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對危險化學品爆炸事故,擁有專利的專業監測設備、消防設備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防控危險化學品事故
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一個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這使得危險化學品的存儲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據了解,爆炸現場已檢測出碘化氫、硫化鈉等物質,並存放約700噸氰化物。那麼,對於氰化物等危險化學品倉儲企業來說,萬一發生事故,救援人員應注意哪些事項,在日常管理中又應掌握哪些預防事故的技術手段?專家介紹,在救援方面,一旦危險化學品發生燃燒、爆炸等,救援人員必須佩戴防毒面具,使用專業滅火劑;在預防方面,國家規定危險化學品生產、倉儲企業必須配備可燃有毒氣體報警探頭、防爆電器設備。
專家建議,為了避免危險化學品事故再次發生,我國在加強危險化學品監測、消防設備技術研發的同時,國家相關部門還需加大對危險化學品生產、倉儲企業的監管力度,使其配置齊全的監測、防爆、消防設備。
消防設備 救人於危難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在天津濱海新區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第七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爆炸現場90%以上的危險化學品種類已查清,其中包括約700噸氰化物。
「氰化鈉為白色結晶顆粒或粉末,屬於有毒類物質,人類吸入、吞食微量氰化鈉就有可能中毒死亡。氰化鈉遇到酸性溶液會形成氰化氫氣體,氰化氫也屬於有毒類物質。」廣東省安全生產技術中心安全與職業衛生檢測檢驗研究所副所長劉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
如果危險化學品發生燃燒、爆炸等事故,現場會有大量有毒物質,防毒面具和專業滅火劑將在救援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此次爆炸事故中,多種危險化學品的活性都很強,其遇水後容易發熱、爆炸。因此,消防人員在救援時,不僅需要佩戴防毒面具,還要選取專業滅火劑。」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化學品登記中心工作人員陳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
劉傑強調,為避免吸入有毒物質,現場救援人員必須佩帶隔離式防毒面具。在滅火過程中,現場如果有氰化鈉,應選用泡沫式滅火劑。之所以不能用水滅火,因為自然水一般呈酸性,如果用水滅火,會使氰化鈉產生化學反應,變成氰化氫。資料顯示,氰化氫屬於劇毒類物質,在空氣中可燃燒,且達到一定濃度具有爆炸性。
那麼,我國在防毒面具和專業滅火劑領域的技術研發情況如何?記者以「防毒面具」和「滅火劑」進行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發現,截至2015年8月15日,在防毒面具領域,我國申請人共提交了270件專利申請,技術內容涉及消防防毒面具、隔離式防毒面具等;在滅火劑領域,我國申請人共提交了2514件專利申請,其中涉及控制有毒氣體燃燒的專利申請有6件。
監測設備 防患於未然據《人民日報》報導,爆炸現場除了氰化物之外,還檢測出液鹼、碘化氫、硫氫化鈉、硫化鈉等物質。
資料顯示,碘化氫在常態下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易溶於水,具有強腐蝕性,且碘化氫遇熱會釋放出有毒碘蒸氣。
有專家表示,碘化氫等危險化學品在生產、存儲、運輸、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國家相關規定對危險化學品存儲、監測設備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要求企業必須配備可燃有毒氣體報警探頭和防爆電器等。
「可燃有毒氣體報警探頭是監測危險氣體是否洩漏的第一道防線。當有毒氣體濃度超過報警設定值時,其會發出報警信號,提醒值班人員及時採取安全措施,避免燃爆事故發生。」劉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危險化學品在存儲過程中容易出現氣體揮發現象,倉儲環境中的電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火花,極易發生爆炸,因此,相應電器設備必須具備防爆性能。
為了解上述兩款產品的技術研發情況,記者以「有毒氣體報警器」和「防爆電器」進行中國專利文獻檢索發現,截至2015年8月15日,在有毒氣體報警裝置領域,我國申請人共提交了17件專利申請,技術內容涉及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報警控制箱、可攜式有毒氣體監測裝置等;在防爆電器領域,我國申請人共提交了757件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申請95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460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202件,技術內容涉及防爆燈、防爆開關、防爆鎮流器等。
「雖然我國危險化學品行業相關規範中明確規定企業必須配備上述設備,但在實際操作中,上述設備的應用情況並不理想。」劉傑介紹,可燃有毒氣體報警探頭很容易出現設備老化問題,尤其是在天津、廣東等沿海地區,受氣候影響,各類設備鏽蝕問題更加突出,相關企業在3年至5年內需要及時更換,這不僅需要企業自覺檢查、更換相關設備,國家監管部門還需要加大檢查力度,提升監測設備的可靠性。
在陳軍看來,我國除了繼續加強危險化學品防控、救援等相關技術研發外,相關企業還需加強人員培訓、規範人員管理,這也是保障危險化學品生產、存儲安全的重要一環。(馮 飛 陳 婕)
(文章來源:中國智慧財產權報)
(編輯:晏如)
(中國智慧財產權報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