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繩基地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前沿,主要由嘉手納空軍基地、普天間基地與海軍陸戰隊巴特勒兵營組成。對美軍在處理亞太戰事時提升反應能力、降低軍事成本與遠徵負面影響,及提升美日同盟威懾力上具有戰略意義。近年來,衝繩基地發展受到認同困境、合法性困境與地處多國飛彈射程半徑範圍內的影響,存在著發展困境。
冷戰時期美軍約有千餘個海外軍事基地,雖在冷戰後數量大幅下降,但作為全球軍事基地最多的國家,美國至今仍保留著3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眾多的海外軍事基地是美國實現其霸權主義全球戰略的重要支柱。美軍約42%的海外軍事基地建立在亞太地區,其中距釣魚島約400千米,距臺北600多千米,距福州也只有800多千米,被美國稱之為「太平洋基石」的衝繩基地,是美軍在亞太地區的不沉「航空母艦」。
衝繩地處琉球群島中心,是群島中第一大島。雖然衝繩島面積僅佔日本國土面積的0.6%,但超過74%的駐日美軍軍事設施和70%以上的軍事人員集中於此。衝繩基地(北緯26°20』00」,東經127°50』00」)作為鞏固和擴展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利益的最前沿,面朝東亞大陸,背靠西太平洋,與橫須賀、佐世保等美軍基地相呼應,既可支援美軍陸上作戰,又可馳援美軍海上作戰,戰略位置突出。美軍在衝繩建有2個軍事基地,分別是嘉手納空軍基地與普天間海軍陸戰隊基地。
衝繩嘉手納基地(北緯26°21′18″,東經127°46′4″)位於衝繩島西南部,距離臺灣海峽中線400~500海裡,基地面積約佔衝繩面積的25%,約19.95平方千米,是美國在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基地。1943年日本陸軍始建該基地,1945年硫磺島戰役日本戰敗後被美軍佔領,後經多次擴建在韓戰時期成為美軍轟炸朝鮮的橋頭堡,20世紀60年代起成為美軍戰略偵察機基地,目前基地已發展成為軍用民用設施完備的綜合性基地,被衝繩當地人稱為「小美國城」。
衝繩嘉手納基地是美軍除本土基地外,具有最強快速反應作戰能力的空軍基地。基地建有2條3700米長的平行跑道,可起降包括B-52戰略轟炸機和C-17大型運輸機在內的各類機型。基地是美國空軍飛行與作戰訓練基地,也是戰略轟炸機、運輸機與加油機基地,還是最為重要的偵察機活動中心。建有核武器庫、大型油庫、飛機修理廠、地空飛彈陣地等設施,嘉手納基地彈藥庫更是美軍基地中規模最大的彈藥庫。基地主要部署兵力有美空軍第5航空隊第18聯隊(轄第12、44、67戰鬥機中隊)、第909加油機中隊、第961預警機中隊、特種作戰第353行動小組、陸軍防空部隊、海軍巡邏機中隊等,其中第5航空隊第18聯隊是美軍海外航空聯隊中規模最大的航空聯隊,也是唯一沒有在美國本土駐紮的航空聯隊。
衝繩普天間基地(北緯226°16′15″,東經127°44′53″)位於衝繩島宜野灣市南側普天間川市中心,距離日本那霸基地約10千米,距宮古海峽約100千米,扼日本西南海運航線交通要衝。基地始建於1945年,初期以輔助美空軍嘉手納基地,共同防護琉球群島為主責。1960年由美海軍陸戰隊接管,經多次擴建,在越南戰爭時期,曾是病員和物資運輸的主要起降場,現今佔地約4.8平方千米,有1條2740米長,45米寬的水泥跑道,可以起降中型轟炸機與各類型戰鬥機。
巴特勒兵營(北緯26°23′32.17",東經127°51′19.08")位於衝繩島西南海岸,嘉手納空軍基地西南5千米的川崎市,面積約80平方千米。基地啟用於1945年,1957年正式成為美海軍陸戰隊基地,除嘉手納機場及其彈藥庫外,衝繩規模較大的基地都隸屬海軍陸戰隊。駐日美軍總兵力約3.4萬,其中60%是海軍陸戰隊成員,約2萬人,陸戰隊設施總面積佔衝繩島陸地面積的10%,並統稱「巴特勒兵營」。
衝繩基地戰略價值分析
衝繩基地是美國阻止我國順利崛起的重要據點,也是其控制西太平洋地區的核心手段之一。衝繩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中間位置,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美軍部署在衝繩的軍事力量嚴重威脅我國的國防安全。
作為美軍唯一的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四大軍種齊備的海外軍事基地,衝繩基地可以實現美軍應對亞太問題時的多域聯動。藉助衝繩完備的軍事設施,美軍不僅可在陸海空三大傳統作戰領域進行快速和持續集成,還可以在網絡空間、電磁空間等新作戰領域實現融合。2016年被曝光的美國家安全局文件就曾揭露漢森兵營的巨型雷達天線陣——象欄,可幫助美國海軍陸戰隊360度全方位監聽東亞一帶電波信號。白灘軍港作為美海軍在衝繩基地的重要補給點,能夠進泊4萬噸塔拉瓦級多用途兩棲攻擊艦與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美駐衝繩海軍可與嘉手納基地戰機協同作戰,實現美空軍、海軍水面、水下、空中全面反艦反潛,即使是美海軍最新提出的通過構建小型編隊實現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的分布式殺傷作戰目標,衝繩基地也能充分適應。
衝繩基地可以實現美軍區域內海空聯合快速反應。就臺海、南海問題而言,與美國本土、夏威夷、關島等地相比,自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的美軍預警機、無人機等戰機可近距離偵察摧毀作戰目標,最快可在20分鐘內到達我國東海完成作戰任務。相比從關島基地起飛的戰術飛機需要空中加油才能到達臺海地區,從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的F-35A戰鬥機不僅無需加油還可大幅縮短飛行時間,其中飛抵中國大陸時間縮短了近1小時,飛抵朝鮮時間更是縮短了近2小時。美駐衝繩海軍陸戰隊第3陸戰遠徵部隊被稱為美本土以外的一支可以從夏威夷到非洲好望角作出快速反應的部隊,有軍事專家稱,該部隊能在4~7天內派遣到亞洲任何一個戰場。一旦戰事發生,美軍可將靈活機動的空軍戰機與強大高效的海軍陸戰隊投送能力快速整合,海空聯合作戰,實現區域內快速反應。
衝繩基地具有突出的攻防兼備前沿基地性質,美軍不僅可以實現快速反應,還可以有效減少美國本土部隊勞師遠徵的負面影響。衝繩作為美軍東亞地區最大補給站,可從日常管理到戰備訓練提供綜合保障。衝繩基地設有專配軍人訓練、辦公及住宿管理的希爾茲軍事大營,設施完備的泡瀨通信站,可收容大量臨時駐紮軍事力量的白灘軍港,以及美海軍陸戰隊海外唯一的叢林訓練營,為勞師遠徵的美軍提供一個相對健全的軍事保障體系。
現代戰爭烈度強、消耗快,勞師遠徵極大考驗美軍的戰略投送與後勤補給能力。衝繩基地後勤供應能力突出,位於衝繩平安座島上的衝繩儲油基地是日本第3大原油儲存基地,總儲油能力達534.4萬噸,可對除衝繩本島儲備的充足軍需燃料外,嘉手納基地配有KC-135加油機及美軍現役最大加油機KC-10A,經基地空中加油機加油,可大幅提升從美軍本土基地起飛的B-52、B-1B戰略轟炸機的續航能力。現代戰爭也是高技術戰爭,戰爭中高技術武器的調運也是保證供給的重要方面,位於衝繩縣宇流麻市的美海軍陸戰隊天願棧橋港口,是美軍位於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專業級單體軍火碼頭,也是美日兩國本土軍火倉庫的大型後勤補給艦的主靠碼頭,即使來自美國本土的軍隊遠徵作戰,在後勤保障方面也能做到海空聯運,有序維持。
日本2020年版的《防衛白皮書》突出強調了衝繩在地理上的優越性和美軍海軍陸戰隊的威懾力。美國的官員們認為,撤掉衝繩的基地和軍隊等於削弱美日軍事同盟,而歷屆政府部希望深化雙邊軍事合作。安倍政府更是一直不遺餘力地強調「必須積極主動把美軍留在衝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駐衝繩美軍在軍事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威懾作用。
衝繩位於西南諸島的中央,對周邊國家來說,不管要從東亞大陸進入太平洋,還是要阻止外界力量從太平洋接近東亞大陸,衝繩都是重要的戰略目標。日本政府認為,以海軍陸戰隊為首的美軍駐紮在衝繩這一戰略要地,可以進一步確保日美同盟的實效性,提升威懾力,這不僅對日本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都可以做出重大貢獻。
衝繩基地面臨的困境
衝繩面臨來自衝繩當地民眾的認同困境。衝繩基地的存在特別是普天間基地,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衝繩民眾一直強烈要求美軍將基地設施轉移至衝繩縣外或者日本境外。衝繩縣企劃部2015年《第九次縣民意調查》顯示,亟須政府解決的問題前三項分別是「基地返還」(33.2%),「修改《日美地位協定》」(17.3%),「消除美國軍人等造成的犯罪與事故」(14.8%),充分反映出衝繩本地居民對美軍基地的排斥。自2016年以來衝繩基地與當地民眾間的矛盾逐漸激化,衝繩民眾自發組織了「基地反侵害鬥爭」,美軍基地相關事故、犯罪事件、環境汙染等社會問題正受到當地民眾愈加嚴厲的苛責。2018年10月1日,上百萬的衝繩民眾走上街頭用自己的選票表達出了自己堅決要趕走美軍的決心,新一任衝繩縣知事玉成丹尼同樣是反美駐軍的典型。近年來,日本政府與縣政府爭相用基地問題做文章,衝繩認同危機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趨向於問題社會化,民眾認同危機愈演愈烈。
2011年「馬希爾事件」主人翁,時任美國駐日本外交官的凱文•馬希爾就曾發表過關於衝繩人民的種族歧視言論,認為衝繩人民的合理維權是一種「敲詐」,從事實上揭露了美軍在衝繩基地政策之下的歧視心態。近年來,美日兩國政府皆面臨沉重的財政壓力,現日本政府每年負擔駐日美軍基地經費約6000億至7000億日元(約合56.77億至66.62億美元),日本政界和輿論中不無存在反對軍備競賽的聲音。美軍不僅擁有衝繩的法外法權(含刑事案件在內的特大事故,美軍享有自裁權),還可要求日本政府承擔經濟賠償,若美軍在執行公務時發生事故,即使美軍方面負有主要責任,日本政府也仍需負擔25%的賠償;如果雙方均有責任,那麼日美雙方均承擔50%,美日地位的不平等不言而喻。
衝繩原名「琉球王國」,在歷史上曾是中國藩屬國,後成為日本殖民擴張的犧牲品,二戰後被美軍佔領,因此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都無權處置琉球群島的主權。1971年,美國從其自身利益出發,單獨與日本籤署了《關於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日美協定》(即《日美歸還衝繩協定》)。使得琉球群島及人民在美國託管27年後,復歸日本統治之下。美國在歸還衝繩協定中,聲稱「歸還」給日本的琉球群島的一切權利、利益來源於《舊金山和約》第三條授權,然而《舊金山和約》本身就是一個違反《聯合國宣言》的片面的和約,美國通過國際條約為自己創設了權力,使自己在琉球群島上的長期軍事佔領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美國單方面與日本籤訂所謂的「歸還」協議,擅自將琉球群島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施政權交與日本,近年來,衝繩人民的獨立運動從未停歇,「一國兩制」「外交獨立」等聲音時有傳出。
衝繩基地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其面對飛彈攻擊的脆弱性。衝繩基地地處美軍亞太地區戰略位置前沿,在戰略與戰役兩個層面都深受亞太及中東各國關注,一旦亞太地區局勢發生變化,俄羅斯、朝鮮等國將會視其為打擊目標之一。2020年12月10日,在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自指揮領導下,俄軍進行了「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進攻性飛彈連續發射演習,意圖對其戰略對手進行震懾,這一對手不言而喻,主要針對的是美國及其盟友。其正推進部署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飛彈,據稱從俄境內發射,可以有效打擊全球目標。1967年就曾有報導稱,美軍計劃將衝繩基地兵力遷至關島、塞班島等地,理由是衝繩基地在中國核飛彈的射程之內。美國防部認為,中國的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可以將衝繩置於其反進入/區域拒止(A2/AD)範圍內,可以對衝繩基地的機場跑道、港口等關鍵軍事設施構成威脅。
無論是應對潛在威脅還是實現快速反應,抑或是對他國威脅震懾,衝繩基地在美軍亞太地區將會以更加全能積極的形象出現在戰場上,繼續充當美國亞太地區軍事事務的急先鋒。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2021年12期《軍事文摘》雜誌,作者:劉慧。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