭。

1943年11月,上天出奇地眷顧英國人。他們的數艘X型袖珍潛艇在經歷了一段波折的潛渡過程後,成功對「提爾皮茨」號實施了爆破攻擊。爆炸導致後者的一根推進軸錯位,四號炮塔座圈受損,多個艙室漏水。在英國人看來,儘管結果並不完滿,但這艘「海上公敵」至少在多半年時間裡無法威脅北極航線了。

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上,來自倫敦的海軍軍械師鮑勃·庫徹正在一枚1600磅MarkⅠ穿甲炸彈上用粉筆塗鴉(TIRPITZ ITS YOURS)。載機是隸屬第830中隊的「梭魚」魚雷轟炸機。這幅照片攝於「鎢」行動前不久。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對這類塗鴉行為持默許態度,而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的態度則截然相反

理論上講,身負重傷的「提爾皮茨」號必須回到德國本土才能得到徹底修復。但此時的德國人已經無法容忍這樣「浪費時間」。更何況,虛弱歸國的「提爾皮茨」號必然會在途中遭到英軍的全力截殺,這恐怕只會加速她的滅亡。因此,德軍只能選擇在挪威就地搶修。所幸,從本土緊急調遣來的工程師和勞工在短時間內就使「提爾皮茨」號恢復了基本的自航和作戰能力。

英國人顯然不會就此罷休,他們隨後決定用航母艦載機向「提爾皮茨」號發起新一輪攻勢。1944年春天的「鎢」行動中,英軍魚雷轟炸機投下的多枚重型炸彈正中「提爾皮茨」號,造成了嚴重的艦體損傷和大量人員傷亡。但威力不足的炸彈幫了德國人的忙,「提爾皮茨」號仍然沒有徹底喪失作戰能力。

這幅彩繪展現了「體育宮」行動期間,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第817中隊的機群攻擊「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的場面:編號5B和5L的「大青花魚」魚雷轟炸機投下了18英寸魚雷,編號5C的「大青花魚」魚雷轟炸機被高射炮擊中,即將墜入海中

時間來到1944年夏天。儘管戰爭形勢已經愈發明朗,但「提爾皮茨」號只要還漂在海面上,英國人就不得不安排多艘主力艦提防她。這些原本能在遠東戰場上發揮更大作用的主力艦,實際上只是在空耗時間而已。因此,從戰略角度審視,英軍別無選擇,必須徹底摧毀這艘「海上巨獸」。

「鎢」行動開始前,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們正在聽取任務簡報,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精緻的阿爾滕峽灣東南部和卡亞峽灣的縮比模型。「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塞爾文·哈裡森中校正向第830中隊的「梭魚」魚雷轟炸機機組成員介紹目標區域的高射炮位

從1944年秋季開始,空襲「提爾皮茨」號的任務落到了以特種作戰見長的皇家空軍第617中隊肩上,他們裝備了前所未有的「高腳櫃」巨型炸彈。當年11月的「問答集」行動中,峽灣空域萬裡無雲,「提爾皮茨」號錨泊地的防空體系也意外地「遲鈍」起來。趕在德軍釋放煙幕前,第617中隊的轟炸機群從容地投下了多枚「高腳櫃」炸彈,它們或直接擊中「提爾皮茨」號的艦體,或在艦體附近水域爆炸。空襲開始8分鐘後,「提爾皮茨」號徹底傾覆,紅色艦底無奈地飄搖在海面上。一艘「存在艦隊」的主力艦,就這樣在烈焰與硝煙中「羞恥」地結束了自己東躲西藏的一生。

這幅彩繪展現了英國皇家空軍第617中隊的「蘭開斯特」轟炸機投彈後飛越哈考伊島的情景,跟在他們後面的第9中隊的「蘭開斯特」轟炸機正向目標投下「高腳櫃」炸彈。一枚炸彈落在了哈考伊島的岸邊,劇烈爆炸後留下的深坑至今仍清晰可見

至此,邱吉爾總算能睡個好覺了。對那些親身經歷這一無比艱辛的漫長過程的英軍官兵而言,這樣的結果值得欣慰,同時也足以告慰那些在行動中犧牲的戰友。反觀德軍方面,隨著「提爾皮茨」的傾覆,1000餘個鮮活的生命永遠地禁錮在充滿冰冷海水的幽暗艙室中,經歷了多年「無所事事」服役生涯的他們,也許永遠也無法瞑目。

1944年9月17日,英國皇家空軍第617中隊指揮官J.B·泰特中校(左起第五人)與他的機組成員在編號KC-D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前留影。這幅照片攝於第617中隊位於林肯郡伍德霍爾斯帕的基地,該中隊當天剛參加完「破雷衛」行動從蘇聯返回英國

這是一場用英德兩軍官兵的鮮血和生命書寫的悲壯史詩。

我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經常會翻看挪威峽灣區的地圖,同時搜集有關「提爾皮茨」號紀念地的資料。戰後,「提爾皮茨」號的殘骸被廢品回收公司收購後肢解售賣,因此當下已經無從尋覓她的任何實體遺物。唯一能供人們憑弔的,只有一座位於特羅姆瑟的小紀念館。

有機會到挪威的話,我一定要去紀念館,感受「孤獨的北方女王」長眠的氣息。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在哈考伊島附近傾覆後,兩名德軍士兵正在端詳她的左側推進軸支架。他們前方的艦體底部外殼上有一個洞,那是為營救困在艙室裡的艦員所開,類似的洞還有很多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Musketeers are 

always ready

親愛的火槍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與文章相關的書籍/模型/影視劇信息

請掃描右側二維碼

添加火槍手編輯部微信

相關焦點

  • 「孤獨的北方女王」悲歌:獵殺「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近代戰爭史上,曾有這樣一艘戰艦:她誕生不久便被遺棄到遠離祖國的挪威峽灣中。戰爭期間,她出港航行的次數屈指可數,她威力巨大的主炮甚至沒能獲得一次對準敵艦開火的機會。然而,同樣是這艘戰艦,她僅僅錨泊在逼仄的峽灣中,就已經使對手如芒在背。她的存在,牽制了當時歐洲最強大海軍的大部分水面作戰力量。
  • 孤獨的北方女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Tirpitz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德國的八級金幣船,俾斯麥級戰列艦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 「北方孤獨女王」的沉沒:俾斯麥級戰列艦第二艘同級艦提爾皮茨號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德語:Schlachtschiff Tirpitz),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第二艘同級艦,即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
  • 不正經艦R捏他講室07——北方的乾物女王
    儘管表面上已經成為冷酷的女王,但內心最深處的她,還是那個尼特。(封面ID=61003449)如果說二戰期間有哪一艘孤艦可以牽制大英帝國整個本土艦隊和三分之一的戰略空軍,那麼非德國的「提爾比茨」號戰列艦莫屬。
  • 超級無畏級戰列艦——「伊莉莎白女王」級 戰列艦
    1912年10月21日,「伊莉莎白女王」級的首艦「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在樸次茅斯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該級的「厭戰」號、「剛勇」號、「巴勒姆」號和「馬來亞」號分別在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費爾菲爾德公司、約翰·布朗公司和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原計劃建造的「阿金科特」號則於1914年8月停工。所有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都在1914至1916年間下水服役,當它們服役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
  • 被「高腳櫃」絆倒的北方女王:淺談二戰德國「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艦上還裝備有十二門安裝在六座聯裝炮塔中的150毫米(5.9英寸)炮,十六門105毫米(4.1英寸)聯裝高射炮和十六門37毫米(1.4英寸)聯裝高射炮。「提爾皮茨」號原有十二門20毫米(0.8英寸)單裝高射炮,後來減至十門,但同時加裝了四十門20毫米四聯裝高射炮。
  •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於1944年遭到英國空軍獵殺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第二艘同級艦,即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她的名字出自德國海軍名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
  • 身經百戰的厭戰號戰列艦
    厭戰號戰列艦(HMS Warspite)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 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1)
    這級新型戰列艦就是「伊莉莎白女王」級(下文簡稱QE級),它以「伊莉莎白一世」命名,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要在14年後才出生;如今的「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繼承的也是「一世」之名。本級艦原計劃建造四艘,因為馬來亞自治領提供了造艦預算,於是增建一艘,分別是「伊莉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勇士」號和「馬來亞號」。
  • 【兵器指南】前衛號戰列艦
    前衛號戰列艦 (1944) 是英國設計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 用德國戰列艦裝甲板做原料,被喻為「北宅神刀」的戰術折刀有多牛?
    1933年,德國納粹黨上臺後重整軍備,包括為海軍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該級二號艦(Schlachtschiff Tirpitz)於1936年11月開工建造,以帝國海軍之父提爾皮茨海軍元帥命名,即為「提爾皮茨」號。
  • 在北方女王的陰影下——從水下偷襲到六噸巨彈,英國人肅清北極航線的努力
    在戰列艦開始海試之前,她又遭到了英國的兩次空襲,但也影響不大。在1941年裡,「提爾匹茨」號的2065名船員接受了在戰列艦上執行任務的訓練。1941年5月5日,阿道夫·希特勒親自視察了泊於哥德堡港的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哥德堡港是前波蘭港口格丁尼亞,後來被德國人佔領並重新命名。11天後,「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從哥德堡港起航駛向她命運中的不歸航線。
  • 1933年,進行現代化改裝的「厭戰」號戰列艦
    這是英國皇家海軍「厭戰」號戰列艦1933年進行現代化改裝時,拍攝的照片。「厭戰」號是「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第二艘。
  • 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3)間戰期大升級
    根據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美、英主力艦不得超過15艘,日本9艘,法、意5艘。皇家海軍在一戰後只新建了2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和一艘「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保留了QE級和R級戰列艦各5艘,加上「聲望」號、「反擊」號2艘戰列巡洋艦,正好達到上限。
  • 戰列艦三國志 -「厭戰」號(5)酣兵地中海
    > 法國海軍新銳「黎塞留」號戰列艦皇家海軍迅速從本土艦隊抽調「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勇士」號和「決心」號戰列艦以及「皇家方舟」號航母增援直布羅陀的H艦隊11月6日,「厭戰」號、「勇士」號、「馬來亞」號、「拉米利斯」號4艘戰列艦和「光輝」號航母出海,以護送2支對開的運輸船隊為掩護,接近義大利東南角。10日與增援的F艦隊「巴勒姆」號會合,除了老大「伊莉莎白女王」號還在本土,QE級四姐妹齊聚地中海。11日傍晚,「光輝」號在4艘輕巡和4艘驅逐艦的護衛下離隊前往出擊陣位,展開蓄謀已久的「審判行動」,夜間空襲義大利艦隊的老巢塔蘭託。
  • 納爾遜級戰列艦:世界最大號的「淺水重炮艦」
    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 戰列艦三國志 -「華盛頓」號(上)
    更有意思的是,二戰中海軍最強的三個國家:美國、英國和日本,戰績最大的戰列艦都不是最強者,後兩者甚至都是在役最老舊的型號。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探究,遠遠不是紙上談兵靠比拼理論數據可以解釋的。我從小時候開始看艦船知識,就自認是個BB黨,寫戰列艦是我的夙願。
  • 新艦出擊:華盛頓號戰列艦
    裝有9門406毫米主炮,20門127毫米副炮,特別是該艦裝有先進的雷達,夜戰能力很強。在瓜島海戰中,該艦在夜間利用雷達瞄準,一舉擊沉日本戰列艦「霧島」號,名聲大噪。1941年12月,華盛頓號成為威爾考克斯海軍少將的旗艦,指揮第六戰列艦分艦隊和大西洋戰列艦編隊。1942年4月4日,華盛頓號加入英國本土艦隊,與英國戰艦一起護送船隊,將戰爭物資送往摩爾曼斯克。
  • 1:700 黎塞留號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英文:Richelieu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紀30年代法國建造的該國海軍史上最大、最後一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前甲板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布置9門152毫米高平兩用火炮,艦體兩舷有12門100毫米高射炮,擁有密集的攻擊火力。
  • 叱吒風雲的一代名艦——密蘇裡號戰列艦
    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一艘戰列艦主甲板上舉行,而這艘戰列艦因此而聞名於世。    這艘戰列艦就是茶泡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密蘇裡號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於1944年建造的第四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三艘以密蘇裡州為名的軍艦。該艦為美國最後一艘建造完成,最後一艘退役的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