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周報網站1日發表軍事專家亞歷山大·希託夫的文章《華盛頓為在兩大洋戰勝北京做準備》認為,美國希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個「戰場」壓制中國,遏制中國與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相似。參考消息網編譯全文如下: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2017年11月的亞洲之行期間積極宣傳建立「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構想,隨後人們開始談論恢復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的四方安全對話形式——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的外交和軍事政治表現形式。
四國相互協作的明顯戰略性質,以及挑選這四個國家,表明這一對話形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構建遏制中國的體系。
隨後「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概念牢牢地確定在美國外交詞典裡,這也反映在美國的官方文件——「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以及多數言論中。2018年5月30日,時任美國防長詹姆斯·馬蒂斯宣布,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
▲馬蒂斯資料圖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總統在東京演講時宣布,美國將「重返亞太」。此外,歐巴馬向亞太地區國家保證,地區「力量再平衡」的戰略是美國根本利益的反映。2016年9月歐巴馬在東協寮國峰會上強調,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關注由來已久,也不是暫時性的,它反映了美國的根本利益。同時,美國的政治力量一致認為,21世紀亞太地區對美國乃至全球的意義將愈發重要。
對於美國將亞太地區變為其軍事政治戰略的核心方向,中國理解得很到位,並認為美國將60%的海軍和空軍調配到亞太地區的決定可證明這一趨勢。
川普上臺後,雖然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政治戰略的實質未變——仍是旨在維持並加強美國的軍事存在,但實現戰略的方法有了重要變化。在2017年11月的亞洲之行期間,川普多次談到美國的「印太戰略」,美國地緣政治利益區域覆蓋的不僅是亞太地區,還有印度洋地區。
歐巴馬的亞太地區「力量再平衡」戰略押注在建立模糊不清的「反華帶」上,這由軍事能力水平以及對美國政策忠誠度參差不齊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現任總統杜特爾特上臺前)、越南、寮國、汶萊、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構成。如今成為川普「印太戰略構架」的軍事政治四角為:美國、最親近的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以及印度這個美國的戰略夥伴。中國的軍事專家們給這樣的軍事政治布局取了個名字:「小北約」。
這一戰略「菱形」的尖端——日本——直指中國,以澳大利亞為支撐,強大的兩翼——美國和印度——包圍中國大陸。正在形成的「小北約」的構架輪廓愈發清晰。2017年11月12日,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框架內舉行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領導人的首次四方會談。
美國「印太戰略」不變的是,仍以美國的利益為重。
先前的美國—日本—韓國戰略三角之所以嚴重傾斜,是由於日韓間的軍事相互協作似乎為零。美國力求證明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計劃合理,韓國防長和日本駐韓國大使在美國的壓力下才籤署了關於全面保護軍事信息的雙邊協議。
▲資料圖片:2017年3月6日晚,「薩德」系統部分裝備運抵首爾以南約70公裡處的美軍駐韓國烏山空軍基地。(新華社發)
根據協議,日韓兩國可直接互換關於飛彈攻擊威脅的信息。不過,地區並無這樣的潛在敵人,這令日韓協議形同虛設,只為美國的計劃做掩飾,對實際加強日韓軍事合作沒有任何促進。
按照美國戰略家的理解,印度是印太地區唯一可平衡中國正在增強影響力的國家。而中國專家將印度在軍事政治上謹慎移向美國及其盟友解釋為:印度與日本一樣,對鄰國中國不斷增強的實力極其關切。
也許只是巧合:在印太地區用軍事政治手段遏制中國,令人想起美國在歐洲對俄羅斯施加的軍事政治壓力。兩個模式都有關鍵要素:在印太地區是日本,在歐洲是德國,即部署美國主要地區軍力和軍事基地的國家。在印太地區扮演部署美國反導系統的主要戰略基地的是韓國,在歐洲是波蘭和羅馬尼亞。
在美國及其盟友的直接或間接施加軍事政治壓力的情況下,有效對抗這種壓力的必要性在客觀上令中俄兩國團結在一起。
雖然美國海軍和空軍的主力集中在亞太地區的中國方向上,但中國終究與美國第七艦隊主要基地所在的日本島嶼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哨陣地關島隔著廣闊的海洋。此外,中國與韓國不接壤,與印度的邊界問題也發生在中國邊陲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區。而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西部邊境則愈發淪為「槍管對大炮」的對抗地點,從那裡到俄羅斯的一些大城市甚至不用飛彈飛幾分鐘,在過去的戰爭年代幾輛坦克很快就能行軍到達。
兩國各個專業的專家可以一起制定相關對策,來對抗印太地區在軍事政治上的遏華模式,以及歐洲在軍事政治上對俄的施壓模式。
編輯 | 楊寧昱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點好看的人會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