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的性質?

2022-01-31 軍武速遞

收錄於話題 #【大伊萬歷史專欄】細說歷史 50個

大伊萬在每周日的歷史系列文章,目的是帶領大家系統的認識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彌補我們歷史課本上缺失的或者沒講清楚的內容,避免廣大讀者被網絡上不負責任的扭曲言論所帶偏。本專欄走系列化的路線,中間也會根據讀者評論留言,寫一些其他歷史話題。今天我們繼續「怎樣看待清帝國」系列文章。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用一定的篇幅向大家講述了後金諸申族群的淵源,闡明了女真、諸申多部在古代中國國家體系裡的重要地位,也初步向大家說明了明、清戰爭作為封建時代爭奪統治權柄的王朝戰爭,與近代民族國家建立之後發生的「殖民與反殖民、侵略與反侵略」戰爭的區別。當然,評論區還有些人沒有認真讀文章,就根據思維定勢開始評論了,對此大伊萬不禁要問:學點歷史唯物主義就那麼難?

不過不要緊,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從歷史的角度闡明了後金政權與女真族群應當屬於古代中國國家體系中的「外藩羈縻」,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來換個思路,從現實角度出發來分析明帝國與後金之間戰爭的性質。話不多說,下面開始文章。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說過明帝國在建政之初即著手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主要的措施則是分別於洪武八年、洪武二十年、永樂九年設立的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和奴兒幹都司,在東北地區部署明軍武裝力量,負責彈壓本地的女真部族。而在這期間,努爾哈赤的祖先、元帝國冊封的萬戶猛哥帖木兒正因不堪忍受更北方的兀狄哈人攻擊,不得不向明帝國求救,於洪武十五年遷到目前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東北部的鹹鏡北道一帶定居。

值得一提的是,猛哥帖木兒當時定居的地方在理論上並不屬於朝鮮李氏王朝的管轄區域,而應該屬於明帝國遼東都司鐵嶺衛轄地。後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交好李朝,將鹹鏡北道一帶地區交給了李朝統轄,才變成了朝鮮李朝的實際控制區。伴隨著鐵嶺衛的內遷,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現在的東北地區多了一個叫「鐵嶺」的「大城市」,二是猛哥帖木兒成功地抱上了明帝國的大腿,並在永樂三年赴南京覲見明成祖朱棣。當時朱棣十分高興,「賜印信,銀花金帶」,最關鍵的一點是,「授猛哥帖木兒建州左衛都指揮使職」,女真酋長變成了正兒八經明帝國的羈縻官員,自此走上人生巔峰。

應該說,猛哥帖木兒的這個都指揮使當的還是比較稱職的,永樂二十年朱棣的三次「永樂掃北」中,猛哥帖木兒均派出女真軍協同參戰,作戰十分勇猛,隨後又與屢屢犯邊的兀良哈蒙古交戰,也算是保固了明帝國東北邊疆的安全,由於猛哥帖木兒功勳卓著,此後又被明帝國加封「右都督僉事」,一直到宣德八年(1432年)與兀狄哈野人的作戰中陣亡為止;猛哥帖木兒死後,其子董山襲職,但因與明帝國經濟糾紛屢次犯邊劫掠而慘遭「成化犁庭」,建州左衛幾乎被明軍「絕其種類」,董山也被明軍擒斬;董山死後,建州左衛與明帝國的關係長期處於不好不壞的狀態,經脫羅、錫寶齊篇古、福滿等幾位首領,最後傳到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的手裡面。

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赫圖阿拉城舊址中的努爾哈赤出生地復原民居

在當時的女真貴族看來,從覺昌安到其子塔克世,再到塔克世其子努爾哈赤,都是典型的「能當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啊」(笑):咱們先說覺昌安,此人身為建州左衛指揮使,給明軍李成梁部帶路攻擊自己的兒女親家、反叛的建州衛指揮使王杲,後使王杲兵敗被俘,並於萬曆三年(1575年)被「寸磔」於北京。覺昌安則因帶路有功,被加封建州左衛都督,其子塔克世承襲建州左衛指揮使;再說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從十五歲起(萬曆二年,1574年)就跟隨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由於作戰勇猛,「每戰必先登,屢立功」,成為李成梁十分厚愛的一名部下,甚至到了情同父子的境地。

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的清永陵,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四位直系祖先

本來,覺昌安、塔克世、努爾哈赤祖孫三代為大明效忠,這事情也挺好,但隨後情況突變:萬曆十一年春,明遼東總兵李成梁以所謂的「阿臺未擒,終為禍本」為由,率部隊攻打王杲之子阿臺為城主的古勒寨。我們前面提到,覺昌安與王杲本就是兒女親家,覺昌安救自己的孫女心切,於是自願和塔克世一起進城勸阿臺投降。可這邊覺昌安跟阿臺還沒有談妥,那邊明軍已經開始攻城,破城之後,李成梁「縱兵屠戮」,將全城男女老幼幾乎殺盡,進城勸降的覺昌安和塔克世二人也被明軍殺死。事後努爾哈赤責問明帝國官員:「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為辭?」

明朝賜予努爾哈赤的「龍虎將軍劍」,是典型的明朝樣式的寶劍

明帝國方面無言以對,最後只能對努爾哈赤解釋說是「誤殺」,並給予努爾哈赤「敕書二十道,馬二十匹」作為補償,而努爾哈赤儘管在其後依然對明帝國保持恭順的態度,並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先後八次進京朝貢,還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因「保塞有功」被明廷加封為龍虎將軍,成為了朝廷的正二品高級武官。但復仇的種子已經在努爾哈赤的心裡種下,在從其承襲建州左衛都督開始,就在錯綜複雜的遼東局勢裡縱橫捭闔,開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鬥,一直到1616年正式以「七大恨」起兵反明為止。

我們在了解上述事實後,就會明白,努爾哈赤本人其祖先,都是不折不扣的、由明帝國中央政府冊封的羈縻官員。而且僅和名義上冊封的烏斯藏(西藏)各部不同,有明一代,努爾哈赤等人領銜的女真各部儘管與明帝國時有齟齬,但總體上還是受明帝國冊封、受明遼東各總兵轄制、對明帝國的關係維持表面穩定的。說句不過分的話,建州女真與明帝國的關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傳統的「外藩」、「羈縻」的範疇,有了一部分「內臣」的特徵,在古代中國國家體系裡屬於級別相當高的組成部分了。努爾哈赤在之後自稱「為明世代守邊」、「看守九百五十裡邊疆」是基本的事實。

努爾哈赤所穿的盔甲,是典型的明代晚期遼東明軍的盔甲風格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明白,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立的後金政權,就是一個明朝的地方少數民族首領在實力強大之後從明朝分離出來建立的割據政權。同時,和很多人所想像的不同的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國,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女真人的國家。建州左衛的女真人長期通過撫順馬市與遼東漢人來往交流,在經濟、文化上受到漢人的深刻影響。努爾哈赤在主政建州左衛期間,特別重視吸引掌握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較高文化水平的漢人為他服務。

在當時,由於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十分腐敗,尤其是萬曆帝派出的「稅監」——宦官高淮在遼東橫徵暴斂,把遼東搞得民不聊生,使遼東百姓發出「生於遼不如走於胡」的感慨,大批漢人主動投奔到努爾哈赤治下。正是在大批投奔過來的漢人百姓幫助下,努爾哈赤讓過去不能製作鐵器的建州左衛具備了冶鐵、制鐵器的能力,從而實力大增。

了解了以上這些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明與後金(清)之間的戰爭從本質上而言,是明帝國內部的一個地方勢力反抗中央政權的戰爭。不能因為後金(清)統治者的少數民族身份,就把這場戰爭定性為漢族與女真族之間的所謂「民族戰爭」。更不能不顧歷史事實和基本邏輯,把這場戰爭和二十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相提並論。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是一個主權國家侵略另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非要把兩者混為一談的人,我只能說,不是蠢就是壞了。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明實錄》、《朝鮮李朝實錄》、《三朝遼事實錄》、《山中聞見錄》、《柵中目錄》、《東夷考略》ZY 王棟:大伊萬,據說遼寧艦路過臺灣海峽時被爆出夜間戰鬥能力不行?國產航母相比遼寧艦戰鬥力提升幾成呀?大伊萬:這個「據說」你是從哪聽來的?該不會是臺灣媒體爆出來的吧?這個臺媒軍事類消息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跟胡說八道沒有區別,信他的話母豬都能上樹了。實際上遼寧艦夜間起降科目早都做了,後續工作還在持續推進中,你要說可以夜間實施全甲板攻擊那是不可能的,連美國海軍夜間都很難實施。木合:大伊萬,中美貿易戰會影響c919的cfm56發動機的引進嗎,c919還能按期交付嗎?大伊萬:C919的發動機不是CFM56,是Leap1X,咱們有一個自己對應的CJ1000項目。起碼到目前為止,民用領域的發動機合作還是比較正常的,但以後會發生什麼誰也不敢說,因此我覺得CJ1000也要加快進度啊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竟是明朝版安祿山?清軍攻明既是邊軍造反,也是異族入侵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和安祿山起兵反唐,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中原帝國邊疆的胡族武人,懷著狼子野心,率領邊軍謀叛。
  • 明清戰爭中的「外籍軍團」
    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17世紀上半葉,中國正處於明清兩代王朝「山河變色」的時刻,為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明清雙方都不計代價地招募和僱用外籍士兵,使這場國內戰爭具有某種國際化的色彩。  3月,明軍在薩爾滸被努爾哈赤擊敗,由於光海君在戰前密令朝鮮軍隊坐山觀虎鬥,只有左營將軍金應河力戰而死,餘部都向後金八旗軍投降。努爾哈赤還刻意籠絡光海君,希望朝鮮助其攻明。
  • 紅夷大炮的真相:沒打死努爾哈赤,反毀了明帝國
    作為一款性能在當時的東亞而言尚屬先進的舶來品,紅夷炮的威力一直為中國史家所津津樂道,明清王朝的統治者們甚至沿襲把大口徑火器神性化的習慣,給紅夷炮原產品及它的各種山寨貨賜名為「xxx大將軍」。早在1607年(萬曆35年),明朝就有個別朝臣提議引進紅夷炮,然而由於朝堂上的大部分頑固派官員對火炮技術的茫然無知,結果導致購買紅夷炮的提議無疾而終。1618年(萬曆46年),崛起於東北的後金政權開始襲擾明朝遼東邊境,次年更在薩爾滸大戰擊敗明朝的大規模野戰兵團,取得決定性勝利,關外戰局岌岌可危。值此情形,經過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等有識之士的強烈呼籲,明朝政府才開始從歐洲人手裡購買紅夷炮。
  • 大明帝國的紅衣大炮有多厲害,讓努爾哈赤七大恨上再加一恨
    薩爾滸之戰(詳細見)的勝利激起了努爾哈赤走出大山進軍遼東的勃勃野心,很快於天命四年攻佔了明朝在遼北的重鎮開原、鐵嶺,並消滅了葉赫一部(由此完全統一了女真各部)。從開原到鐵嶺再到葉赫,努爾哈赤幾乎是一月一戰,摧枯拉朽,一氣呵成,大明王朝上下聞風喪膽。明政府起用了熟知遼事的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 努爾哈赤崛起是因為明朝太弱嗎?
    薊遼經略高第奏報明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張岱《石匱書後集》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而朝鮮人李星齡的《春坡堂日月錄》記載最為詳細:朝鮮譯官韓瑗隨團出使明朝時,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時把他帶在身邊,於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戰役全過程。
  • 寧遠之戰,重創努爾哈赤的紅夷大炮來自何方?
    明清之際,隨著耶穌會士到中國傳教,西方的軍事技術與理論也開始傳入中國,並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明清戰爭中的八旗軍隊 編制 裝備與戰術
    建州女真起先與明朝友好,猛哥帖木兒甚至多次到北京朝貢。但是,建州左衛在野心膨脹的猛哥帖木兒次子董山的統領下,迫於經濟生活的壓力,董山率領部眾屢次犯邊搶掠,成為明廷遼東的最大邊患。1467年(成化三年)九月,忍無可忍的明廷下令,派大將趙輔率軍五萬,兵分三路進剿建州女真。同時,命令朝鮮派出軍隊,全力配合明軍進剿。
  • 努爾哈赤同室操戈,造就清史第一疑案
    或許是他們真的厭倦了女真人之間的殺伐徵戰,擔心努爾哈赤的復仇之舉給家族帶來血光之災;或許是他們更習慣於如何在別人布置的棋局內攫取更多的個人利益,而無意、更不敢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總之當努爾哈赤起兵要向尼堪外蘭復仇時,本該是天生盟友的親戚們紛紛站到了仇人的一邊。
  • 養虎——李成梁與努爾哈赤
    即使祖先飽受其蹂躪的清人也不得不承認,此人「邊帥武功之盛,兩百年來所未有」,連明帝國的藩屬兼鄰居朝鮮李朝,也在自己的史書上記下了「遼廣之人,但知有李大爺而不知有他人」這樣的字句。「南戚北李」都是張居正的愛將,相比在嘉靖時便在抗倭戰爭中鋒芒畢露的戚繼光,隆慶年間年過四十還默默無聞的李成梁,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典範,他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
  • 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嗎?紅夷大炮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
    也產生了一些情緒化的聲音,比如「戳破明朝火器神話的畫皮之類。」那麼,為什麼明代末期,明廷突然開始倚重紅夷大炮了呢?明中期後,歐洲的殖民者來到了亞洲。他們除了帶來戰爭與混亂外,也帶來了歐洲特色的火器——後裝式「佛郎機」炮和前裝「發熕」重炮。而「發熕」其實本質上跟紅夷炮並無多大區別。可以說,其實明朝中期就已經接觸到了歐式前裝重炮。
  • 曾磊:明清松錦之戰中朝鮮兵的作用
    對於朝鮮兵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當時作戰之明清兩方的史料中皆無明確記載。朝鮮方面的資料雖有記載,但說法不一,多數史料認為他們發揮了很大作用,甚至加速了明朝走向滅亡。另有一部分史料披露了朝鮮炮兵在松錦戰場上傷病累累且消極避戰的情況。在目前有關明清松錦決戰的學術成果中,僅有少量論著關涉到參戰的朝鮮炮兵的作用問題。
  • 明亡清興的關鍵其實是雙方戰車大pk?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明清在數十年遼東爭霸戰爭是八旗鐵騎對陣所謂的關寧鐵騎或明朝步兵。然而細翻史料查閱明末遼東戰場,明清雙方多次重要戰鬥卻是互推戰車作戰。戰車這種源自商周的古老武器在明清之間煥發了新春,大放異彩。
  • 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什麼敗得這麼慘?
    大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叛明自立的後金大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誓師,正式向明朝宣戰。
  • 橡樹 | 由成都和廣州,回望400年前那場明清戰爭
    清帝國兼併明帝國的明清戰爭,無疑是一場既難寫清楚,也難想清楚的戰爭。從1616年,明廷萬曆44年,後金建立,明金開始局部戰爭,到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向明帝國關外領地全面進攻,再到到1644年甲申事變,滿清入關,當時的中國全境陷入空前的全面戰亂。這是一場弔詭、暴虐和血腥的戰爭。
  •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何要殺死自己的長子和親兄弟?
    一發炮彈呼嘯著向努爾哈赤的軍帳飛來,努爾哈赤的軍帳瞬間即迸裂在瀰漫的硝煙中,努爾哈赤雖然被侍衛們從軍帳中救了出來,但已身受重傷。努爾哈赤明白:不能繼續魯莽地在寧遠城下消耗下去了,他只能黯然垂淚地下達了撤軍令。這是大明與後金交手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像樣的勝利,史稱寧遠大捷。
  • 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後金但凡與明朝交戰,他們的官修史書或者實錄從來都不直接寫明後金軍的用兵數量,只是「羅列營制而皆不計兵額」 。寧錦之戰,後金軍雖然沒有努爾哈赤所說的13萬,但是八九萬還是有的,不會僅僅折損200餘人就退兵!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 明朝作為精銳的西北邊軍,後期的戰鬥力為什麼急速下降
    明朝的國防方針是根據其具體情況制訂的,特別是在許多地區建立了衛所體制,以儘可能穩固自己控制的領土,保證明朝的國勢平穩。北方的蒙古人部隊一直是明朝的勁敵。明朝一直無法克服蒙古人騷擾南下的難題,這給明朝造成了長期的壓迫局面。甚至後來實行的設置九邊重鎮方針也只是在穩固領地領域展現了作用。很多時,這只是一種被動的態勢。當蒙古人攻打時,這是唯一能做的的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