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言】閻學通:反建制主義與國際秩序

2021-12-29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閻學通

現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總編、《國際政治科學》總編;是中國國際關係學界中倡導科學方法論和預測國際形勢的著名學者。

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在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蘇聯解體後,老布希政府提出建立全球化的國際新秩序。當時全球化秩序的主要體現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兩大潮流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力提倡全球化,中國曾反對全球化並將其稱為「美國化」。20多年後的今天中美兩國政府在全球化問題上調換了立場中國提倡推動全球化而川普政府則採取了反對全球化的政策川普政府對全球化的態度反映出了西方國家內部反對極端自由主義的思想浪潮。面對這個歷史新現象,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分別於2016年11月和2017年1月組織了「國際思潮發展趨勢研討會」和「反建制主義與未來國際秩序研討會」。受與會專家發言的啟發,筆者在此談一下對反建制主義思潮的管窺之見。

2015年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學界普遍認為一種新的國際思潮正在興起,但對於這種思潮的本質是什麼卻難以形成共識。學者們為這種思潮起了許多不同的名稱,如民粹主義、大眾主義、民族主義、保守主義、重商主義、排外主義、右傾、極左、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在上述眾多名稱中,民粹主義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人們為何喜歡使用「民粹主義」這個概念不得而知,但人們對民粹主義有三點共識第一這是一個貶義詞可用於描述一種不好的思想觀念第二該名稱沒有明確的定義內涵所指是不明確的第三這個概念的優點是相互對立的意識形態可以被概括成為同一思想

民粹主義 」被理解為既是思想也是運動還是政策然而思想運動政策三位一體並非民粹主義的特殊性而是許多思想觀念的共性任何一種思想被大眾接受都能發展成為運動被政府接受則會轉化為政策近代史上出現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都具有這種三位一體的共性民粹主義被認為具有反現代化和反全球化特點表現為反精英反官僚體制和反對現行政策然而這三點也不是民粹主義的特殊性而是所有反政府的政治思潮的共性甚至中國封建時期的很多農民起義也具有這三個特點由於民粹主義是含義不明的概念因此這個概念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當前這股政治思潮的本質

眾多不同名稱描述同一種思潮和「民粹主義」一詞缺乏明確定義,都反映出人們還缺乏對當前西方社會興起的這股反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的認識。經過兩次研討會的討論,筆者認為這股新思潮的本質是反對極端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民主、平等。這三個核心價值是近代歷史上指導人類進步的政治理念。西方贏得了冷戰的勝利,於是自由主義成為國際主導價值觀。自由主義的勝利被一些西方學者視為意識形態之爭的「歷史終結」,即再也不會有任何意識形態能與自由主義爭奪道義上的正確性了。自由主義的這種世界主導地位逐漸地培養出極端主義的「政治正確」原則。政治正確原則使自由主義走向極端失去了包容性走向自己的反面從而在西方社會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對立

「政治正確」使自由主義不容忍非自由主義的言行,人們在任何場合的言行如果不符合自由主義,就要受到輿論的批判或公眾的蔑視。這在國際政治中表現為自由主義信仰人權高於主權,於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言行被譴責為落後的「威斯特伐利亞」觀念。「政治正確」使自由主義不再接受通過民主程序得出的違反自由主義觀念的結果。例如,美國的自由主義者們高舉「不是我的總統」標語拒絕接受川普贏得大選的結果。政治正確使自由主義不允許給非自由主義行為體以平等地位在國際上,自由主義在反恐和反分裂的問題上都採取雙重標準,反恐和反分裂的政策只用於反對西方國家內部的反政府力量,而將非西方國家內反政府的恐怖勢力和分裂勢力作為「自由戰士」來予以支持。

其實,政治正確這個原則並非只把自由主義推向極端,使之引發嚴重的社會衝突。這個原則可以將任何一種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推向極端導致嚴重的社會衝突甚至暴力衝突進入21世紀後,宗教激進主義的「政治正確」原則使恐怖主義泛濫。當「政治正確」將言論自由推向極端時,同樣會導致暴力衝突。批評本群體領導人的言論具有自我批評的性質,因此批評的自由度較大,然而,批評他群體領導人的言論自由如毫無限制就有導致暴力衝突的危險。例如,2011年和2012年,法國《沙爾利周刊》發表嘲諷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在一些伊斯蘭國家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該雜誌社也遭到暴力攻擊。

雖然當前這股政治思潮在不同國家和不同領域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在反對極端自由主義這一點上有著共性,因此筆者認為反建制主義這個名稱能較為準確地反映這股政治思潮的性質反建制主義是全球化時代產生的一種政治思潮其反對全球化的特徵是全球化時代之前任何意識形態或政治思潮所不具備的其反對全球化的具體內容是針對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客觀現象反建制主義和人們常說的民粹主義的特點有所不同

首先反建制主義並不是反對精英主義而是反對自由主義的精英由於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佔有主導地位,而在多數非西方國家不佔有主導地位,因此反建制主義思潮在西方國家比在非西方國家要強烈。反建制主義提倡的是以觀念相對保守的精英取代自由主義的精英。

其次反建制主義只反對自由主義的某些觀念和政策並不是反對現行的政府官僚機構和體制反建制主義推選出來的政治領導人,仍是在原有政府機構框架下治理國家,而並不是打破原有的政府機構,建立新的機構。這既不同於蘇聯取代沙俄的政權更迭,也不同於法國大革命的改朝換代。反建制主義反對極端自由主義的移民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和「政治正確」原則,但它並不反對政治民主體制、市場經濟制度和言論自由原則。

第三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強人特點表現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他們從思想上反對自由主義,但取代自由主義政策的新政卻效果不佳,於是在自由主義政策和反自由主義政策之間來回搖擺。反建制主義領導人與獨裁者有所不同,獨裁者的政策取向是確定的,而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政策取向則是不確定的。川普執政的幾個月裡,其對俄政策、對朝政策、對華政策、對盟友的政策都是搖擺不定的,有時甚至是180度的轉變。川普政府的決策行為具有敢於冒險且不怕失敗的特點,有點像在賭場裡玩遊戲。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政策不確定性,可能與反建制主義本質是反對自由主義但缺乏系統性的思想主張有關。

反建制主義思潮在較多發達國家和少數發展中國家出現這意味著導致這種思潮形成的原因並非國別性的而可能是全球性的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使兩極分化問題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上同時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兩極分化都十分嚴重。此外,全球化的負面作用不斷擴大,多數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遭受的傷害大於收益。例如,金融危機、恐怖主義、非法移民、疾病、走私、販毒、電信詐騙也具有全球化趨勢。全球化的負面作用給反建制主義興起創造了社會條件,反全球化、反外來移民、反自由貿易、反對向國際機構讓渡主權等思想得到越來越多的人支持,這些思想都是與自由主義相對立的。反建制主義主張強化主權邊界的控制、限制移民數量與權利、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收回讓渡給國際機構的主權,等等。

由於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自由主義價值觀之上的因此反建制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挑戰就不可避免地對現行國際秩序構成衝擊2016年以來,國際秩序所面臨的新挑戰主要來自西方國家內部,這不同於非西方國家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國際主流價值觀的變化角度來理解當前國際秩序的變化趨勢。反建制主義思潮並非一日間發展起來的,這種思潮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就有了快速蔓延之勢。只是當這種思潮導致英國「脫歐」和川普贏得美國大選後,其對現行國際秩序的挑戰才凸顯出來。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是西方國家的領導,是自由主義的領頭羊,也是冷戰後國際秩序的最大支柱。如今,美國政府突然要改變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不再遵守現行國際規範了,這意味著現行國際秩序的支柱動搖了。

英國政府在脫歐問題上的務實政策和川普政府出臺的政策不斷失敗這意味著雖然自由主義面臨著反建制主義的挑戰但它仍有強大的社會基礎對反建制主義領導人的政策選擇具有牽製作用反建制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並對現有的國際秩序產生深刻影響。

相關焦點

  • 【清華國關論壇紀要】反建制主義對未來的國際秩序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此次論壇以「反建制主義與未來國際秩序」為主題,聚焦反建制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勃興對國際關係及未來國際秩序的影響。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上午的會議分為「反建制主義對歐美外交的影響」與「反建制主義對東亞國際關係的影響」兩個部分。
  • 觀點 | 閻學通:中美戰略競爭不是模式之爭,更不是制度之爭
    在這一新概念的基礎上,閻學通又進一步構建了一套分析國際關係的新理論——道義現實主義理論,並以此為核心撰寫了新著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在這本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閻學通系統地闡述了大國崛起的秘密。
  • 閻學通: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在這陰晴不定、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有形的貿易戰,無形的輿論戰,如何屏棄雜音抓住重點,他一定能給我們一些答案。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應邀走進捨得酒業攜手鳳凰網推出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和我們聊一聊這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
  • 深思丨反建制主義真的是反對精英麼?
    他是中國國際關係學界中倡導科學方法論和預測國際形勢的著名學者。冷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在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主義價值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蘇聯解體後,老布希政府提出建立全球化的國際新秩序。當時全球化秩序的主要體現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兩大潮流。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力提倡全球化,中國曾反對全球化並將其稱為「美國化」。
  • 閻學通:新的兩極世界
    因此,下一個10年可能會見證一個較不穩定的國際秩序。儘管國際秩序不太穩定,但整個國際體系在未來10年可能保持不變。雖然目前的兩極化可能會使國際秩序發生騷動,並且很可能在未來10年內形成兩極世界,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難以在這一時期內建立新型國際規範,更不用說將民族國家轉變為新型國際行為體了。
  • 銳參考·對話 | 閻學通:臺灣分離主義將是未來中美關係最大的危機
    知名國際關係學者、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長期專注世界權力轉移和中國外交戰略研究。
  • 【董事會】閻學通:新的兩極世界
    因此,下一個10年可能會見證一個較不穩定的國際秩序。儘管國際秩序不太穩定,但整個國際體系在未來10年可能保持不變。雖然目前的兩極化可能會使國際秩序發生騷動,並且很可能在未來10年內形成兩極世界,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難以在這一時期內建立新型國際規範,更不用說將民族國家轉變為新型國際行為體了。
  • 「全球國際關係和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國際研討會綜述
    他指出,推動全球國際關係理論發展是我們的共同心願,這不僅使學科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還能為建構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國際秩序提供理論支撐。會議主題定位在「如何發展、如何建構」上,體現了學界為百年國際關係學科開啟新徵程的共同訴求。研討會圍繞三個議題展開,「全球國際關係和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和「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美國自由國際秩序之辨識-理論、實踐與前景
    最後,我們既要批判自由國際秩序及其危機、衰落或終結之說的誤導性和迷惑性,又要辯證看待它與當代世界秩序之間的緊密而複雜的關係;在批判美國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同時,又要客觀而歷史地看待自由國際秩序的規則和制度對於當代世界秩序的長期而有效的穩定作用。維護當代世界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就必需有選擇地支持自由國際秩序,要避免"把洗澡水和嬰兒一起倒掉"的絕對主義態度。
  • 周波:為什麼國際秩序不會分崩離析
    ——在慕安會的報告中有提及:「一個大國競爭的新時代正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形成,與之相伴的是所謂自由國際秩序出現了領導真空。」在審視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三邊關係時,這個以歐洲為中心的結論即使不是聳人聽聞,似乎也相當誇張。無論多麼懷念蘇聯鼎盛時期,也不管偶爾發表過什麼強硬言論,俄羅斯都已經無意在全球範圍內同美國競爭。
  • NPT與國際秩序
    -1、世界秩序1814年神聖羅馬帝國同法國、瑞士籤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從此以後世界開始進入一個由複雜異常的文件(契約關係)組成的現代社會,我們把這種國際關係稱之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而改變這一體系的唯一方法就是戰爭!
  •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與近代國際秩序的形成
    國際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是指在一定國際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在明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確立的近代國際秩序之前,我們有必要對15-16世紀歐洲秩序過渡期進行簡單闡述。
  • 《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美式霸權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
    銳評指出,事實早就證明,以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為特徵的美式霸權,才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中國新聞》視頻國際銳評丨美式霸權是國際秩序的真正破壞者近日,美國一百多名所謂對華鷹派人士聯名籤署一份公開信,攻擊中國無視現行國際秩序的原則與規則,鼓動與中國對抗。
  •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課題組:大變局下日本對國際秩序變革的應對
    其中,國家是「點」,日本對美、對華等雙邊關係是「線」,而「面」則超越國家和雙邊關係,是對國際秩序變動軌跡與趨勢的「巨視」和戰略把握。從「點」與「線」來看,國際秩序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來自中國與美國,兩者中一個是日本最大鄰國,一個是唯一籤約盟國。
  • 朝貢制度與東亞地區傳統國際秩序——以16—19世紀的明清王朝為中心
    [30]豐臣秀吉在這份國書中,運用了儒學的天命觀來招諭外國,自稱上承天命統一日本,而海外諸國也要秉承天命向他朝貢。他同時還向海外國家宣稱,自己已發兵徵討大明,勝利指日可待。顯然,豐臣秀吉是要在東亞地區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關係秩序。
  •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2019是後冷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崩潰的元年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本文指出2019年是冷戰後形成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崩潰之年。首先,作者解釋了「秩序」一詞的含義以及為什麼秩序是國際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其次,作者描述了不同類型的秩序以及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出現的背景。對應地,作者在第三部分研究了國際秩序興衰的原因,並敘述了冷戰秩序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歷史。隨後,作者解釋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失敗的原因。最後,作者將討論新秩序在多極化下的樣子,並進行簡要總結和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 人工智慧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初析
    我們討論人工智慧對國際關係乃至國際格局的影響,只能限定在已知、基於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以算力、算法和數據為三大要素的人工智慧技術及其應用上。我們還無法討論那些尚未獲得突破的、擁有全大腦仿真技術的未來人工智慧技術。目前應是依據已經存在和能大致預見到的人工智慧技術及其發展趨勢,來探討其已經和可能對國際關係產生的影響。第二個問題,人工智慧能否影響國際關係進而影響到國際秩序?
  • 閻學通:中美之間一定要用戰爭來一決雌雄?
    當崛起國還沒有足夠實力應對霸主國的戰略壓力時,擴大國際戰略支持就成為最大的和最緊迫的國際戰略利益。要獲取比美國多的國際戰略支持,就得結交比美國還多的盟國。用中國熟悉的語言講,就是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擴大國際戰略支持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安全挑戰,也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對外戰略利益。
  • 又欠費賴帳又濫用制裁 美國破壞國際秩序無下限!
    不僅如此,對不按美國意志行事的國際機構,美國還濫用制裁:以國際刑事法院繼續調查美方人員在阿富汗所犯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為由,美國宣布對國際刑事法院兩名高級官員實施制裁。   美國政府退群、毀約、欠費的一系列舉動,招致國際社會強烈批評。
  • 「印太」地區安全秩序紛爭與中國的地區秩序願景
    一些亞太地區和美歐國家紛紛推出印太戰略,既反映了國際社會關注印太地區的熱度,也說明印太地區發展確實蘊含著明顯的國際政治、經濟與安全含義。如澳大利亞學者所言,「傳統的亞太時代已經終結,世界已經進入了印太時代。」①不過,「印太」地區作為國際政治中一個較新的地緣政治塑造物,之所以能夠快速進入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議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的地緣政治意圖及其實踐,透射出其激烈的對華戰略競爭和對抗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