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茲總統遇刺身亡,海地苦難何時為止?

2021-12-26 以戰去戰1

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周遠

國際上的政治暗殺並不少見,但一國總統被突然暗殺,不管這個國家是什麼樣的國家,多麼大的國家,都會立刻震驚國際社會並往往成為長久難破的迷案。海地總統莫伊茲遭暗殺事件,即是如此。

莫伊茲總統死得很慘

莫伊茲在暗殺的槍聲中倒下了,死得很慘。據報導,當地時間7日凌晨1點左右,莫伊茲總統在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私宅內遭遇刺殺,至少身中12槍,彈孔分別在前額、胸膛、臀部和腹部,莫伊茲當場身亡,終年53歲。

據現場搜查人員說,莫伊茲當時身著藍色褲子和白色襯衣,滿身都沾滿了鮮血,死後嘴巴一直張開著,左眼被挖了出來。看來,槍手對莫伊茲充滿了仇恨,置他於死還不快。莫伊茲的夫人馬蒂娜也身中數槍,身負重傷,被醫療飛機緊急轉送到美國邁阿密的一家醫院救治。莫伊茲的女兒喬瑪莉·莫伊斯因反應較快,緊急躲在了她兄弟的房間而倖免於難。兩名家僕只是被襲擊者綁了起來,沒有被槍殺,看來槍手主要針對的是莫伊茲總統一家,且下手太狠了。

資料圖片:2020年2月7日,海地總統莫伊茲在首都太子港郊區的家中接受採訪。(新華社/美聯社)

海地警方聞訊立即趕到現場進行追捕搜查。海地總理約瑟夫當日凌晨向全國發表了電視講話,稱襲擊者是「講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外國人」,因為海地當地語言是克裡奧爾語和法語。襲擊者在企圖逃跑時與警方發生槍戰,並劫持了3名警員,最終警方當場擊斃4人,抓捕2人。海地警察總長萊昂·夏爾表示,警方將繼續全力追捕兇手,將他們或擊斃或抓捕。

真是外國僱傭軍幹的?

警方事後公布了現場的視頻監控畫面,顯示一批手持重火力武器的黑衣人在深夜來到莫伊茲總統的私宅前,用英語吼道:「DEA(美國緝毒局)行動,全部趴下!」但海地駐美國大使博奇·埃德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緝毒局人員「不可能」跟刺殺事件有關,他相信是「專業僱傭兵」製造了這起槍殺事件,槍手是故意偽裝成美國緝毒人員的,以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們當場講英語並不說明什麼問題。

國際社會對海地總統遇刺事件迅速做出了反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示了譴責,同時呼籲海地人民保持克制,不要以暴易暴。美國總統拜登也迅速表態,對莫伊茲遇刺表示震驚和強烈譴責,並表示「美國隨時準備提供援助,確保海地的安全」。

海地總理約瑟夫宣布全國實施為期兩周的「戒嚴」,期間當局可禁止任何集會,並可動用軍隊行使警察職責,行政部門也可根據維持國家穩定和社會治安需要行使更大的權力。約瑟夫強調,總統莫伊茲是「被懦夫刺殺」,他呼籲全國民眾「保持冷靜」,並試圖向海地人民和全世界保證,海地的警察和軍隊正在控制局勢,但當地和美國媒體報導稱,約瑟夫的話並沒有消除人們對海地隨時可能爆發混亂的擔憂。

莫伊茲刺殺案能破?

莫伊茲總統遇刺事件正在調查之中,但當地很多人對調查結果,包括槍殺事件的真正兇手、幕後指使者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不抱多大希望。一些媒體評論指出,海地在106年前的1915年也曾發生過時任總統薩姆被暗殺事件,但調查到現在也沒有徹底破案。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也過去近58年了,至今仍是迷霧一團,更遑論政局動蕩、社會混亂、黑幫橫行的海地。

雖然警方稱在刺殺現場抓獲了3人,但他們是否會說出真相甚至是否了解全部內情,也都不好說。約瑟夫認為,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襲擊」,各方對此各方並無異議,但問題是誰進行了精心策劃?

莫伊茲遇刺事件已經被海地各種濃重的政治、社會混亂、爭鬥和內外勢力相勾結的陰雲所團團籠罩,要扒開這些陰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紐約時報》的評論認為,莫伊茲被刺殺事件加劇了這個加勒比海國家的動蕩,也加深了人們對該國更大規模政治暴力的擔憂。

也許,更大的動亂風波還才剛剛開始。莫伊茲雖然離世了,但他不會帶走這個國家的動亂和苦難,而真正受苦受難的是這個國家和普通民眾,幾個世紀來他們都生活在外來侵略、奴役和內部的獨裁統治之下,各種利益攫取和爭權奪利已經把海地快折騰光了。

除了人禍,還有天災,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幾乎把這個國家全部毀了。多國的支援不僅沒有改變海地的命運,相反加劇了內部的貪腐和爭權奪利。

在莫伊茲總統遇刺身亡之前,因參眾兩院均未按照法律規定如期改選任滿議員,議會目前處於停擺狀態。這個國家的政治機器本來就不完整,刺殺總統事件將導致這個國家在政治上更加真空和失控。

海地自然環境很不錯

從地理位置和自然稟賦講,海地本來是有些得天獨厚的。海地位於加勒比海,曾是一個美麗的島國,如果這個國家太太平平的,是會有很好發展的。

海地人的原生種族為印第安土著民族—阿拉瓦克人。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此,將海地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西班牙島),1502年海地成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海地被割讓給法國。1791年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海地人發動獨立戰爭,海地成為拉丁美洲最早爭取獨立的國家。

資料圖片:聯合國駐海地維和部隊士兵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總統府外警戒。(新華社/法新社)

1804年起義軍攻佔太子港,海地宣布獨立,成立海地共和國,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海地現有人口1150多萬,95%為黑色人種。海地雖然宣稱獨立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系。

海地的三大苦難動亂特徵

長久以來,海地呈現出三大苦難和動亂的特徵:

一是海地十分貧窮落後。海地屬於拉美最不發達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外援。2004年,海地的GDP(按購買力計算)為120.5億美元,排名第145位;2020年的人均GDP也不過850多美元。海地外債高築,通貨膨脹嚴重,大約70%的海地人每天收入僅數美元,生活十分貧苦。

二是海地長期政局動蕩動亂,陷入獨裁和政變的惡性循環之中。據統計,從海地1804年獨立到1915年的100多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臺,但執政時間大多不長就被推翻了。1957年,杜瓦利埃依託軍隊贏得1957年的海地大選,並作為民間運動領袖當選為海地總統,其執政雖長,但所建立的完全是家族統治,在強權執政近30年後於1986年被推翻。

1990年,出身貧困地區的牧師阿里斯蒂德終於成為海地首位民選總統,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政變中被廢黜,直到1994年才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幹預下,重返總統職位。

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為海地總統。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2月,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海地,在他鄉流亡至2011年。阿里斯蒂德稱其是在包括美法政府在內的國際勢力策劃的「綁架」下被逼下臺的。

2011年,曾當過流行歌手的米歇爾·馬爾泰利成為海地總統,但他上臺後不久就被指控大規模腐敗,不僅對國際社會在海地2010年大地震後給予的大量援助資金管理不善,而且中飽私囊。

海地民眾在地震災難、經濟持續低迷、通脹狂飆、社會犯罪率和貪腐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被迫發起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強烈要求馬爾泰利辭職。但馬爾泰利在本國軍隊和外國勢力的庇護下,設法保住了權力。在其一個任期結束後,馬爾泰利企圖繼續當政,但2015年的選舉結果遭到了反對黨人的堅決抵制反對。在選舉幾經推遲後,他不得不選擇從政經驗不多的香蕉商人莫伊茲成為其繼任者。

莫伊茲執政維艱

然而,莫伊茲的上位之路從一開始就充斥著爭議和汙點。他的競選團隊被指控欺詐和腐敗,在選民投票14個月後,才於2017年2月7日正式就任海地總統,但反對派對他的指控一直不斷。

莫伊茲雖然沒有從政經驗,但他在支持勢力的扶持下很快就學會了獨裁專制和政治操弄、外交操弄的手段,這些年來莫伊茲利用大權在握,牢牢掌握著海地司法系統,駁回對他的各種貪腐指控,並千方百計打擊從未承認其選舉勝利的反對派。

結果,海地政局長期動蕩,爭鬥加劇,政府日益癱瘓,並在2020年初完全陷入停頓。當時,整個國家正面臨新冠疫情的威脅,但海地實際無人領導疫情應對。海地既很少進行病毒檢測,也至今幾乎沒有接種疫苗,疫情的全面失控和不斷泛濫給海地帶來了新的災難。

海地政權陷入癱瘓

各種反對勢力強烈要求海地按期舉行總統大選,但莫伊茲堅稱其任期不應從馬爾泰利下臺時算起,而應從其2017年2月的正式上任算起,也即明年2月才任期屆滿。但海地司法部門站到反對派一邊,發布法令宣布莫伊茲的總統的任期已經結束,要求馬上大選,各反對派也聯合起來向莫伊茲發難,要求他立即下臺。警方與街頭抗議示威者不斷發生衝突,海地行政部門、司法部門和國會逐漸陷入癱瘓,莫伊茲雖名為總統,實際早已失去民心,執政搖搖欲墜。

資料圖片:2017年2月7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當選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在就職儀式上宣誓就職。(新華社/法新社)

三是海地黑幫勢力猖獗。長期的政治動蕩和政治爭鬥以及莫伊茲執政後期的各種權力真空,給海地各種黑惡勢力的滋生和猖獗提供了溫床和機會。據報導,各種幫派勢力在過去一年裡佔領了海地首都的部分地區,進行恐怖襲擊,實行幫派管治,各種綁架、搶劫、鬥毆接連不斷。當地人訴苦說,海地部分地區已經完全失控,許多海地人甚至不敢出家門,一些國外援助機構也被迫減少活動,而這個國家的許多人都要依靠它們生存。一些知名政客被指與有組織犯罪團夥沆瀣一氣,在缺乏正常運作的政府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恐嚇、搶劫、暗殺、搶奪地盤以及政治社會報復活動。

在這種惡劣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莫伊茲遭槍殺也就毫不奇怪。有人懷疑是國外勢力所為,或者國外勢力僱兇殺人,甚至懷疑與美國有關,但更多的評論認為這樣的懷疑並不太符合邏輯,因為莫伊茲一直都被認為是親美派,其在很多方面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幫助。

另外,華盛頓目前自身亂得不可開交,已經顧不上又窮又小的海地了。無論是川普執政時期還是拜登上任以來,美國當局實際都對海地不感興趣,因為扶持任何一個政黨或個人上臺,都不大可能穩住海地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大局。拜登早已把話說得很明白,不管海地高出海平面多少米或陷入海中多少米,都對美國無關緊要。

美國為何遭懷疑?

但美國為何會引起一些輿論的懷疑?因為美國一直都在插手海地內政。在1915年海地總統薩姆被暗殺後,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曾下令美國海軍陸戰隊佔領海地,「以保護美國的商業利益」,此後美國對海地的佔領持續了近20年,直至1934年。

之後,美國又多次幹涉海地,甚至多次入侵海地,策動或支持海地的政變等。這些年來美國在海地究竟幹什麼,雖然不很暴露,但暗中的活動一直都被認為不斷。海地當局一直都與臺灣當局勾勾搭搭,進行各種交易,是臺灣的所謂65年「友邦」。這中間顯然不能排除美國的因素在作怪。但近年來美國究竟支持誰,因為海地局勢極其混亂、政權不穩,並不十分明朗。

海地動亂不會平息

此次莫伊茲遇刺後,美國當局已經表態,華盛頓也必定會以某種方式進行幹預和幹涉,以防止海地出現更大的動亂,對美國在海地乃至加勒比海地區的利益不利。但美國未必直接動手,較大的可能是利用美洲組織等間接地進行有利於自身的插手幹預。但如果美國認為局勢出現對美嚴重不利的失控,美國再次派兵入侵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可以預料,海地的局勢不會因為莫伊茲的遇刺而平息,相反各派勢力的爭鬥會進一步加劇和公開攤牌。亂世之下的海地,「也許會有強人冒起,也許會有過渡政府誕生,但朝哪個方向演變難以預測」。總理約瑟夫是穩不住海地政局的,充其量是個過渡人物。但也能不排除他在某些強大勢力的支持鼓動下,打出悲情牌,順勢而上。

相關焦點

  • 海地總統遇刺細節披露…
    當地時間7日凌晨,海地總統莫伊茲在其私人住宅遇刺身亡。
  • 俄媒:海地總統被暗殺,暴露了美國附庸國的真實狀況
    海地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被暗殺。這在西方引起強烈抗議。但為什麼海地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很簡單:海地是一個政治癱瘓的國家,1100萬海地人民已經受夠了。莫伊茲是美國支持的一個無能的傀儡,他操縱選舉,引起公憤,他的國家飽受極端貧困、不平等和秩序混亂之苦。這種局面在歷史上因為美國的幹涉而加劇。如果你聽說過海地,那八成不是什麼好消息。
  • 17名美國和加拿大人在海地遭黑幫綁架,美加回應了
    綜合報導,在今年7月該國總統莫伊茲被暗殺身亡和8
  • 海地「黑幫」為啥這麼猖狂?| 京釀館
    10月19日,海地司法部長奎特爾表示,他們已證實人質被關押在「某個地方」,綁匪索要總計高達1700萬美元的贖金,而此前海地綁票勒贖最高也僅100萬美元而已。 ▲7月7日,海地總統遇刺細節曝光:身中12槍,襲擊者拿走公文包。
  • 海地獅子大開口要挾臺灣?很快我們將再次熟悉世界地圖
    對於這一次海地總統對臺灣省的到訪,之前坊間傳聞已經在說,看、估計我們很快又要熟悉下世界地圖了。果不其然,海地總統這次來到臺灣省後,根據媒體的種種報導,這種可能性越來越明顯了。此前一天,臺當局與來訪的海地總統公布了一份「聯合聲明」,聲明中稱,60天內臺灣與海地共同為海地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吸引投資等領域規劃架構和新合作條件,簡而言之就是說明白能給海地多少好處,而且須限期完成。
  • 英語聽力: Haiti 'Coup Foiled' 海地「政變挫敗」
    新華社墨西哥城2月7日電: 海地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7日宣布, 20餘人因試圖謀害他本人和推翻現政府被警方逮捕,其中包括一名獲得反對派支持的最高法院法官。海地總理約瑟夫·茹特當天早些時候也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20餘人因涉嫌一起未遂政變被警方逮捕。綜合媒體報導,海地首都太子港當天發生抗議示威活動,示威者要求莫伊茲下臺。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警方向示威者發射了催淚瓦斯。加勒比海島國海地人口超過1000萬,近年黨派爭鬥不斷,社會治安較差,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 美國前總統林肯和甘迺迪遇刺的驚人相似處
    林肯和甘迺迪的巧合如下:亞伯拉罕·林肯在1846年當選美國國會議員進入國會約翰·甘乃迪在1946年當選美國國會議員進入國會亞伯拉罕·林肯在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
  • 埃及閱兵總統遇刺身亡,中國軍事工程師傷重不治
    1981年10月6日我在開羅參加閱兵典禮時,發生了震撼世界的薩達特遇刺事件,我在現場目睹了薩達特總統遇刺。——趙國忠1973年10月6日,埃及總統薩達特作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親自決定並指導一場舉世聞名的「十月戰爭」。埃及武裝部隊一鼓作氣,搶渡蘇伊士運河,突破了以色列在西奈半島修建的「巴列夫防線」,收復了大片領土,取得了「十月戰爭」的重大勝利。
  • 湖南疫情來源查明;巴西總統炮轟法院調查;俄烏爭執再起;紐約州長「黑料」惹眾怒
    文在寅批韓空軍性侵案:謊報漏報,讓國民震驚韓國青瓦臺發言人樸炅美4日稱,韓國總統文在寅當日上午聽取國防工作報告,批評韓空軍在性侵案中謊報漏報、隱瞞真相、善後不當,讓國民震驚。17.日本一核電機組剛恢復運營就發生海水洩漏
  • 一年兩名高層遇刺身亡,伊朗打算先忍...
    微信的規則進行了調整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點「在看」,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和贊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才能繼續跟大家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啦~當地時間27日,伊朗國防部核計劃負責人Mohsen Fakhrizadeh當街遭人暗殺身亡
  • 重磅解密:甘迺迪遇刺真相
    自從甘迺迪遇刺後,圍繞甘迺迪遇刺的真相就一直是世界熱議話題,相關傳言不斷,爭議更多,真實情況到底怎樣,撲朔迷離,充滿懸念。
  • 甘迺迪遇刺時,他的保鏢在哪裡,現在他的結局又如何
    我們都知道,美國總統甘迺迪就是被遇刺身亡的,在1963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和夫人一起出行,坐的還是敞篷車,這對總統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一種交通工具,畢竟大多數的總統都乘坐具有防彈功能的車輛,就在這次出行中,甘迺迪被槍手打中兩槍,當即就搶救無效身亡。在他遇到危險的那天,那輛車上一共坐這六個人,除了甘迺迪夫婦,還有一對州長夫婦和兩位特工。
  • 如果美國總統在任期內突然去世,應該由誰來接任新總統?
    雖然美國對於總統的安保極為看重,但由於美國不禁槍等開放性武器措施,使得在美國刺殺總統有著一定的可能性。歷史上美國一共有9位總統被暗殺、其中5位總統任期被刺倖免於難,4位總統不幸遇難。其中就有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
  • 甘迺迪遇刺檔案公開,震驚世界的懸疑大案,徹底真相大白了嗎?
    就在當天下午,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曾在蘇聯居住過兩年的李·哈維·奧斯瓦爾德被捕。在甘迺迪遇刺後,美國比較正式的官方調查有六七次,分別由達拉斯警方、聯邦調查局(FBI)、總統任命的特別委員會、中央情報局(CIA)和國會委員會等負責。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沃倫委員會和眾議院特別委員會的調查。甘迺迪遇刺後,繼任者詹森總統當月就下令,由美國首席大法官沃倫領銜一個委員會進行調查。
  • 【晚安故事】《林肯總統的夢》
    英國《泰晤士報》專家委員會對43位美國總統分別以不同的標準進行了排名,日前,「最偉大總統」排名出爐,林肯和華盛頓分列第一和第二
  • 伊朗矢口否認又有軍官遇刺,聲稱是利用輿論杜撰假消息
    據悉,一周前伊朗和科學家法赫裡扎德在首都德黑蘭附近被伏擊身亡
  • 美國歷屆總統一覽表
    註:美國共和黨在內戰開始後北方聯邦共和黨改稱為共和黨 國家聯邦黨;亞伯拉罕·林肯也是美國總統史上第一位遇刺身亡的總統。註:威廉·麥金萊在布法羅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享年58歲;麥金萊也是美國立國後被刺身亡的第三位總統。
  • 美國歷屆總統一覽表,看看川普是否是一個偉大的美國總統
    註:美國共和黨在內戰開始後北方聯邦共和黨改稱為共和黨 國家聯邦黨;亞伯拉罕·林肯也是美國總統史上第一位遇刺身亡的總統。註:威廉·麥金萊在布法羅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享年58歲;麥金萊也是美國立國後被刺身亡的第三位總統。
  • 盤點美國總統之最,拜登成為歷史上年齡最大的在任總統
    美國總統的身份各式各樣,有學者、律師、商人,有軍人、平民、演員,也有非洲裔黑人等。首任總統華盛頓,被稱為國父,在位時間最短的總統是威廉·哈裡遜,在位1個月就逝世了; 年齡最大的總統是川普(若這次拜登當選,將被取締),年齡最小的總統是羅斯福,42歲,且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統,任職32年;身高最高的總統是林肯,1.93米;而最矮的總統是麥迪遜,身高只有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