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斯斯
審核 | 研都團隊
斯斯 中國人民大學
(一)人物介紹
皮埃爾·布爾迪厄,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現任巴黎高等研究學校教授,法蘭西學院院士。布爾迪厄並不是一個出世的學者,承左拉和薩特的衣缽,他投身社會活動,招來不少爭議。他積極介入政治鬥爭,支持鐵路工人的罷工,提出了「世界的貧困」的理論,由此形成的「布爾迪厄事件」使科學界和知識分子之間產生了分裂。因而他是個飽受爭議的社會學家。
(二)學術生涯
布爾迪厄出生於法國西南部貝亞恩地區的一個小鎮,由於地處具有獨特方言和文化的鄉村山村,使布爾迪厄非常熟悉當地農民的生活和心態,布爾迪厄在《科學之科學與反觀性》中回顧了他"在社會科學場的不同時期的經歷中所處的位置開始……還要談及在科學社會學這個亞場域中的作為"。大致看來,布爾迪厄的學術生涯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他1951年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到1968年,直到他1956年入伍,隨軍駐阿爾及利亞兩年,在服役期間撰寫了《阿爾及利亞人社會學》一書。1960年,他返回巴黎,他聽過列維-史特勞斯在法蘭西學院開設的講座,並擔任當時法國最著名的社會學家阿隆的助手以及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校的研究中心主任這兩個職位。
從1968年起到1981年進入法蘭西學院,應該算是其第二階段,這一時期他成立了"歐洲社會學中心",創辦了社會學刊物《社會科學研究行為》,出版了《社會學家的技藝》,可以說這是他確立自己的社會學地位和風格的時期。
第三階段是其進入法蘭西學院後,布爾迪厄早期隱含在科學話語中的政治關懷開始公開表露出來。1984出版的《學術人》批判了法國教育制度和名牌學校體系,1989年出版的《國家貴族》揭示了法國統治階層的社會再生產的過程,1993年他和20餘位社會學家參與的《悲慘世界》出版。在布爾迪厄的晚年,他通過公開演講(包括在電視上揭示電視的符號暴力)、公開信、創辦出版社、獨立發行系列小冊子等方式,來參與和幹預社會討論和社會運動。
(三)場域
1、概念淵源
"場"是一個來自物理學的概念,指物體周圍傳遞重力或電磁力的空間。它最早由牛頓提出,用以解釋重力的作用原理,其後法拉第用場的概念來解釋電磁力。場域理論被引入社會科學,其中尤以庫爾特・勒溫的場論最著名,他認為最好把場域理論"理解成一種研究方法:一種分析因果關係和建立科學結構的方法"。勒溫認為,在特定的時間,決定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所有事實,是一個個體的主觀因素、客觀環境及被主觀化了的客觀環境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勒溫將場域理論成功引入了社會科學界,但是由於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心理學問題,所以在普遍性方面仍有不足。再把場域理論徹底普遍化並確立為元理論的過程中,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做出了巨大貢獻"。
布爾迪厄認為,科學只承認法則構成的系統,而且只有在關係系統中,概念才能獲得它們的意涵。他試圖用場域概念實現"從關係的角度進行思考"。"從分析的意義上來說,場域可以定義為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的網絡或構型。就這些位置的存在及其強加於它們的佔據者(無論是行動者還是機構)的種種限制而言,這些位置在客觀上是由它們在不同類型的權力(或資本)的分配結構中實際或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他位置的客觀關係(支配、服從、類似等等)所決定的,而擁有權力或資本,則意味著可以獲取場域中利害攸關的特定利潤"。
雖然場域的定義看起來抽象難懂,但布爾迪厄交代了場域運作和轉變的原動力是什麼,他說,"一個場域的動力學原則,就在於它的結構形式,同時還根源於場域中相互面對的各種特殊力量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係。正是在場域中積極活動的各種力量--分析者所以將這些力量篩選出來,把它們看做對場域的運作關係重大的因素,正式因為這些力量造成了場域中至關重要的差異--確定了的資本。只有在與一個場域的關係中,一種資本才得以存在並且發揮作用"。
2、如何分析場域
從具體操作的意義上,布爾迪厄給出了對一個場域進行研究的步驟:首先,必須分析與權力場域相對的場域位置。儘管每個場域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遵循著自己的邏輯和必然性,但特定的場域相對於元場域以及其他場域的關係,無疑對這個場域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制約作用。其次,必須勾勒出行動者或機構所佔據的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結構,因為在場域中,不同位置的佔據者相互競爭來"控制場域中特有的正當形式的權威",從而形成了種種關係。最後,必須分析行動者的慣習。慣習是布爾迪厄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千差萬別的性情傾向系統",是將一定類型的社會經濟條件予以內化的結果,慣習往往是沿著相對確定的軌跡發揮,我們可以找到促使這些慣習成為事實的實現機會,來幫助理解場域的動態。
(四)新聞場
《關於電視》是布爾迪厄1996年在法國巴黎一臺做的《關於電視》和《記者場與電視》兩個電視講座結集出版的一本小冊子。布爾迪厄用電視來為電視解魅,他在這本書裡(或者說電視上),揭露電視的象徵(或符號)暴力,並從內部揭露媒介體制鮮為人知或人所忽略的那一面,提出新聞場的概念,是布爾迪厄場域理論的具體分析的一個表現。本文試圖從布爾迪厄分析場域的操作步驟入手,梳理其對新聞場這一複雜場域的解釋。
1、分析新聞場與權力場域相對的場域位置
布爾迪厄分析新聞場與其他場域的關係,"新聞界是一個場,但卻是一個被經濟通過收視率加以控制的場。這一自身難以自主的、牢牢受制於商業化的場,同時又以其結構,對所有其他場市價控制力",他認為"所有文化生產場都受制於新聞場的結構,而不是受制於某某記者,某某電視臺臺長,因為他們本身也被場的力量所控制。一個越來越受制於商業邏輯的場,在越來越有力地控制著其他的天地。通過收視率這一壓力,經濟在向電視施加影響,而通過電視對新聞場的影響,經濟又向其他報紙、包括最'純粹的'報紙,向漸漸地被電視問題所控制的記者施加影響。同樣,藉助整個新聞場的作用,經濟又以自己的影響控制著所有的文化生產場"。 布爾迪厄還展示了新聞場和政治場、科學場、藝術場的互動關係。本文只分析新聞場對藝術場的影響:商業邏輯的收視率使得傳媒的經濟力量滲透到藝術領域,造成媒體人與藝術家"合作"來威脅藝術場的自律。第一,電視開始扮演真理裁判者角色,通過舉辦"年度藝術排行"之類的活動,來定奪藝術的價值,這"嚴重幹擾了藝術場的固有的內在遊戲規則,並欺騙了大多數外行";第二,由於電視的特殊角色,導致藝術場內的混亂,有些人會認為成功與否取決於傳媒的認可而非藝術界同行的評價,從而導致藝術家向媒體諂媚,在"藝術場外尋求認可和象徵資本";第三,布爾迪厄還揭露了媒體內外一種隱密的合作,亦即"互搭梯子"的把戲:媒體通過一些像排行榜等策略,促銷藝術家的成果,兩者互惠互利,用商業邏輯侵蝕藝術產品的正常傳播過程。
2、勾勒出行動者或機構所佔據的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結構
"除卻他律與自主間的區分,新聞的場域(與所有其他的場域)是圍繞'新'與'舊'的對立而建構的。媒介場域研究者通過分析場域的新進者(entrants),為這個模式增加了一個重要的動態元素,顯示'客觀的'結構是如何與個體作用者(agents)'主觀的'視角相聯繫的" 。這裡探討的行動者主要從其所處的位置來看,與"行動者的慣習"相區別。"記者們--應該說是新聞場中人--在社會生活中之所以舉足輕重,是因為他們事實上壟斷著信息生產和大規模傳播的工具,且憑藉這些工具,他們不僅控制著普通公民,還控制著學者、作家、藝術家等文藝生產者進入人們常說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說大規模傳播的空間……儘管他們在文藝生產場地位低下,被人統治,但卻行使著一種極為罕見的統治形式:他們控制著人們公開表達自己的觀念,公開存在,為公眾所認識,贏得知名度的手段"。
新聞場的控制力強加於任何一個場內處於最受數量與市場影響的代理人和機構的地位,新聞場在結構上更容易受壓力的侵擾。"內部的認可正漸漸地喪失其象徵力量,'嚴肅的'記者與報紙也在失去自己的光環,他們不得不向商業電視引入市場及營銷邏輯妥協,向由受眾人數與'傳媒知名度'認可這一新的地位確立原則妥協,從而得以給某些(文化或者政治的)產品或某些'生產者'提供看似民主的評價手段,取代由專業場所強加的專業認可標準"。
3、分析行動者的慣習
新聞記者的專業傾向由於"新聞工作的時間性而不斷得到加強,因為時間緊迫,迫使他們總是以得過且過的方式來生活與思維,往往根據現時性來評價信息的價值('緊扣時效'),於是造成了某種持久的記憶缺失,而這正是求新的消極的一面,同時也造成了某種癖性,喜歡以'時新'與'過時'的對立來評價生產者和產品" 。這就使得記者成為布爾迪厄形容的"快思手",他們在緊急壓力下通過搶頭條在時間上與同行競爭,電視賦予"快思手"特權讓他們提供文化快餐,向受眾提供經過其事先消化過和已經形成的思想,布爾迪厄認為這種競爭導致了新聞同質化。另外,"在更直接依賴於市場的新聞機制中佔有較高地位(如電視臺臺長、總編等)"的記者,一般都更傾向於在電視製作('做的簡明'、'做的簡短'等等)及對作品和製作人的評價中('在電視上播得很好'、'賣得很好'等等)採用"收視率標準,而年級最輕、地位最低的記者則相反,更傾向於以'行業'的價值標準與原則抵制他們的前輩更現實的或犬儒主義色彩更濃的要求" 。
對於分析記者慣習的形成軌跡,布爾迪厄從記者與社會的關係入手,認為這種關係的"基礎是他們在象徵的生產場中的各自地位相聯繫的共同利益,是他們之間有著共性的認知結構以及與各自的社會來源。受教育程度(或未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的感知方式和評價方式",這幾點是分析記者慣習形成的重要考察點,例如羅德尼本森以法國的精英記者舉例,曾經就讀於門檻很高的、專門培養未來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袖的巴黎政治學院的人數的增加,也足以讓人相信這將進一步削弱未來的新聞記者對支配性政治觀點採取批判立場的自覺傾向。
參考文獻:
[1]皮埃爾・布爾迪厄.科學之科學與反觀性[M].陳聖生,塗釋文,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2]Kurt Lewin.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M].NY:Harper & Row,1951.
[3]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成伯清.布爾迪厄的用途.皮埃爾・布爾迪厄.科學的社會用途--寫給科學場的臨床社會學[M].劉成富,張豔,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皮埃爾・布迪厄,康華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6]皮埃爾・布爾迪厄.關於電視[M].許鈞,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2000.
[7]羅德尼・本森.比較語境中的場域理論:媒介研究的新範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3).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2018新傳考研必看的100個考點紙質版,新鮮出爐!(內含福利)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一鍵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