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武統」方式與時機選擇!

2021-02-13 星火智庫

作者:易軍評

本文授權轉載自:易評天下(ID:yptx2035)

美軍E-3預警機近期頻繁現身臺灣周邊空域,逼近大陸。(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

剛剛結束的中國臺灣第36號「漢光」軍演,雖然事故頻出,既有機毀人亡也有翻船自縊,但絲毫沒有阻擋綠營叫板大陸的「雄心壯志」。蔡小姐履職的四年時間裡,不僅與「九二共識」背道而馳,而且鐵了心挾美自重。在中美關係前景不甚明朗,川普政府頻繁打出「臺灣牌」的背景下,「武統」在中國大陸的呼聲不斷高漲。今年三至五月份,隨著美國海軍多艘航母深陷疫情困擾,美軍在西太平洋一度出現「航母真空」,把握窗口期順勢實現兩岸統一的呼聲達到頂峰。

在此背景下,有解放軍將領撰寫《臺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判斷》一文,開門見山地提出「臺灣問題的解決需要為民族復興大業讓路,只憑決心或信心就拍腦袋做決策的主張,名曰愛國實為害國。」該文章還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好時機在於中美角力分出高下之時。文章在國內引發巨大爭議,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易評君將以該文章為起點,表達個人在解決臺灣問題方式與時機選擇的淺見。

一、「和統」與「武統」的方式之爭

臺灣問題始於上世紀40年代,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下毫無疑問是中國內政問題。但該問題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摻雜了兩極對立,大國競爭和選邊站的複雜因素,成為冷戰格局在亞太地區的具象之一。在冷戰背景下,隨著中美蘇三角關係的調整,大陸與臺灣關係也逐漸從對立緊張轉為溝通緩和。

海峽兩岸在被人為割裂開來的相當長時間內,武力是實現統一的唯一手段。不論新中國成立之初為跨海登陸所做的軍事準備,還是金門登陸,亦或是前三次所謂「臺海危機」,當時兩岸矛盾唯有通過軍事手段才能疏解。炮擊金門也好、擊落U-2飛機也罷,都是兩岸甚至是中美叫板的具體體現。在上世紀70年代前,兩岸處於緊張對立狀態,用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是難以想像的。

隨著中美關係緩和,美國結束在臺駐軍並在明面上做到「廢約、斷交」,兩岸關係在上世紀70年代末迎來緩和機遇。以「告臺灣同胞書」為標誌,「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成為大陸方面相當長時間內處理對臺關係的政策出發點。這一時期,改革開放和平發展是中國大陸的主旋律,也為壯大自己強軍興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島內獨派苗頭顯現並多次引發兩岸危機,包括1996年美軍直接幹涉而後不了了之的臺海危機。隨著島內獨派逐漸壯大,統獨之爭成為常態,兩岸時常因島內選舉呈現出周期性緊張關係。通俗而言,就是軍事對抗概率增加。儘管大陸不斷秣馬厲兵,武器裝備推陳出新,以拒止域外國家幹涉,掌握對臺軍事優勢為目標,但整體上仍以和平統一為主基調。隨著島內藍綠陣營實力逆轉,且綠營勢大的態勢可能長期持續,加之中美關係發生重大調整,以和平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可行性不斷減小甚至消亡,因而在今年兩會報告中對兩岸統一前景的描述,罕見拿掉了「和平」前綴。這意味著武統不再是民間的情緒表達,已然上升為官方政策選項。

二、被動與主動「武統」的差異

在持續數十年的「和平統一」基調下,大陸於2005年頒布的《反分裂國家法》為武統留下了註腳。也就是臺海如果出現法定的三種情況,即「『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這種觸發「一中」紅線,導致的非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被稱為被動式統一(武統),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主動式統一。主動式統一當然也分為創造條件通過協商和談判有步驟、分階段實現和平統一和主動採取武力手段實現國家統一。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主動式和平統一是中國大陸的理想目標,因而大陸方面在經貿、人文等各領域創造條件加強兩岸溝通交流合作,以期為最終實現和平統一奠定基礎。然而,島內客觀存在的政治態勢加之美國不放棄以臺海問題為抓手實施離岸制衡策略,導致大陸方面的善意付出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島內第36號「漢光」軍演,可謂「精銳齊出」

隨著兩岸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不可逆變化,武統特別是主動式武統逐漸被擺上桌面。在和平統一希望愈發渺茫,島內奉行「漸進式臺毒」的客觀現實之下,與其希望島內綠營玩火或者美國踩線,不如積攢實力主動出擊。相比被動式武統,主動出擊的後果相對可控,對大陸方面也更為有利。

三、主動式武統的時機選擇

回到喬良少將這篇文章所引發的爭論上來,爭論焦點在於以武力方式實現兩岸統一是否需要通過軍事冒險來實現。通俗而言就是,疫情導致美軍航母趴窩帶來的窗口期值不值得大陸方面藉機武統,支持者認為機不可失,反對者認為時機不成熟,應當謀定後動。喬良少將這篇文章表達的立場屬於後者,他進一步提出了時機選擇應與中美較量分出高下掛鈎,在此之前,積攢實力壯大自己是正途。

對於爭論的正反雙方而言,武統、主動式武統是雙方一致認同的共識。

那麼主動式武統的時機到底怎麼選擇呢?啥時候才是最佳時機?易評君延續上篇文章提到的「阻力最小、成本最低、後果可控」這一思路進行論述。所謂阻力,既包括島內的軍事阻撓,也包括美日等國潛在的軍事幹預,還包括西方大國的抱團反對(政治層面)。上篇文章已經提到武統之前應儘可能多地團結國際力量,分化美國同盟/夥伴體系,徐徐圖之才能儘可能降低阻力。

成本最低、後果可控意味著中國大陸除了做好軍事準備外,還需要做好經濟、社會、國際等方面準備。戰爭從來不是單一的軍事問題,更是政治議題的一部分,所謂「未戰而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就是這個道理。以武力方式實現兩岸統一這樣的重大問題,在做出決策前勢必要綜合考慮各方面要素,其中成本和代價首當其衝。

當前我們討論武統的前提是大陸方面具備對臺軍事優勢,具備一定程度拒止美軍幹預的能力。在今天之前,大陸彌補技術代差,扭轉兩岸軍事力量對比態勢,不再在因美國潛在軍事幹預而投鼠忌器,用了將近30年。也就是說,我們通過持之以恆的長期投入和國防力量現代化建設,才具備了主動武統的基礎。如此之長的準備都堅持下來了,再花些時間將軍事之外的準備做的充分些,顯然是老成持重之舉。

當中國大陸擁有對臺軍事優勢,掌握一定程度的戰場「控局」能力後,「武統」就從軍事問題上升為影響全局的政治問題,即到了廟算的層面,也就是武統之前要考慮或者解決到武統後的成本和代價問題。所謂代價指的是美國與部分西方國家的全面制裁、封鎖、禁運,以及由此帶來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外貿易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創。成本則是中國將從目前以經濟發展、國富民強、社會穩定的正常運轉模式轉變為特殊的、階段性的戰時運轉模式,可以預見的是,戰時模式持續時間越長,遇到的內在隱憂和外在壓力就越大。

島內「自研」的雄風-2反艦飛彈、天弓-3防空飛彈亮相漢光演習。用島內宣傳口號來說就是,以濱海決勝作戰思路,發射魚叉、雄二、雄三、弓一、弓三、愛國者二型飛彈攔截「敵軍」不同方向進攻。島內防務部門稱,除標準-1防空飛彈脫靶,其他飛彈均精準命中目標...

喬良少將提到的「一旦發生臺海之戰,美國肯定會以間接方式幹預,其表現是聯合西方國家封鎖制裁中國,特別是用其海空優勢,掐斷中國海上生命線,使中國製造業所需資源無法輸入,所產商品無法輸出,同時通過紐約倫敦兩大金融中心,掐斷中國的資本鏈。」這些制裁、封鎖、禁運乃至孤立就是上述代價的組成部分。從料敵從寬的角度看,這些推斷大概率會變為現實。而外患(代價)與內憂(成本)通常聯繫在一起,所謂內憂首先指的是大陸正常社會運轉和經濟發展暫停,可能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失業現象大量發生進而危及社會穩定。

前有北宋一朝為收復燕雲,日積月累壯大「封樁庫」(北伐基金),後有俄羅斯兵不血刃奪回克裡米亞,既要承擔西方制裁軟刀子割肉,又得不斷輸血救濟克裡米亞民生。對於今天之中國而言,正如喬良少將所言,我們的崛起到了將起而未起的關鍵時刻,如果不考慮成本和代價,復興之路因武統臺灣而被打斷顯然得不償失。

島內號稱精銳的「兩棲特遣部隊」在此次演習裡模擬解放軍。不得不說,島內拍攝的演習畫面濾鏡使用和後期處理充滿了朦朧文藝風。

但是,易評君並不認為武統的時機只能出現在中美較量分出高下之後,而應取決於中美關係的前景、雙方博弈的進程以及我們是否做好了必要準備。我們對武統之後的國際壓力和國內困難預期充分,準備得當,就不存在因小失大的問題。另外,在戰爭分出勝負之前,任何事前準備都是不夠的。我們所追求的並非萬全之策(事實上也不存在),而是將成本與代價保持在可接受和可控制範圍之內。

當然,這種陽謀或曰對方看得見卻不太容易阻擋的大勢也存在變數。所謂變數在可預見的未來較長時間內會具象到中美關係的走向上,即美國不願與中國保持「競爭合作並存」/「和平競爭」狀態,不惜代價組建新陣營,與中國來一場你死我活的新冷戰。如果新冷戰趨勢無可避免,那麼前面提到的必要準備的優先級就會降低,武統的緊迫性也會上升為立即、馬上、一刻也不能等。原因在於,手段盡出的冷戰較量下,最終結果只能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徹底出局,故而任何一方的軟肋通常都會成為對手的殺招。

因此,我們何時能將武統臺灣的成本和代價降到儘可能低的程度,或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武統的時機就越成熟。這個時機不是美國或者臺灣島內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依據自身實力和需求,為民族復興主動採取的。反映到實踐層面,就是我們消耗的準備時間越短,主動式武統到來的越快。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星火智庫官網

相關焦點

  • 【晨起新聞】大陸武統時機是美國總統交接?民進黨也太會擦脂抹粉
    美國總統交接未必是大陸武統時機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全勝24日表示,拜登上臺後的對華政策會
  • 解放軍核專家:武統臺灣有決戰決勝把握,但疫情不是時機
    《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指出,「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變化,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將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推進祖國統一符合世界潮流,利於民族復興,實屬眾望所歸。多年來,臺灣當局把我們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視為軟弱可欺,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加速推進「臺獨」進程。
  • 大陸會武統臺灣嗎?
    於是乎,大陸武統臺灣的論調驟然甚囂塵上。        那麼,大陸會武統臺灣嗎?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回顧一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演變。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大陸是想一鼓足氣拿下臺灣的,但是,由於葉飛戰敗,折軍數千,緊接著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海,所以,其後毛澤東除了炮擊金門,沒有再制定解放臺灣的整體計劃。
  • 武力解放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
    沒有最佳時機之說。美國人永遠不希望中國統一,日本也不希望中國統一。武統臺灣軍事行動,必須「料敵從寬」,往最壞處考慮。軍事行動開始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臺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中國完成國家統一,是自己的權力,任何外部軍事力量對中國統一大業的幹涉,都是對中國的侵略。根據形勢變化,隨時調整外交政策和國防政策,對武力協助臺軍反擊中國的國家,可斷絕外交並實施制裁。
  • 臺灣宣布將在海峽軍演 大陸武統時機正在成熟
    當前,大陸民間武統呼聲日益高漲,解放軍軍機也在進行常態化巡航,蔡文當局不僅不知收斂謀「獨」行徑,反而密集進行有針對性軍演,這表明兩岸和統的前景已經十分渺茫了。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臺獨」的囂張猖獗,是這句古話的最佳註腳。
  • 武統臺灣的航母已經啟航!致臺軍兄弟的一封信已經發出!
    在致臺軍兄弟的一封信前面說的話:和平統一臺灣時機已經失去了!
  • 李毅教授:美國和臺灣省逼大陸武統
    所以,解放臺灣,武統臺灣,這是解放戰爭的遺留問題,是解放戰爭的繼續,這是弔民伐罪,解民倒懸,天經地義。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個沒什麼好商量的。 主持人:李教授,你這個解讀好。孫亞夫說「1955年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後,美國即要求中國政府只能用和平方式而不能用武力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 臺灣當局不斷挑釁 解放軍巡航成常態 楊承軍:目前是對臺武統最佳時機
    楊承軍認為,目前已是對臺實施武統的最佳時機。楊承軍表示,臺灣當局已經多次嚴重觸犯國家核心利益底線,瘋狂追求事實獨立,公然投靠西方勢力,這讓我們的武統行動完全合理合法。美國當局當前忙於大選,加之其國內的疫情、族群矛盾等問題都自顧不暇,特別是經濟大幅衰退,僅今年第二季度其GDP就暴跌了31.4%。
  • 為什麼最近島內和國際上都在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表?
    包括近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喊出「解放軍武統臺灣首戰即終戰」,引起網絡炸鍋,兩岸專家學者、政治評論員、資深媒體人也紛紛對「大陸是否會武統臺灣」、「大陸什麼時候武統臺灣」等話題進行分析討論,為什麼最近島內和國際上都在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表?
  • 美國已經做出選擇,統一臺灣的路徑已經清晰
    美國已經做出選擇,統一臺灣的路徑已經清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必須統一。統一臺灣的路徑不怪乎武統與和統兩種方式。自民進黨執政臺灣以後倒行逆施瘋狂反中去中於是武統的呼聲高漲起來。說實在的荒漠草贊成武統,但武統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願意看到的統一方式,除非臺灣方面出現了法理臺獨,或者外部勢力入侵臺灣大陸迫不得已武統臺灣。
  • 擲地有聲論戰:為什麼武統臺灣不傳下一代?
    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一國兩制還是一國一制,不是由大陸能決定的,而是由臺灣省選擇的。大陸當然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臺灣省完全可能拒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臺灣省完全有可能選擇「武力統一、一國一制」。陳孔立教授這種謬論的最大危害是,把武統的歷史責任,栽贓到大陸身上,而不是臺獨戰犯身上。大陸要統一臺灣不傳下一代,大陸已經努力了四十一年,要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統一臺灣,並且還在努力之中。
  • 大陸拉清單:時機妙、打擊準、懲罰狠!臺獨無路可逃!
    中央將要對「臺獨」分子拉清單,綜合來看有三個特點:1.時機妙這些「臺獨」分子知不知道會有遭殃這一天?知道,不然他們不會準備逃跑方案,且反覆演練。那他們為什麼還在堅持「去中」、「仇中」和「反中」的道路,「臺獨政權」到底依靠什麼無懼大陸的懲罰和「武統」?
  • 終於明白現在中國大陸為何不武統臺灣
    近日大陸的輿論界出現了許多回顧過去之所以不能武統,與分析現在做得到武統的文章。施洋,有一篇《20年後,我們來「復盤」當年的「千軍萬馬過海峽」》,內容細節容或有些許出入,都意在言外地指出當年「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今中國已非吳下阿蒙,或許做得到了。
  • CCTV4閃電武統臺灣?
    「閃電武統」只是大陸「武統」臺灣的一種在時間上最少的方式,比如說「點穴戰」,利用封鎖、電磁脈衝或者網絡戰的方式,在兩三天的時間裡,利用這種不見硝煙不見血的方式,讓臺灣當局感受到來自解放軍的巨大壓力。臺灣關於「武統」有何論調?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在臺灣島內,隨著蔡當局「緩獨」的步子走遠甚至有些人想要「急獨」,大陸「武統」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不可否認,大陸一定會先窮儘自己所有的和平手段,隨後毋庸置疑的就是武力統一。先來說「封鎖」,臺灣作為一個島嶼,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經得起封鎖嗎?
  • 軍機落地之時就是武統之日!美國軍機現身臺灣島踩紅線,我們該怎麼應對?
    在臺海問題上,我們早就放話,美軍的軍機落地之時就是武統之日。那麼現在美國的軍機已經來了,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臺海的問題已經到了需要立馬解決的時候,那麼大陸著實應該進行軍事準備。應該以軍事手段為主,不斷瞄準臺島增加軍事壓力。與此同時,還需要在相關的海域,進行一些反介入的軍事演習,提前做好和強大的敵人過招的裝備。
  • 美國已經做出選擇,統一臺灣的唯一路徑已清晰
    統一臺灣的路徑不怪乎武統與和統兩種方式。自民進黨執政臺灣以後倒行逆施瘋狂反中去中於是武統的呼聲高漲起來。說實在的荒漠草贊成武統,但武統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願意看到的統一方式,除非臺灣方面出現了法理臺獨,或者外部勢力入侵臺灣大陸迫不得已武統臺灣。
  • 美國真正介入臺海的起點 可能在武統之後
    大陸不會放棄統一,但也不會無端出兵,武統與否的主動權實則在臺灣。事實上,當我們評估「美國面臨兩岸武統將怎麼做」的時候,除了分析美國的代價、回報等因素,同時值得思索的是美國究竟想要什麼?美國所真正想要的兩岸前景,究竟是怎樣?開宗明義,美國從來沒有對臺政策,其對臺政策取決於美國的對華政策。
  • 大陸武統臺灣的最大優勢在哪裡?
    一,「主動」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武統的主動權完全在大陸,臺灣只能被動防禦。這是大陸最大的也是最決定性的優勢。僅此一條,即可保證大陸完勝。別說二軍實力差距太大,即使二軍實力相當,只要大陸能保證武統的突然性,勝券就一定在大陸手裡。二戰德國進攻蘇聯,二軍實力難分伯仲,德國照樣把蘇聯打得潰不成軍。若不是蘇聯幅員遼闊,早就被德國滅了。
  • 西方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2021年1月19日至21日
    包括近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喊出「解放軍武統臺灣首戰即終戰」,引起網絡炸鍋,兩岸專家學者、政治評論員、資深媒體人也紛紛對「大陸是否會武統臺灣」、「大陸什麼時候武統臺灣」等話題進行分析討論。為什麼最近島內和國際上都在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表?
  • 獨家|「臺軍」退役上將發明新戰法 號稱可挫敗大陸武統進程
    近日,島內退役上將,前「臺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美國《外交官》雜誌(The Diplomat)發表題為「整體防衛構想說明:島內如何運用不對稱作戰」的文章,全面闡述所謂「整體防衛構想」,意圖通過全民戰爭嚇阻和擊敗大陸武統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