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責任全在軍部和天皇?聽聽東大教授怎麼說|大象共讀會Vol.6

2021-02-07 大象公會

 

關於日本在近代史上發動的幾場戰爭,有一個觀點大家一定很熟悉——戰爭的罪魁禍首是日本高層的軍國主義分子,包括軍部和天皇等一小撮人做出的決策,而日本老百姓並不願意參與戰爭,只是被政府脅迫的。


如果你也認同這個觀點,那麼今天我們要讀的這本書的作者會用一種不同的觀點來顛覆你的認知,那就是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僅是高層的決策,也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戰爭不是日本政府的選擇,而是日本國民的集體選擇。所以是日本人選擇了戰爭,而不是日本選擇了戰爭。這個選擇是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各個階層不斷博弈的結果。


 

寫下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國內知名歷史學者、東京大學人文社科系教授加藤陽子。她1960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曾任山梨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日本近現代史。2010年,憑藉《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獲得第九屆小林秀雄獎。


 

不要看作者是一位學者,就以為這是本研究歷史的學術專著,這本書是作者專門寫給大眾來閱讀的,它的創作初衷源於加藤陽子教授在給東京的一些高中生開設的五期歷史通識專題講座,後根據講座的內容整理成書。所以本書用大眾能理解的方式、新穎有趣的筆法來回答「歷史是如何推進的,戰爭是如何發生的」這一問題。這是一本能夠調動起對知識的好奇心的教科書,這也是它長期以來深受日本學生和大眾喜愛的原因。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敘述方式,向讀者一一剖析日本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


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教科書般的敘述,會給你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並不是這本書裡發現了什麼新的史料或者檔案來推翻舊證,而是作者用一種理解戰爭本質的視角去分析戰爭的成因。所謂戰爭的本質,作者引用盧梭的觀點:「戰爭是一種攻擊敵國憲法及構建社會結構的基本原理的暴力形態」。


由此出發,作者對一些問題展開了思考:為什麼「9·11」恐怖襲擊之後的美國和侵華戰爭期間的日本在對戰爭的認識上都以「報復」為目的?


戰爭對敵方最大的傷害為何不是人員上的傷亡,而是介入敵國的社會基本秩序(即憲法)?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日本國憲法》取代了《大日本帝國憲法》,這裡面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跟隨加藤教授的思路,這些問題你都會在書裡找到答案。



大象共讀會第6期,將由「大象公會」與「浙江人民出版社」聯合發起,日本史作家蕭西之水導讀,邀請讀者共讀《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大象公會同步發售本書。

 


本書領讀人:蕭西之水



本書作者蕭西之水,日本史作家。關注日本中世紀以來的發展史,力求穿透歷史故事與傳說,挖掘歷史細節,還原歷史全貌。代表作《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等。為《鳳凰周刊》《國家人文歷史》《中國經營報》等報刊及各類公眾號專欄作家。


大象共讀會


我們追求有深度的閱讀,也期待有價值的交流與討論,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去談讀書,發現書不再只是一個內容的載體,它更是一個節點,連接著作者、出版者和讀者。為了能讓讀書人在讀書中獲得更多的價值,更強的參與感。大象公會發起了「大象共讀會」,每場線上共讀活動持續兩周,讀者可與編輯、作者以及其他讀者共同閱讀一本書。我們試圖展開一本書籍的多重側面,從不同的視角解讀文本,以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共讀方式 


每日音頻導讀

在共讀營內每天定時發布由領讀人錄製的當天閱讀內容的導讀音頻,為你提供更多理解文本的角度和思路。


每日打卡&互動分享

按規定時間閱讀完指定篇目,分享讀書心得,與其他讀者共同討論。堅持打卡將有機會獲得由大象公會和出版機構提供的周邊贈品。


領讀人線上直播答疑

我們邀請了領讀人蕭西之水12月27日晚20:00-21:00語音直播答疑,為大家解答閱讀疑問,全面提升你的閱讀體驗。


 共讀活動詳情 


活動時間

12月16日-12月29日(共兩周)


活動地點

大象共讀會-《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線上共讀群



參與條件

讀者可掃描海報內二維碼添加小助手免費加入共讀群(發送暗號:戰爭),並收聽導讀試聽內容。全部導讀音頻可支付14.9元購買,也可以通過在大象商城購買紙質書免費獲得(需聯繫小助手)。



參與獎勵

活動結束後,完成十天打卡的讀者將有機會獲贈大象公會的周邊(徽章、貼紙等)或浙江人民出版社提供的作者籤名書籤一份(贈品隨機發放)。


往期共讀會回顧:



相關焦點

  • 有戰爭罪行責任而沒有受到審判的裕仁天皇
    然而,無論國際海事日本國內,對於裕仁天皇應該接受戰爭罪行審判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筆者依據全球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會長、美國拉各斯大學教授李培德在《日本戰爭罪行:為了追求歷史的正義》(Japanese War Crimes:the Search forJustice》)中的論述,並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出此文,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裕仁。
  • 歷史丨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是日本法西斯的既定戰略
    △七七事變,日軍炮擊盧溝橋畔宛平縣城  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是近代日本走侵略擴張道路的必然結果  日本對中國和亞洲國家的侵略圖謀可謂由來已久。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就提出要攻略朝鮮,進取北京,佔領華北,在東亞大陸列土封疆。
  • 裕仁天皇:侵華戰爭直接責任者 &新刊推介
    抗戰勝利69年後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那場戰爭的勝利,更不應忘記日本對侵略者中國億萬無辜百姓的屠戮,「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廠窖慘案、平頂山慘案…這一系列野蠻的侵略和慘無人道的殺戮,都與日本昭和天皇密切相關。日本人讚賞昭和天皇的《人間宣言》,卻不願提及他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
  • 裕仁天皇為何免除戰爭責任? 東京審判研究
    儘管當時輿論和盟國不乏懲罰裕仁的要求,但為了順利實施對日佔領,在美國的主導下,盟國在戰後進行的遠東國際軍事審判中沒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使天皇逃脫了歷史的懲罰。然而天皇免責的原因不止於此。本文中國際法促進中心(CIIL)東京審判研究頻道編輯毛曉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老師。程老師結合《昭和天皇獨白錄》對天皇責任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論述,有力駁斥了美國的「天皇無權」的觀點。
  • 日本延續四百年的侵華戰略
    這裡所謂保護東方各國的「責任」,福澤諭吉毫不掩飾日本應該侵略他國、合併亞洲各國和進行殖民統治的民族擴張主義意向。他於1884年底在《時事新報》上公然表示:如果對清戰爭勝利,日本則「將永遠被尊為東方之盟主」。
  • 新華社要求日本天皇就戰爭道歉
    詳情|日本天皇是侵略戰爭的罪魁禍首  新華社8月25日發表題為《誰應為日本侵略戰爭罪行謝罪》:上世紀30至4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是造就和支撐軍國主義的天皇、政府、軍隊和財閥等主要勢力形成合力的惡果。他們對中國、亞洲和世界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對侵略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
  •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原因是什麼?為何有能力侵略?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連年不斷地發動對外戰爭,給亞洲的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帶來了罄竹難書的浩劫和災難。   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不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的,也不是從1874年日軍侵略臺灣開始的,而是從16世紀中國的明王朝時就開始了,那就是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騷擾和侵略。
  • 日本的侵華戰爭史,就是一部經濟危機史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主要是因為國內經濟形勢極端嚴峻陷入經濟危機,需要轉移矛盾。這也是二戰之前沒有核武器相互制約,遇到金融危機以後,很多國家常用的手段。比如軸心三國發動戰爭,本身都是因為經濟危機破壞了社會秩序。當時恰逢中國民國政局混亂,搶佔東北就成了日本解決工業化初期產能過剩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困難,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 午間閱讀 | 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出乎意料的是,在天皇德仁向車窗外揮手致意時,周圍聚集的數百人卻只是歡呼,那些二戰紀錄片或電影裡面出現的三呼萬歲卻只有寥寥數聲。「你們為什麼不喊『天皇陛下萬歲』呢?」——隨口問了一句身旁的日本人——「因為那會讓人想起戰爭。」
  • 日本侵華戰爭:14年的失敗從一開始就埋下伏筆
    在日本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是作為一個強國的形象出現的。但是,到了20世紀,這種強國形象被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打碎了,各資本主義強國都來中國分一杯羹,身為鄰居的日本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自19世紀末,日本就開始逐步策劃在中國進行擴張,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生,長達14年的日本侵華戰爭開始了。
  • 面對靖國神社,日本天皇轉身而去
    共同社報導稱,在靖國神社6月舉行的一場內部會議上,面對十餘名神職人員,小堀態度強硬,「語出驚人」:天皇積極到海外「慰靈」,對供奉「死難軍人」的靖國神社卻保持距離,從不來參拜。「明確地說,(天皇)陛下想要毀掉靖國神社。」小堀聲稱。這位靖國神社宮司還以不滿的口吻質疑:明仁天皇再過半年就將退位,若他不來參拜,明年繼位的現任皇太子德仁「會來參拜嗎」?
  • 【獨家】日本為何看重中國東北,並認為侵略是正義之舉?
    截至1931年末,《朝日新聞》共發表了3785封與事變相關的特別電文。該報特派員作了70次「九·一八」事變報告演講會,共吸引觀眾60萬人次;事變相關資料製成的新聞紀錄電影,也吸引了一千。如此大規模地報導,既追認了日本軍部策劃製造事變的既成事實,也煽動了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和排外性民族主義情緒。截至1932年1月,《朝日新聞》共發表了54篇與「九·一八」事變相關的社論。
  • 【知史】日本侵華綱領《田中奏摺》出臺始末
    從侵佔中國東北,到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每一步都按照這個文件的規劃實施進行。直至今日,日本仍不承認《田中奏摺》。這並不奇怪,就像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諸多戰爭罪惡不被承認一樣。即便是對那場荼毒亞洲的戰爭,仍然有日本政要不承認其侵略性質……被日本否認存在的這份侵略大綱,究竟是如何大白於天下的?
  • 日本一共發動過五次侵華戰爭,中國四勝一敗
    自春秋戰國起,大量逃避戰亂的中國人東渡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讓貧瘠的日本有了質的飛越,從此日本就對擁有著璀璨文明的華夏充滿了覬覦。只要日本國力一強盛,而咱們中國進入衰弱期,日本必然發動侵華戰爭。
  • 御用和果子、天皇家徽的死人和果子、戰爭的苦果子
    但最後他們終於發現戰爭越打越狼狽,他們家的生意也越做越狼狽。家裡只剩下10個工人,只做兩種東西,一種是給學校的麵包,一種是供喪事用的和果子。而且這個和果子是以天皇的名義送給那些陣亡的人的家屬,所以這種和果子還要印上天皇皇室的徽跡。這種和果子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拿麵粉和糖做成的,純白色的、做得硬邦邦的,掉到地上都不會摔碎。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天皇發布《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
    隨著中、美、英三國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美國對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關東軍覆滅,最終昭和天皇無奈做出「聖斷」,結束了這場罪孽深重的侵略戰爭。 一、天皇體面媾和幻想1944年6月,日本失去塞班島後節節失利,已經無力挽回戰局,戰敗已成必然。
  • 慢•閱讀︱日本侵華戰略的歷史文化淵源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前承16世紀豐臣秀吉徵伐朝鮮、覬覦明朝,後啟20世紀30—40年代的14年侵華戰爭,置之更廣遠的歷史背景,則是日本自古以來國家戰略的強勢踐行。日本侵華,有著久遠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
  • 日本昭和時代:政治狂熱及其消退
    1937年9月11日,時任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演說,將侵華戰爭加以美化、神聖化。他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為了真正的國際主義,通過調和東西方的道德來為世界歷史做出貢獻的機會。」(參見:古川隆久《日本昭和時代:毀滅與重生》,第117頁)之後,日本媒體便用「聖戰」來稱呼這場戰爭。
  • 揭秘日本二二六兵變:打著尊皇旗號的兵變,為何被天皇本人鎮壓?
    但因為倒幕戰爭是薩、長几個雄藩出血、出錢,分贓的時候自然要維護薩、長的利益,所以明治元老在制度設計上有規定,仿照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同時尊重日本傳統,即天皇有實權,握有事件決定權,但天皇並非事無巨細,天皇的統治是通過內閣輔佐完成的。
  • 侵華日軍將領「岡村寧次」和「梅津美治郎」誰更厲害?
    而其實「梅津美治郎」作為他的學長,在職務上是始終踩著岡村一頭的,在調往關內侵華戰場之前,兩個人先後就任關東軍第2師團長(1934和1935),可以說是腳跟腳來到中國參加侵略戰爭的。這會還不能叫「總司令官」,因為關東軍此時仍然為「方面軍」級別的建制,但是畢竟是「軍」級的上一級單位,因此梅津算是「進步」較快。其實這兩個人都是裕仁天皇比較欣賞的骨幹將領,也都曾在關東軍任職(岡村寧次是從關東軍第2師團長任上調升11軍司令的,梅津是其前任師團長),最終選擇梅津,顯然裕仁和日軍大本營的心目中,岡村寧次還是略遜一籌。當然,也有兩個主要因素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