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臺辦發言人範麗青8月28日證實,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抗戰老兵、臺灣省籍抗戰志士及其遺屬代表,以及臺灣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將應邀出席抗戰勝利系列紀念活動。範麗青說,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0周年,大陸方面將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大陸「熱誠歡迎臺灣同胞前來參加紀念活動」。對此,藍營內部反應不一、聲音嘈雜,綠營更是借題發揮、炒作議題。
國民黨當局:不贊成任何人去
由於臺灣國民黨官方認為參加北京「9·3大閱兵」會引發默認「中共主導對日抗戰」的爭議,所以呼籲部分民間人士考慮「社會觀感」,避免出席活動。國民黨「立委」林郁方稱,兩岸至今還在爭奪歷史話語權,「我方曾位居高位的人士如果前往,難免變成對方宣傳的工具」。
對於連戰出席大陸抗戰勝利紀念活動,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夏立言28日表示,民間人士如果執意要到對岸參加閱兵,希望他們去時要注意尊嚴對等地位,在大陸時,儘量有機會要說明歷史事實。夏立言還說:「我們事實上根本不贊成任何人去,這個立場陸委會非常清楚。
洪秀柱:這當然是件好事
中國國民黨2016參選人洪秀柱8月27日被問及如何看待前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將出席下月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閱兵儀式,洪秀柱表示,連戰在兩岸之間有過破冰之旅,開啟兩岸和平交流,對兩岸和平往來貢獻卓著,「只要是有助於兩岸和平交流的事情,當然都是好事。我相信前主席心中自有一把尺。」
王金平等:對此表示擔憂
臺灣「立法院長」王金平28日受訪時表示,連戰個人有自己的判斷,他不便發表意見。國民黨「立委」林郁方則擔憂地稱,兩岸至今還在爭奪歷史話語權,「我方曾位居高位的人士如果前往,難免變成對方宣傳的工具。」
挺連聲音:連戰去比不去好
作為連戰幕僚的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表示,連戰此行訴求和平,主軸是「回顧過去,策勵未來,摒棄戰爭,確保和平」,希望兩岸繼續維持和平發展態勢。張榮恭強調,連戰重視抗戰的意義,和大陸領導人見面時會適當表達抗戰的歷史意義以及對兩岸關係的期許,對於當年國軍對抗戰的貢獻「不可能不講」。
國民黨臺中市議會黨團書記長楊正中表示,連戰登陸是有意義的,這場活動的重點在兩岸控訴日本侵華的殘暴行為,而非搶抗戰勝利的詮釋權,更何況連戰沒去,連說明的機會都沒有,「去又何妨」?
臺灣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忠山受訪認為,作為兩岸破冰的第一人,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也是榮譽主席的連戰,此次參加9.3閱兵代表著「有始有終」的意涵,相對於當前的黨主席朱立倫,連戰也更具代表性,而在馬英九當前無法登陸的情況下,連戰是最佳人選。
連戰,字永平,臺灣臺南人,1936年8月出生於陝西西安。連戰祖籍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市龍海區),其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間遷臺,定居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寧南坊馬兵營),至連戰已延續第九代。
連戰的祖父連橫,字武公,號雅堂,是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被譽為「臺灣文化第一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生根臺灣,心懷大陸」的連橫努力發揚中華文化,著有《臺灣語典》和《大陸詩草》等,並整理了《臺灣通史》一書,聲名遠播。
1936年連戰出生前兩個月,祖父連橫患肝癌彌留上海時留下遺言:「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制勝之意義,又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之光明希望!」連戰出生後即得名為「戰」。但其母感到讓獨生子「抗戰一輩子」未免太辛苦,所以為他起號叫「永平」,即「永遠和平」。因此,連戰與抗戰,應該說有著先天的淵源。
綠營:借題發揮大加撻伐
與藍營不同,綠營的反應要激烈得多,一些綠營政客藉機發出「各種酸嘲」,指責連戰「替解放軍背書」,「敵我不分」。
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發帖稱,臺灣政要們出不出席「9·3大閱兵」的重點不在於抗戰的歷史定義為何,而在於解放軍的部署從不放棄武力「侵臺」,所以除非連戰等人「是臺灣派去的軍事間諜」,否則當然不可過去「替解放軍背書」。
由李登輝一手扶植的臺聯黨主席黃昆輝28日宣稱,連戰參加大陸閱兵是「連共制臺獨」,「讓人痛心」。他還稱,大陸還有1600顆飛彈對準臺灣,「這樣是朋友嗎?」他認為連戰「敵我不分」。
民進黨黨團幹事長蔡其昌稱,前「總統」李登輝因發表親日言論遭國民黨痛批親日賣臺,揚言要取消李登輝的卸任「總統」禮遇,連戰到大陸參加閱兵,是否也應比照辦理?
民進黨「立委」段宜康的炮火還不忘瞄準國民黨2016參選人洪秀柱,稱洪秀柱針對李登輝講的話,「每天逼著蔡英文要交代清楚」,如果用同樣標準要求自己人,洪秀柱的態度「可不及格」。
有島內觀察家指出,李登輝前些日子訪問日本說出許多取媚日本、汙辱臺灣的話,使得臺灣輿論近一個禮拜的焦點都是「大罵李登輝」,並連帶指責蔡英文包庇李登輝,從而對蔡英文的選情有所影響。綠營現在借題發揮,企圖打造出一個「藍營大佬賣臺的格局」,扭轉被動局面,向國民黨施壓。但是,連戰出席閱兵與李登輝賣臺媚日性質完全不同,綠營的伎倆除了在綠營內部有市場,不會得到輿論的認可。
【兩岸視點策劃整合】
編輯: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