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遼寧省丹東市13日公布,經過歷時三年的水下考古研究,「丹東一號」沉艦被正式證實為甲午戰爭時的北洋水師主力戰艦致遠艦。
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宣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沉艦,命名為「丹東一號」。考古人員歷經了3年時間,通過物探搜尋、沉艦定位、探摸試掘、身份判別、保存狀況確認、回填並實施初步保護等措施,使多處重要遺物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證明黃海的一艘沉船「丹東一號」就是當年沉沒的致遠艦。根據考古調查隊消息,出水的200餘件文物多為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其中刻有致遠艦大副陳金揆名號的單筒望遠鏡尤為珍貴。以及印有致遠艦艦徽,中文『致遠』兩個字,英文「中華帝國海軍·致遠」和"CHIHYUAN"等字樣的用具。在「丹東一號」上考古隊員還在水下發現的一門機關炮,為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和日本三笠公園存放的機關炮為同一型號。更重要的是,這種型號的格林機關炮也只有致遠艦上有。
致遠艦是中國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向英國紐卡斯爾埃爾斯威克造船廠訂購建造的致遠級穹甲防護巡洋艦的首艦,1887年服役,排水量2300噸,航速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裡,航速最快之戰艦。
致遠艦的武器系統包括:三門210毫米主炮,二門150毫米舷側炮,四門57毫米快炮,十門機關炮,四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本艦採用穹甲結構,水線下沒有裝甲帶,以煤倉充作防禦,水線上穹甲和司令塔裝甲最大厚度100毫米。
圖為致遠艦在英國的下水典禮,可見艦首的衝角,以及吃水刻度線上方的魚雷發射管。19世紀的北洋水師比較像今天的印度,因為沒有獨立自主建造大型主力軍艦和艦載武器的能力,對本國海軍真正的需要又研究不足。在採購軍艦時,特別喜歡最新式的武器,主動充當英國和德國等洋人的試驗白鼠,大多數軍艦都是當時世界海軍的最新式概念產品,然並卵... ...
當時北洋海軍擁有兩艘最強大的鐵甲艦——定遠艦和鎮遠艦,是19世紀工業文明的產物,因為武備強大、防護完善,一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遍地球一等之鐵甲艦」,象徵了中國海洋上一段輝煌的往事。這艘軍艦又因濃濃的甲午風雲,和在甲午海戰中的不屈表現,贏得了「永不沉沒的『定遠』」之稱,成為國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圖騰。 上圖是定遠艦經南沙曾母暗沙回國,途中經由過路艦艇旗語中獲悉南洋水師覆沒的信息後,鳴炮致哀。電視劇裡的該鏡頭採用了威海市以1:1比例複製的定遠艦,還原度較高。
在長崎事件中,北洋海軍的官兵被日本浪人尋釁打死打傷多人,艦隊顧問英國人琅威理命令火炮、魚雷便備……準備對於日本的挑釁予以回擊,先發制人擊沉在長崎的日本聯合艦隊艦船,但被劉步蟾阻止……丁汝昌以大局為重命令艦隊返航。英國人琅威理極其憤怒,於是有了上圖這句話:「國與國關係中最有效的聲音是大炮」。琅威理對北洋海軍的操練傾注了大量心血,表現出很強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感。
圖片:在電視劇中的致遠艦爆炸沉沒前的情景。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致遠艦與日艦激戰5小時彈藥耗盡且受到重創,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衝向日艦試圖與之同歸於盡,但被日艦擊沉,鄧世昌與同艦官兵246人同殉職,全艦僅7人獲救。
「致遠」艦,這是一艘承載了中國海軍魂魄的戰艦,鄧世昌怒撞「吉野」的故事通過大銀幕的演繹早已家喻戶曉。在《甲午風雲》的電影裡,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在1894年甲午海戰中,撞向吉野艦時,被吉野艦發射的魚雷所擊沉。
但軍事史專家通過研究日本的文檔資料發現,在海戰中並沒有任何日本軍艦向「致遠」發射魚雷的記載。整個黃海海戰中,只有北洋海軍的「福龍號」魚雷艇向日本的「西京丸」戰艦發射過3枚魚雷,但由於魚雷定深過大,導致魚雷從西京丸船底穿過為爆炸。
由著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黃海海戰時,日本將艦隊分為兩部分,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吉野等四艘新式巡洋艦在第一遊擊隊,主要任務是憑藉航速快的優勢,意圖配合本隊完成對北洋海軍的前後包抄。按照當時的海戰陣型,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正在戰場的南方轉向,位於北洋艦隊的背後,如果此時致遠想要衝出隊列撞擊吉野,則意味著要將船頭調轉180度才行,這在講究陣型完整的海戰戰場上是無法做到的。致遠艦直接向火力更為兇猛的日本聯合艦隊本隊的衝擊,比撞向吉野要英勇更多... ...
第一份明確地描述致遠艦衝撞吉野艦的史料,是1895年英國出版的《布拉塞海軍年鑑》,年鑑中刊載一篇海軍史學者庫勞斯撰寫的關於甲午海戰的分析報告,稱:「致遠當時把艦首轉向吉野,試圖衝撞,但被數發榴彈命中水線,右舷傾斜而沉沒。據說當時有數枚榴彈同時命中,其狀好似魚雷爆炸。
圖片:1894年英國人所繪沉沒的致遠艦。
圖片:致遠艦軍官合影,圖中交臂者為鄧世昌。
根據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研究人員近些年的考證,致遠艦實際被擊沉原因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致遠艦被一枚日艦大口徑炮彈擊中舷側魚雷艙,導致艙內黑頭魚雷殉爆沉沒。第二種觀點致遠艦水線處被日軍大口徑炮彈擊穿,鍋爐爆炸沉沒。
甲午海戰後,為炫耀戰績,日本把致遠艦上面的加特林機關炮運回國內公開展示,又將鎮遠、靖遠兩艦艦錨豎立於東京上野公園,又將鎮遠艦主炮彈頭10顆置於艦錨周圍,彈頭之間以鎮遠艦的錨鏈相連,環繞陳列場地,並立碑紀念。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作為戰勝國,在中國海軍人員的交涉下,鎮遠主錨終回國內,解放後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鎮遠艦的另一隻主錨,現在仍存放在日本岡山的一個神社裡... ...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