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雲行訊 8月14日消息,一組車隊近日從四川成都出發沿川藏線奔赴西藏林芝,把在「駝峰航線」上「沉睡」了71年的美國運輸機殘骸帶回,在這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獻上一份「大禮」。
飛機殘骸(圖片來源網絡)
據臨雲行小編了解,「駝峰航線」是二戰時期中國和盟軍一條主要的空中通道,始於1942年,終於二戰結束,為打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貢獻。航線全長500英裡,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駝峰航線」作為二戰時期盟國向抗戰中的中國輸送戰略物資的 「空中生命線」,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悲壯的一條空運航線。據不完全統計,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了8萬架次,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100架,雙方總共參加人數有84000多人,共運送了85萬噸的戰略物資、戰鬥人員33477人。在這條航線上,美軍共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飛行員近3000人,損失率超過80%。先後總共擁有100架運輸機的中國航空公司,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損失率超過50%。
「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麗江白沙機場,進入中國的雲南高原和四川省。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僅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佔領區,而且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加之當年的飛機設施落後,機上沒有加壓裝置,飛機在異常高空飛行,機員需要有極大的耐力和技術,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飛行,即使擁有數千飛行小時經驗的飛行員,仍未能把握旅途的不確定性。因此,飛越「駝峰航線」對於當時盟軍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然而,當時的人們為了絕境中求得生存,卻也只能選擇這條途徑。
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紀念逝去的英魂,正好給予了人們一個很好的契機來愐懷和銘記這段歷史。
駝峰通航直升機(鳴謝 駝峰通航供圖)
抗戰老兵搭乘直升機飛越「駝峰航線」重溫歷史(鳴謝 駝峰通航供圖)
2015年4月5日,由《川報觀察》客戶端聯合四川電視臺新聞頻道、四川駝峰通航公司共同發起的「國家記憶·重飛駝峰航線」活動在成都舉行啟動儀式。該活動是從成都起飛直達宜賓,再到雲南昭通、昆明、大理,最後到達騰衝,全長1100多公裡。沿途在宜賓、昭通、昆明舉行一系列活動,讓人們重溫那段抗戰歷史。
抗戰老兵合影(鳴謝 駝峰通航供圖)
抗戰老兵合影(鳴謝 駝峰通航供圖)
啟動儀式上,抗戰老兵蔡澤富把「重飛駝峰航線」的旗幟交給四川駝峰通航公司負責人車天發手上,參與活動的飛行員和志願者向曾經飛越駝峰航線的抗戰老兵致意。
四川駝峰通航公司負責人 車天發(鳴謝 駝峰通航供圖)
四川駝峰通航公司負責人 車天發(鳴謝 駝峰通航供圖)
除了駝峰通航重新飛越「空中生命線」外,來自瀘州敘永籍書畫家陳仕彬用手中狼毫追憶抗戰,畫出了12米長的《駝峰航線》,並在聯合國總部進行了展出。據了解,展出作品的《駝峰航線》備受矚目。它是山水長卷,長12米,高0.8米,也是首件以駝峰航線為主題的國畫作品。通過這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再現了這條驚心動魄的航線,也讓人們再度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著名畫家陳仕彬(圖片來源網絡)
畫作《駝峰航線》在聯合國展出(圖片來源網絡)
畫作《駝峰航線》(圖片來源網絡)
無獨有偶,來自雲南昆明58歲退役軍人的姚軍用70多個飲料瓶把在雲南廣泛流傳的「飛虎隊」的故事等經典抗戰元素表現出來,將這一幅幅微景觀呈現在木板之上。在「駝峰航線」中,姚軍用紅色易拉罐做了3架飛機,塑料瓶構建了5座山峰。飛機除了機身,還有機翼、發動機,一應俱全。「紅色是正義的象徵,用紅色易拉罐做飛機想說明我們的戰爭是正義的!」目前其作品已經完成了兩幅,在姚軍的計劃中,他還要在9月3日前製作麗江的兵工廠、滇緬公路上行駛的車隊兩個微縮場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退役軍人姚軍展示其作品(圖片來源中新網)
美國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也於13日來到位於昆明西郊的「駝峰飛行紀念碑」,敬獻花圈,緬懷70多年前犧牲在駝峰航線上的中美飛行員。「我們是幸運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博卡斯說,「當年中美共同抵禦日軍,是為了子孫後代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現在,兩國依然在為這樣一個共同目標努力。」
圖:左起:美國駐華大使馬克斯·博卡斯(圖片來源中新網)
駝峰航線,是四十年代世界聞名的航線,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困難最危險的航線,它是架起中美友誼的重要橋梁。在這航線上的飛行員更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越駝峰天險,甚至英勇犧牲,只為人民打破了日軍對中國的圍困,運來了對日作戰的急需的戰略物資,架設了空中戰爭生命線,對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駝峰英雄,銘記在心。
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通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