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巴黎艾菲爾鐵塔被燈光照出比利時國旗的顏色(紅黃黑)
當天晚上,巴黎艾菲爾鐵塔的燈光打出了比利時國旗的顏色。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襲擊行徑予以強烈譴責。法國總統奧朗德表態,對布魯塞爾的襲擊,也是對整個歐洲的襲擊。英國首相卡梅倫呼籲堅定地與比利時人民站在一起。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稱比利時「並不孤獨」。一切都似曾相識。為何是比利時?媒體和反恐專家對此已做了庖丁解牛似的分析,比如布魯塞爾西北的穆斯林聚居區莫倫貝克,早已是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不堪重負的反恐機器,讓比利時成了歐洲反恐戰線上最薄弱的環節;申根區來去自由的制度安排,導致恐怖分子能做到「來無影去無蹤」。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也不是事實的全部。布魯塞爾城區示意圖,左側標紅的是莫倫貝克區,巴黎恐襲案的關鍵嫌疑人幾天前剛在這裡落網;右側分別是昨天遇襲的地鐵站和機場
從反恐措施和實踐來看,脆弱的不僅是比利時,整個歐洲都是國際反恐的薄弱環節。「反恐戰」始於9·11事件之後,自那以後,無論是國際恐怖分子還是本土極端勢力,都沒有在美國成功發起過像歐洲近年來那樣「死難者動輒數十」的恐怖襲擊。至於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最近幾年出現的 「獨狼」式襲擊,更像是 「山寨版」恐怖活動。2013年,斯諾登洩露過一份文件。該文件顯示,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五國情報部門,在2008年一起開會,弄出了一個所謂的「五眼協議」(Five Eyes Agreement),主要內容是這五個國家之間開展合作,通過大面積監聽電話進行反恐情報分享。歐盟以侵犯個人隱私為由,對此敬而遠之。
民眾自發悼念布魯塞爾恐襲遇難者,在廣場上寫下祝願語
在反恐情報分享方面,義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曾提出打造歐洲版的「中情局」,但這一建議立刻被淹沒在反對聲浪中。歐盟內部提出的 「乘客信息記錄」協議——分享跨國乘客姓名、行程等個人信息,因涉嫌侵犯隱私在歐洲議會遭到多次狙擊。而美國、加拿大早在幾年前就達成協議,相互分享來自歐洲的乘客個人信息。穆斯林聚居區不僅歐洲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國家都有。但後者並沒有讓這些社區成為像莫倫貝克那樣的恐怖溫床。以澳大利亞為例,在2010年的反恐戰略白皮書中,就從政策層面做到了反恐「進社區」、 「下基層」。澳聯邦警察與社區建立緊密聯繫,主動與新移民接觸。聯邦政府撥專款,社區組織通過開展活動,主動融入新移民,尤其是防止年輕人極端化傾向。當然,也通過多渠道監控,發動民眾舉報可疑分子。3月22日布魯塞爾遭自殺式炸彈襲擊後,民眾驚魂未定
至少在國家反恐戰略層面,歐盟國家做得遠沒有美國、澳大利亞等其他西方國家到位。在反恐問題上,無論是制度建設、政策協調上的滯後,還是在反恐資源上的捉襟見肘,本質上反映了歐盟作為一個治理體系,在多重危機的衝擊下已不堪重負。恐怖威脅、難民問題、民粹主義、經濟困境,這些相互交織的危機如影隨形般困擾著歐盟。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做過一個統計,在歐洲列強的帝國巔峰時刻,英國殖民地的面積相當於其國土面積的125倍,這一比例,法國是19倍,荷蘭是55倍,比利時是78倍。不了解歐洲過去在包括西亞非洲在內的殖民地做了什麼,就不了解歐洲的歷史。不關注這些地區的現狀,歐洲就不能規劃自己的未來。
荷槍實彈的比利時警察。此刻已有兩名兇嫌被捕,仍有部分嫌犯在逃
「清理」莫倫貝克區只能表達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