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超聲波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通過觀察蝙蝠的飛行證明了超聲波的存在,之後超聲波被逐步應用於工業和軍事領域。1950年,德國學者Keidel首次利用超聲波穿透心臟並在胸壁的另一側記錄到相應的變化,隨後瑞典醫生將超聲波應用於心臟檢查,至此開啟了超聲心動圖的研究。我國對於超聲心動圖的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超聲心動圖診斷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臨床上超聲心動圖主要是通過觀察心臟的結構,判斷心臟的功能,以及評價心內血流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其中對於先心病、瓣膜病等結構性異常有著明顯的優勢,而對於心臟功能的研究從早期的M型超聲,到如今的三維容積、時空關聯成像、組織都卜勒以及心肌應變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可謂方興未艾。
超聲心動圖是心血管專科最重要也是性價比最高的一項檢查。在歐美一些國家心血管醫生要求能獨立操作超聲心動圖檢查。
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超聲心動圖由專業的心超醫生來檢查和發布報告。那麼,作為臨床醫生應該如何正確判讀一份超聲心動圖報告?
申請一份超聲檢查之前要儘可能將病人的主要病情和檢查目的在申請單上書寫清楚,一些罕見或複雜病例最好能做到當面溝通。
掌握超聲心動圖常用聲窗和切面解剖是閱讀超聲心動圖報告的基礎,對超聲成像基本原理的了解有利於正確理解和解讀超聲報告。
臨床醫生診斷胸痛,往往是從症狀到血管,而超聲大夫是從症狀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