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巔上的中印輕坦之戰,印度有勝算麼?

2021-02-25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 自由撰稿人

洞朗事態得到和平解決,但中印邊境的摩擦和衝突動因還存在,中印因為邊境問題再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還存在。印度陸軍為此開始制定要求,計劃啟動輕型坦克的採購。印度陸軍不滿足於扔石頭和挨無影腿。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西部高原成功地試驗了新輕坦。印度還不知道從哪裡得到消息,認定中國將首批裝備300輛,優先裝備西部。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

印度陸軍擁有4000多輛主戰坦克,主要為T-90S和T-72,248輛「阿瓊」中的118輛已經交付。問題是,這些主戰坦克都太重,不適合在中印邊境的高山作戰。

印度國防部近年批准增購約350輛T-90S,用於在中印方向組建6個坦克團,但這只是在阿薩姆和西孟加拉部署的新增力量,用於防止中國軍隊長驅直入切斷西裡古裡「雞脖子」,並不是用於開上高山的。印度陸軍沒有任何適合高山作戰的輕型坦克。

事實上,世界上並不存在適合高山作戰的輕型坦克,只有中國的新輕坦除外。印度向中國採購新輕坦用於應對中印邊境衝突,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按照現在的標準,除了少數例外,二戰初期很多主力坦克大概都可以算作輕坦。輕坦重量輕,速度快,成本低,機動靈活,但也有火力弱、裝甲薄的缺點。隨著戰爭的持續,早期輕坦很快被中型坦克取代。中型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顯著加強,但速度依然較快,成本依然較低。一對一打不過重型坦克,但依靠數量和戰術還是可以取勝的。二戰時代最優秀的中型坦克無疑是蘇聯的T-34。

《解放》五部曲中的T-34

戰後,中型坦克逐漸發展成現代主戰坦克。隨著火力和防護的不斷加強,重量也隨之增大。現代主戰坦克的重量可以超過典型的二戰時代重型坦克,美國M1A2的重量甚至直逼巨無霸的「虎王」。

憑藉強大的動力,現代主戰坦克的速度和機動性一點也不差,但健步如飛的犀牛依然是犀牛,硬要塞上羊腸小道照樣要抓瞎。高山上道路崎嶇狹窄陡峭,稀疏而且等級不高的路網和橋梁承受不了主戰坦克的重量,缺乏高原化加強的坦克發動機在高山上功率銳減,大功率發動機的油耗也增加後勤負擔。

在戰後美蘇爭霸的大環境下,以美蘇歐為主的世界坦克研發和製造中心長期以歐洲戰場為重點,專注於研發和部署越來越重的主戰坦克,輕坦長期被忽視,只有少數輕坦作為邊緣產品還繼續存在,如美國的M551「謝裡登」和蘇聯的PT-76,強調兩棲或者空降等特種能力,主要在缺乏敵方裝甲威脅的地方鑽空子,而只有很有限的與敵方主戰坦克對抗的能力。

但中國是一個另類。在很長時間裡,中國的坦克設計談不上世界領先,但在輕坦方面獨具中國特色。62型輕坦相當於輕量化的59型中坦,在作戰上也是作為「輕量化主戰坦克」使用的。63改更是少見的裝備105毫米炮的兩棲坦克。廣大的水網、稻田、山地使得中國具有獨特的輕坦需求。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62輕型坦克

63A兩棲坦克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坦克技術取得了飛速進步。火控和數位化技術跨入世界前列,動力不再拖後腿,複合裝甲和爆反模塊技術爐火純青,坦克炮和彈藥技術更是笑傲江湖。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輕坦隆重登場。

新輕坦不改異類本色,35噸級的重量介於傳統的輕坦與主戰坦克之間。1000馬力使得96B主戰坦克在俄羅斯「坦克兩項」中飛起來,更大的馬力和更加先進的傳動系統對重量減輕10多噸的新輕坦的意義不言而喻。

105毫米坦克炮不僅後座較小,精度很高,而且穿深相當於上一代120和125毫米坦克炮。更加重要的是,新輕坦不像歐美輕坦那樣,只有象徵性的裝甲防護,而是具有接近現代一線主戰坦克級的裝甲防護。

這不再是只能鑽空子、打冷槍的傳統輕坦,而是火力、機動和防護平衡發展、能夠獨當一面的新一代「輕量化主戰坦克」。據認為,新輕坦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方面超過典型的二代和二代半坦克,比如改裝升級版的美國M60A3,接近三代坦克,如日本的10式,但重量至少輕10噸。不僅在山地、水網等常規主戰坦克難以施展的特殊地形可以橫行霸道,在有效的戰術和體系支持下,面對主戰坦克也能打得有聲有色。

美蘇歐倒不是完全放棄了輕坦領域。美國M551「謝裡登」是60年代研製的輕型坦克,但側重在空投和河湖、沼澤的浮渡能力。152毫米短管炮可以發射支援步兵作戰用的榴彈,或者MGM-51「橡樹棍」反坦克飛彈。但戰鬥全重僅15噸重的「謝裡登」只有象徵性的裝甲,鋁製車體被地雷或者火箭筒擊中後容易起火,引爆車內彈藥,在越南戰場上臭名昭著。

「謝裡登」作為美軍第82空降師的唯一裝甲力量,在海灣戰爭中隨先頭部隊首先部署到沙特,不過在戰鬥中一無建樹。1996年退役後,美軍再無現役輕坦。

越戰中的M551

在80-90年代,美國盛行快反部隊的理念,曾經研究過多種新異的輕坦概念,包括採用75毫米高初速炮甚至無炮塔結構的設計,最終會聚到M8輕坦,採用鋁製車體和帶自動裝填的105毫米坦克炮。

為了能用C-130運輸機空運和空投,重量限制在19.25噸,在投入戰鬥前可根據需要加裝不同厚度的附加裝甲,但最高等級的裝甲也只能抵抗輕型步兵反坦克武器,在現代戰場上缺乏生存力。而且本該輕捷如飛的輕坦加裝附加裝甲後,氣喘籲籲,機動性不再,實際上生存力不升反降。

M8計劃在1997年下馬,代之以「斯崔克」為基礎的105毫米輪式突擊炮,不再糾結於裝甲防護,以機動性換生存力。

越野測試中的M8

M8夭折後的最終成品,M1128機動火炮系統

英國也沒閒著,在60年代末推出「蠍」式超輕型坦克,戰鬥全重只有8噸重,同樣側重空投能力。就數量而言,這大概是西方最成功的輕坦,總數達3000多輛。但76毫米低壓炮的射程只有2200米,威力也比迫擊炮大不了多少。

裝甲更是可憐,號稱能抵擋7.62毫米子彈,但也只是普通子彈,穿甲子彈就抵擋不住了。就實際作戰效能而言,這東西實在是相當於穿上防彈背心的履帶式摩託車,認真當坦克用就輸了。

 FV101蠍式

蘇聯在50年代研製的PT-76可算戰後應用最廣的輕坦,具有不需準備就能水上浮渡的能力,在越南戰場上發揮在水網、稻田裡機動靈活的優點,頗受好評;在十月戰爭的渡河作戰中,也建立功勳。

一直到前南內戰和印度尼西亞在亞齊的反遊擊作戰中,都可以看到PT-76的身影。配裝的85毫米炮是二戰時代的老東西,早已過時,但底盤在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和ZSU-23-4自行高炮上還是可以找到影子。

在PT-76兩棲坦克後進行腰腹訓練的印尼士兵

時間快進到90年代,俄羅斯在BMD-3空降戰鬥車的基礎上,研製了2S25輕坦。可以空投,能玩落地即戰鬥的俄羅斯空降兵的傳統拿手好戲,還能在河湖甚至海上浮渡。炮塔正面號稱能防23毫米炮彈,但其他方向就只能防輕武器射擊和炮彈彈片了。

戰鬥全重只有18噸的小身板,能有這點防護能力就不錯了。2S25最大的亮點在於其125毫米坦克炮,這是輕量版、低後座的125毫米炮,帶自動裝填,號稱能使用俄羅斯標準的125毫米坦克彈藥,能發射9M119「斯維爾」炮射反坦克飛彈,現裝備俄羅斯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

08年莫斯科勝利慶典中的2S25

最有名的現代輕坦大概要算瑞典的CV90120,這是CV90步戰換裝低後座120毫米炮的版本,在理論上具有與豹2、M1A1相當的火力。與前述輕坦不同,38噸的車重使得CV90120無法空投或者浮渡,而且叫好不叫座了近20年,至今沒有任何訂單。

CV90120

與2S25一樣,CV90120的120毫米炮的紙面威力十分了得,但這類大口徑低後座坦克炮為了裝上輕量級車體,需要採用炮口制退器或長行程後座等低後座技術,會降低射擊精度。

實際使用中還需要使用減裝藥彈藥,不僅降低初速,導致精度和射程損失,還降低穿深。換句話說,小車扛上了大炮,但不等於小車就真的有了裝備同口徑大炮的主戰坦克的火力。

裝甲防護就不用提了,前裝甲或許有抵抗23-30毫米炮彈的防護能力,其他方向都是只有輕武器級的防護能力。這是只能用於偵察或者步兵支援的突擊炮,可以在冷不防中撩對手一把,但不是真正的坦克。但這與空降兵或者海軍陸戰隊避實擊虛、攻其不備的作戰性質是相符合的。

不難看出,除了強調兩棲能力的PT-76,美俄歐的輕坦主要是用於空降裝甲力量的,因此總重受到運輸機的空運、空投能力的限制,尤其是C-130一級的戰術運輸機的空運、空投能力的限制。C-17一級的大型運輸機的載重能力更大,但空投重量未必見得更高。尾門滑板的承重能力限制不算,沉重的坦克在機內移動,並最終從尾門空投,使得飛機的重心變化難以處理,容易影響飛行安全。

從步戰改裝的話,可以共用基本平臺。但用作輕坦底盤的話,步戰的基本車體過高,帶來不必要的重量,更是增大目標。高高在上的炮塔不僅提高全車重心,還有射擊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步戰的發動機一般前置,迫使炮塔靠後,也不利於全車的重量平衡。除了以色列的「梅卡瓦」,當今世界上所有主戰坦克都採用發動機後置和炮塔中置,正是因為這樣格局的重量平衡較好,外形低矮。

但中國的新輕坦不同,從一開始就不被空降要求所羈絆,也不走步戰改裝的彎路,全新設計,採用發動機後置、炮塔中置的最優布局,按照接近三代主戰坦克的火力、防護標準設計,在機動性方面更是突出。

更重要的是,這是為高原作戰優化的新概念輕坦,或者說高原化主戰坦克,用作低海拔山地作戰同樣出色。事實上,中國陸軍對其火力和防護十分有信心,以至於原42集團軍裝甲旅的依然十分強勁、並無老舊過時問題的96A主戰坦克被新輕坦替換下來。

除了美俄歐外,即使算入韓國、日本,世界上也只有中國算坦克大國了,從生產數量、品種到技術水平都已經居於世界前列。美俄歐都有山地,韓國、日本更是多山。

但說到高原,中國具有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原要求和最豐富的高原使用經驗,原因無二,因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在中國。不光坦克,飛機也一樣,與俄羅斯合作研製的新型重型直升機雖然起飛重量達到38噸,但比米-26的50噸正常起飛重量和56噸最大起飛重量還是要小很多,然而發動機和動力系統的要求是一樣的,正是出於高原考慮。即使民航的ARJ-21和C-919的發動機也做了充分的高原考慮。

印度倒是有高原要求,但是且不說藏南缺乏重載道路和橋梁的條件,作為印度坦克科技之花的「阿瓊」在平地上都跑得踉踉蹌蹌,高原上就免談了。印度也有高原使用經驗,但只有把T-72勉強開到拉達克的本事,功率下降40%且動輒過熱也只有硬抗。

在高原地區的T-72M1行進速度跟步兵行走差不多

中國不一樣。中國的坦克裝甲車輛行業是近十幾年世界上最活躍的,而且具備了為獨特要求自主研發的經濟和技術能力,新輕坦就是成果之一。據說比96B領先一代的新型動力包不僅功率充沛,還具備高原散熱和啟動系統。

車上還有保證乘員戰鬥力的車內環境控制系統。這樣的豪華配備到低海拔使用,實際可用功率更大,可靠性更高,在叢林、雪原、山嶽、海島使用,更顯神威。

事實上,對付只有二代坦克的弱勢海島對手的話,用新輕坦作為登陸部隊主力還能增加每次航渡運送的坦克數量,儘快形成壓倒優勢,但這就不是印度關心的問題了。

新輕坦的105毫米坦克炮似乎美中不足,但除了防護最強悍的三代坦克正面裝甲外,足夠擊穿任何其他對手。事實上,新輕坦的105毫米炮穿深至少不亞於上一代典型的44倍口徑120毫米和48倍口徑125毫米坦克炮,包括大名鼎鼎的德國萊茵金屬Rh120/L44和中國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與美俄歐的典型輕坦相比,中國新輕坦的重量偏大。但除了不適合空投外(本來就沒有這個要求),並不影響通過性和機動性。適中的重量不僅提高裝甲防護能力,還與高精度、低後座、大穿深的坦克炮相結合,形成強大的行進中全向精確射擊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輕坦。

事實上,車體過輕的話,加上從步戰(或者輪戰)改裝而帶來的偏高的重心,常使得有些輕坦的側向射擊穩定性不好,影響射擊精度,甚至影響安全,更談不上在進行中精確射擊,只適合在靜止中射擊。

對於新輕坦來說,在高原特定條件下,即使遇到氣喘籲籲勉強爬上來的三代坦克,依然能利用機動性優勢,繞到側後打擊對手。在低海拔戰場上則不必包打天下,還有99A這樣的重磅主戰坦克坐鎮。這還沒有觸及新輕坦具有高度信息化的優勢,不必像傳統坦克一樣,經常依賴自身的火力、裝甲和機動與對手打遭遇戰或者攻堅戰。

印度縱有各種奇葩,但從來不缺深謀遠慮。印度陸軍對於中國新輕坦的威脅很清楚,開始制定下一代輕坦要求,希望儘早裝備,填補與中國的差距。印度新輕坦要求能快速部署,具有良好的防護和強大的火力,擅長在山地作戰。

具體來說,要求重量在22噸級,能在3000米以上高海拔山地作戰,坦克炮要能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具有高度保護的裝甲車輛和主戰坦克,還要能發射高爆彈要和炮射反坦克飛彈。22噸級的重量應該是空運要求,便於印度空軍的伊爾-76、C-130和C-17的空運,但這個重量要空投就比較吃力了。高原上空氣稀薄,運輸機的失速速度太高,降落傘的下降速度也太快,本來就不適合坦克空投。

環顧世界,符合印度陸軍要求的新輕坦不多。CV90120的重量太大,本身也缺乏高原化加強,很難入選。美國「斯崔克」或者義大利「半人馬座」這樣的8x8輪式突擊炮在重量上符合要求,但輪式的越野性畢竟比不上履帶式,而且缺乏合適的炮射反坦克飛彈,也難滿足要求。

或許只有俄羅斯2S25最符合印度的要求。不顧慮影響空投能力的話,發動機適當加強一下,或許還可加掛附加裝甲,提高一點防護能力。最重要的是,125毫米炮比中國新輕坦的105毫米炮在紙面上更好看,而且在理論上與印度現有的T-90S和T-72的彈藥共用,這對印度很重要。

2S25雖然是從BMD-3空降戰鬥車改裝而來,倒是發動機後置、炮塔中置的布局,這是因為BMD-3本身就是發動機後置的。液氣懸掛可以在6-7秒內在190-590毫米範圍內調整車底高,不僅有助於改善通過性,還可用於降低車高和隱蔽,並在開炮時自動調整硬度以降低後座的影響。

2S25要求能在4000米海拔作戰,但中國經驗表明,嬌氣、複雜的液氣懸掛不一定適合高海拔使用,因此採用全液氣懸掛的另一個新輕坦方案在競爭中落選。2S25的發動機只有510馬力,差不多正好是新輕坦的一半。不過2S25可以在無準備情況下直接下水,在3級海況下航行,水面航速8-10公裡/小時,能在水面上對前方左右各35度射界內的目標開炮,還適合在沼澤地使用,但這對高原作戰不重要。

在「印度製造」的大氣氛下,印度也可能嘗試自行研製。在2009年,印度陸軍曾發布要求,試圖啟動輕坦的採購,但後來擱置了。總管印度國防科技研發的國防研發局(簡稱DRDO)早在80年代就試圖研製輕坦,但在1994年由於印度陸軍的冷淡而下馬。考慮到這正是「阿瓊」故事最出彩的時期,印度陸軍的冷淡容易理解。DRDO表示,只要印度陸軍願意聯手重啟,並承諾採購,印度的國產輕坦項目可以繼續下去。

印度的輕型坦克研製方案就叫DRDO輕型坦克

這是從印度按照許可證生產的蘇制BMP-1步戰(一說BMP-2,兩者的車體和發動機相同)的底盤和法國GIAT TS-90型105毫米炮塔拼裝而成的。BMP-1是第一代步戰,戰鬥全重只有13噸,73毫米低壓炮主要用於反步兵和反工事,車載的9M14(北約代號AT-3「薩格爾」)反坦克飛彈才是主要反坦克武器。

GIAT TS-90原來配備的是90毫米高初速長身管反坦克炮,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05毫米版威力更大。但DRDO輕坦比「阿瓊」還慘,研發了10年,超支78%,除了籠統的DRDO輕坦,但連正式名稱都沒有,就下馬了。

在理論上,DRDO輕坦2.0可以從現在正在按照許可證生產的BMP-2步戰的底盤與「斯崔克」或者「半人馬座」的105毫米炮重新開始,但DRDO輕坦1.0的經驗表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有了番茄與雞蛋,番茄炒雞蛋依然是個技術活。

已經研發了幾十年的「阿瓊」還沒有理清楚,只有靠Mk1、Mk2的文字遊戲掩蓋無能,輕坦再折騰個幾十年並非不可能。而且BMP-2的發動機功率與BMP-1一樣,只有300馬力,背上沉重的105毫米炮塔後,不上高原都嫌動力不足。

單薄的裝甲只能抵擋輕武器射擊,雖然不比西方主流輕坦差多少,但與中國新輕坦的差距就引人注目了。

105毫米坦克炮儘管與中國新輕坦的口徑相同,但這不屬於印度陸軍當前的標準坦克炮口徑。當年印度陸軍的「勝利」主戰坦克倒是使用105毫米坦克炮,但那是60年代的北約標準坦克炮,比中國新輕坦的105毫米炮落後一大截。

要足夠高大上,還是需要125毫米炮,但那樣BMP-2作為底盤就嫌太輕,用俄羅斯的輕量版125毫米坦克炮都需要特別處理,這樣一來二去,還不如直接引進2S25,再針對高原需要進行特別改裝。

最後當然要引進生產,只是炮管、炮彈的製造都要打起精神,不要再自作聰明修改工藝,別再弄出炮管挨個炸的壯舉。

最大的問題是,即使機動性還過得去,這依然是重火力、輕裝甲的突擊炮,缺乏與火力、防護、機動平衡發展的中國新輕坦在機動中對抗的能力。突擊炮是自行反坦克炮的進一步發展。二戰經驗表明,自行反坦克炮適合打伏擊,不適合在機動中與坦克正面對抗。

但在高度信息化的中國新輕坦面前,誰打誰的伏擊還不好說。更何況山地作戰地形複雜,有利於步兵反坦克武器在近距離上發揮作用,缺乏裝甲保護的突擊炮的生存力實在不足。在隨便哪個遊擊隊都能從炕底下拖出幾具火箭筒的今天,指望精銳的中國山地步兵缺乏反坦克手段,還不如指望老虎吃素。

印度陸軍很焦慮,急切希望迅速得到能壓倒中國新輕坦的輕坦。但是這一次,美俄歐都掉了鏈子,印度想直接買都沒處買,DRDO則從來都靠不住。在喜馬拉雅山上,能與中國新輕坦對抗的還只有中國新輕坦。

說好的喜馬拉雅山上的輕坦之戰,可能只是中國新輕坦的拔劍四顧兩茫茫。更大的問題是,這可能只是印度軍方尷尬的開始。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中印之戰,險些亡國,印度已經軟了!
    西段戰線指揮官何家產這個名對於印度阿差來講,系非常之唔老黎,預兆印軍將會冚家鏟也!講到呢處,大家會有個疑問,就系中國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點解會打起上來?中印兩國相鄰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但系從來冇發生過乜嘢爭執,古代國家對邊界冇乜太大觀念,何況中印邊境多數系人跡罕至荒郊野嶺,完全冇可能會為此而其衝突。
  • 美媒:中印若開戰,印度為何註定慘敗?
    時至今日,中印對峙已近兩月,儘管中方一再嚴厲警告印方,要求印軍將人員和裝備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但截至本月9日,印軍仍有53人和1臺推土機非法滯留在中國領土上。而日前又有印媒援引消息人士稱,駐蘇克納(Sukna)的印軍第33軍大批部隊已經或正在向中印邊境錫金段集結。中印局勢緊張,似乎一觸即發,全球媒體都將目光對準兩國,近日就有美國媒體分析若中印開戰,印度為何註定慘敗的原因。
  • 印度急購新輕坦,要求俄羅斯章魚裝上飛彈,其實中國VT5最合適
    (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的卡普蘭中型坦克是一個選擇,但是這款坦克在孟加拉國的競爭中,敗給了中國VT5)印度有可能感興趣的另一款輕型坦克是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合作研發的卡普蘭坦克,卡普蘭坦克是為了適應東南亞特殊地形,專門研發的輕型坦克。在中印西部邊境地區,卡普蘭坦克也會很好用。
  • 中印對峙關鍵時刻,以色列跳了出來!以方:願意幫助印度實現自衛
    ,印軍完全忽視了中方的善意,不斷向一線增兵,而隨著印度的過火行為,中印之間的邊境衝突不斷升溫。印度每年花在進口外國武器上的花費高居世界第一,其進口的主要來源是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雖然從以色列進口的武器金額不能和美俄相提並論,但其佔比也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印度軍隊大量裝備的TAR-21塔沃爾步槍和加利爾步槍均是從以色列進口,而且今年八月,以色列就又向印度出口了一批「巴拉克-8」防空飛彈、「德比」防空飛彈和八千多枚「長釘」反坦克飛彈。這些軍售給以色列軍工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 中印開戰,恐怖之極,誰也落不了好
    作者Kyle Mizokami 中印戰端一起,如果不是世界大戰,也至少是中印巴緬孟30億人口之戰,不把印度打散是不會罷手的.該文可謂對即將來臨的中印衝突有先見之明。 中印之間的軍事衝突將是亞洲地區最大最具毀滅性的衝突。兩個巨人會引起整個印度洋區域的動蕩,造成兩國成千上萬人的死亡和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 地理和人口因素將決定中印之間戰爭的規模和最後的勝利。中印之間邊界的爭議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1962年的中印之戰,中國在土地上的斬獲並不多。
  • 中印邊境之戰:1888到1962
    紅山頭之戰總計發射1100餘發各型炮彈,印軍的防禦工事被徹底摧毀。圖為直瞄射擊的無後坐力炮,這種類似「大炮裝刺刀」炮擊方法極為大膽。  供圖丨閻海賢幾乎同時,加勒萬河谷之戰拉開序幕。20日7時30分,第十團第三營利用夜暗進入陣地。8時25分,炮火開始急襲。8時34 分,各分隊發起衝擊。
  • 中印之戰已箭在弦上!
    不過近期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摩擦不斷,印度是否在背後有些什麼動作,確實令人懷疑。尤其是印度最近非法入侵了中國的洞朗地區,雖然印國內不斷有叫囂所謂「2.5線戰爭」的聲音,妄言要和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國內反對勢力同時「開戰」,但只要還略有理智的印度人都知道,這已經遠遠超出了印度的能力範圍,是不可能的事。
  • 中印邊境危機:進入彼此射程內的兩國坦克,誰更有優勢? | 循跡曉講
    這次印度在兩國邊境部署的坦克是產自俄羅斯的T-90主戰坦克。講到這裡有人也許會問了,印度不是有一種名叫「阿瓊」的坦克麼?怎麼就變成T-90了?這是因為阿瓊坦克自從立項以來就一直問題纏身,其中最主要的是發動機功率上不去,履帶走幾十公裡就要更換,此外還有其他數不勝數的小毛病。
  • 闡史官|1962年中印之戰活捉了印軍準將
    中印邊界全長約1710公裡,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這條麥克馬洪線把中印邊界的一段,向北挪了100多公裡,從喜馬拉雅山南麓,移到了山脊上。把中印邊境地區大片中國領土劃入了英印版圖。本來西藏地方政府也不同意,但麥克馬洪連哄帶騙,最後讓西藏地方政府認了這條邊界線。可西藏地方政府並不能代表當時中國的中央政府。
  • 印度對華姿態開始調整!中國披露中印邊境衝突全過程,有何深意?
    中方的信息發布也是謹慎、專業,有大局觀和長遠的戰略考慮。就像中印之間進行的多輪軍長級談判,有理有力有節,中國一直掌握著自己的節奏,推動著談判的小火車不停向好的方向前進。印軍越界尋釁者被擊退,就是解放軍給予印度方面的堅定有力的回應,讓喜歡搞戰術投機行動的印度明白,這些小動作不會獲得實質性的收穫,進而打退印方的念頭,持續推進中印軍長級會談取得成效。
  • 中印開戰結局如何?中國一旦抓住這三點,印度必敗!
    在中印邊境對峙之處,印度陸軍參謀長比平·拉沃特(Bipin Rawat)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陸軍已完全準備好進行一場『兩線半』戰爭。」拉沃特口中所謂的「兩線半戰爭」,分別指的是:中東一線:東北部和中部,能夠打贏和中國的戰爭。
  • 【關注】中印對峙之殤
    衝突造成至少20名印度軍人喪生。印度朝野上下對軍人的死「無法接受」、「難以置信」,反華情緒強烈。中印邊界問題錯綜糾纏數百年。維護主權、保衛國土,中國有成功,也有失誤,有勝利,也有悲情與傷痛。中印邊境的中段儘管不長,卻是兩國邊境問題的微縮版,是解剖中印國土爭端來龍去脈的「麻雀」。2017年中印在中段邊境對峙時,錫金和不丹的名字,屢屢被中印雙方提及。
  • 中印實力對比58年之變的警示
    ;……面對這樣的實力對比,印方主動對我軍尋釁滋事,勝算何在?1讓我們詳細回顧這58年來中印實力對比的巨變: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之前一年,印度經濟學家蘇倫德拉·帕特爾發表論文,以嚴密無可辯駁的數學論證得出結論
  • 揭秘:1987年「第二次中印之戰」險爆發內情
    中印士兵緊張對峙(網絡圖)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失敗,使印度國內的一些鷹派分子很不服氣,1982年-1983年間,當時的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一份由陸軍參謀長克裡希納·拉奧上將提交的軍事計劃,即加快速度部署軍隊到與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上。
  • 末日之戰,決勝核彈,誰有勝算?
    南宋一洗靖康之恥,卻沒有奪回故土,最終蒙古將領,漢奸張弘範於崖山擊潰南宋艦隊,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南宋滅亡。亡國了,先不要嘆息,但請注意:蒙古南宋是盟友,是盟友滅了南宋!傳統上,全球各國處理國家關係,不存在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國與國的關係主要看利益,結合傳統和姻親因素。
  • 走進印度系列之地圖上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佛教的發源地,唐僧曾去取過經,這是常見的有關印度以前的印象;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藏南領土爭議或麥克馬洪線爭議,這是常見的有關印度現在的印象;稍微關注時事的朋友,會從新聞報導中了解到印巴克什米爾衝突(我以前一直以為克什米爾的什是念shen,但是微軟拼音卻提示是shi,同時想起我聽印度朋友讀起來也更像shi,英文是kashmir,因此我覺得應該shi是正確讀音),中印洞朗事件;
  • 20萬拖拉機攻佔印度首都!這次農民起義勝算幾何?
    北風今天和大家聊聊,印度持續幾個月的農民示威,是如何走到攻佔首都這一步的。壹、印度農民在鬧啥相信許多朋友看了北風26號的《1962年,印度為什麼要來搞我們?》,會有些詫異。一篇講述1962年中印衝突的文章,卻只有幾百字描述中印戰爭,更多聚焦的是印度的國民劣根性以及國家建立之初的深層社會矛盾。
  • 中印兩軍脫離順利,撤離速度遠超預期!
    《印度斯坦時報》等印度媒體在17日的報導中稱「雙方的撤軍進程比預計的15天要快」。顯然,中印兩國在促進地區降溫一事上十分重視,短時間內雙方發生直接衝突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脫離接觸僅僅只是緩和局勢,中印邊境劃界依舊懸而未決,不能排除印度方面會再捲土重來。
  • 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在我國西南方向,尤其是中印邊境那些連綿不斷的山地,有著世界一流水準的99式並不適用——那裡,只有15輕坦才能行動自如。所以,在新形勢下,對新型輕坦的需求就顯得非常迫切,這也就有了現在的15輕坦。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尼泊爾人眼中的中印對峙
    這個可能涉及到我們對印度戰略的調整,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好的。畢竟以往,我們的對印度戰略是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上的睦鄰友好政策,我們希望跟印度攜手發展,一起來掀翻西方世界對於世界的統治。不管怎麼說,中國和印度都曾經深受殖民主義的侵略和苦難。但是不曾想,印度被殖民的時間長了,居然滿身病毒,腦子完全不正常了,不能以常理來理解了。所以,我們先得轉過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