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日前刊文稱,最近,部分外媒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當作炒作目標,稱其已經失控並將撞向地球,對地面環境及安全造成威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對此予以否認。朱樅鵬日前表示,我國一直在監控天宮一號,預計在今年上半年讓它墜落。其墜入大氣層後就會燒毀,剩餘殘骸將落入指定海域,不會危害地面。
實際上,天宮一號失控的說法毫無依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至今仍定期發布其軌道狀態。最近一期公告顯示,2017年12月17日至24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86.5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272.6公裡、遠地點高度約300.4公裡、傾角約42.85度),姿態穩定,形態未發生異常。
中科院之聲刊發錢航的署名文章指出,科學家為天宮一號設計在軌壽命兩年。直到2016年3月,已在軌工作1600多天的天宮一號在完成與三艘神舟飛船交會對接和各項試驗任務後,超期服役兩年半時間,正式終止了數據服務。而到2018年3月,它將在科學家的幫助下再入大氣層。
文章介紹,針對已經完成使命的天宮一號,我國採取了兩方面應對措施:一是加強了對飛行器的地面監測和預警;二是在飛行器軌道壽命末期,使天宮一號主動離軌,重返大氣層燒毀。這兩項技術都已經被我國科學家掌握並熟練運用。
首先,對於空間物體監測方面,已經能夠做到極高的測量精度。目前對空間物體的監測和跟蹤主要採用地基的光學望遠鏡和雷達。雷達設備一般兼有對特殊高速飛行器的預警任務。光學設備觀測技術成熟,運行費用相對較低,適合長期的常規觀測,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光學望遠鏡在天宮一號目標發射和數次空間交會對接過程中一直參與跟蹤定位和碰撞預警任務。空間目標只要有足夠的星等,即可被光學設備跟蹤定位,光學資料比較豐富,一般在百米的量級。
我國從2000年開始啟動「空間碎片行動計劃」,目前已完成空間碎片地基監測一期工程建設,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提供了空間碎片監測預警技術服務。開發了高性能防護材料和先進防護結構,頒布了《空間碎片減緩與防護管理辦法》,對現役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實施末級鈍化處置(包括火箭剩餘推進劑排放、貯箱內增壓氣體排放、各種高壓氣瓶放氣以及電池放電等),並多次對廢棄衛星實施離軌處理。
我國還成立了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已具備在軌風險評估、太空飛行器發射預警、太空飛行器載荷效能評估、空間物體安全再入、太空飛行器解體分析、減緩評估、地球同步軌道軌位安全性分析、空間碎片環境評估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