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劍-10巡航飛彈的研製和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長劍-10巡航飛彈是一款戰略飛彈,以美國的BGM-109G陸基巡航飛彈和蘇聯的RK-55Relief飛彈為研發藍本,射程遠,性能優越,依靠先進的傳感器來尋找、識別並定位目標,通過通信系統向指揮部發送定位信息,能夠打擊有價值的地面目標,與「東風"-21D各有專攻。「長劍」-10飛彈主要針對陸基航空力量以及後勤、通信等固定地面目標實施打擊,當與彈道飛彈或飛機配合使用時,打擊效果更驚人。"有效射程在1500至2500公裡之間。其毀傷能力超過美國的"戰斧式"巡航飛彈,號稱一枚命中即可將一艘7000到10000噸級的飛彈巡洋艦送入海底。
該飛彈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負責研製,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我國主要的反艦飛彈研製機構,號稱"中國飛魚"的著名鷹擊系列反艦飛彈C802就是該院的產品,長劍-10,最初立項時的技術指標是裝備海軍岸艦飛彈部隊,在未來的臺海衝突中起到阻止美日介入的目的,所以以海軍型號為優先的發展方向,命名為「東海10」;後來由於技術原因調整了技術指標,轉而以陸基巡航飛彈為發展方向,故改名為「長劍-10」。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長劍陸基巡航飛彈上標有DH10的原因。
長劍-10型陸基巡航飛彈又名「東海」10陸基巡航飛彈,包括對地攻擊型和岸基反艦型,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負責研製。彈長8.3米,彈重2.5噸,直徑0.68米,巡航高度:50-150米,最大巡航速度0.75馬赫,有效載荷300-500公斤,命中精度:5-10米,發射方式為三聯裝機動地面發射,採用複合制導,用於中遠程戰術打擊,有效射程1500公裡-2500公裡。該飛彈射程遠,性能優越,依靠先進的傳感器來尋找、識別並定位目標,通過通信系統向指揮部發送定位信息,能夠打擊有價值的地面目標,與東風-21D飛彈各有專攻。
長劍-10由中國在仿製俄制「KH55」巡航飛彈的基礎上研製而成,於2004年在西北某試驗基地最後一次試射後開始小批量的生產。2004年,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開始試驗「長劍-10」遠程巡航飛彈,直到2009年9月才結束。2008年,東海10的改進型更名為「長劍-10」,開始正式裝備部隊。2009年10月1日,對地攻擊型「長劍」-10飛彈在國慶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2012年10月,《簡氏防務周刊》報導稱,中國海軍已在其891號試驗艦上安裝了長劍—10巡航飛彈,準備進行相關技術測試。
基本結構
長劍-10的特點是擁有三個長發射筒、八邊形橫截面、固定在中國WS24008x8豎立式運輸發射車(TEL)的後面。可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制導,有4種不同版本的彈頭可供使用。一種是重達500公斤的重型彈頭,另外3種分別是350公斤的高爆彈、子母彈和鑽地彈。
性能特點
有效射程
「長劍」-10飛彈主要針對陸基航空力量以及後勤、通信等固定地面目標實施打擊。有效射程在1500至2500公裡之間,其毀傷能力超過美國的戰斧式巡航飛彈,一枚命中即可將一艘7000到10000噸級的飛彈巡洋艦送入海底。
長劍-10超長的射程使得中國擁有在近岸打擊第一島鏈之內所有目標的能力,第二島鏈內的有價值的軍事目標也在其打擊範圍之內。如果長劍-10被部署在中國的東北,將能夠覆蓋日本所有有價值的目標。
命中率
國外媒體早年曾認為該彈的命中誤差至少在200米左右,但從中國官方公開的某些影像資料來看,經過長途飛行的長劍-10飛彈直接命中目標建築正中央的十字靶心,顯示其打擊精度或許更高。因此,長劍-10的圓概率誤差在20至50米左右。
打擊能力
「長劍-10」的服役,使它和二炮現有的近中遠程常規彈道飛彈形成互補,利用兩者迥然不同的飛行方式提升打擊成功率。特別是在依靠二代「北鬥」系統進行中段制導後,「長劍-10」已能完成跨海遠距奔襲任務,可以對遠海目標實施突擊。此外,藉助二代北鬥系統對「長劍-10」的航路進行先期規劃,則可以對目標進行多方位攻擊,若再配合彈道飛彈實施「一高一低」的混合戰法,更能令某些國家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應接不暇。
部署情況
媒體報導,到2009年9月,中國已經部署了50-250枚長劍-10型飛彈,並伴有20-30顆運載火箭。截至2013年,長劍-10巡航飛彈已裝備中國海軍岸防部隊,具體數量不詳,未出口。
2013年4月16日,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白皮書分別公布了陸海空三軍組成、兵力、擔負任務等,還首次公布了二炮部隊飛彈武器裝備型號名稱——東風系列彈道飛彈和長劍巡航飛彈。
來源:之間軍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