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滅呂布、徵張繡、破袁紹……真的是靠霹靂車打天下的嗎?下面就來詳細剖析下劈裂車的發展歷程和實戰情況。
早在漢代,拋石機就已在戰爭中得到運用,因當時尚未發明火藥,故稱作「砲」,又名「霹靂車」「發石車」「拋車」。其基本構造是在大木架上裝梢杆,後端系有許多繩索,前端用繩連結著一個盛放石彈的皮窩,發射時眾人猛拽繩索,石彈就被拋出。
據記載,當時的拋石機能將「飛石重二十斤(4.5千克)」拋出三百步(約420米)遠,這個距離已超過大多數單兵用弓弩的射程。
到了三國時期,砲兵往往用於大規模攻堅戰,這顯然與古代破城手段落後導致戰事拖延有關。雖然文獻中出現過「發砲若雷」「砲石雷駭」等記載,但在沒有火藥的冷兵器時代,僅靠拋石機投射並不能直接摧毀夯土製成的高牆厚壘,其拋射的石彈或燃燒物可以撞擊出淺顯的坑洞,但因缺乏爆炸所產生的巨大衝擊波,實際攻堅威力並不強。
因此,更多時候,拋石機是與土工作業(包括堆積土山和挖掘地道)、雲梯衝車、強弓硬弩聯手作戰,形成空中、地面、地下的立體攻勢。拋石機主要負責破壞、壓制敵防禦體系,擾亂、削弱守軍力量,掩護己方部隊發動進攻。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部隊站在木結構的樓櫓上,居高臨下朝曹軍營中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曹軍使用弩箭反擊很吃虧,連走路都得舉著盾牌。於是乎,曹操命工匠改進拋石機,並在下面加裝了帶有輪子的底座,使之可以短距移動。
一切準備就緒後,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高速襲來的密集石彈將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刺耳的木材斷裂聲,令對手心驚膽戰,故而被袁軍敬畏地稱作「霹靂車」。
公元238年,司馬懿奉魏明帝曹睿之命,統軍4萬徵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前者率軍進抵公孫淵盤踞的襄平(今遼寧遼陽)城下,即挖塹圍城,準備攻擊。司馬懿命部隊用拋石機和連弩晝夜不停地向城中發射石彈、箭矢,襄平守軍在城頭看到的情景極其恐怖——但見無數飛石、利箭或呼嘯,或帶著刺穿空氣的尖利哨音遮天蔽日而來,在天空划過無數道拋物弧線後,轉瞬間又如傾盆大雨般落下。矢石所到之處,不是牆殘樓破,就是鬼哭狼嚎。在司馬懿猛烈砲擊下,公孫淵無力招架,很快戰敗被斬。
公元239年,曹睿病重託孤,皇室宗親、大將軍曹爽一時權傾朝野。時任魏國給事中(宮廷政務顧問)的發明家馬鈞為加強軍備,針對傳統拋石機發射效率低下的問題,大膽提出「在巨型木輪上掛裝多顆石彈,利用木輪旋轉產生的巨大離心力為石彈提供加速動能,然後在特定位置突然割斷繩索,令石彈風馳電掣般飛擊敵城」的設想。
馬鈞曾先後在車輪上懸掛數十隻水瓶、磚塊進行試驗,結果大獲成功,不僅將水瓶、磚塊連續拋出,而且射程遠達數百步。可以肯定,這種新式砲兵武器一旦大規模投入實戰,其攻堅、殺傷威力都將十分驚人。但令人遺憾的是,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曹爽對這項重大軍事技術革新絲毫未加重視,致使這一「國之精器」夭折,而他本人的權臣生涯也在不久後被司馬懿葬送。
19年後的公元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包圍了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激戰數日後,諸葛誕急於突圍,製作了大批進攻性兵器(應該就是衝車之類武器)投入作戰。司馬昭為斷敵出路,遂遣軍佔據高地,用拋石車、火箭射燒敵軍攻具,直打得叛軍死傷遍野,血流盈塹,諸葛誕兵敗身亡。而這一幕,就像是當年官渡之戰的重演,司馬氏同樣效仿曹操,用強大砲兵削平各路強敵,最終成功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