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
現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總編、《國際政治科學》總編;是中國國際關係學界中倡導科學方法論和預測國際形勢的著名學者。
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在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蘇聯解體後,老布希政府提出建立全球化的國際新秩序。當時全球化秩序的主要體現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兩大潮流。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力提倡全球化,中國曾反對全球化並將其稱為「美國化」。20多年後的今天,中美兩國政府在全球化問題上調換了立場,中國提倡推動全球化,而川普政府則採取了反對全球化的政策。川普政府對全球化的態度反映出了西方國家內部反對極端自由主義的思想浪潮。面對這個歷史新現象,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分別於2016年11月和2017年1月組織了「國際思潮發展趨勢研討會」和「反建制主義與未來國際秩序研討會」。受與會專家發言的啟發,筆者在此談一下對反建制主義思潮的管窺之見。
自2015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學界普遍認為一種新的國際思潮正在興起,但對於這種思潮的本質是什麼卻難以形成共識。學者們為這種思潮起了許多不同的名稱,如民粹主義、大眾主義、民族主義、保守主義、重商主義、排外主義、右傾、極左、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在上述眾多名稱中,「民粹主義」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人們為何喜歡使用「民粹主義」這個概念不得而知,但人們對「民粹主義」有三點共識:第一,這是一個貶義詞,可用於描述一種不好的思想觀念。第二,該名稱沒有明確的定義,內涵所指是不明確的。第三,這個概念的優點是相互對立的意識形態可以被概括成為同一思想。
民粹主義 」被理解為既是思想,也是運動,還是政策。然而,思想、運動、政策三位一體並非民粹主義的特殊性,而是許多思想觀念的共性。任何一種思想被大眾接受都能發展成為運動,被政府接受則會轉化為政策。近代史上出現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都具有這種三位一體的共性。民粹主義被認為具有反現代化和反全球化特點,表現為反精英、反官僚體制和反對現行政策。然而,這三點也不是民粹主義的特殊性,而是所有反政府的政治思潮的共性,甚至中國封建時期的很多農民起義也具有這三個特點。由於「民粹主義」是含義不明的概念,因此這個概念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當前這股政治思潮的本質。
眾多不同名稱描述同一種思潮和「民粹主義」一詞缺乏明確定義,都反映出人們還缺乏對當前西方社會興起的這股反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的認識。經過兩次研討會的討論,筆者認為,這股新思潮的本質是反對極端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平等。這三個核心價值是近代歷史上指導人類進步的政治理念。西方贏得了冷戰的勝利,於是自由主義成為國際主導價值觀。自由主義的勝利被一些西方學者視為意識形態之爭的「歷史終結」,即再也不會有任何意識形態能與自由主義爭奪道義上的正確性了。自由主義的這種世界主導地位逐漸地培養出極端主義的「政治正確」原則。「政治正確」原則使自由主義走向極端,失去了包容性,走向自己的反面,從而在西方社會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對立。
「政治正確」使自由主義不容忍非自由主義的言行,人們在任何場合的言行如果不符合自由主義,就要受到輿論的批判或公眾的蔑視。這在國際政治中表現為自由主義信仰人權高於主權,於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言行被譴責為落後的「威斯特伐利亞」觀念。「政治正確」使自由主義不再接受通過民主程序得出的違反自由主義觀念的結果。例如,美國的自由主義者們高舉「不是我的總統」標語拒絕接受川普贏得大選的結果。「政治正確」使自由主義不允許給非自由主義行為體以平等地位。在國際上,自由主義在反恐和反分裂的問題上都採取雙重標準,反恐和反分裂的政策只用於反對西方國家內部的反政府力量,而將非西方國家內反政府的恐怖勢力和分裂勢力作為「自由戰士」來予以支持。
其實,「政治正確」這個原則並非只把自由主義推向極端,使之引發嚴重的社會衝突。這個原則可以將任何一種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推向極端,導致嚴重的社會衝突,甚至暴力衝突。進入21世紀後,宗教激進主義的「政治正確」原則使恐怖主義泛濫。當「政治正確」將言論自由推向極端時,同樣會導致暴力衝突。批評本群體領導人的言論具有自我批評的性質,因此批評的自由度較大,然而,批評他群體領導人的言論自由如毫無限制就有導致暴力衝突的危險。例如,2011年和2012年,法國《沙爾利周刊》發表嘲諷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在一些伊斯蘭國家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該雜誌社也遭到暴力攻擊。
雖然當前這股政治思潮在不同國家和不同領域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在反對極端自由主義這一點上有著共性,因此筆者認為,「反建制主義」這個名稱能較為準確地反映這股政治思潮的性質。反建制主義是全球化時代產生的一種政治思潮,其反對全球化的特徵是全球化時代之前任何意識形態或政治思潮所不具備的。其反對全球化的具體內容是針對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客觀現象。反建制主義和人們常說的民粹主義的特點有所不同。
首先,反建制主義並不是反對精英主義,而是反對自由主義的精英。由於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佔有主導地位,而在多數非西方國家不佔有主導地位,因此反建制主義思潮在西方國家比在非西方國家要強烈。反建制主義提倡的是以觀念相對保守的精英取代自由主義的精英。
其次,反建制主義只反對自由主義的某些觀念和政策,並不是反對現行的政府官僚機構和體制。反建制主義推選出來的政治領導人,仍是在原有政府機構框架下治理國家,而並不是打破原有的政府機構,建立新的機構。這既不同於蘇聯取代沙俄的政權更迭,也不同於法國大革命的改朝換代。反建制主義反對極端自由主義的移民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和「政治正確」原則,但它並不反對政治民主體制、市場經濟制度和言論自由原則。
第三,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強人特點表現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他們從思想上反對自由主義,但取代自由主義政策的新政卻效果不佳,於是在自由主義政策和反自由主義政策之間來回搖擺。反建制主義領導人與獨裁者有所不同,獨裁者的政策取向是確定的,而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政策取向則是不確定的。川普執政的幾個月裡,其對俄政策、對朝政策、對華政策、對盟友的政策都是搖擺不定的,有時甚至是180度的轉變。川普政府的決策行為具有敢於冒險且不怕失敗的特點,有點像在賭場裡玩遊戲。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政策不確定性,可能與反建制主義本質是反對自由主義但缺乏系統性的思想主張有關。
反建制主義思潮在較多發達國家和少數發展中國家出現,這意味著導致這種思潮形成的原因並非國別性的而可能是全球性的。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使兩極分化問題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上同時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兩極分化都十分嚴重。此外,全球化的負面作用不斷擴大,多數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遭受的傷害大於收益。例如,金融危機、恐怖主義、非法移民、疾病、走私、販毒、電信詐騙也具有全球化趨勢。全球化的負面作用給反建制主義興起創造了社會條件,反全球化、反外來移民、反自由貿易、反對向國際機構讓渡主權等思想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支持,這些思想都是與自由主義相對立的。反建制主義主張強化主權邊界的控制、限制移民數量與權利、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收回讓渡給國際機構的主權,等等。
由於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自由主義價值觀之上的,因此反建制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挑戰就不可避免地對現行國際秩序構成衝擊。2016年以來,國際秩序所面臨的新挑戰主要來自西方國家內部,這不同於非西方國家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國際主流價值觀的變化角度來理解當前國際秩序的變化趨勢。反建制主義思潮並非一日間發展起來的,這種思潮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就有了快速蔓延之勢。只是當這種思潮導致英國「脫歐」和川普贏得美國大選後,其對現行國際秩序的挑戰才凸顯出來。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是西方國家的領導,是自由主義的領頭羊,也是冷戰後國際秩序的最大支柱。如今,美國政府突然要改變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不再遵守現行國際規範了,這意味著現行國際秩序的支柱動搖了。
英國政府在「脫歐」問題上的務實政策和川普政府出臺的政策不斷失敗,這意味著,雖然自由主義面臨著反建制主義的挑戰,但它仍有強大的社會基礎,對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政策選擇具有牽製作用。反建制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並對現有的國際秩序產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