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國國防部啟動GPS項目,並於1978年發射了Block-I系列的第一批衛星。1989年發射了Block-II系列的9顆衛星,1993年24顆衛星完成組網並達到完全運行能力(FOC)。
前蘇聯緊隨其後,在1982年建立了GLONASS全球導航系統並在1996年具備完全運行能力。然而,由於衛星壽命短,該衛星星座衛星數量不斷下降,到2002年僅剩7顆衛星。直至2011年,在發射了將近140顆衛星後,GLONASS全球導航系統的24顆衛星才重新獲得完全運行能力。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分為三個階段。1994年,北鬥一號系統建設啟動,先後在2002年和2003年發射了共三顆靜止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2004年,北鬥二號無源定位系統啟動,至2012年共發射14顆衛星,其中包括5顆靜止地球同步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北鬥二號主要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第三步是計劃在2004年至2020年之間開發具有全球覆蓋範圍的北鬥導航衛星系統(BDS-3),該系統的建成需要發射共30顆衛星。
歐盟在2011年發射了Galileo系統的第一批在軌驗證(IOV)衛星,該系統將在2020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建成。
令人稱道的是,最初,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需要近20年的時間(GPS),而如今卻只需要3年(北鬥三號)。
出於政府及軍事方面的需求,日本和印度加入了這個新興的高科技太空領域,建立了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並佔有對該系統的獨家使用權。
由於GPS建立之初被認為是一個軍事系統(如今已是軍民兩用),民用航空並不願意將其用於客機的導航與著陸。全球各地都開發了星基增強系統(SBAS),可通過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為用戶提供所需的系統完好性。
本文將回顧超過47年的現代衛星導航系統發展歷程:4個全球導航系統,2個區域系統和數個星基增強系統。儘管眾所周知,它們開始被廣泛應用的時間還不足10年。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領域並不受技術限制,而受我們想像力的限制。衛星導航系統還在持續發展中,新的機遇不斷湧現,但是,建立安全可靠的導航系統也面臨著新的威脅。
本文將回顧全球、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和增強系統的最新狀況,討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提出衛星導航系統的新機遇,新觀點和新趨勢。
1.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全球目前共有四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中GPS和GLONASS系統已經完全可用,北鬥三號計劃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建設,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將在2020年至2021年初全面投入使用。假設視野不受阻,高度角為10°,2020年5月11日在慕尼黑將有35顆GNSS衛星能夠被使用(見圖1)。接收到5顆可以用於星基增強的衛星,基於此,一個GNSS系統建立完成(圖2)。
圖1 2020年5月11日在慕尼黑上空觀測到的全球導航衛星
圖2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由於韓國KPS系統尚未部署,故未納入)
三維定位和導航最少需要4顆衛星,如今,即使在城市中,我們觀測到的衛星數量也遠遠多於這個數字。目前,4個星座已基本實現互操作(中心頻率相同,但信號格式不同),其缺點是由於系統間幹擾會最終導致接收機出現信號接收的問題。因此,當一個GNSS系統接收到的衛星數量大於24時,它的優勢是不明顯的,因為所有接收機都是多系統兼容的接收機(至少在民用領域中如此),民用用戶正在使用多系統兼容的GNSS接收機,單系統接收機不再被生產和出售。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也面臨著相似的狀況。
區域導航系統建設主要目的可能是軍事應用和/或跟進衛星領域的高科技發展。例如,日本(QZSS)和韓國(KPS)的兩個區域系統的位置非常靠近,因此對於相應國家/地區的用戶而言,這兩個區域系統都是可見的。如上所述,在無遮擋的區域,用戶可以看到35–40顆導航衛星(取決於高度角)。我們需要那麼多導航衛星嗎?我們需要4個全球系統嗎?在使用不同系統的GNSS星座時,三維定位需要4顆衛星,最多需要3顆額外的衛星來解決它們之間的時間偏差。面對導航衛星部署如此高的冗餘,我們該怎麼辦?可以應用多接收機自主完整性監控(RAIM)來選擇接收不同的導航衛星信號。先進的多徑抑制技術正成為可能,這還僅僅是提到了兩個方面,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尚未被真正探索!
1.1 GPS系統
新一代GPS-III的前2顆衛星分別於2018年12月23日和2019年8月22日發射,並成功完成了在軌驗證。GPS-III衛星的主要新功能包括更高的精度、信號功率、完好性信號、新的L1C民碼,同時,它的使用壽命也被延長至15年。第三顆GPS-III衛星計劃於2020年7月發射。目前(2020年4月21日),有11顆Block-IIR衛星,7顆Block-IIR-M衛星,12顆Block-IIF衛星和1顆Block-III衛星在運行。下一代操作控制系統(OCX)是GPS控制部分的未來版本,它將指揮所有現代化的和傳統的GPS衛星,管理所有民用和軍用導航信號,並為下一代GPS操作提供更高的網絡安全性和靈活性。OCX將在2022年中期投入使用。
1.2 GLONASS系統
上一次GLONASS-M發射時間為2020年3月16日。新一代GLONASS-K衛星正在研發中,已有兩顆衛星在軌運行。預計明年將通過聯盟號和質子M號(Soyuz and Proton-M)火箭進一步發射更多GLONASS-K衛星。GLONASS系統最近的主要變化是在保持頻分多址(FDMA)信號的同時引入了碼分多址(CDMA)信號,並改善了板載時鐘的穩定性。計劃在未來增加一個類似於北鬥的IGSO區域星座(GLONASS-B),以及一個更好的全球分布的測控網絡(目前僅在俄羅斯)。同時,星間鏈路將用於測控網絡控制範圍之外的軌道和時鐘更新。
1.3 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Galileo)計劃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與聯盟號太空梭一起發射的2顆衛星,將衛星星座升級為24顆可運行衛星(包括3顆IOV衛星)。在此基礎上,歐盟可能將宣布其具備完全運行能力,儘管最初的計劃是發射30顆衛星。在2019年,系統的空間信號誤差(SISE)約為0.25m(95%),優於GPS。然而,這些值取決於Galileo與GPS的更新頻率(Galileo為100分鐘,GPS為12小時)。
2019年7月11日至7月17日,由於臨時設備的失控和一些後續事件,Galileo在地面基礎設施的系統升級期間發生了為期6天的服務中斷。
Galileo向Galileo第二代(G2G)衛星過渡的第1個訂單(第4批)計劃於2020年底籤署。第3批訂單包含12顆衛星,用於替代包括3顆IOV衛星在內的在軌衛星。自此,一個關於當前免費的「商業服務」的決定已經被提出,同時,舊的商業服務將被預計在2020年投入使用的高精度服務(HAS)和商業認證服務(CAS)代替。高精度服務(HAS)將在E6B中提供精密單點定位(PPP)服務,收斂時間優於5分鐘,全球定位精度達到20–40cm,在歐洲地區播發的其他改正信息可使該服務在100秒內完成收斂。
1.4 北鬥導航衛星系統(BDS)自2017年11月以來,兩年內已經連續進行了18次衛星發射。2020年3月9日,第54枚BDS衛星和第29枚BDS-3衛星進入指定的地球同步軌道,而BDS-3的建造已進入最後階段。2020年5月有可能將再發射一顆GEO衛星,這將比預定目標提前半年完成BDS-3系統的建設。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衛星組成。北鬥擁有星間鏈路,並提供精密點定位(PPP)服務。GNSS的軌道星座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5月11日的GNSS軌道衛星情況
2. 區域衛星導航系統(RNSS)
2.1 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IRNSS / NavIC
圖3展示了IRNSS/NavIC的基本情況。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是一個獨立的關鍵國家應用定位系統。它的主要目標是在印度及其周圍約1500公裡的範圍內提供可靠的定位、導航和計時服務。最近它被(重新)命名為「印度星座導航」(NavIC)。它目前由3顆GEO衛星和5顆IGSO衛星組成。在2017年1月,印度星座導航的3個原子鐘均發生故障,IRNSS 1A完全失效。2017年8月3日,IRNSS-1H的發射失敗,衛星沒能到達軌道。
圖3 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 (IRNSS/NavIC)
2.2 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QZSS)
如圖4所示,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是基於GPS衛星導航系統的補充星座。2020/2023年以後,還將接管稱為多功能運輸衛星(MTSAT)的日本(多功能)星基增強系統(SBSAT)(或稱為MTSAT的衛星增強系統),目前主要為航空服務。在2023年之後,將增加3顆其他衛星用以拓展當前由4顆IGSO衛星組成的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
圖4 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 (QZSS)
2.3 韓國區域定位系統(KPS)
韓國政府在其第三次空間發展基本計劃中決定於2018年2月規劃自己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類似於NavIC系統和QZSS系統的3顆GEO衛星和4顆橢圓IGSO衛星,覆蓋了韓國及其周圍約1000公裡的區域,見圖5。
圖5 韓國區域定位系統 (KPS)—星座和輻射區域.
3. 星基增強系統(SBAS)星基增強系統有兩個主要目的:為民用航空提供完好性以及傳輸GNSS差分改正數和電離層校正信息。這是通過傳送所謂的完好性信息和修正的對地靜止衛星(每個星基增強系統通常為2到3個)來實現的。覆蓋所考慮的SBAS區域的相應地面網絡確定GPS的完好性、差分改正數和電離層校正信息,並將其上行到GEO。歐洲目前正在開發歐洲對地靜止導航疊加服務(EGNOS)V3,這是全球首個全球雙頻(L1 / E1,L5 / E5a)雙系統(GPS和Galileo)SBAS,將於2026年全面投入運營時投入使用GPS L5的功能(FOC)可用。圖6顯示了已實現並正在開發的全球SBAS。
圖6 正在開發中的星基增強系統
1. 兼容性L頻段主要應用於衛星導航系統(全天候系統)。然而,該頻段上的頻率已經被大量佔用。過去,智能信號處理方法允許多個導航信號在某種較小的幹擾水平下(例如<0.2 dB)共存。人們仍然打算在L頻段和GPS / GNSS頻率上放置更多信號。
2020年4月底,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不顧美國國防部和運輸部的擔憂,批准了5G Ligado寬帶網絡的通信信號,
對於所有衛星導航系統供應商來說,如何在將來實現信號的發展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上所述,智能信號處理技術的可能性應用已經接近極限,L頻段中已經容納不下更多信號。S頻段已經很擁擠,雖然使用C頻段可能會因為波長變短而達到更高的精度,但根據美國在1960年代開發GPS時進行的調查,使用C頻段存在更嚴重的弊端:衛星或有源天線上需要更多的信號頻率;雨雪的影響;需要更大的天線和更高的接收機成本...通過在衛星導航系統在未來的發展中提供後向兼容性,空間段信號產生和傳輸以及用戶接收的靈活性可能有助於解決頻段的擁擠問題。
2. 有意和無意幹擾(壓制幹擾和欺騙幹擾)有意和無意幹擾(壓制幹擾和欺騙幹擾)每天都在增加,這使得保護生命安全和授權/軍事信號變得越來越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GNSS幹擾設備都可以被合法購買,哪怕它並不允許被使用的。人們可以很輕易地在網上買到它們,因此,GNSS頻段中的各種有意和無意幹擾都會增加。另外,過去僅可用於海軍作戰(NAVWAR)等軍事用途的欺騙設備現在也很容易被人們獲得。存在一些用於監視幹擾的措施,但是但它們大都是在本地和區域範圍內有效。GNSS信號認證是應對GNSS欺騙幹擾的有力手段。但大多數GNSS接收器既未配備幹擾和欺騙檢測功能,也未配備針對這些影響的緩解程序。所以,傳統的GNSS衛星並不能很好地應對網絡攻擊。
但是,所有的這些與抗幹擾技術有關的發展可能會對與安全相關的應用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提供安全可靠的衛星導航將是未來的主要挑戰之一。
在系統方面,或許可以應用先進的跳頻擴頻技術迅速切換發射信號以及採取適當的抗幹擾方法。當然,將發射衛星信號的功率提高很多dB將是最好的抗幹擾方法(例如GLONASS-K2功率容量4370W),但是它需要更大的衛星並且違反了ITU(國際電信聯盟)使用大功率的約定和規則。
綜上所述,未來我們不僅要升級衛星,還要改進接收機在抗幹擾、反欺騙和對抗其他網絡攻擊等方面的能力。
3. 互操作性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互操作性假設信號的中心頻率(H/W)相同,但允許在時間和坐標上使用不同的信號(S/W)和不同的參考系統。這具有很大的用戶優勢,因為它能用簡單的接收機追蹤多個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但是,我們依舊可能遇到瓶頸。內部衛星噪聲已經提高到一定水平,以至於在使用普通接收機獲取信號時會遇到問題。互操作性對用戶來說還有另一個優勢:它迫使系統在競爭中升級。只有與其他導航晶片系統性能相當的系統才能在市場上留存,否則將被市場淘汰。衛星導航有效載荷和包括前端在內的用戶接收機的先進數位化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改變對互操作性的嚴格硬體要求,尤其是在假設中心頻率相同時。
1. 先進接收機自主完好性檢測技術(ARAIM)和SBASARAIM對於SBAS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潛力。水平ARAIM預計將在2023年左右推出,而垂直ARAIM將在幾年後推出。SBAS系統的保修期到2035年,但是2035年之後會發生什麼?SBAS系統會過時嗎?
2. 5G無線網絡的可能性5G無線網絡預計在2020年問世(見圖7)。包含5G功能的第一版的標準化過程已於2018年6月完成,第二階段也即將完成。5G技術及其許多新的關鍵業務和定位應用意味著無線網絡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它的主要目標是物聯網(IoT)和使用毫米波頻段和小型蜂窩的超快移動寬帶。它會成為GNSS的競爭對手嗎?又或許將會有很多融合了GNSS和5G的應用程式被開發出來。以下將簡要闡述一下GNSS的作用以及最可能將在未來出現的5G應用(見圖8)。
2.1 GNSS為5G提供時間同步通過5G網絡提供的高性能移動服務非常依賴GNSS的精密時間:同步無線電,啟用新應用並將幹擾最小化都離不開GNSS的精確時間。2.2 人口稀少地區的GNSS只有建設許多密集的基站才能實現5G網絡的高精度定位。由於運營公司的商業性質,他們只會在人口眾多的地區而非人口稀少的農村地區鋪設5G網絡。2.3 面向大型公司和產業的專用5G網絡為了使電信運營商能夠獨立運行並在生產中實現室內和室外基於5G釐米或毫米級定位精度,大型工廠將會安裝和運行自己的5G基站網。在定位導航的行業應用中GNSS可以替代5G(GNSS授時除外)。2.4 GNSS與城市5G融合由於衛星定位自身的缺點,低DOP值和多路徑效應等因素都會使GNSS定位在城市峽谷等受限制區域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精度。基於5G的LBS技術與GNSS的融合可能會達到更高的定位精度。提升5G和GNSS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是必要的。3. 衛星導航和新空間在過去的幾年中,出現了一種名為「 New Space」的太空技術轉移。儘管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它無疑代表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它涵蓋了全球新興的私人太空飛船和航空航天這些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的領域。換句話說,太空計劃通過商業運作和獨立於政府資助可以更快、更便宜、更好地進入太空。有關於新空間的新業務模型和新製造流程也已經被提出了。新空間系統以低軌道(LEO)衛星系統為代表,它其中有數百甚至數千個主要用於通信的微型衛星。OneWeb(英國一網通信公司)目標至少發射648顆LEO衛星實現全球網絡通信,目前擁有74顆在軌衛星。SpaceX的星鏈計劃目前正在建設中。自2020年4月22日發射成功後,SpaceX在軌道上部署了60顆星鏈衛星。星鏈網絡計劃的第一階段是部署1584顆衛星,它們繞地球赤道傾斜53度,繞地球旋轉約550公裡。這部分衛星將於2020年底發射升空。亞馬遜的Kuiper項目將在2020年遷至一個永久性的研發總部,該總部將配備最先進的設施,用於設計和測試其計劃在590/609/629 km高度的3236顆LEO巨型衛星,為用戶提供低延遲、高速寬帶的信號連接服務。加拿大Telesat公司也有類似的寬帶通信計劃,低軌道衛星是Telesat實施該計劃的第一步(第一階段低軌道衛星於2018年推出)。但是,那些LEO衛星系統可以用於衛星定位和導航嗎?GPS信號以27瓦特廣播,在地球上以158×10−18瓦特接收。星鏈低軌道衛星的信號比中軌道衛星(GNSS)強1000倍(30 dB)。但是,7顆低軌道衛星的覆蓋範圍才與1顆中軌道衛星相當。類似覆蓋範圍需要200多個低軌道衛星,但這並不什麼難事,因為所有上文中提到的低軌道衛星系統都擁有200多顆衛星。因此,其幾何形狀(精度稀釋-DOP值)比當前GNSS的幾何形狀好3倍。進一步說,LEO系統的幾何形狀比GNSS好3倍,且URE更小,儘管像SpaceX星鏈這樣的衛星星座,其URE可能差3倍,並且仍然可以達到與GPS相當的定位性能(水平約3m,垂直約4–5m)。低軌衛星配備的晶片級原子鐘(功率低,體積小,成本低)與GPS原子鐘相比一天的費用大約差100倍。每個低軌道衛星的軌道大約每100分鐘更新一次,而不是每12小時更新一次(GPS),定位導航精度才能滿足可用性。計算表明,如果另外使用交叉鏈路 RMS將會達到3m。4. 費用由誰提供上述衛星通信和網際網路的所有LEO系統並非都能真的實現。因此,這些衛星導航公司之間將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些競爭也影響到地面通信領域,尤其是5G無線網絡領域。北京未來導航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規劃、開發並將運行基於LEO衛星的MEO GNSS增強系統,稱為Centispace-1(見圖9)。重約100公斤的小衛星被置於沃克衛星星座120/12/0,高度975公裡,傾角55°,從MEO衛星接收GNSS信號並以GNSS L1/L5可互操作的頻率發射。他們還設計了衛星之間的高速交叉鏈路。第一顆實驗衛星於2018年發射完畢,另外5顆實驗衛星將在2020年發射。在2021年至2023年之間,還有將發射120顆衛星,地面站也將完成建設。Centispace-1將提供50cm的高精度服務,並提供快速預警服務以及全球99.99%範圍內可用的完好性服務。在與MEO GNSS數據的組合處理中,定位精度小於10cm,收斂時間小於1分鐘,收斂時間顯著縮短。但是,未來幾年的進展還不止於此。Cubesat技術及它安裝的許多低成本,低功耗小型傳感器將使許多新的物聯網應用以及各種MEO GNSS的LEO增強成為可能。5. 衛星導航發展的新趨勢5.1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如上所述,四個GNSS系統都將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全部投入運營。中國北鬥導航系統雖然是最晚開始發展的,但也是最先進的導航系統:它是目前唯一具有地區性IGSO衛星(這些衛星也將用於SBAS信息的傳輸)的導航系統,它將在未來幾年內被名為Centi space的LEO系統擴展,這將顯著縮短收斂時間。第三代GPS將在未來幾年內提高其魯棒性,而Galileo仍需證明它的運行能力,特別是在2019年長時間停運之後。歐洲航天局研究了建設歐洲區域性IGSO衛星系統的問題。但是,尚未決定是否在第二代Galileo系統中實現這一構想。俄羅斯GLONASS系統也有類似計劃(GLONASS-B)。然而,建設遍布全球的GLONASS地面控制系統才是重中之重。5.2 區域導航衛星系統韓國KPS系統將在未來十年持續發展他們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其覆蓋範圍將與日本QZSS系統的覆蓋系統發生重疊。日本QZSS系統將在未來進一步擴展到7顆衛星。5.3 星基增強系統在第一個雙頻多系統EGNOS V3之後,俄羅斯和中國也將在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加入星基增強系統。儘管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星基增強系統仍在開發中,且到2035年為止,民用航空SBAS的可用性都得到保證,但ARAIM已經證明了其提供類似於SBAS的Cat-I完好性服務的巨大潛力。未來3-4年內,水平ARAIM將會被推出,到2030年垂直ARAIM也可能會被開發成功。它會在2035年之後取代SBAS嗎?5.4 立方體衛星、微衛星和納米衛星隨著低軌道衛星中的微型或納米衛星的發展,立方體衛星的潛力以及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傳感器的可用性每天都在增加。因此,許多物聯網和其他地球觀測應用都可以在相對較小的預算範圍內以區域規模的來實現。過去僅將立方體衛星視為大學教育工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昂貴的空間強化將被更便宜的智能技術所取代。未來幾年,立方體衛星的應用將從低軌道衛星範圍拓展到GNSS領域。它也將被用在對月球、火星和其他行星的探索中。相應的研究已經在進行中,我們將很快看到GNSS從地球延伸到月球,再到太空。5.5 數位化將在GNSS有效載荷中考慮數位化,從而實現GPS信號的在軌重編程、傳輸以及空間交通管理中的人工智慧。5.6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將有助於建設更可靠的衛星導航。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物理定律來保護數據。這些定律允許粒子(通常是用於傳輸日期的光子)處於疊加狀態,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同時表示1和0的多個組合。從網絡安全的角度來看,量子通信的優勢在於用它來傳輸高度敏感的數據是極其安全的。在未來的幾年中,衛星導航的主要挑戰之一:GNSS安全性和安保性(空間網絡安全性)。近些年來,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GNSS、計算機網絡和物聯網(IoT)。大數據、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以及人工智慧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網絡風險。這種不斷發展的環境為航天領域在網絡安全領域提供了的新機會。5.7 GNSS接收機信號幹擾和欺騙也時有發生,儘管H/W和S/W工具(如晶片上的慣性導航系統,晶片級原子鐘,相控陣天線,用於幹擾的檢測/緩解技術)已經開發出來,但民用接收機還是很少使用這些工具。智慧型手機,如今已經配備了幾乎所有的GNSS和RNSS系統。Android手機能夠使用GNSS的原始數據,並且可以將自開發的軟體用於特定的用戶應用程式。可以預料,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傳感器將與導航結合到一起。5.8 5G無線網絡假設基站網絡密集,無線5G能夠提供釐米級導航,但是這種服務僅限於本地範圍內。它會替代或能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為GNSS系統提供增強信息嗎?這是十分值得關注的。5.9 與空間碎片戰鬥如上所述,未來幾年將發射上千顆衛星。國際空間站(ISS)不得不經常改變航向,以避免受到空間碎片和其他衛星的嚴重破壞。因此,歐空局已經開始並將在未來十年內持續深入研究空間交通管理。衛星導航也將在這一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儘管我們不得不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GNSS的發展,但衛星導航的未來是很難預測的。像計算機一樣,GNSS接收機的折舊期限為三年,因此,幾年以上的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展望GNSS和RNSS的未來,我們必須接受很多問題:信號微弱...信號容易被幹擾...信號可能被欺騙...信號易受大氣幹擾...信號無法穿透建築物...城市和自然障礙物的問題...
但是,GNSS真的有替代品嗎?
比如:羅蘭系統、銥星新計劃
晶片原子鐘、其他地面系統
地圖匹配系統、雷達、雷射雷達
基站定位方式、5G、慣性導航系統、WiFi
上文中提到的各類產品看似都很優秀,但是它們都不是全天候系統,不能滿足包括高精度、覆蓋全球、高可靠性,低成本,低複雜性,多功能和最小的基礎結構需求。
衛星導航系統不同於僅服務於小型科學社區且壽命短的其他太空項目。它們為每個公民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PNT)。PNT絕不是主要產品,它是許多增值應用的推動者。GNSS已經滲透到了許多領域的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中。經過二十多年的衛星系統建設,衛星導航將被持續應用數十年。
全球範圍內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影響程度如何,是否會在之後引發經濟危機目前(2020年4月)尚不可知。到目前為止,衛星發射、太空項目和OneWeb申請破產的時間已經有所延遲。
本文僅限行業學習交流之用,版權、著作權歸原載平臺及作者所有。我們尊重作者的成果,如涉嫌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