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常訪華廣受稱讚不同,加布裡爾此訪遭到中德媒體不約而同地「潑冷水」,「德國之聲」稱此訪「陰雲密布」,《環球時報》也發表「別搞來者不善」的社評。中德經貿關係為何遭遇寒流?
11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德國副總理加布裡爾
11月1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裡爾率大規模經濟代表團訪華。加布裡爾算是德國的「知華派」,一方面,他是中左翼社民黨的主席,社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黨際交往密切,歷任黨主席均頻繁訪華;另一方面,經貿關係是中德關係的基石,加布裡爾主管經貿,成為雙邊關係中的關鍵人物。
加布裡爾訪華 被媒體「潑冷水」
然而,與往常訪華廣受稱讚不同,加布裡爾此訪遭到中德媒體不約而同地「潑冷水」,「德國之聲」稱此訪「陰雲密布」,《環球時報》還發表「別搞來者不善」的社評來提醒加布裡爾。原因眾所周知,加布裡爾主管的經濟部一周內先是叫停三安光電對德照明巨頭「歐司朗」子公司「朗德萬斯」的收購,後又撤回福建宏芯基金收購晶片製造商「愛思強」的許可。其本人亦在《世界報》撰文,呼籲「以強硬姿態對待中企」。一時間,外界紛紛議論,中德經貿關係為何遭遇寒流?
坦率講,在經歷幾年高速增長後,中德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遇到一些瓶頸。2015年,以美元計價,中德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3.2%,中國由德第三大貿易夥伴下滑至第四。前些年,正是德國企業「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最先提出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傾銷申請,引爆中歐光伏產業之爭,近年德國又不斷指責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幹擾市場秩序。
中德競爭力此消彼長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德兩國競爭力的此消彼長。人們常說,中德經貿「互補性」強,德國技術領先,中國則擁有市場。但近年來,中國產業不斷升級,在不少領域對成為德企對手,引起德國警惕和擔憂。去年,「德鐵」集團來中國採購列車,令其長期供應商西門子頗為難堪。在德方看來,中國企業開展對德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為獲取關鍵技術,佔領世界市場,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上升也就不難理解。
不僅是德國,其他西方國家同樣擔憂中國實力上升。在收購愛思強的案例中,德國政府實際上是收到了美國情報機構提供的信息,稱「相關技術可能用於軍事甚至核能領域」,德國才緊急叫停。但實際上,就連德國人自己也並不相信這是主要原因,《明鏡周刊》就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的「維易科」(Veeco)和「科瑞」(Cree)同樣是知名晶片製造商,美國的舉動「目的在於阻止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德美政府在此問題上「一拍即合」。
「中國威脅論」流行
在西方國家中,「中國威脅論」至今仍有廣泛市場。歐盟國家相比美國對中國的接受度總體而言高一些,但不信任感並沒有消除。德國外交部發布的戰略報告就將中國定位為「挑戰者」,主張防範和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也正因此,不少德國政治家都呼籲,要「保護那些對德國和歐洲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及其技術」。
近兩年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德國經濟雖在歐盟內屬「優等生」,但總體也僅能維持2%以下的低速增長。德國是外向型經濟體,大規模拓展外部市場是維持增長的重要手段。因此,德國政府近年來不斷要求中國擴大市場開放度,默克爾總理每次訪華都呼籲中國取消「強制技術轉讓」、「外資股比限制」,向德企開放高科技、金融、電信等領域,給予德企「國民待遇」等等,認為德企在華受到歧視。近期集中叫停中企收購,或許也是在向中方發出信號,促使中方進一步開放市場。
德國政黨之爭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德國明年即將舉行聯邦議會選舉,當前主要黨派領導人紛紛蓄勢待發,為本黨爭奪選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策不可避免將會內傾,照顧本國利益自然更容易贏得民眾支持。
我們無法確定加布裡爾是否有相關考慮,但貿易保護主義無論如何並不可取,最終也將傷害自身經濟。一方面,中國在德大多數投資為德國經濟帶來好處,不宜因懼怕競爭而放棄合作,而且中國工業化水平距德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對德投資存量還很有限,「買斷德國」並不是事實。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給予外資的活動空間日益拓寬,但受發展水平、市場化程度不同限制,經貿活動很難絕對「對等」,以此為由為雙邊合作人為製造障礙實為下策。
希望德國政府能正視雙邊經貿關係面臨的新挑戰,加強溝通協調,相向而行,竭力避免「貿易戰」,而非相反,這樣才能推動中德經貿關係繼續平穩發展。
作者簡介:李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研究員
編輯:逍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