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獨立多年的緬甸,為何始終難以完全統一?幾個因素很關鍵

2021-03-05 日常趣聞合集

....

...

提起緬甸,相信大家對其應該都比較了解。當初在二戰結束之後,緬甸便藉助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因此而獲得了國家的獨立,說起來能獨立本來是一件大喜事才對。但是緬甸卻笑不出來,因為自從他們獨立開始,一直到現在,這個國家始終沒有完成統一不說,而且內戰更是不斷。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提出疑問了,按理說緬甸獨立已有七十多年的時間,他們早該完成國家的統一才對。為何他們遲遲難以完成統一,甚至內戰一直也沒有停息呢?小編認為有幾個因素很關鍵。

首先,就是地理原因。緬甸地處中南半島之上,這裡的地理環境因此十分的複雜。在中部地區生活的緬甸人,居住在平原之上。而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則生活在高原與山地之上。再加上緬甸境內多熱帶叢林,因此各個地方之間的交通十分不便。

按照我們國家古代史料的說法,緬甸這樣的地形就是「瘴氣瀰漫,難以通行」。如此自然條件,向來不利於中央集權的發展,因此他們只能通過結盟的方式,來對這些少數民族進行間接性的統治。

但是自從緬甸的內戰打響之後,緬甸的各個武裝力量,並充分利用了地形上的優勢,不斷的和緬甸政府軍進行周旋,如此一來,自然給政府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想要快速結束戰鬥,顯然是一種不現實的想法。

其次,就是國際上的原因了。由於緬甸離我們國家以及印度都非常近。而且我國和印度在亞洲都屬於比較強大的國家。因此自然會對他們產生不小的影響。當初我國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有不少的國民黨軍隊敗退到緬甸境內,一度令緬甸感到十分的棘手。

而另一方面,不少印度人以及孟加拉人,也是經常同緬甸境內的羅興亞人相互聯合,如此一來,自然加大了緬甸統一全國的難度。而以英國為首的很多西方國家,同樣也沒有完全放棄緬甸,長期以來更是頻繁的試圖幹涉緬甸的內政,而緬甸的各路武裝勢力,更是也經常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和援助。

因此,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都對緬甸的局勢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總的來說,緬甸的內戰已經不單單是一場單純的內部戰爭,而是涉及到外部國家的利益問題,因此即便他們早已獨立多年,卻始終難以完成全面的統一。

...

相關焦點

  • 印度獨立前,緬甸就是印度一個省,為何獨立後緬甸卻劃出去了
    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併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併入印度領土呢?(緬甸獨立)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 1947年印度獨立時想帶上緬甸,為什麼最終沒能成功
    印度儘管號稱文明古國,然而在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不過是由一個個土邦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徵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這種不同的徵服者的統治,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
  • 支持率高達93%,可庫德人獨立為何不可能實現?
    庫德人難以擺脫被支配的歷史宿命從近期的表層因素看,伊拉克庫德人內部四分五裂,巴爾扎尼領導的「庫德民主黨」、塔拉巴尼家族掌控「庫德愛國者聯盟」作為獨立公投的主要推動力量,與庫區議會第二大政治力量「改革運動黨」存在嚴重分歧,進而使伊拉克庫德人難以形成統一的力量;從地區力量看,只有同病相憐和心照不宣的以色列持支持態度,而其他地區國家尤其是同樣存在庫德問題的土耳其
  • 觀察|緬甸政變的真實內外原因
    其實,自2011年緬甸開始嘗試民主改革、走上民主轉型之路以來,其國內政局始終存在各種危機誘因,幾乎從來沒太平過。今次事件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屬早晚發生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有四個:首先,自1948年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開始獨立治國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國內非常複雜、敏感的民族分裂、社群對立的矛盾,而這些矛盾的存在、演變和激化,導致緬甸國內難以達成民族和解和諧共處
  • 泰國和緬甸打了300年,為何誰也徵服不了誰?
    11世紀,蒲甘王朝通過徵戰統一了緬甸地區,但這時候的緬甸主要還是一些諸侯國的聯合,並沒有統一的經濟政治基礎,因而國內時有反叛發生。到了16世紀,緬甸的東籲王國強大起來,在國王莽瑞體領導下統一了緬甸。緬甸的統一打破了中南半島泰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剛統一的緬甸經濟凋敝、百廢待興,此時,經過200年發展和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的泰國成為它掠奪的目標。緬甸統一走向強大,而泰國國內卻爆發了爭奪王位的混戰。1549年,軍隊戰鬥力強大的緬甸發動了對泰國的戰爭。在緬甸的攻勢下泰國潰敗,緬軍圍困了泰國首都。
  • 中國在緬甸一步暗棋開始動了!美國恍然大悟!
    可以說,這次重啟將對我國能源戰略建設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藉助中緬管道,中國將完善中亞油氣管道、中俄油氣管道和海上油氣管道的均衡布局,削弱對單一能源運輸通道的依賴性。  毋庸置疑,中緬石油管道的重啟對我國目前的能源布局而言完全稱得上是如虎添翼。在這裡,筆者也不免聯想到前陣子沙特的高調到訪,一前一後,實在不得不佩服中國政府的布局深遠。
  • 緬甸內戰70多年沒能實現統一,是因為軍方太弱?恰恰相反
    今日匯率:中緬 1:213.21,緬中1:0.00469【緬甸中文網訊】內戰持續70多年,這在全球都實屬罕見,緬甸因此遭受重創
  • 衣索比亞為何能在瓜分非洲的浪潮中保持獨立?
    基督教傳播也使衣索比亞逐漸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增強了衣索比亞人民的凝聚力。但是伊斯蘭教的擴張在衣索比亞遭到了失敗,信仰基督教的衣索比亞人憑藉難以跨越的山地河流,抵擋住了阿拉伯人的進攻,在接下來的八百多年裡,保持住國家的獨立。上千年來戰爭時斷時續,衣索比亞人與相鄰國家的交流始終沒有中斷過。早期的猶太人與後來的阿拉伯人都有很多遷居到衣索比亞,漸漸改變了當地的人種構成和文化習俗。如今的衣索比亞人大部分是黑白混血兒,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有很大的區別。
  • 緬甸內戰為何總扯上中國
    微博@落雪天涯001 圖3月13日16時30分許,緬甸軍機炸彈落入中方境內,造成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大水桑樹村正在甘蔗地作業的無辜平民4死9傷。環球時報稱,這是緬軍空軍一周內第三次對中國境內投彈。當晚,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緊急召見緬甸駐華大使帝林翁,就緬軍機炸彈造成中方人員死傷提出嚴正交涉。
  • 緬甸內戰為何總扯上中國?
    在中緬邊境地區位於緬甸一側的克欽邦和撣邦,幾支少數民族的武裝組成了同盟軍,與緬甸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而其中有一支正是由一位華人領導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這位華人是誰?緬甸為什麼會發生內戰?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曾於今年1月21日發文《果敢往事:緬甸內戰為何有華人軍隊》,對發生的事情做了一個簡要的概述。
  • 國際社會對緬甸與委內瑞拉劇變為何態度截然不同
    解讀緬甸局勢最新動態,側重分析為何國際社會對待緬甸政局劇變的態度,與對待委內瑞拉截然不同;回應所謂美國連委內瑞拉都搞不定,更別指望出兵幹涉緬甸的問題。(站在軍人和示威者中間的緬甸僧侶)  為何國際社會和西方政府對緬甸軍事政變反應如此強烈?
  • 緬甸,不需要翁山蘇姬
    緬甸貢榜王朝,在乾隆時期達到全盛,號稱東南亞小霸王,東徵西討,威風凌凌,向西北吞併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今印度東北),向北收服撣族土司,向東吞併南掌(今寮國),向南滅掉四百年歷史的世仇暹羅(今泰國)大城王朝,幾乎已經統一了中南半島。然而不自量力的向北挑釁,導致乾隆大發雷霆,清緬戰爭的消耗也拖垮了緬甸,中南半島霸主地位瞬間被大幅削弱,世仇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從此失去了唯一一次統一中南半島的機會。
  • 同是英屬印度殖民地,為什麼緬甸能夠獨立而沒有被印度吞併
    然而,如果印度拉上緬甸,從緬甸方向完全可以直接威脅到中國西南腹地。讓中國不得不正視印度這個威脅。 印度和緬甸的位置 我們知道,緬甸在近代淪為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並被併入了英屬印度進行管轄,可以說印度和緬甸具有特殊的紐帶關係,然而,在二戰之後,印度趁著英國全球殖民地體系的崩潰而獨立,並趁機四處出擊,吞併了一系列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和王國,卻唯獨放任緬甸這個重要的戰略支點獨立,到底是為什麼呢?
  • 緬甸民地武|克倫族先與軍方開火
    克倫族人口龐大,其語言、習俗、經濟生產模式都與主體民族緬族存在較大差異,加上殖民歷史分治因素,導致克倫族存在極大離心。自上世紀以來,克倫族民地武與緬軍之間的衝突就一直不斷。惟雙方戰力懸殊,克倫軍並沒有取得明顯軍力優勢,但也一直沒有歸降緬軍,只籤署過停戰協議,卻沒有承諾解除武裝。
  • 緬族的野心與中國的碰撞:古代中國為何無法徵服緬甸直抵印度洋
    翻開地圖冊可以發現,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國家是無法繞過的,那就是擋在雲南和印度洋之間的緬甸。那麼為什麼在我國領土廣闊的漢、唐、元、明、清等朝代,中國始終沒能徵服這塊富饒的土地直接打通去往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 躲在緬甸政變背後的實際操控者, 到底是誰?
    ▍緬甸政治轉型:誰是關鍵角色?▍40年緬甸政治史:為何不斷反覆?崩潰論和維持論是比較政治學者解釋民主化轉型的主流模式。但這兩種模式似乎都無法適用於緬甸。其一,在任何意義上,轉型時的緬甸軍人政權都沒有顯出崩潰跡象,事實上,它的統治日趨穩固,並且保持著二戰以後軍人執政的最長記錄。
  • 當代國家統一的幾個問題——基於越南、德國、葉門等國家統一進程的比較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在制度、體制和思想上的分化與對立如此深刻的歷史發展時期,分裂兩側分別被納入了不同的陣營,建立並運行了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培育並豐富了迥然各異的思想價值和觀念體系。兩種在兩極對立的格局和陣營中形成的、且完全不能兼容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體系,在統一實現的過程中,將會發生激烈的制度性碰撞,處理不好也將會使國家付出難以承受的統一成本。
  • 臺灣「武力獨立」的五個條件
    「武統」的概念不需要解釋,「武力統一」的含義人人皆知。曾經,「武統」是兩岸共同的政策和目標,而不單方面是北京的「專利」。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後的很長時間內,兩岸都曾經實踐過「武統」。但是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尤其兩岸自身發展的因素,「武統」逐漸遠離歷史的舞臺。遠離不是消失,在兩岸沒有實現「統一」的情況下,「武統」註定不會消失。
  • 中國應該謹防捲入緬甸內戰
    從大盤來看,錯綜複雜的緬甸地方民族政治,已經成為中國與緬甸合作開通印度洋物流交通大動脈、連接亞洲另一個大經濟體印度的現實障礙,也成為了緬甸國家獨立而不能統一的一大障礙。因此,我們需要謹慎應對。克欽邦一個論點是美國軍政訪問團幹預緬甸地方民族事務,軍政府希望在大選前解決克欽邦停火協議問題,炒作美國在緬甸圍堵截制中國戰略利益。這個論點似是而非。
  • 緬甸和果敢鬥了70年,為何還無法收復果敢?
    清順治十五年(1658 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兵敗後一路出逃,退入緬甸。吳三桂一路追擊永曆帝,清康熙十八年(1661 年),緬王將朱由榔送交清軍,次年 4 月,永曆帝上吊而亡。朱由榔的部下隨從,除少量降清之外,大部分俱逃入科幹山避難。其後,清朝在今臘戌附近設立「木邦宣慰司」,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畢竟鞭長莫及,難以切實治理,這一地區實際上成為「化外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