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貿易戰的起因,純粹是政治原因,純粹是歷史問題,也純粹是韓國自己作大死。日本雖然主動發起貿易制裁,但完全是自衛反擊。
韓戰爆發後,日本和韓國有了邦交正常化的需要。而美國希望在東亞建立對抗蘇聯、中國的前沿陣線,所以極力推動日本、韓國關係正常化。
在美國爸爸的斡旋下,經過14年的談判,日本和韓國在1965年就籤訂了《日韓請求權協定》。
當時日本賠給韓國8億美元,比協定中的5億美元還多了3億。日本多給這3億的用意很明確,希望徹底解決過去的戰爭賠償問題。
而且協定中白紙黑字的寫清楚了,兩國索賠方面的問題徹底解決。韓國的歷代政府也曾持有同樣的觀點。
但是韓國民間不認帳,認為雖然兩國政府籤訂協定了,但是受害者跟當年的日本公司之間事兒還沒完。
韓國人為了索要賠償,到處起訴日本公司。
去美國起訴,2001年敗訴;
去日本起訴,2003年敗訴;
既然在國外得不到支持,就只能在韓國本土起訴,然後在2005年也還是敗訴。
直到2012年,韓國最高院做了一個判決,首次裁定「個人索賠權並未消失」。有了這條法律撐腰,韓國人終於有理了。但是樸槿惠執政期間,這個判定沒產生實質作用。
等到2017年,文在寅上臺,文在寅為了爭取民眾支持,來了一個不認帳。
所以直到2018年,韓國的受害勞工才在本土打贏了官司:
2018年10月30日,韓國大法院判定日本鐵住金公司賠償
2018年11月29日,韓國大法院判定日本三菱重工賠償。
兩家公司遵照日本政府的方針,拒絕賠償。所以,在2019年的1月和3月,
韓國扣押了兩家公司在韓國的資產。
日本公司歷史都比較悠久,所以日本有太多公司都參與二戰了,都有歷史包袱。
日本政府一看,媽的,估計日本在韓資產都要沒了。所以日本忍無可忍,在7月1日,G20會議結束後,開始了對韓國的報復。
日本先是對韓國進行貿易制裁,停止出口三種半導體原材料到韓國;
然後揚言要把範圍擴大到汽車零配件等行業;
然後日本在今天把韓國從貿易白名單中移除;
韓國的作態,一方面是強烈抗議,要去WTO起訴,這點我們都很熟悉,有用沒用大家也只都知道;
另一方面是全國抵制,比如快遞拒絕配送優衣庫,比如抗議樂天。樂天好慘,3年前在中國因為韓國被抵制,最終退出中國市場;現在又在韓國因為日本被抵制。
韓國人的民族主義太強烈了,文在寅就是想利用這一點才推動韓國勞動打贏官司。所以作為政客,文在寅這種時候不能慫,只能扛。
日本這邊,更是長期忍耐後的爆發,更是不準備妥協,還要推動貿易戰一步步升級。
歷史輪迴,總會有宿命的味道。韓國和日本分別在1965年和2015年籤署了兩個協定來解決歷史問題。而籤署這兩個協定的分別是樸正熙、樸槿惠父女。而這兩個韓國總統的下場都不是太好。
有人說,中國會不會受益於日韓貿易戰。產業鏈上看,日本在上遊,韓國在中遊,中國大陸在下遊。中國大陸可能會受益,但是大部分產業還沒有做好準備。事實上,真正能夠漁翁得利的是,我們又愛又恨的寶島臺灣。
微信限制流量,一天只能加20左右的好友
會陸續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