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這麼一個問題,你知道地鐵是用來幹什麼的嗎?相信你此時肯定會脫口而出:小兵兵你這不是廢話嗎!地鐵還能幹什麼,無非是城市交通重要的組成部分啊。
的確,許多城市中繁忙的地鐵線路確實便捷了人們的出行。但不知你在乘坐地鐵時有沒有想過,這每天穿梭不息的列車與地下錯綜複雜地鐵隧道也是重要的戰備工程呢?
其實從軍事角度上講,目前我們所熟知的地鐵、地下隧道都屬於國家戰備設施。之所以這樣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系統在以往的戰爭中所發揮過極大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線路是位於英國倫敦的大都會地鐵,始建於1856年,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這條地鐵在當時就是秉著「平戰結合」的思路修建的,在日常可以作交通運輸,而在戰時則充當地下運兵線路。
而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倫敦的地鐵系統又成為了最佳的防空設施,為倫敦市民提供掩護。著名電影《魂斷藍橋》中的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便是在地鐵中躲避齊柏林飛艇轟炸的過程中。
二戰中,倫敦的醫院、生產設施甚至是戰時指揮所都搬到了地鐵中,連首相邱吉爾都從唐寧街搬進了地下辦公室,畢竟抽菸喝酒也要安全第一。
而在這一時期,城市地鐵等地下設施不僅僅是平民防空洞。也可能成為作戰中爭奪的核心地段。1945年,蘇軍進行柏林戰役期間,早在1902年就建成的柏林地鐵成為了蘇德激戰的重要戰場,被稱為是:地下巷戰。
德軍利用地鐵車廂、站臺構築防禦。而蘇軍則幾乎將史達林格勒的巷戰模式又在柏林檢驗了一遍,名副其實的他們的土地,他們的血。不是是不是政委喝大了,竟然將直瞄火炮拖進地鐵站來轟擊德軍掩體。
但在1945年5月,位於蘭德維爾運河下的一段地鐵隧道發生爆炸,湧入的河水淹沒了柏林地鐵的3分之一,至今,這件事究竟是誰幹的還眾說紛紜。而我們也只能在《使命召喚5》中體會當年蘇德雙方被水淹沒的那種不知所措了。
當然,二戰最終在兩顆原子彈的歡聲笑語中打出GG。但核武器的問世卻讓世界各國思考起了另一個問題:要是哪天這玩意砸到自己頭上時,我們該怎麼辦?跑肯定是沒戲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鑽到地下去。
要知道,甭管是常規炸彈還是核武器,其爆炸後的衝擊波都是沿地表傳播的,且會受到地形的阻擋而改變傳播方向,即便核武器也不存在什麼將地球炸碎的實力。廣島核爆的倖存者回憶,自己在聽到防空警報後直接鑽進了自家地下2米深的防空洞中,成功躲過了核爆時的強光與衝擊波。
因此,在整個冷戰時期,不僅咱中國: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放眼全球,各主要國家也都是如此。特別是美蘇這兩個時刻準備互相毀滅的冤家,嘴上說著同歸於盡,背地裡那洞挖的比誰都勤。
而有意思的是,在地下戰備工程這塊,蘇聯人似乎是有先見之明般的存在,早在30年代,莫斯科地鐵設計方案出爐時,它就是被考慮作為戰備設施使用的。因此,莫斯科地鐵平均深度都在50米,一些車站甚至位於地下200米左右。而在號稱「北方威尼斯」的聖彼得堡,也就是當年的列寧格勒,戰備地鐵的平均深度均在70米左右。
而在冷戰期間,為考慮核戰爭條件下的運作,地鐵中還加裝了空氣淨化裝置、防爆門及供電、排水系統。而在烏茲別克斯坦,蘇聯時代修建的塔什幹地鐵還專門有一條支線延伸至奇卡洛夫飛機製造廠,用以在戰時保證伊爾76運輸機的快速生產。
這些戰備設施所要考慮的不僅是保證部分人員能在核打擊下倖存,並且還考慮人們如何在其中生存甚至勞動生產,就像《地鐵》系列遊戲中的描寫,倖存者在地鐵中掙扎求生,甚至要在廢土中重建人類文明。(好像串到輻射了)
相比建個地鐵都想著打仗的蘇聯,對面的美國似乎對地鐵防核彈什麼的並不是太走心。他們的注意點更多的在於如何保證國家指揮體系在敵方核打擊中有效的生存下來,並指揮殘損力量發動核反擊。
因此1958年5月12日,美軍在夏延山建立了軍事基地。而軍迷則更喜歡稱其為末日地堡。簡單來講,這個基地就是利用夏延山的花崗巖山體,作為天然掩護,在山體中修築安全堡壘。
上方花崗巖山體的厚度超過300米單進入基地的防爆門就有接近40噸,按照設計思路,即便對面1000萬噸級的核彈頭直接命中基地也絲毫不虛,還能通過指揮系統讓美軍核武庫來個互相傷害。
在掩體中,可以為6000人提供核生化三防保護,並囤積有數月的生存物資。該設施負責也監視全球軌道衛星、預警來襲飛彈和敵機,及監測全美領空。911事件後,北美防空司令部就從夏延山發出指令,全國一切非軍用飛機不得升空,外國飛機不得進入,否則全部擊落,相當於將美國領空變為禁飛區。
而在民間,相比於將平戰結合的戰備地鐵,美國人更喜歡大型地下收容設施。如紐奧良的地下工事可以容納10萬人,並保證基本供給。而自1961年起,經美國民防部門審核通過的地下掩蔽所就有25萬處,可容納2.38億人,其中接近50%是按照核掩體的標準建造的。且大多數建築都設計有地下室,用以充當臨時掩體。
不過有意思的是,許多美國的「末日生存狂」對這類公共掩蔽所並不信任,因此會斥巨資打造自己專屬的地下掩體。這五花八門的地下掩體,有著不同的功能,一些掩體甚至安裝有獨立供電的空氣過濾裝置。裡面儲藏有大量食物、飲水、藥品與武器,保證他們在末世高枕無憂。
但最神的在於2014年前後,五角大樓公布了一份編號:Conplan 8888的「反喪屍預案」。沒錯,這並不是電影橋段,而是正經的國家級預案。
這一公布不要緊,許多抓住商機的公司還真就鼓搗出了所謂的「防喪屍地下掩體」。宣稱其將是在末世中最安全的地方。。。。。有時候,真的不是很理解美國人的腦洞。但對於推銷各種避難所的公司而言,能賺錢,哪管洪水滔天。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想,這種挖洞保命的招現在還有什麼用嗎?洞挖的再深也扛不住人家一枚鑽地彈。的確,美軍目前使用的GBU28鑽地彈為例,其對混凝土掩體的侵徹力大約在30米,而MOP炸彈也就是「炸彈之祖」的侵徹力大約在60米。對於一些較淺的地鐵、掩體的確是很大的威脅。
但問題在於,這類炸彈的造價高昂,誰也不會土豪到拿這玩意地毯式轟炸。或者隨便瞎打。最多是拿來對高價值目標進行精確轟炸。除非戰時點被,你的掩體挨了一發,不然真沒什麼機會感受它的關愛。
其次,許多城市線路眾多比如北京,一些線路在設計時下挖深度往往超過60米,以保證運營安全。因此,遇到情況,比起在外面亂跑,地下設施才更加安全。
戰爭體現出了它矛盾的一面,人類發動戰爭,升級戰爭,卻又絞盡腦汁的在戰爭中求得生存。或許今後,因戰爭而生的掩體還會持續發展下去。原因很簡單,借用小兵兵最喜歡的遊戲中的話:War,War Never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