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臺軍事鬥爭準備,2000年到2004年可以算是最近幾十年來對於中國大陸和解放軍形勢比較兇險的一段時間。
▲ 當年的兩岸局勢,比如今可是要詭譎多了
在政治上,先有李登輝大放厥詞的所謂「兩國論」引發兩岸譁然,後有陳水扁表面上「四不一沒有」,暗地裡推行「去中國化」;在軍事上,伴隨著臺軍開始接收上世紀90年代訂購裝備的陸續到貨以及臺軍「精實案」改編的基本完成,這一時期的臺軍不僅不好對付,在某些領域甚至還對解放軍形成了些許優勢。
▲ 比如在第三代戰鬥機的裝備進程和性能升級方面,臺軍就一度佔據一些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水扁在2000年6月「陸軍官校」校慶時提出了「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相比於臺軍在前一年提出的「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這話一下子把90年代開始臺灣各種「以武拒統」的人的心裡話捅到了檯面上,雖然也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但作為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這一表態毫無疑問代表了臺軍在當時的作戰想定變化。隨後在2001年的舉行的「漢光17」號演習,則無疑成為這種想定的直接體現。
▲ 臺軍在此次演習中第一次嘗試了「決戰境外」的作戰手段
「漢光17」號演習和之前的演習一樣,也包括第一階段的「兵棋推演」和第二階段的「實兵驗證」。其中第一階段基本都是閉門進行的司令部作業,基本沒有臺軍部隊的實際調動,第二階段則涉及臺軍部隊的調動和相關實戰科目的執行。儘管對於公眾而言,「漢光17」號的「實兵驗證」只是4月20日進行的一場實兵火力展示,但對於向來「練為演」的臺軍來說,在正式演習前大約一周的時間裡,相關的部隊部署、裝備調試、行動彩排等活動就會陸續開展。對於解放軍來說,這些活動毫無疑問就是進行各類偵察活動的絕佳機會。
▲ 畢竟這看起來整齊劃一的動作,也需要好好彩排才能表演好
了解解放軍偵察裝備的人都不難想到,在對這樣大規模軍事演習進行偵察的過程中,空軍的圖-154M/D電子偵察機顯然是不可缺少的。從1994年圖-154M/D電子偵察機第一次執行對臺軍「漢光」軍事演習進行持續的電子偵察以後,圖-154M/D在演習期間持續多架次的對臺偵察飛行就成了我軍偵察的「保留節目」。
▲ 圖-154M/D電子偵察機甫一服役就投入到了對臺軍事鬥爭的第一線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裝備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能力更強的圖-154M/D-II型電子偵察機的裝備,解放軍在「漢光」演習期間進行空中偵察的效果無疑也更上一層樓。
▲ 圖-154M/D在升級之後,對臺灣方面的偵察能力也進一步增強
除了電子偵察機,解放軍在臺灣當面福建的電子偵察力量也頗為活躍。2001年4月剛過去沒幾天,解放軍各部的電子對抗部隊就派出多支偵察部隊在福建進行對臺偵察活動。雖然臺灣海峽寬度在很多地方都超過200公裡,但對於臺軍在演習準備期間進行的對空、對海超短波通信,以及岸基對海、對空雷達發射的雷達波來說,仍然可以從福建沿海一些海拔較高的區域進行檢測。
▲ 陸基電子偵察部隊的來源……那就是海陸空加總參都有自己的高招
作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境內有不少丘陵,像平潭縣王爺山地區,泉州海拔803米的大霧山,以及漳州市海拔560米的南太武山,都是可以進行對臺觀測的地區。這類觀測的主要任務,一是搜集和整理臺軍部隊間空地或者艦地通訊時使用的波段和頻道,便於未來進行進一步的監聽和幹擾,二是測定臺軍部署的陸基防空雷達以及對海搜索雷達的大致位置,以便對臺空軍「強網」自動化防空指揮系統以及海軍「大成」指揮系統的各個信息節點及其運作規律實現有效掌握。
▲ 平潭王爺山這樣靠海地勢又高的地方,登高望遠自然是最好的
不過在福建沿海部署的偵察站終歸只能對臺灣島西部的臺軍進行觀測,對於中央山脈以東的臺軍目標則無能為力,如果要偵察這些,就需要派遣艦船從臺灣以東海面進行偵察。在對「漢光17」號軍事演習的偵察行動中,執行這一偵察任務的就有多艘艦船。
▲ 當然漁船在對臺偵察任務中經常出現,不過不是這一回
這其中一艘關鍵的船隻,便是出身破冰船,後來卻進行了改裝,增加了大量電子偵察設備的「海冰723」船。有關該船的性能,前幾天養雞大佬就曾經撰專文介紹。這艘5000噸級的破冰船由於自持力強,偵察設備相對齊全,因此當時經常活躍在朝鮮半島周圍甚至前出太平洋,對諸如美韓或者美日聯合軍事演習進行情報搜集,也因此也沒少被美日海空力量跟蹤拍照。
▲ 「海冰723」算是北海艦隊噸位較大的一艘情報偵察船
2001年的時候,由於當年1月美國總統小布希剛剛將朝鮮列為所謂「邪惡軸心」,因此美韓軍隊當年的聯合軍演於是就成了各方關注的熱點。隸屬於北海艦隊的「海冰723」船當年的第一個任務便是觀察監視韓美聯合軍演。在完成任務後,該船又南下繞行臺灣島,在臺軍「漢光17」號軍演實兵行動期間對包括臺灣東海岸在內地區的臺軍進行電子偵察。
▲ 破冰船繞行臺灣當然奇怪,但臺軍要演習,也拿這位來看戲的沒什麼辦法
另一艘在「漢光17」號演習期間執行對包括臺灣東海岸等地區進行偵察和情報搜集的船隻則是南海艦隊的「南調350」船,也就是後來的第一代852船「海王星」號。該船是我國80年代研製建造的813型電子偵察船,主要強調對各種無線電信號的搜集、測向和定位,並通過將這些信息與過往信息進行比對分析,研判臺軍通訊頻段的使用和變更情況,以及各類雷達、防空陣地、通信樞紐、指揮中心的部署和配置情況等。
▲ 作為專業的電子偵察船,「南調350」前後換過多次舷號
由於「漢光17」是臺軍「精實案」全面完成後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三軍聯合軍事演習,臺軍因此安排了相當多新引進的武器裝備在演習中「亮相」,包括幻影2000-5戰機發射「米卡」中距空空飛彈,F-16發射空射型「魚叉」反艦飛彈,「經國」號戰機發射「天劍2」中距空空飛彈等一系列新型戰機的飛彈實射。毫無疑問,這些飛彈發射展示中所涉及的雷達波束信息和通信協調內容自然也會被途徑的解放軍偵察艦「盡收眼底」。
▲ 畢竟發射飛彈要開雷達,要進入火控模式,要鎖定,要……這都是情報啊!
除了水面艦船的偵察行動外,潛艇也參與了對臺灣東部的偵察行動,在臺軍「漢光17」號演習結束後沒多久,海軍的一艘035B型常規潛艇也前往臺灣東部海域和南海水域,對包括臺東港在內的東南部港口以及太平島進行偵察。儘管此次偵察並非潛艇出動的主要原因,而僅僅是其戰備巡航的組成部分,但這種極具針對性的試探行動對於測試臺軍在大規模軍事演習之後的反應速度和戰備水平無疑是極具意義的。
▲ 035B在2001年也算是解放軍比較先進的常規潛艇,行動相對也比較隱蔽
依靠這兩艘偵察船和岸基電子偵察部隊在臺軍「漢光」演習期間的積極活動,解放軍獲得了多型臺軍艦機的相關資料,一次性掌握了近150臺(套)臺軍陸基、海基和空基雷達系統的相關情報,其中有近百臺陸基雷達的部署情況都在這輪偵察中得到確認,對臺軍諸如「強網」、「大成」等幾套軍種級的作戰指揮系統的情況掌握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了解臺軍的指揮系統的運作,能夠更好的在戰時對其第一時間進行致命打擊
在隨後的幾年中,類似這樣以潛艇和水面船隻繞行臺灣並進行偵察的行動一直都在繼續進行,儘管在2003年,解放軍潛艇在臺灣以東海域的戰備巡航和偵察工作因為海軍發生的重大事故而中斷,但對臺全面偵察的「傳統」,直到如今也是海軍艦艇在相關水域航行時保持的重要科目之一。
你可能感興趣的 往期文章
~感謝讀者老爺們賜予我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