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五星上將,著名軍事家,歷史上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他是美國榮獲獎章最多的一位軍官,也是唯一一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美國將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麥克阿瑟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1880年1月26日,麥克阿瑟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個軍人家庭。麥克阿瑟的父親是美國將軍,麥克阿瑟晚年曾說過,是他的父親給予了他一生的職業道路,可以說父親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他的母親瑪麗·哈迪則鼓勵他學習並研究歷史,瀏覽世界名人傳記,並教導麥克阿瑟「永不說謊騙人,永不惹是生非」。
1893年麥克阿瑟進入西德克薩斯軍事學院學習,從這裡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在校期間不僅刻苦攻讀,而且注重體育鍛鍊。1903年,麥克阿瑟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此後赴菲律賓任美軍第3工兵營少尉。
1904年,麥克阿瑟晉升為中尉。此後的兩年裡,他都在遠東幫助他的父親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麥克阿瑟進入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習,併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他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戰。由於第42師的士兵都是從各州國民警衛隊中抽調的,所以該師又有「彩虹師」之稱。這個「彩虹師」,在麥克阿瑟的帶領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美軍中最有戰鬥力的軍隊。1918年,他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勳章並升任第84旅準將旅長,曾是最年輕的準將;同年11月,在大戰結束之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
1919年6月,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的校長,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校長。任內他整頓紀律,增設課程,推行現代化軍事教育,為美軍培養了大批現代軍事人才。但是也因此而得罪了軍界的保守勢力。1922年年底麥克阿瑟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1927年秋麥克阿瑟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上將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成為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劃;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採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1932年,他親自出馬,穿著掛滿勳章的軍裝鎮壓了那些曾經在法國和他並肩作戰的軍人的「飢餓進軍」,而且至死不悔,認為這些人是受到赤化的影響。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之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1935年任期結束後,他接受菲律賓總統奎松的邀請出任顧問。1936年接受菲律賓元帥軍銜同時退出美國陸軍現役。
1941年,日美關係緊張,7月應召重新服役,領中將軍銜,統領美國在菲律賓的武裝力量和菲律賓的軍隊,但在日軍的進攻下,很快失敗,放棄了馬尼拉退守巴丹半島,在拼死抵抗後為避免他落入日軍手中,美國軍方派潛艇將他接出。菲律賓戰役是麥克阿瑟從軍以來遭到的首次失敗,而且敗得非常慘,他把此次失敗看作對自己的奇恥大辱!由於不能面對失敗,麥克阿瑟發出了「我出來了,但我將會回來!」的宣言。在此後的戰鬥中,麥克阿瑟始終把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一切行為的座右銘。從巴布亞紐幾內亞到印度尼西亞,從印度尼西亞到菲律賓,為了這個「我將會回來!」的使命,他在整個西南太平洋和日軍英勇奮戰。同時在他的感召下,這句話成為所有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作戰的美軍、英軍,以及被日軍佔領的這些國家人民反抗日本侵略鬥爭的一個信念——「我將會回來!」
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把兵力都駐紮在紐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佔米恩灣,再通過側翼運動攻克摩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出正確判斷,並制定出相應的作戰計劃。1943年1月,經過6個月的激戰,盟軍大勝。4月,麥克阿瑟根據破譯的日軍密碼電訊,派出戰鬥機隊將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機擊落,為盟軍清除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1944年春夏,盟軍勢如破竹,先後攻克阿留申群島、吉爾貝特群島、索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紐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裡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麥克阿瑟主張先發起以紐幾內亞—哈爾馬赫拉—棉蘭老島為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尼米茲則主張先奪取棉蘭老島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臺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最後,麥克阿瑟在羅斯福的支持下順利實施了自己的計劃。
1944年9月,麥克阿瑟所部盟軍在摩羅泰島和帛硫群島實行登陸作戰,打響了菲律賓群島戰役,實現了麥克阿瑟那句「我將會回來!」的諾言。10月,盟軍開始了從萊特島經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在這一挺進的過程中,地面部隊始終得到來自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陸,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麥克阿瑟在廣播車上激動地宣稱:「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1945年1月,盟軍於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陸,經過激烈的戰鬥,盟軍終於佔領巴丹半島,收復科雷吉多爾。1945年4月,麥克阿瑟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杜魯門總統授權麥克阿瑟,讓他以盟軍最高司令的身份飛抵日本厚木機場,接受日本的投降,並且負責以後對日本的軍事佔領和重建。9月2日,盟國在「密蘇裡」號軍艦上舉行受降儀式,麥克阿瑟代表盟軍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此後,麥克阿瑟作為美軍在日本的代表,主持日本的戰後重建,人們把他稱為「日本的太上皇」。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之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進行幹涉。麥克阿瑟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侵朝戰爭。在美國第24步兵師被殲之後,麥克阿瑟組織指揮仁川登陸獲得成功,進而指揮「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鴨綠江推進。1951年4月,麥克阿瑟因戰爭失利和所謂「未能全力執行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職務。
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後,在華盛頓受到了萬人空巷的英雄式歡迎。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活動,杜魯門支持率下降到了26%。4個州的議會通過了決議,要求杜魯門總統收回成命。1951年4月19日,麥克阿瑟在國會大廈發表了題為《老兵永不死》的著名演講。
縱觀麥克阿瑟的一生,他的確取得過最輝煌的成就,贏得過最耀眼的榮譽。這些榮譽他當之無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來優良的品質漸漸融進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好出風頭、愛慕虛榮、喜歡頌揚的毛病。這些毛病帶給他的倔強個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計劃和設想得以強行通過並獲得極大成功,這反過來更使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力和正確性,更加重了那些毛病,以致最後發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來,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成就了他的軍事奇蹟,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斷送了他的軍事生涯。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裡德陸軍醫院因病去世。
圖片及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一律註明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雙休日、節假日休刊。
意見、建議。投稿請發郵箱:cnwjx@163.com
主編:老兵
微信號:cn37989196
商務合作請註明「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