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代,蘇聯和德國軍隊的步兵單位普遍採用長靴。俄國軍隊堅信,在泥濘骯髒而且遍布沼澤河流的戰地,長筒馬靴依然是實用的。它令士兵們毫不猶豫地跨過一切障礙。但在實際中,出於物資短缺等原因,很多蘇軍也打上了綁腿。圖為穿長靴的德國黨衛軍。從左至右:黨衛隊三級小隊長兼鼓手;血旗旗手;黨衛隊二級小隊長
同一時期,長靴作為軍官標誌,基本各國都配發。與按固定尺碼配發的士兵馬靴不同,軍官長靴往往是量身定做。但各國軍官對馬靴的興趣也各不相同。日本陸軍軍官的標準長靴是黑色的(樣式很像利於步行的俄式馬靴),但黃色騎兵長靴似乎更受歡迎,穿著者也未必都是騎兵。而一旦進入戰地,日軍軍官往往也把馬靴換成綁腿。圖為打綁腿的日軍。從左至右:高砂遊擊隊;傘兵,第2突襲旅;志願兵,義烈空降部隊
二戰時代,綁腿幾乎成為亞洲軍隊的標誌。充分證明了當時亞洲的貧窮:既穿不起蘇德的長靴也穿不起美式短靴,更沒有多如牛毛的機械化運輸工具,只能打上綁腿靠兩條腿走遍天下。圖為德國東線盟軍裝備。從左至右:代理中士,匈牙利「聖拉迪斯勞斯」師;少校,羅馬尼亞近衛騎兵團;一等兵,義大利黑襯衫部隊
冷戰時期,形成了西方陣營普遍穿美式短幫軍靴;東方陣營中的歐洲系國家普遍穿長筒靴;而東方陣營中的亞洲系國家偏愛膠鞋的三足鼎立局面。長筒靴成了歐系東方陣營的標誌(以蘇聯和東德為代表)。因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日本陸軍軍官流行穿著長靴,西方陣營利用這一點做宣傳,把歐系東方陣營描畫成類似納粹的形象。圖為蘇聯紅軍哥薩克騎兵。從左至右:上尉,庫班哥薩克;軍官,庫班哥薩克;中尉,捷列克哥薩克
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形成一個奇特文化現象:長靴在西方被描畫成「納粹和邪惡共產陣營」標誌;在亞洲東方陣營特別是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長靴又往往和「國民黨官老爺」或者「洋鬼子」聯繫在一起,而被打上「剝削階級」「壓迫階級」的烙印。圖為著帆布護腿和短靴的美軍。從左至右:諾曼·柯達將軍;小西奧多·羅斯福將軍;美軍奧馬爾·N·布萊德利將軍
在女權運動催生下,原本在西方就很流行的女性短靴,在戰後逐漸被男性化的長靴所取代。時至今日,女性穿靴越來越普遍以至成為主流,而男性穿長靴倒成了非主流。圖為英軍裝備。從左至右:中士,陸軍攝影和攝像部隊;滑翔機機降步兵,第6 空降師德文夏團第12營;工兵,皇家工兵部隊第244 野戰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