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奇門遁,來人不用問,《奇門遁甲》作為中國古代術數文化的代表之一,傳說《奇門遁甲》起源於黃帝,形成於西周時姜尚,最後被漢代的張良化繁就簡併定型為九局,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學領域最高的思維指導原則。
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依據奇門遁甲的圖式所造,《八陣圖》雖只是幾塊石頭壘砌而成,但卻能擋東吳百萬大軍,救劉備於急險危難之境。所以諸葛亮曾言:不知「奇門」者不可言兵。不僅如此,就連中國著名的軍事論著《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九變篇》及《九地篇》也是出於奇門遁甲。
相傳奇門遁甲後來輾轉傳至宋朝祖師坍山真人,真人開創了奇門遁甲之元極派,在奇門遁甲軍事運用的基礎上又推衍出民間人事預測,風水勘察,為百姓排憂解難。
對於奇門遁甲,清代四庫全書撰寫《遁甲演義》的提要中稱「奇門遁甲於方技之中,最有理致」,《中國神秘文化百科全書》中稱奇門遁甲是「中國方術中式佔的集大成者」。
《易緯·乾鑿度》記載以十幹中的「乙、丙、丁」為三奇,以八卦變相「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為八門,合稱奇門。以十幹中的「甲」最尊貴而不顯露,「六甲」隱於「戊己庚辛壬癸」這六儀中。三奇和六儀置於九宮,「甲」不佔宮,故稱遁甲。
奇門體系複雜,但它卻有基本的建構框架,也就是說有構成奇門遁甲的核心部件,那就是時空框架,從時間的概念來說,四時八節與六十甲子是奇門遁甲的時間構成。
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的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兩至、兩分、四立剛好為數是「八」並包含了二十四節氣,故民間以「四時」、「八節」代表二十四個節氣。
把二十四個節氣中的每個節氣分解為上、中、下三候,一共七十二候,每候五天,那一年恰好是三百六十五天,對此,
先須掌上排九宮,縱橫十五在其中;次將八卦論八節,一氣統三為正宗;陰陽二遁分順逆,一氣三元人莫測;五日都來換一元,接氣超神為準的。
排九宮,就是根據洛書的八個方位加中五就是九宮,因洛書的橫、豎、斜的總數都是十五,古人認為這是天意,八卦定好了,八卦對應的「八節」即兩至、兩分、四立,正好每個「節」統三個節氣,如冬至、小寒、大寒在坎一宮,這就是「一氣統三」;所謂陰陽二遁分順逆,就是按照孟喜的陽氣順行(順時鐘)、陰氣逆行(逆時鐘)的原理,以子午線為界,陽起於子,左行;陰起於午,右行,排好八節、一氣統三之後,一個重要的時間觀念出現了:「一氣三元人莫測。」
何謂「一氣三元?」
就是說每個節氣大概時間是十五天,為了預測的準確和方便,奇門遁甲就把十五天分成上、中、下三元,而這三元又分屬於六十甲子表裡的其中一元,因六十甲子表起於甲子,終於癸亥,在六十甲子表中,易經天下公眾號,還有六甲、六乙、六丙等,每一組恰好為「十」,
故六十甲子可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所以奇門遁甲有年奇門、月奇門、日奇門、時奇門,根據上、中、下三元的理論,把十二地支亦按上、中、下排列,就得出子、午、卯、酉為上元,寅、申、巳、亥為中元,辰、戌、醜、未為下元,而一氣三元總是分屬地支上、中、下的其中的一個「界標」,從甲子到己卯為十五,從己卯到甲午又是十五,從甲午到己酉是十五,因此,一氣三元總是以甲子、己卯、甲午、己酉為界標,又叫「符頭」,這是奇門遁甲重要的時間依據。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奇門遁甲一直被當作為「帝王之術」而長期秘藏,因為奇門遁甲具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的功能,以至於歷代王朝都將之神藏於庫,只有少數人能掌握,因此被譽為「帝王之學」。
奇門遁甲正通過配合時間、方位,改變人生逆境的學術,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能作出明智的決定,扭轉劣勢。把它靈動的效應活用到現實人生上,進而開拓並掌握制勝關鍵的人生運程。
掃碼關注中國風水研究會
掃碼關注易經天下
掃碼關注天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