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在近代史上發動的幾場戰爭,有一個觀點大家一定很熟悉——戰爭的罪魁禍首是日本高層的軍國主義分子,包括軍部和天皇等一小撮人做出的決策,而日本老百姓並不願意參與戰爭,只是被政府脅迫的。
如果你也認同這個觀點,那麼今天我們要讀的這本書的作者會用一種不同的觀點來顛覆你的認知,那就是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僅是高層的決策,也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戰爭不是日本政府的選擇,而是日本國民的集體選擇。所以是日本人選擇了戰爭,而不是日本選擇了戰爭。這個選擇是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各個階層不斷博弈的結果。
寫下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國內知名歷史學者、東京大學人文社科系教授加藤陽子。她1960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曾任山梨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日本近現代史。2010年,憑藉《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獲得第九屆小林秀雄獎。
不要看作者是一位學者,就以為這是本研究歷史的學術專著,這本書是作者專門寫給大眾來閱讀的,它的創作初衷源於加藤陽子教授在給東京的一些高中生開設的五期歷史通識專題講座,後根據講座的內容整理成書。所以本書用大眾能理解的方式、新穎有趣的筆法來回答「歷史是如何推進的,戰爭是如何發生的」這一問題。這是一本能夠調動起對知識的好奇心的教科書,這也是它長期以來深受日本學生和大眾喜愛的原因。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敘述方式,向讀者一一剖析日本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
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教科書般的敘述,會給你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並不是這本書裡發現了什麼新的史料或者檔案來推翻舊證,而是作者用一種理解戰爭本質的視角去分析戰爭的成因。所謂戰爭的本質,作者引用盧梭的觀點:「戰爭是一種攻擊敵國憲法及構建社會結構的基本原理的暴力形態」。
由此出發,作者對一些問題展開了思考:為什麼「9·11」恐怖襲擊之後的美國和侵華戰爭期間的日本在對戰爭的認識上都以「報復」為目的?
戰爭對敵方最大的傷害為何不是人員上的傷亡,而是介入敵國的社會基本秩序(即憲法)?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日本國憲法》取代了《大日本帝國憲法》,這裡面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跟隨加藤教授的思路,這些問題你都會在書裡找到答案。
本書領讀人:蕭西之水
本書作者蕭西之水,日本史作家。關注日本中世紀以來的發展史,力求穿透歷史故事與傳說,挖掘歷史細節,還原歷史全貌。代表作《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等。為《鳳凰周刊》《國家人文歷史》《中國經營報》等報刊及各類公眾號專欄作家。
大象共讀會
我們追求有深度的閱讀,也期待有價值的交流與討論,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去談讀書,發現書不再只是一個內容的載體,它更是一個節點,連接著作者、出版者和讀者。為了能讓讀書人在讀書中獲得更多的價值,更強的參與感。大象公會發起了「大象共讀會」,每場線上共讀活動持續兩周,讀者可與編輯、作者以及其他讀者共同閱讀一本書。我們試圖展開一本書籍的多重側面,從不同的視角解讀文本,以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共讀方式
每日音頻導讀
在共讀營內每天定時發布由領讀人錄製的當天閱讀內容的導讀音頻,為你提供更多理解文本的角度和思路。
每日打卡&互動分享
按規定時間閱讀完指定篇目,分享讀書心得,與其他讀者共同討論。堅持打卡將有機會獲得由大象公會和出版機構提供的周邊贈品。
領讀人線上直播答疑
我們邀請了領讀人蕭西之水12月27日晚20:00-21:00語音直播答疑,為大家解答閱讀疑問,全面提升你的閱讀體驗。
共讀活動詳情
活動時間
12月16日-12月29日(共兩周)
活動地點
大象共讀會-《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線上共讀群
參與條件
讀者可掃描海報內二維碼添加小助手免費加入共讀群(發送暗號:戰爭),並收聽導讀試聽內容。全部導讀音頻可支付14.9元購買,也可以通過在大象商城購買紙質書免費獲得(需聯繫小助手)。
參與獎勵
活動結束後,完成十天打卡的讀者將有機會獲贈大象公會的周邊(徽章、貼紙等)或浙江人民出版社提供的作者籤名書籤一份(贈品隨機發放)。
往期共讀會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