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望廈條約—— 列強與中國籤訂不平等條約的範本

2021-02-13 高棉經濟雜誌


《望廈條約》籤訂現場圖片

(一)

  19世紀40年代初,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所引發的戰爭中,美國也卷了進來。

  早在1835年,美國就組建了東印度艦隊,時刻覬覦著遠東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土地。美國不想將中國市場拱手讓與英國,對中英的交火不能置之不理。1840年底,美國政府決定派東印度艦隊前往中國,便宜行事,保護美商利益。

  這支艦隊的司令是海軍準將勞倫斯•加尼。加尼(1789—1868年),曾長期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地區的美軍軍艦上服役。出發前,海軍部長詹姆斯•波爾丁給他發出指令:此行任務是保護美國公民的利益與安全,對中英衝突須嚴守中立;中國的內外政策都與西方國家不同,對於中國的特殊制度,務必尊重;應禁止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公民打著美國旗幟向中國走私鴉片。

  1842年3月22日,由旗艦「星座號」和炮艦「波士頓號」組成的美國東印度艦隊抵達澳門。當時正值英軍第二次沿海北上,清軍在閩浙戰場連遭敗績,道光帝派出兩江總督耆英等人向英軍議和之際,加尼乘人之危,不顧上司的指令,謀求在華更大的利益。

(二)

  4月13日,加尼在未向中國通報的情況下,指揮「星座號」直駛黃埔,開創了美國軍艦擅闖中國內河的惡劣先例。4月27日,又打破由行商傳遞公文的舊規,派遣部下雷諾茲上校直接向兩廣總督衙門投送照會,要求賠償美商的戰爭損失,時任兩廣總督祁貢息事寧人,賠償其7,800元美金,這無形中助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籤訂,鴉片戰爭結束。加尼「保僑」的使命,失去藉口。10月8日,繼續賴在中國不走的加尼,致函祁貢,越權要求清政府給予美國片面最惠國待遇。早已被列強的堅船利炮嚇破了膽的祁貢,擅自表示「一視同仁」,即答應英國的商約條款,自然適用於美國,但需要請示朝廷批准。12月12日,祁貢的奏摺抵達北京,出乎意料,清廷的答覆是「總當循照舊章,不可有所增改……斷不準稍有遷就!」

  這下子,祁貢傻眼了。他只好採取迂迴戰術,請求與英國政府代表璞鼎查籤訂中英《南京條約》的清朝代表伊里布和耆英出面轉圜。這兩個欽差大臣,與祁貢一路貨色,支持給美國片面最惠國待遇,前提是剛用武力徵服了清朝的英國政府不反對。很快,璞鼎查表示,樂見其成。於是,很短的時間內,清廷政策來了一個大轉彎,基本同意加尼的要求。


(三)

  1843年1月10日,欽差大臣伊里布到達廣州,還未來得及談判,即於3月4日病故。清廷只好另派欽差大臣耆英前來。6月4日,耆英到達廣州,便成為與美國交涉的關鍵人物。8月1日,耆英通知美方,準許美商按章在五口經商,但不許到其他口岸。這標誌著清朝正式允許美商在華享有最惠國待遇,美商由此取得了英國人用武力獲取的除割讓香港之外的其他權利。

  到這個節骨眼上了,加尼才察覺自己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順,沒有美國政府授予的談判籤約的權力,他寫給祁貢一封信,坦承美國政府並沒有賦予他與中國欽差大臣籤約的權力,不過,既然中國政府有這一友好願望,他的政府必將派出一位與欽差大臣同等的高級官員來華籤訂一個持久的友好條約。

  1843年4月21日,加尼率「東印度艦隊」啟程返航。其實,滯留廣州期間,他已將清廷的底牌摸得透亮。早就按捺不住興奮和喜悅了,寫就書面匯報,星夜兼程寄回了美國。這樣,他人還沒回到美國,美國高官已經讀到他的書面匯報了。在書面材料中,加尼將生米做成熟飯的「業績」做了匯報,要求儘快派遣「特命全權公使」前往中國,正式締結條約。末了,還不忘囑咐,中國的國情是「重農抑商」,商人在「士農工商」等級序列中排名最後,千萬不能讓經商之人去中國擔當此任。

  極為湊巧,1843年春,美國眾議員顧盛的任期屆滿,連任競選失敗,正在極端苦悶彷徨之中。時任美國總統泰勒極為欣賞顧盛,曾提名他出任美國財政部長,結果遭到國會否決。現在,讓這個失意政客去中國當「公使」,是最恰當不過的選擇。

(四)

  1843年3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向中國派遣公使的「720號議案」,總統泰勒籤字,該法案生效。5月8日,泰勒正式任命顧盛為「特命全權公使」。7月31日,顧盛使團從華盛頓啟程出發,一路顛簸,費盡周折,於1844年2月24日抵達澳門,拉開了與中國談判締約的序幕。

  行前,國務卿韋伯斯特給顧盛一紙訓令,特別指出,鑑於中國政府常將外國使者誤認為朝貢者,向中國表明自己不是朝貢者至關重要,要清楚地表明,「你的政府從來不向任何國家進貢,也不希望接受任何國家的進貢」。「當然希望你在可能的情況下到北京去覲見皇帝。你應通知中國官員,你帶有總統向皇帝表示友好的信件,這封信由總統親筆籤名,只能躬親交給皇帝,或在皇帝面前交給某一高官。萬一不能用以上方式遞交這封書信,也可通過其他適當渠道送上,但必須保證得到皇帝籤字的復函」。就是這道訓令,讓顧盛後來在與清吏交涉時,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糾纏在「進京面見皇帝」這個枝節問題上了。要正式籤訂的條約,大部分條款其實早由加尼準將達成了。「進京面見皇帝」,用意十分明顯,要從心理上、氣勢上徵服在對外開放問題上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朝高層,令其徹底降服。

  除了這道訓令,顧盛還帶有美國總統泰勒致中國皇帝的兩封國書,一封是委任狀,賦予顧盛代表美國籤約的權力,另一封則介紹美國的基本情況與政府的對華政策,要求訂立商約,並享有英國所享有的五口通商之權。

  顧盛使團還煞費苦心地準備了一些「見面禮」。國務卿韋伯斯特撥專款1500美元購置的這些禮品,五花八門,有航海圖、地圖、六輪手槍、來復槍、軍艦和挖土機的模型、望遠鏡、晴雨表、寒暑表、橡膠製品以及《美國百科全書》等書籍。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既能顯示美國的文明,又不會被誤認為是所謂的「貢品」。

(五)

  顧盛使團從美國出發,歷時208天到達中國,落腳澳門。清廷得悉顧盛使團要來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慌了手腳。清廷負責「夷務」的耆英第一反應是,無論如何不能讓美國公使來華,當得到勢難挽回、公使在途的答覆後,則千方百計控制事態,無論如何不能讓其「進京面見皇帝」。清廷對耆英的想法予以肯定,11月11日頒發上諭:「現在英夷已準通商,所有美利堅等國自應準其一體通商,以示撫綏之意。著耆英等婉為開導,諭以天朝撫馭各國,一視同仁,凡定製所應有者,從不刪減,定製所本無者,不能增添。若各國紛紛請覲,觀光上國,不單無此政體,且與舊制有乖,萬難準奏。」一語道破天機,只要美國公使不「進京面見皇帝」,清朝就「一視同仁」,給英國的好處也讓美國享受。

  顧盛1844年2月24日抵達澳門後,寄寓在葡萄牙總督的海濱別墅之中,等待時機,了解情況,準備進京。28日,清政府派駐澳門的代理同知謝牧之上報兩廣總督程冏採:「米利堅巡船一隻,船上番艄五百餘名,大炮六十門,於是月初八來至九洲灣泊等情。」

  程冏採聞訊之後,決定派人充當說客,去「勸阻」顧盛切勿北上。派誰去呢?竟是已經被顧盛聘為翻譯的傳教士伯駕,理由是他「久在粵東,粗通漢語漢文,頗見信用」。伯駕拒絕從命,程又委託他打探顧盛來華的內情,伯駕也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六)

  3月16日,顧盛派隨員奧唐奈前往廣州遞交正式照會,程冏採令廣州知府劉開域接收。19日,程冏採的復函,交到了奧唐奈手中,「聖上曾經諭知本兼護部堂,俟公使到粵,即為安慰阻止,此時更未遽行北上」。同時,還派出廣州巡撫黃恩彤偕同劉開域兩次登門造訪,稱即使公使北上,朝廷也必令折回,一定會無功而返。

  可是,顧盛不依不饒,堅持北上。程冏採有些頂不住了,趕緊奏報朝廷。清廷萬般無奈,只好決定再度起用耆英出任欽差大臣,迅速南下,處理與美國的外交事務。

  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發生了「旗杆事件」。顧盛來華時,帶來一個裝有箭狀風向標的旗杆,原本打算立於澳門的下榻之處。不料,遭到葡萄牙總督反對。5月4日,改立於廣州的美國領事館樓前,廣州民眾認為此物不祥,十分忌諱,群起反對。6日,廣州民眾湧至領事館前,欲將旗杆砍倒,雙方推推搡搡,發生衝突,美國人朝天鳴槍,引來中國官兵,在官兵彈壓和調解之下,事態平息,幸無人員傷亡。但這起意外事件的發生,給顧盛提了一個醒,在將來議定條約之時,必須考慮讓外國人居住在一個與中國人隔離的區域之內,且要由清政府派兵保護。

  5月31日,欽差大臣耆英到達廣州。6月10日,急速趕往澳門。17日,到達澳門望廈村,下榻於觀音廟中。

  耆英抵達澳門前兩天,即6月15日,再出意外。當時,英國人在廣州洋行門前做撞柱遊戲,當地中國人好奇圍觀,遭到英國人驅趕,中國人投擲石塊進行反擊,迫使英國人撤退到船上。第二天,很多不能識別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廣州民眾,闖入美國人駐地,與美國人拳腳相向,進行惡鬥。美國人掏槍射擊,當場打死徐亞滿一人。中國人群情激奮,清兵迅速趕來彈壓,才防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在「徐亞滿案」陰影之下,6月18日,耆英率手下前往顧盛住所,進行禮節性拜訪,雙方共進午餐,互贈禮品,並無談及正題。

  6月21日,美方將早已擬定好了的草約送交中方,中方則提出「徐亞滿案」,要求懲辦兇手。24日,耆英率隨員又一次來到顧盛的駐地,第三次見面,這才正式開始了談判。顧盛堅持進京,耆英堅決反對:「如果公使堅持己見,我就不談了。」顧盛表示,各國公使進京是遲早的事情,耆英急了,竟指著自己的腦殼說:「如果您不進京,而別的國家公使去了,您可砍掉我的頭顱!」到了這份兒上,顧盛沒話了。25日,顧盛照會耆英,表示為了友好,放棄北上要求,但對「徐亞滿案」則百般狡賴,污衊「鬧事」的廣州人為「愚民」和「匪徒」。顧盛不再堅持北上,耆英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對美方提出的基於「利益均沾」的條約內容,按照朝廷「一視同仁」的既定方針,基本允諾同意,對「徐亞滿案」也不再強烈要求懲兇了,甚而污衊廣州「各爛匪乃結黨成群」釀成命案。    

  在後來上奏朝廷的報告中,耆英這樣寫道:「奴才督率黃恩彤及各委員,逐款指駁,不敢稍有遷就,往復辯論,多者十餘次,少者亦五六次,該夷使理屈詞窮,始肯照依芟除。」或許是為了表功,或許是為了掩蓋,並不複雜的談判過程,被耆英橫加了不少誇張之詞。

(七)

  據耆英奏摺,美方草約原有47款,經中方代表黃恩彤等與美方代表韋伯斯特等多次磋商,並以備忘錄和照會的形式,往來申述各自觀點,討價還價,最後四易其稿,定為34條。

  7月3日下午4時,顧盛在眾多隨員簇擁之下,來到望廈村觀音廟,與耆英分別在所議定的4份中文和4份英文《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即中美《望廈條約》)上簽字。除了英國在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所取得的特權外,美國還如願以償取得了領事裁判權。中美《望廈條約》第21款規定,「中國民人與合眾國民人有爭鬥、詞訟交涉事件,中國民人由中國地方官捉拿審訊,照中國例治罪;合眾國民人由領事等官捉拿審訊,照本國例治罪」。第25款規定,在中國各港口美國僑民之間或美國僑民和其他外僑之間的「財產涉訟」或「因事爭論者」,「中國官員均不得過問」。領事裁判權,作為中美《望廈條約》最顯著的特徵,極大地、長期地損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利益,成為近代中國難以抹去的恥辱印記。

  7月6日,耆英懷著成功阻止了顧盛北上的喜悅心情離開望廈村,臨行前,他對顧盛要求接收的「見面禮」一概拒絕,委婉地表示「天朝」啥都不缺,不需要這些玩意兒。

  7月11日,根據新條約的規定,「徐亞滿案」在廣州開審。美國領事召集6個美國商人組成所謂的陪審團,一致同意兇嫌坦尼爾是「正當防衛」,無罪,徐亞滿之死被誣衊為「愚蠢的結果」,是「他自己的過錯」。「徐亞滿案」就這樣不了了之。這是「領事裁判權」確定後的第一次刑事審判,為以後列強侵犯中國司法權開了先河。

  8月15日,清政府正式批准中美《望廈條約》。8月27日,顧盛滿懷著為美國籤下第一個對華條約的自豪感啟程回國,1845年1月4日,回到華盛頓。1845年1月16日,美國國會批准中美《望廈條約》。

  1845年12月31日,中美兩國代表在廣州舉行換約儀式,中美《望廈條約》正式生效。

  中美《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的望廈村籤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籤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中美《望廈條約》是比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虎門條約》及其附件更細緻更完備的不平等條約。它是加在中國身上的又一道更為沉重的枷鎖,並成為爾後中法《黃埔條約》及其他帝國主義列強與中國籤訂不平等條約的範本。

  謅議:1784年美國人以恭敬的姿態來華貿易,1842年卻以傲慢姿態誘逼中國籤定不平等條約。不是美國人變壞了,而是中國人變傻了。滿清皇帝為保一點可卑可笑的尊嚴,而將億兆百姓核心利益出賣。中美望廈條約成為之後大清與列強籤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範本。


相關更多的文章:

http://www.khmereco.com

2016年10月號(總第56期)


相關焦點

  • 國恥 | 1844年7月3日,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籤訂
    175年前的今天,1844年7月3日,美國代表顧盛和清廷代表耆英在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籤訂了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
  • 望廈條約,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美國從此肆無忌憚!
    176年前的今天,1844年7月3日,美國代表顧盛和清廷代表耆英在澳門望廈村普濟禪院籤訂了中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
  • 最新丨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有哪些?
    《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的望廈村籤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籤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2.歷史影響:《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
  • 筆尖上的戰爭:《望廈條約》訂立前顧聖與程矞採間照會交涉研究
    受中英鴉片戰爭及雙方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等事件觸動,美國欲效仿英國同中國訂立條約,以享有英人通過戰爭在華所獲之一切權利,繼而謀求擴大美國在華通商權益。美派往中國的顧聖使團(The Caleb Cushing Mission)於1844 年2 月抵達澳門後,公使大臣顧聖旋即提出北上向中國皇帝面呈國書和訂立和約的請求。
  • [常識積累]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
    1.1895年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籤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 共和國崢嶸往事之三——從歷史條約中解套
    ,除此之外,很多條約還規定了列強的勢力範圍。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山河縱橫的巨大國家,並且距離歐美列強很遠,這種遙遠的距離,加上歐洲列強近代史激烈的鬥爭,因此歐美列強不可能靠軍隊來佔領中國。中國有一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換在國際關係上來說,那就是「遠方的強盜,身邊的惡鄰」,後者對中國的直接傷害要大得多。
  • 你絕對想像不到,這個彈丸小國也曾逼迫大清籤訂過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爭後,江河日下的大清國被早已虎視眈眈、窮兇極惡的西方列強及近鄰沙俄、倭寇不斷欺辱,自高自大、閉關鎖國、腐朽沒落的大清王朝被迫對外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 中俄伊犁條約中國究竟割了多少地?
    第五,伊利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是否加入俄國國籍,中國的所有官員一律不能阻攔。  以上五點就是伊犁條約的主要內容。總之,伊犁條約的主要內容完全是以損害中國領土司法主權完整來滿足俄國野心的極不平等條約。  中俄伊犁條約割地多少  中國在近代史上同俄國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比如中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伊伊犁條約等等。
  • 不黑不吹,說清朝奠定中國版圖,確定指的不是那一堆不平等條約?
    然而「清朝奠定中國版圖」其實不是一個嚴謹的說法,存在嚴重的概念模糊,如果我們一定要說的話,只能從中性的角度去解讀,而不是溢美清王朝的角度——那結論就是,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奠定了當代的中國版圖。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出現之後,世界範圍的近現代國家邊界逐漸形成,附庸和實控的界限得以分明起來。
  • 為何世界各國都不敢用中文籤訂條約?西方人或許永遠參透不明白
    因為合同條約涉及雙方,為了避免日後的麻煩。因此在籤訂前,雙方都會仔細閱讀每一條的內容。不知各位讀者發現沒有,國際上任何跟政治、軍事、法律相關的國際協約,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即便是有中國參與的條約,內容也全都是英文或者法文。 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全世界的國家為何都不敢用中文籤訂條約呢?關鍵在於我們中華文字實在是太過複雜。
  • 《璦琿條約》籤訂時的屈辱歷史回眸 Newlish酷歷史
    不為人知的是,它和100多年前中國與沙俄籤署的《璦琿條約》有著一定的歷史聯繫。5000面額盧布紙幣上印著的小鬍子,正是當年逼迫清政府籤署《璦琿條約》的那個人。璦琿無疑是因《璦琿條約》而聞名。根據歷史資料,條約是由沙俄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籤定的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完全失去了對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放棄領土所有權最多的條約。對俄羅斯與中國走近,不少人持支持態度,認為這符合中國現今的發展利益和訴求。
  • 【歷史知識庫】修約活動—亞羅船事件—《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南京條約》籤訂後五口通商的十年間,英國商品在中國滯銷,而英國資產階級把這種現象歸結於中國通商口岸開闢太少,故而企圖發動新的侵略戰爭。最初,英法美等國故意歪曲《望夏條約》和《黃埔條約》中有關12年後在貿易條款上可稍作變更的規定,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條約》。
  • 甲午戰爭後列強放棄瓜分中國,是列強「仁慈」還是中國尚能一搏?
    但過了幾年,他們發現成效並不大,中國太大也太古老了,有很多東西是外人不容易搞清楚的,在英國的倡導下,法、美國、俄等急欲擴大在華利益的歐美國家紛紛提出「修約」,經過反覆的外交交鋒,最終仍由艦炮說了算,於是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有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新的不平等條約的籤訂。
  • 解密:中俄《璦琿條約》籤訂的那些日子
    5月21日,璦琿談判的前一天,穆拉維約夫參加了英諾森大主教在海蘭泡為聖母報喜堂舉行的奠基典禮,儀式上,穆拉維約夫將海蘭泡改稱為布拉戈維申斯克,意為「報喜城」,迫不及待地預祝他在即將舉行的璦琿談判中獲得成功。
  • 天見久遠:中美兩百年恩怨史
    作為中立國的美國,利用歐洲列強混戰之機,積極開拓廣州貿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重要國家。 當1842年英國通過戰爭獲得在華特權之後,美國總統泰勒於1843年7月12日給大清皇帝致函,希望以公正方式籤訂通商條約。1844年7月3日,在經過諸多波折之後,中美雙方在澳門望廈村籤署《望廈條約》。在鴉片一項,規定合眾國公民從事於此種或任何別種違禁品貿易,將不受美國政府的保護。
  • 2018不是1844,中國不會接受21世紀版本的《望廈條約》
    美國的全方位貿易戰針對上述不同對象呈現不同的論述和打法,對中國的主要攻擊點是智慧財產權盜竊與不公平貿易,是「創新重商主義」,但其根本意圖在於阻斷中國發展,維護全球治理權的獨享壟斷地位。2018年5月初,美國貿易代表團訪華,試圖壓迫中國接受21世紀版本的新《望廈條約》,提出了若干戰略性、精準式的壓制中國經濟主權與發展利益的貿易政策安排。
  • 尼布楚條約籤訂後,三任俄國沙皇反應激烈,考慮問題與我們不一樣
    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現在很多資料上都說這是我國近代以來第一條平等條約,真的是嗎?但是從實際利益看,雙方卻都認為自己在這場條約中吃了虧。中國方面,聞一多在他的《七子之歌》的詩序中認為《尼布楚條約》是失地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可見在聞一多眼中,《尼布楚條約》我們是吃虧的。
  • 去你的不平等條約!!老子沒那個習慣!
    明朝確實中國歷史上所有過百年的帝國唯一沒有籤訂任何不平等條約的朝代:從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朝代。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 【5月28日】《璦琿條約》:傲慢和無知
    我們都知道近代史俄國從滿清割讓了大清150萬土地,今天講的《璦琿條約》就是割讓的開始,該條約是中國所有不平等條約中第一個以純粹割讓領土為目的的條約,也是近代不平等條約中涉及到領土面積最大的一個條約,通過此條約,沙俄從中國固有領土中強佔了共約60萬平方公裡的白山黑土,接近於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相當於16個臺灣島的面積,中國東北的領土主權和河流航運權蒙受重大損失,沙俄從中不費一兵一卒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 尼布楚條約籤訂後,為何雙方都認為自己吃虧了?百年後見分曉
    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現在很多資料上都說這是我國近代以來第一條平等條約,真的是嗎?但是從實際利益看,雙方卻都認為自己在這場條約中吃了虧。中國方面,聞一多在他的《七子之歌》的詩序中認為《尼布楚條約》是失地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可見在聞一多眼中,《尼布楚條約》我們是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