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戰鬥英雄
蘇軍是二戰盟軍的主力,而且是主力中的主力。蘇軍在法國被擊敗退出戰爭,英國被重創逃離歐洲大陸,美軍尚未完成整編和訓練,遲遲無法在歐陸主要戰場登陸的情況下,幾乎是獨立抗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德軍長達3年之久。
二戰勝利後的閱兵式上,蘇軍倒持所繳獲德國軍旗的經典照片
1944年美英聯軍登陸反攻時,蘇軍已經取得了對德軍的絕對優勢,美軍登陸只是大大加快了德軍失敗的進程。有人以蘇德戰爭的交換比和盟軍對蘇援助說事,想證明蘇軍戰鬥力不行。但是以德軍的強悍,能夠在單挑中擊敗巔峰期德軍的軍隊,只有蘇聯紅軍這一家,別無分號!雖然我不是蘇粉,但這個歷史事實是無論如何也不該被忽略的。衛國戰爭獨力擊敗德軍的牛皮,足夠讓戰鬥民族吹上一千年!
攻克國會大廈的蘇軍在歡呼勝利
二戰蘇軍軍服也處在一個紛繁複雜的時期。從蘇聯成立直到1920年代末,由於白軍的不斷圍攻,紅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軍隊遺留的軍用物資,僅僅是取下了沙俄的軍徽和軍銜標記。從1918年7月起,紅軍開始統一佩戴制式的「紅星」帽徽和兵種領章,第一代的「軍人識別標誌」十分簡陋,只是按佩戴在軍帽前端和軍服領口上的小塊呢料的不同顏色來區分兵種。
1939年日蘇諾門坎衝突時的蘇軍軍服
1922 年,紅軍開始發放統一的新式軍服,修訂了軍人等級。1935年12月,蘇軍開始使用新的軍銜領章、袖章等軍銜識別標誌,以不同數量的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號來區分軍銜,這就是蘇軍二戰時使用最廣泛的1935型軍服。蘇軍由於地處溫帶和寒帶,冬季較長,因此夏裝和冬裝區分明顯,更加加劇了蘇聯軍服的識別難度。
比較冷門的蘇芬戰爭重演,可見蘇軍冬季使用的布瓊尼帽和1936型鋼盔
衛國戰爭之初,著名的「布瓊尼帽」仍在紅軍官兵中使用,它因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騎兵英雄布瓊尼元帥而得名,是紅軍最有特色的軍帽之一。布瓊尼帽在1936年進行過改進,以粗呢或棉布製成,有一個尖頂,兩側護耳可放下禦寒,並通過兩個紐扣在下巴處固定,前額有一個呢子或布製成的五角星,以其顏色來區分佩戴者的兵種,其上還有一枚帶有鐮刀和錘的金屬「紅星」小帽徽。
頭戴布瓊尼帽的保爾柯察金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軍的軍銜制度又經歷了若干次變化,換用新式領章和袖章,形成包括常服、軍便服、野戰服和專業工作服等若干粗略分類。不過,軍銜制度和式樣的反覆變化也在部隊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亂,而且軍事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雙重領導,使得對部隊的指揮不能協調一致,加上30年代中期開始的清洗使紅軍損失了大批久經考驗的指揮員,部隊管理和士氣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已初露端倪,並給蘇德戰爭初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紀念二戰慶典上身著二戰軍服的戰士,注意套頭式軍裝
戰爭初期紅軍步兵主要裝備1935型軍服。士官、士兵的夏裝上衣為小翻領、束袖、套頭式短軍便服,顏色為棕綠色,有兩個胸袋,下擺無口袋(我軍在1950年後也曾短期裝備過類似的套頭式軍服);下身著馬褲,材質都是卡其布,顏色從黃棕色到深棕褐色,這些成為二戰中蘇聯軍裝的主色調。
我軍的50式軍服也裝備過套頭式軍服
套頭式軍便服是蘇軍軍服另一大特色,這估計與俄羅斯農民習慣穿著套頭裝有一定關係,但是在戰場負傷時不便於解開衣服,只能用刀切割開,因此戰後逐漸不再流行。
戰爭期間的蘇軍女飛行員們,同樣是套頭式短上衣或連衣裙
蘇軍腳穿黑色長筒靴,或穿低腰皮鞋同時打綁腿。冬裝為灰色粗呢大衣,在1941年的冬天,由於後勤供應的混亂,很多紅軍戰士還穿著黃褐色卡其布大衣。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裡的蘇軍,注意其船形軍便帽
從1939年開始,除了軟質大簷帽外,蘇軍還以卡其布或呢制的船形帽作為軍便帽,士兵的船形帽為卡其色。直到1942年夏天,船形帽才基本上取代了大簷帽的地位。
蘇聯紅軍的1936式鋼盔
二戰初期蘇軍的鋼盔是1936式,同時還進口過一些法式阿德裡安鋼盔裝備部隊。到1940年後,陸續裝備1940式鋼盔。這種帶有略向耳部下垂的鋼盔也成為蘇軍的經典形象之一。
閱兵式上的蘇聯紅軍,頭戴1936式鋼盔
頭戴1940式鋼盔的兩名紅軍狙擊手
1941年衛國戰爭開始到1943年初,紅軍軍服的軍銜和軍兵種區別主要通過領章顏色體現,這點與日軍類似。由於識別標誌上大量採用了醒目的紅色、金黃色,金屬符號又容易反光不利於隱蔽和保密,所以在1942年初,前線野戰部隊不論是何兵種,領章都改為橄欖綠色,同時取消了領章上的兵種符號和指揮員、政工人員的袖章。前文說過,蘇軍的軍銜標識多次變更導致無比複雜,堪稱二戰最亂。
衛國戰爭初期的內務部隊邊防軍戰士,注意無開襟的套頭式軍服
紅軍中有一個特殊的分支是內務人民委員部指揮的內務部隊,初期主要負責保衛邊境安全和警衛。內務部隊的軍服區別主要體現在軍帽上,大簷帽帽瓦為代表其兵種的綠色,帽牆為藍色;警衛部隊帽瓦為淺藍色,帽牆為黑色或暗紅色。
二戰蘇聯海軍步兵服,可見中國海軍水手服受其一脈相承,為經典的海魂衫
由於地處內水,其主要對手德國海軍的水面部隊也並不強大,蘇聯海軍在戰爭中的水面作戰並不多,但是大量蘇聯水兵組成陸戰部隊,參與了從黑海到波羅的海的大量地面戰鬥,也留下了極其經典的影像。
蘇聯海軍步兵戰士,同樣經典的海魂衫
二戰時期,許多紅海軍戰士上陸作戰
建國後的解放軍水手服和海魂衫的經典搭配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五零式軍服的過度,解放軍開始全體換發55式軍服,這是最具有濃烈蘇聯紅軍風格的一款軍服,包括蘇式船形帽和軍用大衣,以及首次實施的軍銜制。
著55式軍裝的解放軍戰士
然而55式軍裝配發的船形帽在部隊裡遭遇到極大牴觸,因為這款軍帽被美軍和國民黨軍都裝備過,代表著敵人的形象。同時在中國傳統裡,不帶帽簷的帽子最常見的是僧帽,所以有云:正戴象和尚,歪戴象流氓。到1958年,船形帽被取消,修改為更為經典的紅軍帽。
佩戴船形帽的解放軍戰士,這是軍隊正規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紅軍帽也來源自早期蘇聯紅軍的八角帽。
電影《集結號》的道具比較認真,注意後排著55式軍服的解放軍軍官
蘇軍同樣是一支極其重視榮譽的部隊,在戰鬥或者戰鬥間隙,蘇軍都習慣佩戴自己獲得的勳章,他們和德軍一樣具備極強的榮譽感。雖然蘇式勳章外形太過中規中矩,但是意義非凡。
蘇聯紅軍二戰老兵,蘇軍是一支重視榮譽的軍隊
個人還是喜歡55式的蘇式風格,放一張當時的連隊戰友合影圖,致敬我們的父輩。
1956年的一張合影,全體官兵著55式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