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遺留:印巴分治與克什米爾爭端

2021-02-13 地緣政經

克什米爾的全稱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面積17.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086萬人,傳統首府是斯利那加。該地區南部屬於印度管轄,北部屬於巴基斯坦管轄,兩國均宣稱對克什米爾全境擁有主權。其實克什米爾問題與巴以問題都是難解難纏、基本是無解的一道方程題。那麼,印巴分治是如何產生的?又怎樣引起的克什米爾問題?這麼些年為什麼至今沒有解決?

分治的出爐

大家知道,最早染指印度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緊隨其後的是荷蘭、英國和法國,但經過多番較量,最終勝出的是英國人,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當時的英屬印度包括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斯裡蘭卡近乎全境,還曾一度包括亞丁、緬甸、英屬索馬利蘭和新加坡。但是經過二戰的巨大損失和美國的藉機打壓讓英國國力迅速下降,已經無力維繫其殖民統治。

到了1947年,英國不得不放棄曾經被比作維多利亞女王冠上一顆珍珠的南亞次大陸,最大的一塊殖民地印度,然而就在這時英國搞出了一個蒙巴頓方案,使這最大的殖民地由一個享有自治權的地區變成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印巴分治」。其實質是英國人巧妙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盾製造的分裂,使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

矛盾的基點

之後的領土爭端和區域衝突,一切皆因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民族矛盾而形成。這就是印巴分治的矛盾基點。印度絕大多數是印度斯坦族和錫金族,是印度本土民信仰印度教和錫金教。而巴基斯坦更多的是中亞血統,包括最早侵入印度的外來民族雅利安人和中亞人,他們都信仰伊斯蘭教。從莫臥兒帝國強迫印度本土人改信伊斯蘭教開始,這兩種民族和宗教就結下深仇大恨。

聖雄甘地一直希望印度成為一個涵蓋各民族的「大印度」國家,但在利用製造矛盾高手的英國人面前,甘地的願望就成了小兒科,他沒有辦法化解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也無力阻止全印穆斯林聯盟在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所以英國和甘地都不得不面對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默認獨立後的印度分裂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蒙巴頓方案實施後致使兩族仇殺達到高峰,就連聖雄甘地也在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極端分子殺害。到了1951年,七百多萬伊斯蘭教徒遷往巴基斯坦,近九百萬印度教徒遷往印度。

說了半天印巴分治到底是怎麼與克什米爾扯上關係的呢?因為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巴基斯坦,如此近八成的民眾為穆斯林的克什米爾理應歸屬巴基斯坦,但克什米爾地區的統治者卻是印度教徒,掌握著這個地區的行政大權,而且方案又允許克什米爾土邦可自由選擇歸屬。這樣問題就來了,佔大多數的伊斯蘭民眾想歸巴基斯坦,而克什米爾土邦先是舉棋不定,後又想歸印度,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特殊情況,讓克什米爾的歸屬沒有了定局,也就成為了印巴分治的焦點。

位置的重要

克什米爾對印巴還說都很重要。克什米爾位於青藏高原與南亞次大陸的過渡地帶,這裡雖是高原,但土壤肥沃,適合農耕。此外,這裡與中國、印度、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四國接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印度對此非常看重,當年的尼赫魯就想出兵佔領這裡。

而巴基斯坦在圍繞這塊土地的爭議中,也不毫不示弱。巴基斯坦的國父真納等領導人就認為,巴基斯坦國內的農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巴境內的水大多取自境內河流,而境內主要河流的水都源於克什米爾地區。所以,在巴基斯坦看來,坐視印度佔領克什米爾,那就等於把水資源和自家的農業交給了別人。

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印巴雙方明爭暗鬥,你爭我奪,互不相讓,並加緊軍備,隨時準備武力爭奪。然而,在印巴分治之初,克什米爾本是中立的,也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就是說在英國人沒有明確把克什米爾劃給誰的時候,克什米爾一直由掌握此地的土著王公辛格實際控制。

土著的搖擺

辛格的權力是花錢從英國人那裡買到的,他自己信仰的是印度教,可他管的地方有近八成的人口都是穆斯林。民族與宗教信仰讓他們上下有著天然的隔閡。本應注意緩解這些矛盾的辛格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加徵賦稅,導致民怨沸騰。

而面對印巴雙方覬覦的目光,辛格猶豫起來,他知道,沒有了英國人的支持和保護,自己獨立是不可能的,必須與他們搞好關係來求生存。他是這樣想的,但並沒有來得及這樣做,在克什米爾境內就發生了小股民眾叛亂。辛格派兵鎮壓但卻遭慘敗。

慘敗之後的辛格方寸有些亂了,他發現靠著自己力量無法鎮壓這些叛亂者,就決定向印度求援。辛格的舉動讓正中想要出兵克什米爾尼赫魯的下懷。於是,尼赫魯毫不猶豫地出兵克什米爾進入首府斯利那加,事實上以武力佔領了克什米爾。

尼赫魯知道巴基斯坦不會坐視,於是在公開場合堅稱:克什米爾境內的叛亂是巴基斯坦政府暗中指使的。尼赫魯的言論讓印巴關係急劇惡化,當得知印度已經出兵克什米爾並進入首都後,巴基斯坦高層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準備出兵克什米爾,與印度決一死戰。

無果的斡旋

就在印巴戰爭一觸即發之際,還未完全離開的英國當局想從中調解,化解矛盾糾紛。英國人本以為通過他們裁決可以讓印巴雙方都滿意,於是就提出了讓克什米爾搞獨立公投,讓民眾自己決定未來。

巴基斯坦非常贊同這個意見,因為它在這一地區的穆斯林佔近八成。可是印度堅決不同意,赫魯認為,克什米爾是自願加入印度的,辛格是這一地區的全權代表。印度反對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他已經實際控制了這一地區,憑什麼還要搞全民公投。

巴基斯坦在出兵問題上對英國非常不滿,因為在印度軍隊剛進入克什米爾的時候,真納就要求巴軍也進入,可是,巴軍統帥根據以前的慣例,先向英國在印度的最高軍事長官徵求意見,卻遭到了反對,巴軍便終止進一步行動。真納對此十分不滿,他覺得這讓巴基斯坦錯過了進入克什米爾和驅趕印軍的最佳時機。

英國人的協調兩頭不討好,讓印巴對峙搞得焦頭爛額,之後又寄希望於聯合國出面仲裁。而聯合國也採取了一種模糊而謹慎的做法,這在針對克什米爾問題的第47號決議上體現十分充分。根本就沒有明確克什米爾的歸屬,這種做法讓印巴雙方摸不著頭腦。而且聯合國調查組還不斷強調雙方要克制,爭取和平解決,但是究竟如何和平解決,卻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案。

如此一來,讓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更加複雜起來,劍拔弩張的印巴,早就想通過武力一分高下了,至此,斡旋無果兵戎相見。巴基斯坦軍隊與地方民兵一起進佔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把英國人賣給他們的新式武器,都用到了與巴軍的對峙當中。打此開始克什米爾被一分為二,一直到現在。

註:從6月初開始撰寫《中美差距有多大?在哪?中國能否趕上?為什麼中國會「不強」?》一文,由於這段時間工作忙,且查閱資料多,這篇文章耗時近兩個月才完成。發表多次審核不通過,只好改寫。明天再發

五個公眾號,原常用公眾號「地緣戰略」、「地緣經濟」被×訊以莫須有的名義永久封號。資本宣揚的「自由」,其實就是他們有絕對的自由,甚至有限制別人自由的自由。

請原關注前兩個公眾號的網友關注新啟用的「地緣政經」公眾號(本號),和

「地緣金融」公眾號二維碼:

(請長按二維碼,識別圖片)

「詩文化與歷史」公眾號二維碼

(請長按二維碼,識別圖片)

也可搜索這三個公眾號名字。感謝您一直以來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焦點

  • 印巴分治:被撕裂的南亞
    這就是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該方案得到了各方的接受。根據蒙巴頓方案,旁遮普和孟加拉被印巴兩國分割。而劃界工作卻由之前和印度毫無關係的律師西裡爾·雷德克裡夫擔任。據理察·西蒙茲的研究,在印巴難民遷移過程中,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印巴分治造成了難以估量的人道主義災難。
  • 70年前印巴分治的那些事兒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即將分別慶祝獨立日(國慶)之際,旭說君帶大家重新回顧70年前大英帝國下屬的印度次大陸分治的歷史,及其對後來中國的國際關係產生的深遠影響。南亞分治後,印巴兩國在90年代末都進行核武器試爆,讓他們之間的敵對步入了一個可能影響全球的的新階段。時至今日,印巴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仍時有武裝衝突。
  • 中印戰爭之後的印巴克什米爾戰爭
    按照印巴分治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又得歸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後,兩國互不相讓,1949,1965,1972連打了三場克什米爾戰爭。其中跟中國關係比較大的是1965年這一場。
  • 連載:印巴分治的歷史1947-52年
    在許多關於印巴關係的文章中,國際調解的可能性常常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和遙遠的。有人認為,來自國際調停者的壓力在阻止印度行使其規模和實力以維持其對國家的控制方面是無效的。例如,作者和外交官舍希德·m·阿明直接指控印度負責國際調解人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克什米爾爭端:印度大,其對貿易和投資的目的,更大的吸引力也它的軍事力量平衡的傾斜支持。
  • 克什米爾到處是荒原和沙漠,為何印巴拼死爭奪?
    按照這個計劃,尼泊爾、錫金、不丹、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和阿薩姆地區,都將作為印度的防務內線。並且就連中國的西藏也會納入印度的勢力範圍。至於印巴分治方案,當時的尼赫魯根本就不同意。因為他壓根不承認巴基斯坦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只不過,由於1946年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空前的大仇殺,使尼赫魯大為震驚,他在這一嚴酷的事實下,不得不暫時同意了蒙巴頓實行的印巴分治方案。
  • 增兵、修法、驅逐大使:印巴衝突,克什米爾成對決場?
    中國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印度廢除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特殊地位,就是把該地區當成印度正常的一個邦的地位來對待。此舉將使印巴在該問題上的爭端複雜化。8月5日,巴基斯坦對印度的決定強烈譴責,並誓言「報復」。7日,巴方宣布降低與印度的外交關係級別,暫停與印度的雙邊貿易。巴外交部長庫雷希稱,巴方將召回駐印外交官,並驅逐駐本國的印度外交官。
  • 印控克什米爾,亂了!
    去年9月,印度政府發布了一份有關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地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7年裡,克什米爾地區共有41000人由於戰爭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條生命在戰火中消逝。庫叔今天來講講克什米爾問題,其根源遠比數十年更加久遠,它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
  • 第一次印巴戰爭:目標克什米爾
    結果,印巴雙方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分裂上,上演了一出20世紀最悲慘的遷徙和屠殺史——1400多萬人相互遷徙,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在途中都遭到了對方信教人員的血腥屠殺。 然而,印巴分治造成的後果並不僅僅是仇殺的悲劇,還體現在印巴雙方對教派人口混雜的土邦展開的激烈爭奪上。
  • 第一次印巴戰爭,目標克什米爾
    結果,印巴雙方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分裂上,上演了一出20世紀最悲慘的遷徙和屠殺史——1400多萬人相互遷徙,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在途中都遭到了對方信教人員的血腥屠殺。 然而,印巴分治造成的後果並不僅僅是仇殺的悲劇,還體現在印巴雙方對教派人口混雜的土邦展開的激烈爭奪上。
  • 印巴開戰!背後是個藏了70年的陰謀
    「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其根源,要追溯到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的歷史中去,這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 維基精選:【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了獨立,然而兩國的對立直至今日都在繼續。因兩國戰爭而流離失所者達一千二百五十萬,傷亡估計達數十萬到一百萬不等(大多數人估計於1947年間越過印巴邊境的人數約有一千萬到一千二百萬不等)。各土邦可自行決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分治條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國的獨立問題,也沒有談及英屬印度管理下的錫蘭和緬甸分治問題。
  • 印巴戰爭全過程
    歷史問題編輯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裡。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 印巴分治的悲劇與甘地之死
    這種態度,直接導致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合作的破裂,並為將來的印巴分治埋下隱患。甘地和尼赫魯雖然在是否在印度實現工業化、是否進行暴力抗爭等方面存在分歧,但是對於印度教獨大,歧視其他宗教的態度上,卻是完全一致的。甘地把國大黨帶成了一個印度教徒佔據壓倒性地位的組織。到30年代中期,國大黨裡只有3%的成員是穆斯林,遠遠小於印度穆斯林10%左右的人口比例。
  • 「印巴分治」比較完整的表述
    對現代世界歷史影響更為深遠的印巴分治,雖然被正統史學家們斥為分裂印度的「英國陰謀」,但這些人卻從來沒有陳述這樣的史實,即無論英國內閣也好,印度事務部也好,最後兩任印度總督也好,都是竭力想讓印度次大陸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而獨立的,這一點上他們和甘地、尼赫魯等人的意見是一樣的。印巴分治的根源,在於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矛盾和衝突。
  • 戰史今日10月27日:克什米爾戰爭爆發
    克什米爾系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簡稱,英屬印度的查謨·克什米爾邦面積約有21萬平方英裡,為最大土邦之一,人口約500萬,其中穆斯林佔71%,印度教徒佔20%,當時土邦統治者為印度教徒。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與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其歸屬問題長期爭執,這是英國殖民者退出南亞次大陸時遺留的歷史問題。
  • 中國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戰略考量
    自1947年英國殖民統治結束以來,印巴兩國就在克什米爾地區大小衝突不斷,今年初巴基斯坦軍隊在維護通信線路時,還曾遭到印度軍隊動用重型迫擊炮攻擊。克什米爾作為南亞次大陸連接中亞地區的重要通道,一直以來都對南亞地緣利益格局變動有著深刻影響。可以說,克什米爾問題從來不止是簡單的領土爭端而已。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曾爆發過哪些衝突,克什米爾問題又與中國有著怎樣的關聯,本期出鞘帶您關注印巴衝突中的克什米爾。
  • 下一場印巴戰爭-為水而戰
    印度河流域涉及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四個國家,但印度河水爭端,則為印巴兩國為使用印度河河水的糾紛。1947年印巴分治時,英國所定的印巴分界線把印度河及5條支流的上遊地區劃在印度和克什米爾地區,而把灌溉系統比較發達的下遊部分劃在巴基斯坦境內,於是用水糾紛和爭端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巴基斯坦國土面積的70%以上位於印度河流域,而印度河流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南亞次大陸最乾旱的荒漠平原。
  • 克什米爾被稱「印巴水塔」,莫迪威脅「血和水無法共流」
    眾所周知,1947年英國殖民勢力離開南亞後,新獨立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多次兵戎相見,瓜分的結果是印控區叫查謨-克什米爾(剛分離出拉達克中央直轄區),面積和人口都佔三分之二,而巴控部分包括吉爾吉特-伯爾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爾,與阿富汗和中國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