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副總理訪華 為何被「潑冷水」?

2021-02-20 國際在線



與往常訪華廣受稱讚不同,加布裡爾此訪遭到中德媒體不約而同地「潑冷水」,「德國之聲」稱此訪「陰雲密布」,《環球時報》也發表「別搞來者不善」的社評。中德經貿關係為何遭遇寒流?

11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德國副總理加布裡爾

11月1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裡爾率大規模經濟代表團訪華。加布裡爾算是德國的「知華派」,一方面,他是中左翼社民黨的主席,社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黨際交往密切,歷任黨主席均頻繁訪華;另一方面,經貿關係是中德關係的基石,加布裡爾主管經貿,成為雙邊關係中的關鍵人物。

加布裡爾訪華 被媒體「潑冷水」  

然而,與往常訪華廣受稱讚不同,加布裡爾此訪遭到中德媒體不約而同地「潑冷水」,「德國之聲」稱此訪「陰雲密布」,《環球時報》還發表「別搞來者不善」的社評來提醒加布裡爾。原因眾所周知,加布裡爾主管的經濟部一周內先是叫停三安光電對德照明巨頭「歐司朗」子公司「朗德萬斯」的收購,後又撤回福建宏芯基金收購晶片製造商「愛思強」的許可。其本人亦在《世界報》撰文,呼籲「以強硬姿態對待中企」。一時間,外界紛紛議論,中德經貿關係為何遭遇寒流?

坦率講,在經歷幾年高速增長後,中德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遇到一些瓶頸。2015年,以美元計價,中德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3.2%,中國由德第三大貿易夥伴下滑至第四。前些年,正是德國企業「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最先提出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申請,引爆中歐光伏產業之爭,近年德國又不斷指責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幹擾市場秩序。

中德競爭力此消彼長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德兩國競爭力的此消彼長。人們常說,中德經貿「互補性」強,德國技術領先,中國則擁有市場。但近年來,中國產業不斷升級,在不少領域對成為德企對手,引起德國警惕和擔憂。去年,「德鐵」集團來中國採購列車,令其長期供應商西門子頗為難堪。在德方看來,中國企業開展對德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為獲取關鍵技術,佔領世界市場,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上升也就不難理解。

不僅是德國,其他西方國家同樣擔憂中國實力上升。在收購愛思強的案例中,德國政府實際上是收到了美國情報機構提供的信息,稱「相關技術可能用於軍事甚至核能領域」,德國才緊急叫停。但實際上,就連德國人自己也並不相信這是主要原因,《明鏡周刊》就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的「維易科」(Veeco)和「科瑞」(Cree)同樣是知名晶片製造商,美國的舉動「目的在於阻止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德美政府在此問題上「一拍即合」。

「中國威脅論」流行

在西方國家中,「中國威脅論」至今仍有廣泛市場。歐盟國家相比美國對中國的接受度總體而言高一些,但不信任感並沒有消除。德國外交部發布的戰略報告就將中國定位為「挑戰者」,主張防範和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也正因此,不少德國政治家都呼籲,要「保護那些對德國和歐洲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及其技術」。

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德國經濟雖在歐盟內屬「優等生」,但總體也僅能維持2%以下的低速增長。德國是外向型經濟體,大規模拓展外部市場是維持增長的重要手段。因此,德國政府近年來不斷要求中國擴大市場開放度,默克爾總理每次訪華都呼籲中國取消「強制技術轉讓」、「外資股比限制」,向德企開放高科技、金融、電信等領域,給予德企「國民待遇」等等,認為德企在華受到歧視。近期集中叫停中企收購,或許也是在向中方發出信號,促使中方進一步開放市場。

德國政黨之爭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德國明年即將舉行聯邦議會選舉,當前主要黨派領導人紛紛蓄勢待發,為本黨爭奪選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策不可避免將會內傾,照顧本國利益自然更容易贏得民眾支持。

我們無法確定加布裡爾是否有相關考慮,但貿易保護主義無論如何並不可取,最終也將傷害自身經濟。一方面,中國在德大多數投資為德國經濟帶來好處,不宜因懼怕競爭而放棄合作,而且中國工業化水平距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對德投資存量還很有限,「買斷德國」並不是事實。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給予外資的活動空間日益拓寬,但受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不同限制,經貿活動很難絕對「對等」,以此為由為雙邊合作人為製造障礙實為下策。

希望德國政府能正視雙邊經貿關係面臨的新挑戰,加強溝通協調,相向而行,竭力避免「貿易戰」,而非相反,這樣才能推動中德經貿關係繼續平穩發展。

作者簡介:李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研究員

編輯:逍遙君

相關焦點

  • 【中俄熱點】默克爾卸任德國總理,任職期間訪華12次!
    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向默克爾遞交了任期結束通知,並感謝她和政府所做的貢獻。施泰因邁爾稱默克爾任總理任職期間是「德國歷史上偉大的時日」。華春瑩稱,默克爾總理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任內曾經12次訪華,並且同中方共同主持了全部6輪中德政府磋商,推動中德務實合作和各領域友好交往走深走實,這為兩國人民也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也為推動中歐的交往與合作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中方對此表示高度的讚賞。希望德國新政府延續務實平衡對華政策。
  • 頭條 德媒:德國總統訪華注重「求同存異」 領導人接觸意義不可低估
    3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德國總統高克舉行會談。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攝德國《商報》網站3月21日發表題為《儘管存在分歧仍擴大合作》的文章稱,拋開分歧,德國和中國希望繼續擴大合作。高克讚賞了兩國的良好關係。他21日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舉行了會晤,並與習近平共同出席了旨在加強兩國學生相互了解的中德青少年交流年開幕式。文章稱,高克說:「這次訪問正值需要擴建現有橋梁和深化雙邊關係的重要時刻。」
  • 田中角榮「匆匆」訪華背後的故事
    1972年9月,上臺執政僅兩個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何要在尼克森訪華之後、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訪問中國,並在訪華期間與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 新聞早班車丨德國總理默克爾第11次訪華行程今日開啟
    德國總理默克爾第11次訪華行程今日開啟「德國之聲」23日發文稱,德國總理默克爾24日起將第11次訪問中國,德媒列出了她此次訪華可能涉及的一系列議題——伊朗核協議、貿易保護主義、巴黎氣候協定等。2.
  • 德國總統高克訪華 四合院裡吃烤鴨 同濟校園賞櫻花
    近日,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首次出訪中國。3月21日,高克到訪中央黨校,並與校長劉雲山會晤。
  •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七天超長訪華 都談了些什麼?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10月31日起已開始任內第三次訪華。鑑於此前已有越南總理阮春福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的相繼來訪,普遍認為納吉布此次為期一周的中國之行,是中國與東協關係繼續改善、南海問題進一步趨緩的新標誌。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31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相信,納吉布總理此訪將進一步增進雙方戰略互信,深化中馬友好,推動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再上新臺階。
  • 印度挑事關鍵時刻,巴勒斯坦為何突然訪華?以色列真面目曝光
    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就在阿三邊境挑事進入關鍵的時候,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訪華巴國總統訪華與阿三在邊境挑事是否有關聯呢?巴國總統為何要在這時候訪華?以色列為何要賣阿三飛彈?筆者試著給大家分析分析。
  • 中國主教邀教皇訪華了?
    在臺灣,「教皇訪華」再次引起梵蒂岡可能與臺灣「斷交」的擔憂。
  • 白俄羅斯共和國副總理加裡寧視察中白工業園
    2018年7月9日上午,白俄羅斯共和國副總理加裡寧視察中白工業園,並出席建設者村入駐儀式及白俄羅斯國家銀行分行開業儀式等活動。
  • 解局 克裡創美國務卿訪華紀錄 背後體現中美關係三大特點
    新華國際客戶端根據美國國務院網站公布的信息數了一數,加上這次訪問,克裡就任以來訪華次數將達到8次,成為近20年來訪華次數最多的美國國務卿。 新華社記者丁林攝 但3年多過去,加上本月的訪問,克裡訪華次數將達到8次,創下美國國務卿的紀錄。他的前任們基本保持著一年一次的訪華頻率,而克裡光是2014年就來了中國4趟。
  • 總統總理率史上最高規格代表團一同訪華 奧地利為何如此重視中國
    範德貝倫總統此次將率總理庫爾茨以及4位部長共同訪華,如此出訪規模在奧地利歷史上尚屬首次。圖為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右)和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李曉駟介紹,奧地利總統率政府總理一同訪華,在奧地利歷史上尚屬首次;另外,奧方將出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高規格代表團。範德貝倫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出國訪問的隨行代表團從未達到如此高規格。」
  • 特雷莎·梅首次訪華
    特雷莎·梅首次訪華 中歐開年再譜新篇來源:新華國際頭條參與記者:張代蕾、金晶、張偉、沈敏、胡若愚,編輯王豐豐、魯豫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本周開啟上任以來首次正式訪華這是她出任首相18個月來首次正式訪華。    唐寧街10號發言人說,特雷莎·梅此訪旨在加強兩國關係的「黃金時代」。英國媒體報導,隨訪代表團將是特雷莎·梅就任首相以來出訪的最大規模貿易代表團。
  • 澳大利亞攤上大麻煩,副總理遭國際特赦組織強烈譴責
    議員們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是因為去年在美國華盛頓,美國大批示威者高舉「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旗幟掀起的抗議活動,曾遍布全美,並且一度蔓延到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西班牙。這也顯示著各國民眾對種族歧視的一致抗議。麥考馬克突然把這場抗議和美國國會暴動相提並論,無異於是在侮辱來自多個國家的千千萬萬反種族主義者。
  • 曾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原副總理的姬鵬飛自殺真相?
    由於姬鵬飛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港澳辦主任、人大副委員長、中顧委常委等職,中央授權新華社發了一則消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 級革命家,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原副總理,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姬鵬飛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0年2月10日13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 東普魯士是現代德國的起源地,德國為何最終選擇了放棄
    東普魯士是現代德國的起源地,也是德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德國人來講,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心理上、又或是經濟地位以及戰略位置上,方方面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東普魯士甚至可以認為是德意志帝國的龍興之地。但二戰後,東普魯士被蘇聯人佔領,從此脫離了德國的懷抱,直到現在都沒有回歸。
  • 日本為何引進德國裝甲車技術
    本周,日本和德國籤署了一份軍事技術轉讓協議,據透露,這份協議的內容主要是日本向德國購買用於「機動戰車」即輪式突擊車(輪式坦克)的相關技術。
  • 1977年,神童寧鉑與副總理對弈連贏2局,名揚天下卻出家為僧
    但是寧鉑真正做到「人盡皆知」,被全國人民譽為「中國第一神童」還是因為他與副總理下棋。1976年,因為國家經濟蕭條、教育衰敗、人才凋零。李政道教授給中國科學學院寫信,建議中科大招收人才,發展教育,為國家建設提供人才。
  • 高克:從東德牧師到德國總統
    德國總統高克開啟任內首次訪華,「既談共同之處,也談分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