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夜
要問世界上哪個國家打仗不要命,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國家同樣如此。比如在蘇芬戰爭中,芬蘭人口僅為四百四十萬,常備軍只有三萬五千的波蘭軍隊讓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到了1944年蘇聯大規模反攻時,蘇聯仍然沒能吞併芬蘭。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不過在經歷多次戰爭之後,綜合有5個國家成為公認的打仗不要命。儘管美國是參與戰爭最多的國家,但其卻並不在列。
通常情況下,很多國家能夠體現出打仗不要命的表現,完全受到對戰爭的被動影響,激發了愛國的戰鬥意志,迸發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當然,事有例外,日本就是最大的反例。
受其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本人把死亡看得很簡單,也沒有所謂的懼怕戰爭死亡。
二戰中,日本資源有限,武器落後,只有海軍實力還算可以。
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國家,也讓蘇聯、英國和美國看清了他們的實力。
在諾門坎戰役之後,蘇日彼此保持中立。
英國曾與東南亞戰場抗爭,但最終放棄了在東南亞的權益。
對於日本自殺式的襲擊和眾多玉碎行動,曾在太平洋與日軍纏鬥的美軍仍然心有餘悸。
其次便是蘇聯和德國這兩個老對手,二戰期間,德國在佔領歐洲半大洲的前提下,突然撕毀蘇德中立條約,向蘇聯開戰,但在隨後的戰爭中,蘇聯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在惡劣環境下取得了勝利,並向德國發起了反攻,奠定了二戰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2700萬蘇聯人喪生,將近700萬蘇聯紅軍陣亡,蘇聯人用血肉抵抗德國的侵略。
此外,同為軸心國的德國士兵同樣心狠手辣,打起仗來不要命。
當時的納粹德國崇尚榮譽,崇尚武力,德國不斷向眾多國家同時開戰,和戰爭後期的日本一樣,每次戰鬥的大量死傷都習以為常。
第二個亞洲國家便是越南,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投入人數達到二戰後最多,彈藥數量甚至超過了整個二戰的彈藥總量。
到目前為止,越南仍有許多未爆炸的航空炸彈,在數十年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徹底被拖進了戰爭泥潭。
許多經歷越南戰爭的美軍都曾回應,越南人打仗是真不要命,許多美國大兵都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美軍戰鬥和非戰鬥人員的傷亡也達到36萬,受戰後後遺症自殺的美軍就有上萬人。
最後的亞洲國家便是我們中國。「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儘管這句話出自戰國,但這句話詮釋了我國熱愛和平,但面對侵略,同樣會拿起武器保衛祖國。我國在過去數次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令人振奮。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只有小米加步槍,遊擊隊甚至用長矛和大刀對抗熱兵器,儘管一批又一批的人在日軍的進攻下倒下,但正是先輩不畏犧牲,用血肉之軀將來犯之敵趕出中國。人類歷史的發展和前進,與戰爭是分不開的,沒有打仗不要命的人,只有敢於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鬥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