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周遠
國際上的政治暗殺並不少見,但一國總統被突然暗殺,不管這個國家是什麼樣的國家,多麼大的國家,都會立刻震驚國際社會並往往成為長久難破的迷案。海地總統莫伊茲遭暗殺事件,即是如此。
莫伊茲總統死得很慘
莫伊茲在暗殺的槍聲中倒下了,死得很慘。據報導,當地時間7日凌晨1點左右,莫伊茲總統在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私宅內遭遇刺殺,至少身中12槍,彈孔分別在前額、胸膛、臀部和腹部,莫伊茲當場身亡,終年53歲。
據現場搜查人員說,莫伊茲當時身著藍色褲子和白色襯衣,滿身都沾滿了鮮血,死後嘴巴一直張開著,左眼被挖了出來。看來,槍手對莫伊茲充滿了仇恨,置他於死還不快。莫伊茲的夫人馬蒂娜也身中數槍,身負重傷,被醫療飛機緊急轉送到美國邁阿密的一家醫院救治。莫伊茲的女兒喬瑪莉·莫伊斯因反應較快,緊急躲在了她兄弟的房間而倖免於難。兩名家僕只是被襲擊者綁了起來,沒有被槍殺,看來槍手主要針對的是莫伊茲總統一家,且下手太狠了。
資料圖片:2020年2月7日,海地總統莫伊茲在首都太子港郊區的家中接受採訪。(新華社/美聯社)
海地警方聞訊立即趕到現場進行追捕搜查。海地總理約瑟夫當日凌晨向全國發表了電視講話,稱襲擊者是「講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外國人」,因為海地當地語言是克裡奧爾語和法語。襲擊者在企圖逃跑時與警方發生槍戰,並劫持了3名警員,最終警方當場擊斃4人,抓捕2人。海地警察總長萊昂·夏爾表示,警方將繼續全力追捕兇手,將他們或擊斃或抓捕。
真是外國僱傭軍幹的?
警方事後公布了現場的視頻監控畫面,顯示一批手持重火力武器的黑衣人在深夜來到莫伊茲總統的私宅前,用英語吼道:「DEA(美國緝毒局)行動,全部趴下!」但海地駐美國大使博奇·埃德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緝毒局人員「不可能」跟刺殺事件有關,他相信是「專業僱傭兵」製造了這起槍殺事件,槍手是故意偽裝成美國緝毒人員的,以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們當場講英語並不說明什麼問題。
國際社會對海地總統遇刺事件迅速做出了反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示了譴責,同時呼籲海地人民保持克制,不要以暴易暴。美國總統拜登也迅速表態,對莫伊茲遇刺表示震驚和強烈譴責,並表示「美國隨時準備提供援助,確保海地的安全」。
海地總理約瑟夫宣布全國實施為期兩周的「戒嚴」,期間當局可禁止任何集會,並可動用軍隊行使警察職責,行政部門也可根據維持國家穩定和社會治安需要行使更大的權力。約瑟夫強調,總統莫伊茲是「被懦夫刺殺」,他呼籲全國民眾「保持冷靜」,並試圖向海地人民和全世界保證,海地的警察和軍隊正在控制局勢,但當地和美國媒體報導稱,約瑟夫的話並沒有消除人們對海地隨時可能爆發混亂的擔憂。
莫伊茲刺殺案能破?
莫伊茲總統遇刺事件正在調查之中,但當地很多人對調查結果,包括槍殺事件的真正兇手、幕後指使者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不抱多大希望。一些媒體評論指出,海地在106年前的1915年也曾發生過時任總統薩姆被暗殺事件,但調查到現在也沒有徹底破案。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也過去近58年了,至今仍是迷霧一團,更遑論政局動蕩、社會混亂、黑幫橫行的海地。
雖然警方稱在刺殺現場抓獲了3人,但他們是否會說出真相甚至是否了解全部內情,也都不好說。約瑟夫認為,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襲擊」,各方對此各方並無異議,但問題是誰進行了精心策劃?
莫伊茲遇刺事件已經被海地各種濃重的政治、社會混亂、爭鬥和內外勢力相勾結的陰雲所團團籠罩,要扒開這些陰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紐約時報》的評論認為,莫伊茲被刺殺事件加劇了這個加勒比海國家的動蕩,也加深了人們對該國更大規模政治暴力的擔憂。
也許,更大的動亂風波還才剛剛開始。莫伊茲雖然離世了,但他不會帶走這個國家的動亂和苦難,而真正受苦受難的是這個國家和普通民眾,幾個世紀來他們都生活在外來侵略、奴役和內部的獨裁統治之下,各種利益攫取和爭權奪利已經把海地快折騰光了。
除了人禍,還有天災,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幾乎把這個國家全部毀了。多國的支援不僅沒有改變海地的命運,相反加劇了內部的貪腐和爭權奪利。
在莫伊茲總統遇刺身亡之前,因參眾兩院均未按照法律規定如期改選任滿議員,議會目前處於停擺狀態。這個國家的政治機器本來就不完整,刺殺總統事件將導致這個國家在政治上更加真空和失控。
海地自然環境很不錯
從地理位置和自然稟賦講,海地本來是有些得天獨厚的。海地位於加勒比海,曾是一個美麗的島國,如果這個國家太太平平的,是會有很好發展的。
海地人的原生種族為印第安土著民族—阿拉瓦克人。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此,將海地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西班牙島),1502年海地成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海地被割讓給法國。1791年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海地人發動獨立戰爭,海地成為拉丁美洲最早爭取獨立的國家。
資料圖片:聯合國駐海地維和部隊士兵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總統府外警戒。(新華社/法新社)
1804年起義軍攻佔太子港,海地宣布獨立,成立海地共和國,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海地現有人口1150多萬,95%為黑色人種。海地雖然宣稱獨立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系。
海地的三大苦難動亂特徵
長久以來,海地呈現出三大苦難和動亂的特徵:
一是海地十分貧窮落後。海地屬於拉美最不發達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外援。2004年,海地的GDP(按購買力計算)為120.5億美元,排名第145位;2020年的人均GDP也不過850多美元。海地外債高築,通貨膨脹嚴重,大約70%的海地人每天收入僅數美元,生活十分貧苦。
二是海地長期政局動蕩動亂,陷入獨裁和政變的惡性循環之中。據統計,從海地1804年獨立到1915年的100多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臺,但執政時間大多不長就被推翻了。1957年,杜瓦利埃依託軍隊贏得1957年的海地大選,並作為民間運動領袖當選為海地總統,其執政雖長,但所建立的完全是家族統治,在強權執政近30年後於1986年被推翻。
1990年,出身貧困地區的牧師阿里斯蒂德終於成為海地首位民選總統,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政變中被廢黜,直到1994年才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幹預下,重返總統職位。
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為海地總統。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2月,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海地,在他鄉流亡至2011年。阿里斯蒂德稱其是在包括美法政府在內的國際勢力策劃的「綁架」下被逼下臺的。
2011年,曾當過流行歌手的米歇爾·馬爾泰利成為海地總統,但他上臺後不久就被指控大規模腐敗,不僅對國際社會在海地2010年大地震後給予的大量援助資金管理不善,而且中飽私囊。
海地民眾在地震災難、經濟持續低迷、通脹狂飆、社會犯罪率和貪腐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被迫發起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強烈要求馬爾泰利辭職。但馬爾泰利在本國軍隊和外國勢力的庇護下,設法保住了權力。在其一個任期結束後,馬爾泰利企圖繼續當政,但2015年的選舉結果遭到了反對黨人的堅決抵制反對。在選舉幾經推遲後,他不得不選擇從政經驗不多的香蕉商人莫伊茲成為其繼任者。
莫伊茲執政維艱
然而,莫伊茲的上位之路從一開始就充斥著爭議和汙點。他的競選團隊被指控欺詐和腐敗,在選民投票14個月後,才於2017年2月7日正式就任海地總統,但反對派對他的指控一直不斷。
莫伊茲雖然沒有從政經驗,但他在支持勢力的扶持下很快就學會了獨裁專制和政治操弄、外交操弄的手段,這些年來莫伊茲利用大權在握,牢牢掌握著海地司法系統,駁回對他的各種貪腐指控,並千方百計打擊從未承認其選舉勝利的反對派。
結果,海地政局長期動蕩,爭鬥加劇,政府日益癱瘓,並在2020年初完全陷入停頓。當時,整個國家正面臨新冠疫情的威脅,但海地實際無人領導疫情應對。海地既很少進行病毒檢測,也至今幾乎沒有接種疫苗,疫情的全面失控和不斷泛濫給海地帶來了新的災難。
海地政權陷入癱瘓
各種反對勢力強烈要求海地按期舉行總統大選,但莫伊茲堅稱其任期不應從馬爾泰利下臺時算起,而應從其2017年2月的正式上任算起,也即明年2月才任期屆滿。但海地司法部門站到反對派一邊,發布法令宣布莫伊茲的總統的任期已經結束,要求馬上大選,各反對派也聯合起來向莫伊茲發難,要求他立即下臺。警方與街頭抗議示威者不斷發生衝突,海地行政部門、司法部門和國會逐漸陷入癱瘓,莫伊茲雖名為總統,實際早已失去民心,執政搖搖欲墜。
資料圖片:2017年2月7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當選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在就職儀式上宣誓就職。(新華社/法新社)
三是海地黑幫勢力猖獗。長期的政治動蕩和政治爭鬥以及莫伊茲執政後期的各種權力真空,給海地各種黑惡勢力的滋生和猖獗提供了溫床和機會。據報導,各種幫派勢力在過去一年裡佔領了海地首都的部分地區,進行恐怖襲擊,實行幫派管治,各種綁架、搶劫、鬥毆接連不斷。當地人訴苦說,海地部分地區已經完全失控,許多海地人甚至不敢出家門,一些國外援助機構也被迫減少活動,而這個國家的許多人都要依靠它們生存。一些知名政客被指與有組織犯罪團夥沆瀣一氣,在缺乏正常運作的政府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恐嚇、搶劫、暗殺、搶奪地盤以及政治社會報復活動。
在這種惡劣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莫伊茲遭槍殺也就毫不奇怪。有人懷疑是國外勢力所為,或者國外勢力僱兇殺人,甚至懷疑與美國有關,但更多的評論認為這樣的懷疑並不太符合邏輯,因為莫伊茲一直都被認為是親美派,其在很多方面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幫助。
另外,華盛頓目前自身亂得不可開交,已經顧不上又窮又小的海地了。無論是川普執政時期還是拜登上任以來,美國當局實際都對海地不感興趣,因為扶持任何一個政黨或個人上臺,都不大可能穩住海地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大局。拜登早已把話說得很明白,不管海地高出海平面多少米或陷入海中多少米,都對美國無關緊要。
美國為何遭懷疑?
但美國為何會引起一些輿論的懷疑?因為美國一直都在插手海地內政。在1915年海地總統薩姆被暗殺後,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曾下令美國海軍陸戰隊佔領海地,「以保護美國的商業利益」,此後美國對海地的佔領持續了近20年,直至1934年。
之後,美國又多次幹涉海地,甚至多次入侵海地,策動或支持海地的政變等。這些年來美國在海地究竟幹什麼,雖然不很暴露,但暗中的活動一直都被認為不斷。海地當局一直都與臺灣當局勾勾搭搭,進行各種交易,是臺灣的所謂65年「友邦」。這中間顯然不能排除美國的因素在作怪。但近年來美國究竟支持誰,因為海地局勢極其混亂、政權不穩,並不十分明朗。
海地動亂不會平息
此次莫伊茲遇刺後,美國當局已經表態,華盛頓也必定會以某種方式進行幹預和幹涉,以防止海地出現更大的動亂,對美國在海地乃至加勒比海地區的利益不利。但美國未必直接動手,較大的可能是利用美洲組織等間接地進行有利於自身的插手幹預。但如果美國認為局勢出現對美嚴重不利的失控,美國再次派兵入侵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可以預料,海地的局勢不會因為莫伊茲的遇刺而平息,相反各派勢力的爭鬥會進一步加劇和公開攤牌。亂世之下的海地,「也許會有強人冒起,也許會有過渡政府誕生,但朝哪個方向演變難以預測」。總理約瑟夫是穩不住海地政局的,充其量是個過渡人物。但也能不排除他在某些強大勢力的支持鼓動下,打出悲情牌,順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