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意風雲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當先鋒!——關寧鐵騎(五)

2021-02-13 戰意課堂


全戰意攻略&內部爆料!

一鍵兵裝器械製作小程序!

每周戰報知曉天下!

還有各種福利相送!

快叫小夥伴們點點關注吧!

第一集連結:【戰意風雲錄】能與後金八旗正面交鋒,被歷史忽略的戰鬥力爆表軍隊!——關寧鐵騎(一)

第二集連結:【戰意風雲錄】九千鐵騎,千裡救京城!——關寧鐵騎(二)

第三集連結:【戰意風雲錄】主帥死後鐵騎一分為三,明末精銳部隊走向沒落!——關寧鐵騎(三)

第四集連結:【戰意風雲錄】明亡鐵騎投清,打遍義軍無敵手!——關寧鐵騎(四)

    吳三桂本是明朝的遼東總兵,負責鎮守山海關,後來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攻破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在得知李自成的部下擄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於是,吳三桂衝關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將清軍引進關內,並趕走了李自成。吳三桂降清後,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一方面對抗清的農民軍進行殘酷的鎮壓,另一方面對前明勢力趕盡殺絕,甚至進軍緬甸,逼迫緬王將藏身在那裡的朱由榔交出,並將其絞死。吳三桂為清朝初期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清廷將他封為平西王,令他鎮守雲貴地區,甚至兩地的督撫均受他節制,吳三桂在雲貴地區儼然成了一個小朝廷。當時三藩的勢力幾乎達到全國的一半,這對清廷來說一直如鯁在喉。

    吳三桂還真算是明末清初「三朝家奴」,吳三桂的信用度在歷史上是很低的。他是明朝的舊臣可是親自率領令滿清貴族聞風喪膽的關寧鐵騎親自滅掉了南明皇帝,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可以說是明末清初最厲害的騎兵了。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利用好這支部隊那麼清朝入關就是不可能的事情。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吳三桂便反了大清。吳三桂先是大明的臣子後來殺了南明的皇帝。投降清朝以後又反了清朝可以說這個人能和呂布想比了。

    其實對於吳三桂來說,他本來並不想背叛康熙,畢竟以一隅敵整個國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他想反叛,早在清朝初期立足未穩之時,就可以動手了,沒有必要等到清廷羽翼豐滿之時再動手。吳三桂雄踞雲南後,他試圖與滿清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當自己的土皇帝。康熙初年,鰲拜控制著朝政,西南地區也不穩定,吳三桂確實成為了雲南的土皇帝,但遠遠還沒有到取而代之的程度,當時他手中的兵力只有8萬多。康熙掌權後,吳三桂實際上成為滿清的最大威脅,當時這個三番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都要來養兵天下安定要這麼多兵有什麼用於是康熙便動起了削蕃的念頭。

    吳三桂知道自己無力北上,便想維持分而治之的局面。但是吳三桂的團隊,並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這就給了康熙可乘之機,一方面集結重兵,一方面從內部瓦解。其實,吳三桂知道康熙一定會動自己,但是它無可奈何,吳三桂陷入僵局的情況下稱帝,已他最後的瘋狂。雖然,他的後代又堅持了一段時間,那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敗局已經無法挽回。

    在清廷內部,當時的許多大臣也反對撤藩,擔心一旦強行撤藩,強大的三藩會立即發動叛亂,並大大動搖清廷的統治根基。而康熙認為,朝廷實在是無力供養三藩,三藩的存在,遲早會耗光國庫,即使現在不撤藩,以後吳三桂遲早也會反。吳三桂迫於形勢,假惺惺的請求撤藩,寄希望康熙能挽留他,令他沒想到的是,康熙順勢而為決定撤藩。於是,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提出「興明討虜」,發動叛亂。

    叛亂初期,許多地方紛紛響應,舉起叛旗,包括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陝西提督王輔臣,以及廣西的羅森、孫延齡和四川的鄭蛟麟、譚弘、吳之茂,甚至在臺灣的鄭經也在遙相呼應。由於吳三桂的軍隊常年經受戰爭的磨鍊,掃平前明勢力後便一直在雲南地區剿匪,而清軍入關以後,八旗軍養尊處優,久疏戰陣,因此一開始,叛軍勢如破竹,連克貴州、湖南等地,並擊斃清軍都統宜裡布、護軍統領哈克三,重創清軍。甚至前來勤王的察哈爾王也趁機發動叛亂,一時間清廷人心惶惶。

今日乳法

    1676年,王輔臣兵敗投降,此時局勢朝著清廷有利的方向發展。沒過多久耿精忠和尚之信也相繼投降,三藩只剩下吳三桂一家。孫延齡也被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殺害。此時的吳三桂頓感勢單力薄,與清軍苦苦對峙。

    1678年3月,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後來,吳三桂的夫人張皇后病逝,使他精神受挫。並且當時的吳三桂年事已高,再加上當時正值盛夏,他本人心煩意亂,肝火旺盛,遂得了中風,一時不能言語,並且太醫久治不愈。吳三桂將皇孫吳世璠召來衡陽即位,並且囑託後事。於是,吳三桂在只當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後便病逝了,享年六十七歲。吳三桂死後,叛軍群龍無首,軍心不穩,清軍趁機發動進攻,接連收復失地。直到1681年,清軍圍攻昆明,吳世璠兵敗自殺,餘眾投降,自此三藩之亂正式結束。

    為何叛亂初期勢如破竹的吳三桂軍隊後來會迅速的土崩瓦解呢?

    第一,政治上不得人心。當時天下初定,人心思安,而當時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叛亂。要知道,正是吳三桂將前明勢力趕盡殺絕的,百姓們都看在眼裡,這時卻又反清復明,但是稱帝時放棄了明朝的年號,這不得不令人們感到費解並懷疑其動機。

    第二,軍事上過於保守。當時吳三桂軍佔領松滋後,並沒有對清軍乘勝追擊,而是與清軍相持,錯過極佳的戰機。後來,吳三桂低估了康熙鎮壓叛亂的決心,企圖裂土議和遭拒。這說明吳三桂的目標不明確,首鼠兩端,缺乏戰略眼光。

    第三,實力懸殊。畢竟吳三桂是以一隅敵全國,財力和物力不能和擁有天下的康熙相抗衡,一旦戰爭曠日持久的拖下去,後勤補給和人員補充都是問題,拖也會把吳三桂拖垮。

    第四,內部原因。雖然叛亂初期四處響應,鬧得轟轟烈烈,實質上叛軍內部各個心懷鬼胎。比如陝西提督王輔臣,原為吳三桂部下,叛亂初期他按兵不動,首鼠兩端,最後落到個畏罪自盡的下場。形勢對叛軍不利後,靖南王和平南王紛紛投降。而且眾叛軍之間缺乏統一調度,所有康熙採取分化政策,對叛軍各個擊破,最後孤立吳三桂。

    終上所述,由於政治上的不得人心,軍事上的目光短淺,再加上內部之間各懷鬼胎,各自為戰,因此三藩之亂的失敗是必然的事。

    吳三桂受封雲南後,關寧鐵騎也隨之駐防雲南。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出雲貴,殺向北京。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鬥力。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

    由於關寧鐵騎是袁崇煥所建,所以明朝對這支部隊的記載只是輕描淡寫。清朝立國之後,由於關寧鐵騎曾是八旗軍的死敵,且最後又助紂為虐,參與吳三桂的反叛,所以,清朝的記載也是能貶則貶。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境遇,使關寧鐵騎在後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

    關寧鐵騎馳騁疆場幾十年,從遼東到北京,從北京到秦蜀,從秦蜀到雲南,從雲南到緬甸,再從雲南調轉馬頭向北京殺去。幾十年中,這支騎兵陣斬過蒙古名王,打敗過八旗護軍、刺殺過多爾袞、追殺過李自成部、追剿過張獻忠部,在吳三桂未死前打到清庭宗親怯戰,康熙亦曾一度禁止八旗與其進行野戰,最後隨著軍團的末代主帥吳國貴在武岡被火炮狙擊隕落而隕落。

【衛護河山,戎馬天涯!】

相關焦點

  • 關寧鐵騎:讓滿清八旗聞風喪膽的大明朝特種部隊
    但是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中打敗了滿清八旗勁旅。當時,遼東軍隊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清八旗不可逾越而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八旗勁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勁旅。此戰雖然勝的有些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關寧鐵騎有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很強的火器裝備,可謂是能攻善守的古代鐵軍。那麼,這支鐵軍是怎樣訓練出來的呢?
  • 大明最強軍隊關寧鐵騎的結局
    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關寧鐵騎」,熟悉明末歷史的人應當知道,這個名字在當時意味著什麼。到了闖王進京的時候,全國的明軍都不在李自成的話下,唯獨吳三桂手下那僅存的一點點關寧鐵騎,還讓大順寢食不安。要知道,這時候吳三桂的所謂關寧鐵騎與當年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 揭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究竟多厲害?
    關寧鐵騎是袁崇煥苦練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清八旗軍正面交鋒的不敗之神。
  • 【攻略精選】守社稷之寸土,顧蒼生之安危!——關寧鐵騎·鎮北大型攻略
    新關寧鐵騎:如此作戰,即便敵人穿戴厚甲,關寧鐵騎·鎮北仍能輕易破敵,給予敵人毀滅性的打擊。真可謂剿滅精英的精英,針對王牌的王牌。——官方簡介對了,哪怕敵騎兵沒被三眼銃射死,咱們關寧鐵騎肉搏底子還是在的嘛,愣著幹啥,2技能崩山一開,錘他啊!    缺點就是對抗步兵,確實表現很差!主要因為射擊高度比較高,步兵都比較矮,導致襲火技能很那射到步兵!
  • 清初禁海與「三藩之亂」
    十六、三藩之亂:漢奸們主導的迴光返照在禁海令期間,還有一個「插曲」,就是「三藩之亂」。1662年廈門海戰之後,清軍入關的精銳只剩下吳三桂、耿精忠(耿繼茂的兒子)、尚可喜這三個漢族藩王控制的遼兵。最終,剛剛親政不久、年僅19歲的康熙皇帝決定撤藩。吳三桂和耿精忠遂聯合發動叛變。尚可喜拒絕參加叛亂,但他的部將們想留在廣東而不是去遼東養老,就在尚之信的帶領下發動兵變把尚可喜軟禁起來,參與吳三桂叛亂。這就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剛開始的時候聲勢浩大,吳三桂的老部下四川總兵吳之茂、陝西提督王輔臣也起兵響應。
  • 三藩之亂期間琉球王國的外交抉擇 ——以《華夷變態》的記載為中心
    清初三藩之亂的發生,不惟嚴重動搖清王朝的統治,也造成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大震蕩,東亞諸國如朝鮮、日本、琉球亦莫不極力搜集相關政治、軍事情報,以因應華夷秩序調整的可能變局。朝鮮以各種名目派至北京的「燕行」使團相踵於途,極力打探有關三藩之亂的情報。日本也不遑多讓,通過釜山倭館、琉球以及唐船等三個途徑努力獲取情報。
  • 《三國:全面戰爭》「八王之亂」發布,守百年漢土的西涼鐵騎你值得了解!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董卓憑其禍亂天下,曹操差點被其陣斬,漢末三國的西涼鐵騎有多強》介紹了漢末三國時代的西涼鐵騎。然而西涼鐵騎的巔峰時代,卻是少有人關注的兩晉時代。與漢末禍亂天下不同,兩晉時五胡亂華,蒼生燎燎,驍勇忠誠的涼州兵團則成為秩序和民族大義的捍衛者,書寫了一曲「不信九州無壯士,請看西北有孤忠」的西涼長歌。
  • 「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已經投降並立下戰功,為何還會被凌遲處死?
    作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襲承了家族世襲爵位的他本應有著很好的前途與結局,但是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耿精忠積極相應吳三桂,並且在福建發動叛亂
  •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不引清入關,李自成能統一天下嗎?
    實際上清軍要入關,並不止山海關這一條線路,清軍最熟悉的線路,是河北、山西一帶,在清軍入關前曾經五次從古北口、宣化一帶破關,最遠甚至衝到了淮河流域
  • 涼州多山不利於騎兵作戰,為什麼西涼鐵騎的戰鬥力卻遠超漢末?
    禿髮樹機能起兵連環畫270年,禿髮樹機能率領河西鮮卑起兵稱亂,羌胡紛紛響應,河西走廊戰火瀰漫,北地(今陝北一帶)的胡人也從北面威脅長安,秦涼局勢全面潰爛。大晉王朝在西域設置的據點成為飛地,孤懸天外。①之後,禿髮樹機能之亂被名將馬隆平定,但這只是五胡亂華的預演。從公元300年賈南風被殺開始,八王之亂越演越烈。擔任涼州刺史的張軌發現局勢異常艱難,由於中央的削弱,鮮卑等諸胡再次蠢蠢欲動。好在禿髮樹機能之亂後,司馬晉政權增加了對涼州士人的重視。許多豪族被提升為擁有政治特權的士族,使得他們從可能與胡人合作的不穩定因素,變成了帝國的效忠保衛者。
  • 陌刀對鐵騎的香積寺之戰:四時辰斬殺叛軍六萬,為唐朝續命150年
    發生在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標誌著唐朝的由盛轉衰,是唐朝運勢的轉折點。而安史之亂的轉折點,則來自於香積寺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