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盛裝,二戰蘇軍軍服為什麼經典

2021-02-07 燃燒的島群

蘇聯的戰鬥英雄

蘇軍是二戰盟軍的主力,而且是主力中的主力。蘇軍在法國被擊敗退出戰爭,英國被重創逃離歐洲大陸,美軍尚未完成整編和訓練,遲遲無法在歐陸主要戰場登陸的情況下,幾乎是獨立抗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德軍長達3年之久。

二戰勝利後的閱兵式上,蘇軍倒持所繳獲德國軍旗的經典照片

1944年美英聯軍登陸反攻時,蘇軍已經取得了對德軍的絕對優勢,美軍登陸只是大大加快了德軍失敗的進程。有人以蘇德戰爭的交換比和盟軍對蘇援助說事,想證明蘇軍戰鬥力不行。但是以德軍的強悍,能夠在單挑中擊敗巔峰期德軍的軍隊,只有蘇聯紅軍這一家,別無分號!雖然我不是蘇粉,但這個歷史事實是無論如何也不該被忽略的。衛國戰爭獨力擊敗德軍的牛皮,足夠讓戰鬥民族吹上一千年!

攻克國會大廈的蘇軍在歡呼勝利

二戰蘇軍軍服也處在一個紛繁複雜的時期。從蘇聯成立直到1920年代末,由於白軍的不斷圍攻,紅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軍隊遺留的軍用物資,僅僅是取下了沙俄的軍徽和軍銜標記。從1918年7月起,紅軍開始統一佩戴制式的「紅星」帽徽和兵種領章,第一代的「軍人識別標誌」十分簡陋,只是按佩戴在軍帽前端和軍服領口上的小塊呢料的不同顏色來區分兵種。

1939年日蘇諾門坎衝突時的蘇軍軍服

1922 年,紅軍開始發放統一的新式軍服,修訂了軍人等級。1935年12月,蘇軍開始使用新的軍銜領章、袖章等軍銜識別標誌,以不同數量的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號來區分軍銜,這就是蘇軍二戰時使用最廣泛的1935型軍服。蘇軍由於地處溫帶和寒帶,冬季較長,因此夏裝和冬裝區分明顯,更加加劇了蘇聯軍服的識別難度。

比較冷門的蘇芬戰爭重演,可見蘇軍冬季使用的布瓊尼帽和1936型鋼盔

衛國戰爭之初,著名的「布瓊尼帽」仍在紅軍官兵中使用,它因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騎兵英雄布瓊尼元帥而得名,是紅軍最有特色的軍帽之一。布瓊尼帽在1936年進行過改進,以粗呢或棉布製成,有一個尖頂,兩側護耳可放下禦寒,並通過兩個紐扣在下巴處固定,前額有一個呢子或布製成的五角星,以其顏色來區分佩戴者的兵種,其上還有一枚帶有鐮刀和錘的金屬「紅星」小帽徽。

頭戴布瓊尼帽的保爾柯察金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軍的軍銜制度又經歷了若干次變化,換用新式領章和袖章,形成包括常服、軍便服、野戰服和專業工作服等若干粗略分類。不過,軍銜制度和式樣的反覆變化也在部隊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亂,而且軍事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雙重領導,使得對部隊的指揮不能協調一致,加上30年代中期開始的清洗使紅軍損失了大批久經考驗的指揮員,部隊管理和士氣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已初露端倪,並給蘇德戰爭初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紀念二戰慶典上身著二戰軍服的戰士,注意套頭式軍裝

戰爭初期紅軍步兵主要裝備1935型軍服。士官、士兵的夏裝上衣為小翻領、束袖、套頭式短軍便服,顏色為棕綠色,有兩個胸袋,下擺無口袋(我軍在1950年後也曾短期裝備過類似的套頭式軍服);下身著馬褲,材質都是卡其布,顏色從黃棕色到深棕褐色,這些成為二戰中蘇聯軍裝的主色調。

我軍的50式軍服也裝備過套頭式軍服

套頭式軍便服是蘇軍軍服另一大特色,這估計與俄羅斯農民習慣穿著套頭裝有一定關係,但是在戰場負傷時不便於解開衣服,只能用刀切割開,因此戰後逐漸不再流行。

戰爭期間的蘇軍女飛行員們,同樣是套頭式短上衣或連衣裙

蘇軍腳穿黑色長筒靴,或穿低腰皮鞋同時打綁腿。冬裝為灰色粗呢大衣,在1941年的冬天,由於後勤供應的混亂,很多紅軍戰士還穿著黃褐色卡其布大衣。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裡的蘇軍,注意其船形軍便帽

從1939年開始,除了軟質大簷帽外,蘇軍還以卡其布或呢制的船形帽作為軍便帽,士兵的船形帽為卡其色。直到1942年夏天,船形帽才基本上取代了大簷帽的地位。

蘇聯紅軍的1936式鋼盔

二戰初期蘇軍的鋼盔是1936式,同時還進口過一些法式阿德裡安鋼盔裝備部隊。到1940年後,陸續裝備1940式鋼盔。這種帶有略向耳部下垂的鋼盔也成為蘇軍的經典形象之一。

閱兵式上的蘇聯紅軍,頭戴1936式鋼盔

頭戴1940式鋼盔的兩名紅軍狙擊手

1941年衛國戰爭開始到1943年初,紅軍軍服的軍銜和軍兵種區別主要通過領章顏色體現,這點與日軍類似。由於識別標誌上大量採用了醒目的紅色、金黃色,金屬符號又容易反光不利於隱蔽和保密,所以在1942年初,前線野戰部隊不論是何兵種,領章都改為橄欖綠色,同時取消了領章上的兵種符號和指揮員、政工人員的袖章。前文說過,蘇軍的軍銜標識多次變更導致無比複雜,堪稱二戰最亂。

衛國戰爭初期的內務部隊邊防軍戰士,注意無開襟的套頭式軍服

紅軍中有一個特殊的分支是內務人民委員部指揮的內務部隊,初期主要負責保衛邊境安全和警衛。內務部隊的軍服區別主要體現在軍帽上,大簷帽帽瓦為代表其兵種的綠色,帽牆為藍色;警衛部隊帽瓦為淺藍色,帽牆為黑色或暗紅色。

二戰蘇聯海軍步兵服,可見中國海軍水手服受其一脈相承,為經典的海魂衫

由於地處內水,其主要對手德國海軍的水面部隊也並不強大,蘇聯海軍在戰爭中的水面作戰並不多,但是大量蘇聯水兵組成陸戰部隊,參與了從黑海到波羅的海的大量地面戰鬥,也留下了極其經典的影像。

蘇聯海軍步兵戰士,同樣經典的海魂衫

二戰時期,許多紅海軍戰士上陸作戰

建國後的解放軍水手服和海魂衫的經典搭配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五零式軍服的過度,解放軍開始全體換發55式軍服,這是最具有濃烈蘇聯紅軍風格的一款軍服,包括蘇式船形帽和軍用大衣,以及首次實施的軍銜制。

著55式軍裝的解放軍戰士

然而55式軍裝配發的船形帽在部隊裡遭遇到極大牴觸,因為這款軍帽被美軍和國民黨軍都裝備過,代表著敵人的形象。同時在中國傳統裡,不帶帽簷的帽子最常見的是僧帽,所以有云:正戴象和尚,歪戴象流氓。到1958年,船形帽被取消,修改為更為經典的紅軍帽。

佩戴船形帽的解放軍戰士,這是軍隊正規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紅軍帽也來源自早期蘇聯紅軍的八角帽。

電影《集結號》的道具比較認真,注意後排著55式軍服的解放軍軍官

蘇軍同樣是一支極其重視榮譽的部隊,在戰鬥或者戰鬥間隙,蘇軍都習慣佩戴自己獲得的勳章,他們和德軍一樣具備極強的榮譽感。雖然蘇式勳章外形太過中規中矩,但是意義非凡。

蘇聯紅軍二戰老兵,蘇軍是一支重視榮譽的軍隊

個人還是喜歡55式的蘇式風格,放一張當時的連隊戰友合影圖,致敬我們的父輩。

1956年的一張合影,全體官兵著55式軍服


相關焦點

  • 牛仔的戰衣,二戰美軍軍服為什麼經典
    美軍陸軍軍軍官服1942年,美軍使用M1鋼盔替換一戰時期的老產品M1917式,從而給二戰美國大兵塑造了最經典的形象。1942年駐紮在菲律賓的美軍師美軍便帽是西方經典的船形帽,這個帽子在中國很不受歡迎,關於我軍使用船形帽的情況,因為是師從蘇軍,所以留到下一個章節再細說
  • 二戰後,蘇聯軍服有哪些變化?
    其實,在二戰後期,這種形象的轉變始已經開始了,蘇聯紅軍在軍服上,重新引入了肩章,這是向俄羅斯帝國軍隊傳統回歸的一種清晰體現。1946年,在對以二戰德國取得的史詩般的勝利後,蘇聯紅軍正式更名為蘇聯軍隊。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步驟,表明蘇聯軍隊,現在已成為完全成熟的蘇聯強大軍事武裝力量。
  • 二戰日本軍服,胸前的紅色M代表什麼?又為何取消?原因難以啟齒
    總之這一點在二戰的時候體現的很明顯,各個國家都有各個國家的特點。比較突出的就是日本人,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對自己的軍服做了很大的改良,其中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衣服的左胸部位有一個紅色的M圖案,那麼這個M圖案究竟代表了什麼,它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不說兵器說軍裝:二戰軍服大比拼,最帥的還是德國軍服
    現代許多電視劇、電影和小說都喜歡使用二戰題材作為主體,甚至很多遊戲也是以二戰為背景展開,而在遊戲中大家都喜歡選擇美軍或者德軍,不僅僅是這個兩個國家是二戰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他們的軍裝外觀也十分好看,深受玩家喜愛。
  • 二戰軍服「顏值」哪家強?日軍設計的「極盡猥瑣」,一國軍服猶如「大雜燴」令人心酸!
    二戰中,各大參戰國除了獨具本國特色的武器裝備外,他們各自的軍服設計也是「風格迥異」!今天,我們把中,美,英,德,日,蘇這六大參戰國的二戰軍服,放在一起拿出來「曬一曬」,看看它們的「顏值」和設計都是什麼水準。
  • 時代 | 世界軍裝發展簡史:二戰時期軍服為何以卡其色為主?
    關於這個時代,以《愛國者》為代表,很多吃瓜群眾無法理解歪果仁為什麼會出現一個走方陣、排隊槍斃的奇葩戰法。因為當時的滑膛槍沒有膛線,子彈不走直線,如果散兵射擊,可能面對面八百回合都互相打不著,更捉急,對傳統甲兵也沒有優勢。只有整齊地射出「子彈牆」,才能形成殺傷力。
  • 從越南現行的軍服說起
    越南在中國換裝07軍服之後,也換裝了被外界稱為K08的軍服。中國某些網民看到這套在議論著他們的不解:為什麼越南軍隊依然保留紅領章?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 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由於後勤部門對芬蘭冬季惡劣的環境和交通準備不足,後勤運輸調配的低效率,後續補充的白色偽裝服、護耳帽等急需的冬季軍服和裝具,又無法及時配給到前線蘇軍手中。戰役初期,過分樂觀的蘇軍官兵以為憑藉坦克和大炮,就可以嚇退對方,然後步兵們就可以喝著伏特加,愉快地接受芬蘭軍隊投降。但芬蘭軍隊利用靈活的戰術,不動聲色地藉助環境優勢,切斷蘇軍補給線,大批消滅著困在冰雪中的蘇軍。
  • 【魚鷹社】二戰蘇軍(老版)
    A:防守布列斯特要塞,1941年A1:中尉,內務人民委員會邊防部隊這名內務人民委員會邊防部隊的中尉將行軍服和常服混合穿著:「法國式」的上衣制服(通常還要穿與之搭配的制服褲子和行軍鞋)卻搭配了深藍色加紅色條紋的沙洛瓦裡式
  • 二戰蘇軍的武器裝備
    最近,看了俄羅斯的閱兵;想各位聊聊二戰期間,蘇軍的武器裝備;畢竟,個人也是蘇系武器的粉絲之一;尤其喜歡蘇系的裝甲車輛、飛機和火炮。
  • 二戰美軍軍服的收藏
    美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參戰國之一,對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國二戰的軍服一定是當今軍事收藏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說到美國二戰的軍服收藏,大家一定會回想起很多影視作品中的美國軍人形象,無論是《珍珠港》中身穿A2飛行夾克,頭上歪帶大簷帽的王牌飛行員,還是《拯救大兵瑞恩》中身著野戰夾克,手拿湯姆森衝鋒鎗的Miller上尉,都能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 二戰時蘇軍士兵為什麼這麼喜歡穿披風?
    摘要:在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蘇軍士兵穿著披風的形象,其他國家的士兵很少有穿披風的,為什麼蘇軍士兵這麼喜歡穿披風?
  • 解放軍軍服中的英倫範兒
    自07式軍服裝備我軍以來,關於解放軍軍服的演進歷史就經常會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而不同時期軍服所體現出的風格更是焦點中的焦點。
  • 二戰武器:蘇軍「波波沙」
    使用大彈鼓的波波沙同樣是各種二戰FPS的常客:從上到下圖片依次來自《COD14》《鋼鐵前線:解放1944》《紅色管弦樂2》《戰地2》的FH2模組但似乎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認為,「波波沙無非是索米的廉價仿製品!」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二戰德國軍服?
    歷史上德國軍服,至少是軍官的軍裝,都是裁縫直接上門量體裁衣的。夏季軍服採用混紡棉質材料,冬季則採用羊毛布料與人造纖維材料合織。德國軍方每年都會出版關於軍裝定製的書籍,其中將各種制服的基本樣式、板型尺寸、製作工藝、配件圖片等等詳細列出,以方便將官們按圖索驥,找自己心儀的裁縫製作出令人滿意的軍服。德國上層對軍裝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 二戰德軍軍服如此帥氣,其實有「心機」
    軍服是軍人的「盔甲」,代表著軍人的榮譽。一名士兵,只有穿上帥氣的軍服才能顯示出軍人的氣勢與威嚴。而在無數軍服之中,二戰德軍的制服,尤其是禮服更是備受推崇,被許多人認為是顏值最高、最為帥氣的。由於二戰德國是法西斯國家,這裡只從美學角度欣賞,僅供各位軍迷討論,與其他無關。二戰前德國為了擴軍備戰,在軍服設計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人加入軍隊的行列,當時的德國後勤部在設計軍裝時,秉持這個態度:「一定要把軍裝做到最帥,這樣才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穿上它,然後讓他們上戰場,拼至最後一刻!」
  • 二戰德軍軍服好看?遠不止軍服本身!
    二戰德軍軍服的樣式剖析》裡寫過,二戰德軍軍服的設計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繼承了華麗軍裝的線性戰術(外號「排隊槍斃」)時代軍服的大量元素。而且,融合了大量的禮服式的設計,注重軍服的平整,突出線條分明。所以遠不止軍服給人的觀感這麼簡單。在一戰和二戰之間的20年裡,雖然《凡爾賽合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十萬軍隊,雖然德國經歷了1922年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
  • 二戰時期,為有利於軍事作戰,蘇聯軍服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二戰時期,為有利於軍事作戰,蘇聯軍服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 二戰德軍軍服如此帥氣,其實有「心機」
    而在無數軍服之中,二戰德軍的制服,尤其是禮服更是備受推崇,被許多人認為是顏值最高、最為帥氣的。由於二戰德國是法西斯國家,這裡只從美學角度欣賞,僅供各位軍迷討論,與其他無關。二戰前德國為了擴軍備戰,在軍服設計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人加入軍隊的行列,當時的德國後勤部在設計軍裝時,秉持這個態度:「一定要把軍裝做到最帥,這樣才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穿上它,然後讓他們上戰場,拼至最後一刻!」配合著各種宣傳攻勢,如此一番操作效果十分明顯,在最巔峰的時期,德軍人數高達1300萬,給世界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 天才與魔鬼:二戰德軍軍服(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