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2021-02-13 古今歷史人物

1936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動《蒙特勒海峽公約》(《關於(黑海)海峽制度的公約》)的制定,讓土耳其掌握了土耳其海峽控制權,允許土耳其將海峽再度軍事化,同時對沒有和土耳其交戰的國家保證商業貨輪無限通行海峽的權利。這項公約,持續約束著土耳其海峽這條全世界最重要的海道。

伊斯坦堡仍是土耳其的經濟中心,橫跨歐亞的優越地理位置與密集的人口,是首都安卡拉所遠遠不及的。

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堡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是隔開歐亞兩地、地中海與黑海的兩座狹窄海峽,中間有馬爾馬拉海相連。

幾個世紀以來,土耳其海峽這幾處地方,在全球一直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這座大城市建於博斯普魯斯之後。君士坦丁堡現在叫作伊斯坦堡。

壹從希臘殖民地拜佔庭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

紅色為希臘殖民地城邦

特洛伊戰爭據說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中期,是兩部古典希臘文學中最偉大作品荷馬史詩《奧德賽》及《伊裡亞德》的部分主題。戰爭的焦點是特洛伊城,可能坐落在亞洲端的達達尼爾一帶。如此看來,特洛伊戰爭算得上是土耳其海峽發生的諸多戰爭之首。

特洛伊

公元前7世紀,希臘殖民者在博斯普魯斯建立2處聚落,位於歐洲這一邊叫拜佔庭,位於亞洲那一邊叫迦克敦。公元前5世紀希臘與波斯對戰中,控制拜佔庭對希臘人來說極其重要,拜佔庭也因此成為重要的貿易城市。

落入羅馬統治後,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選擇拜佔庭作為新的帝國首都及王室所在地。新的帝都在330年時以新羅馬之名君士坦丁堡正式啟用,不過人們比較熟悉的名稱是伊斯坦堡。

拜佔庭全景圖,可以看到攔在金角灣上的鐵索

隨著羅馬帝國權力中心東移,西側帝國領土被入侵的部族攻佔,君士坦丁堡逐漸壯大,規模、富裕程度及重要性都遠遠超過了羅馬。君士坦丁堡成為拜佔庭帝國的首都,拜佔庭帝國是羅馬帝國東側行省的延續,6世紀初達到巔峰時期,也曾統治義大利多數地區、北非和西班牙南部。

拜佔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君士坦丁堡東面有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屏障,西面容易遭遇來自陸地的侵略,直到5世紀初期才逐步建立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儘管如此,君士坦丁堡仍舊面臨外國勢力的不斷侵擾。625年時,多瑙河以北的遊牧族群阿瓦爾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柔然人的後裔)從西邊陸地進軍,波斯帝國(伊朗)自海路入侵,兩邊聯合夾擊,均被君士坦丁堡擊退。677年和717-718年,阿拉伯帝國兩次嘗試進攻,也被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燒夷彈的先驅)擊退。

941年,發源自現在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一帶的羅斯人從黑海入侵時,同樣也遭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驅離。最後,1204年一支天主教十字軍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導致拜佔庭帝國的分裂。

到了此時,塞爾柱帝國已佔據拜佔庭帝國在中東和安納託利亞(小亞細亞半島)地區的大半領土,拜佔庭帝國在這樣的壓力下勢力早已萎縮。1261年,拜佔庭諸王重新攻下君士坦丁堡,不過勢力已經世風日下,命運逐漸被另一個新勢力掌控,這個新帝國就是奧斯曼帝國。

貳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之都

奧斯曼人是伊斯蘭土耳其民族,名字來源於其王朝創始者、統治安納託利亞一個小王國的奧斯曼一世。統一整個安納託利亞地區後,奧斯曼人勢力擴張越過土耳其海峽,打算從希臘和巴爾幹地區獲得領土。

儘管他們從1390年到1402年封鎖君士坦丁堡,又在1411年和1422年兩次圍城,卻一直無法攻破。

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在位時,奧斯曼人帶著16萬大軍4次來襲,君士坦丁堡僅能召集7000人趕鴨子上架。穆罕默德切斷君士坦丁堡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再用火藥武器炸毀城牆,讓奧斯曼士兵得以順利進城。拜佔庭最後一位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1405-1453)在交戰中殞命。

穆罕默德將君士坦丁堡重新命名為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新政權的象徵,首先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轉變成為一座清真寺。其後200年,奧斯曼帝國領土進一步四處擴張,勢力遠至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

聖索菲亞大教堂

到了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國力衰退,規模及影響力大幅削弱,敵人與帝國各省的分離運動,迫使帝國勢力更加捉急。1908年,一群改革派官員青年土耳其黨人在一次行動中奪得奧斯曼帝國控制權,強迫蘇丹建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青年土耳其黨人無法阻擋意土戰爭(1911-1912)或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1913)帶來的失敗,使奧斯曼帝國更多的領土被瓜分。

1832年希臘從奧斯曼人手上獲得完全獨立的地位,為了抵抗希臘的海軍勢力,並鞏固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海峽一帶的地位,奧斯曼向英國購買2艘現代戰艦。特別是2艘戰艦的部分價款是由奧斯曼帝國各地人民認購,卻從未成為奧斯曼艦隊的一份子。

叄2艘現代戰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土耳其海峽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數日,2艘戰艦被英國政府徵用,導致奧斯曼帝國人民群起激憤,迫使奧斯曼向德國靠攏。8月2日,德國與奧斯曼籤署協議,德軍提供軍事協助,換取他們在奧斯曼境內行動的權利。8月10日,2艘德國戰艦抵達達達尼爾海峽,獲準穿越土耳其海峽,之後加入奧斯曼海軍行列。

俄羅斯航母駛向敘利亞。

10月29日,奧斯曼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2艘德艦在黑海攻擊俄國港口。俄國、英國及法國因此在次月向奧斯曼宣戰。奧斯曼從德國獲得了極大的援助,包括金援、物資補給和軍事能力。德籍工程師在達達尼爾海峽布署新炮臺、強力探照燈、攔截潛水艇的海底捕網,以及協調防禦用的無線電報系統。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周圍地區軍力增強,布下了更多地雷。

1915年2-3月,一批英法艦隊攻擊土耳其海峽,打算打通前往黑海的路權,這樣能更容易補給俄國。同盟國這次的行動失敗了,因為他們遇到了奧斯曼的大炮和地雷。隨著海軍作戰一塌糊塗,同盟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發動兩棲登陸,集結一批7.5萬名兵力的跨國部隊,士兵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以及非洲的法屬殖民地。

第一次登陸發生在4月25日,同盟國在加裡波利半島(位於達達尼爾海峽歐洲一側)築起2座灘頭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緬懷兩國軍人的犧牲奉獻。崎嶇的地形給來者帶來艱苦的壕溝戰。到了年末,同盟國開始從加裡波利撤退,奇蹟的是在撤軍中無人傷亡,最後一批同盟國軍人在1916年1月9日離開。這次行動總共有14.25萬名士兵喪生,其中半數以上是土耳其人。

奧斯曼軍隊持續在巴爾幹、高加索和中東地區奮戰,同時繼續種族清理運動,將面對國家暴力的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敘利亞人殺害並驅逐出境。奧斯曼終於在1918年10月30日籤署停戰協定,同意同盟國軍隊通過土耳其海峽。11月13日,42艘同盟國軍艦駛進達達尼爾海峽來到伊斯坦堡,隨後將其佔領。

肆《洛桑條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土耳其保有控制權

根據色佛爾條約,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1920年,奧斯曼帝國籤署《色佛爾條約》,讓非土耳其人居住的領土得以獨立。同盟國軍隊留在伊斯坦堡,土耳其海峽由一國際委員會管轄,奧斯曼帝國唯有得到國際聯盟首肯才能加入委員會。軍官凱末爾(1881-1938)率領武裝起義作為回應,拒絕《色佛爾條約》的條款。

這場土耳其獨立戰爭導致奧斯曼帝國覆滅,並在1923年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依據《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的疆界受到同盟各國承認。《洛桑條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由土耳其人擔任主席的委員會掌管。土耳其海峽也是非軍事區,除了伊斯坦堡有一小型軍隊駐防。

凱末爾

凱末爾成為總統後,直到1938年逝世為止。他通過一系列現代化改革,獲得阿塔圖爾克這個姓氏,意思是「土耳其人之父」。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19世紀衰退,對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土耳其海峽卻保有控制權。然而,奧斯曼卻在1833年與俄國籤訂《互助條約》,同意只要俄國要求就禁止外國戰艦通過海峽。俄國可能支配從黑海到地中海的路線,這讓其他強權國家感到不安,導致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籤訂。

此舉恢復了奧斯曼的勢力,和平時期,所有外國軍隊均不得進入海峽,戰時僅允許奧斯曼的同盟國使用。

伊斯坦堡,正因為經歷了這麼多帝國和帝國首都的存在,儘管現在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是依然稱得上是「世界之都」。

相關焦點

  • 伊斯坦堡:我的確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我是世界的首都
    伊斯坦堡居然不是土耳其的首都?沒錯,安卡拉才是首都。世界的首都?臉真大,梁靜茹給你的勇氣嗎?其實是拿破崙給的。拿破崙說過,「世界如果是一個國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堡」。只有到過伊斯坦堡的人才知道,這句話所言非虛。
  • 伊斯坦堡的貓
    它從不缺乏攝人心魄的力量,拿破崙慨嘆它是世界的首都,茨威格也曾為它寫下盪氣迴腸為之動容的篇章。1453年,這座當時還叫『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首都,被土耳其蘇丹天才般的奇謀偉略---翻山越嶺從天而降的艦隊所撼動,最終因為凱卡波爾塔一扇被遺忘的小門,斷送了拜佔庭千年帝國的榮光。
  • 初臨土耳其--伊斯坦堡金角灣
    中學背歷史,覺得君士坦丁堡這個輝煌千年的東羅馬帝國首都充滿了神秘感,今年6月中,終於來到了土耳其現今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堡,原來的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這城市才改名伊斯坦堡。
  • 好可惜,土耳其 親歷伊斯坦堡四次爆炸現場
    上帝與真主同時寵愛的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每一個形容它的句子說出來,都令我為之顫抖。全世界唯一一個市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一個城市有一個機場在亞洲,一個機場在歐洲。▲ 伊斯坦堡衛星地圖做了1100年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千年的東正教之心。又做了600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首都,伊斯蘭教之心。
  • 伊斯坦堡 | 世界上「唯一」的首都
    從15到19世紀,這裡是土耳其蘇丹的主要居所,見證了皇家的愛恨情仇。也有人戲稱,「在託普卡帕裡發生的故事比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館都多」。宮殿總共分為四個庭院和若干奢華的小宮殿,即使走馬觀花也要3個小時。但是位於第三庭院的「帝國寶庫」是整個宮殿的精華,其中收藏的「託普卡帕之劍」鑲嵌了3顆巨大的綠寶石,是1963年電影《託普卡帕》中劫匪們搶奪的目標之一。
  • 親密土耳其: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街頭穿插在車子中賣花的婦女前幾天的旅行中,琳達就向我們介紹,伊斯坦堡最值得看的應該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堡海峽。(我讀這個博斯普魯斯海峽總覺得拗口,而且總也記不住,每次都是易禧小朋友提醒我,成了我的"好記星",呵呵,臉紅一下)博斯普魯斯海峽蜿蜒穿梭在亞洲與歐洲之間,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而且把伊斯坦堡一分為二,使得伊斯坦堡成為一市跨兩洲的世界唯一。琳達還說"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古希臘萬神之王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湧的海峽遊到對岸。
  • 三百年打了十次戰爭的俄羅斯和土耳其,到底在爭什麼?
    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擊落俄羅斯軍機,俄土關係迅速緊張起來。就在全世界都把目光對緊俄土的時候,俄羅斯人和土耳其人倒是異常淡定,有好事者曾問過一土耳其人為何對俄土衝突如此淡定,該土耳其人答道,「又不是沒打過仗,大不了就再打一次罷了。」土耳其人此言非虛,俄羅斯和土耳其在歷史上打過十次戰爭,勝負各有千秋。
  • 地緣政治: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崛起夢!
    阿富汗,大國南下北上的戰略要地,這裡高山林立,這裡曾經埋葬了無數的帝國,被稱為「帝國的墳場」——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從大英帝國到而今的美國,阿富汗幾乎經歷了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還把對面拖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紅色帝國蘇聯。
  • 土耳其與希臘的千年戰爭史
    這還得從希臘--土耳其延續千年的戰爭史開始講起,雖然希臘人已經頹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在對付土耳其人這件事情上,他們不想含糊。起源:曼齊克特戰役另外一邊,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實現他「蘇丹夢」的武器庫中,歷史也是永遠不能缺少的那個殺手鐧。
  • 夾心餅乾土耳其 第1季 伊斯坦堡的新皇宮
    土耳其人(Turk):是突厥人與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混血後裔,使用土耳其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文字曾用阿拉伯字母書寫,1928年改用拉丁字母。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現在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也劃入市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伊斯坦堡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此得以統合。歷史古城伊斯坦堡則集中體現了這種統合。恰是一塊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夾心餅乾。
  • 君士坦丁堡,是怎麼變成伊斯坦堡的?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重要的城市,絕對的心頭肉,而歐洲人卻不太願意提起這座城市。因為這裡曾是歐洲「之母」。歐洲「之父」羅馬依舊偉岸 ,歐洲「之母」君士坦丁堡卻(對歐洲來說)已「蒙塵」五百多年。在公元1453年之前,歐陸的東端,存在著神一般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是怎麼來的呢?這需要從羅馬帝國講起。
  • 向東vs向西 --暢遊博斯普魯斯海峽
    相映成輝,構成「一個變化萬千的海市蜃樓」,一條光彩熠熠的珍珠項鍊,使博斯普魯斯海峽別具魅力。用帕慕克的話說「即使是個小孩子,也知道一個偉大,今已消失的文明曾在此建立」一水之隔的歐、亞兩洲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的伊斯坦堡,無疑是這條項鍊上一顆最大最璀璨的珍珠。歷史上但凡曾為帝國之都的地方,總會有些不同尋常之處,帝國遺風,王朝古韻,斷壁殘垣。
  • 伊斯坦堡|最全的介紹與求助攻略
    1.伊斯坦堡概述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扼黑海出入門戶,當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重要。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運輸、貿易和文化中心。全國50%的進口、15%的出口通過該市進行。該市的工業資本、工人人數以及產量均佔全國的50%,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51.5%。
  • 三天兩夜的伊斯坦堡:向左走歐洲,向右走亞洲
    因為歷任拜佔庭君主都在此加冕,教堂裡恢弘的皇室之門、數不勝數的馬賽克鑲嵌畫都昭示宗教的尊嚴和皇室的奢華,是拜佔庭文化的集大成者。🏠   Yerebatan Cad.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宮殿,中國的故宮,土耳其的託普卡帕宮。從15到19世紀,這裡是土耳其蘇丹的主要居所,「在託普卡帕裡發生的故事比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館都多」。
  • 見聞:土耳其文化之旅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初建時為首都,伊斯坦堡才成為國際上的正式名稱。1930年以前,伊斯坦堡一直是土耳其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來說,伊斯坦堡不僅是國家的中心,更是奧斯曼帝國徵服拜佔庭帝國的象徵。然而同所有的古老帝國一樣,奧斯曼也有隕落的一天,進入十九世紀以後,曾經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不得不頻繁應對來自海上的威脅。
  • 專欄 | 博斯普魯斯海峽硝煙散盡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特殊意義在於歐洲和亞洲的分界,這也令伊斯坦堡成為世界上唯一地跨兩個大洲的城市,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世界主要國家迅速捲入了戰爭,俄、英、法為主的國家結盟,成為協約國一方,對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一方。 瀕臨坍塌邊緣的奧斯曼帝國站錯了隊。
  • 加利波利塹壕內的甜蜜武器之土耳其軟糖
    此舉意在擊敗土耳其,迫其退出同盟國集團,同時控制黑海海峽,打通援助俄國的海上通道,同時英國還有更深遠的戰略意圖,希望在戰後掌控這處連接歐亞的戰略咽喉。然而,這次作戰從策劃準備到組織實施都漏洞百出,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登陸部隊猶豫不決,行動遲緩,讓對手獲得時間動員部隊,展開防禦。
  • 衛星「天眼」瞰伊斯坦堡
    圖為「珠海一號」衛星星座傳回的衛星圖片:伊斯坦堡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英語:Istanbul),原名君士坦丁堡,是土耳其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為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 視野 | 土耳其:我也是基建狂魔
    伊斯坦堡與博斯普魯斯海峽一邊是歐洲(左)、一邊是亞洲(右)(底圖來自:NASA)▼這一關鍵位置賦予了伊斯坦堡歐亞交通樞紐的地位,而海峽的存在使其成為地中海世界與黑海世界的連接點,其戰略地位之崇高,在中東只有蘇伊士運河可以比擬。
  • 伊斯坦堡:總有人以為我是土耳其的首都
    很多對土耳其不是很了解的人都會陷入一個誤區,誤以為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的首都。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伊斯坦堡實在太有名氣了。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城市和伊斯坦堡一樣,歷經近3000年的政治、軍事、宗教爭奪,從古希臘時期的拜佔庭,到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再到今天的伊斯坦堡,成為了一個有東方與西方交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活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