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FP(圖文無關)
NO.1
他今年二十四五歲,精通漢、英、俄、藏多種語言,某名校心理系畢業,少校軍銜,駐紮在中印邊防一線。
他是一名印度軍官。
當戰友向我描述他們面對的對手時,我感到不可思議。
「不僅如此,中印邊境的印方軍官,有許多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德裡大學、尼赫魯大學等名校(類似中國清華、北大),而且戰鬥能力強……他們把大量精銳的軍官派遣到一線來了。」
NO.2
這是去年底,一線休假回來的戰友在飯桌上跟我閒聊時談到的內容。
看到這裡,想必你與我一樣,腦袋裡裝滿了許多問題,也有著一絲憂慮。
「他們還真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了,阿三有這個覺悟?」
戰友向我解釋道:
首先,印軍有流暢的換崗制度,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會在這裡待多久。比如說,這三年在中印邊防,後三年去印巴邊防,再後三年去維和,再後三年去軍需後勤……職業路線非常清晰。不可能一直待在這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不知道啥時候能回去。
其次,印軍的福利待遇也很好,跟他們毗鄰的邊防部隊,每人每年都有兩次假期,每次能休兩個月。工資待遇也很優渥。而且,說實話,印度軍官在印度的社會地位特別高,社會精英和『貴族』從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最後,你見過24歲的少校嗎?反正我24歲是個小中尉。目前全軍24歲能當少校的,除了那些16歲讀軍校的八年制醫學博士,一線指揮官基本為零。
NO.3
及時的崗位交流、明確的職業規劃、優渥的福利待遇、崇高的社會地位、快速的成長晉升,這些因素保證了印軍能將戰鬥力強的軍人配置在最艱苦的一線——不只是中國軍人才懂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說實話,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大多條件惡劣,不適人居。我們許多戰友即便有為國奉獻的覺悟,但想到自己的家庭、想到等待自己的姑娘,最後打消了這個念頭。
尤其是近年來軍校畢業分配按綜合素質排名選崗,統計一下優秀學員志願去邊疆的比例,的確讓包括很多高級領導幹部在內的官兵憂心忡忡。
而那些已經紮根邊防的軍人和他們的家屬,真的在實實在在為國家奉獻犧牲著,他們理應獲得更多的尊重和保障。
去邊疆,不能只靠個人理想和激情,更需要一系列制度加持。
NO.4
前不久,武警部隊印發了《志願赴新疆、西藏部隊工作生長幹部學員畢業分配暫行辦法》,提出「立功受獎、高定職務工資檔次、優先提升使用、定期內調交流……」等激勵優待政策,真能有效落實的話,算是給全軍開了個好頭。
長期以來,「進邊疆容易、出邊疆難」成為有志戍邊軍人的後顧之憂,如果真能夠打通這一關節,讓軍人明確知道自己戍邊幾年後,能夠內調交流,我相信,會有更多優秀軍人願意投身到邊防建設之中。
當然,我們也無需妄自菲薄。史上最強軍改下,中國軍人的職業化也提上議程,而多崗位交流歷練,培養複合型軍官,正是軍人職業化的題中之義。此外,軍委提出:要進一步提高軍人、尤其是艱苦偏遠地區軍人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比較優勢。
我們要儘快推動這些改革在基層落地生根,從而解決邊防軍人後顧之憂。
NO.5
當然,印軍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基本上斷絕了低種姓成為優秀軍官的可能性,同時它導致官兵之間巨大隔閡,所以戰友才稱他們為「軍事貴族」。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如果印度真敢鋌而走險,我們毫不懷疑中國軍人將會把他揍回1962。
我們既要了解他們的弱點,也要正視他們的長處。最近,中印關係極度緊張,網絡中熱血青年摩拳擦掌。在戰略上藐視對手是對的,但在戰術上,我們必須重視。
那次與戰友相聚時,他告訴我他已經學會了印地語,目前正在自學心理學,這次休假,他還專門去買了俄語教科書,不管怎麼樣,中國軍人,一定不能被阿三比下去!
我不知道戰友的俄語學得怎麼樣了,最近邊境局勢不穩,想必也沒有太多時間靜下來學習。但我覺得他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中國軍人,一定不能被人比下去!
這不僅需要我們每個軍人的努力,也需要從制度層面完勝對手!
The End
本文為哨位杯投稿文章
「哨位杯」軍旅文化創作大賽等你來!
參賽郵箱:shaoweibei2017@163.com
哨位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一號哨位,為你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