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21火箭炮

2022-01-05 兵器知識雜誌

  蘇制BM-21型40管122毫米火箭炮是在「冰雹」Ⅱ式火箭炮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箭炮。它是師炮兵的壓制武器,於1964年開始在蘇軍中服役,以後差不多所有的東歐國家軍隊都已裝備。目前,在安哥拉、古巴、敘利亞、埃及、越南和利比亞等國家的軍隊中也配備這種武器。每個機械化師裝備有一個營,每個營有三個連,每個連配備有六門這種火箭炮。

  蘇聯將此炮的發射架裝在烏拉爾-375D型6×6卡車上。汽車發動機的功率為175馬力,額定轉數為3000轉/分,汽車的最高速度為75公裡/小時,通常在良好道路條件下,炮車速度為60公裡/小時,普通道路為 40公裡/小時。定向器的方位角為240度,高低角為0~50度。照片所示是行進中的外貌。每門火箭炮配有6名戰士。重新裝填40發彈僅需10分鐘。由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的時間為1.5~2分鐘。

  BM-21型火箭彈性能諸元:
  彈徑:122毫米
  彈重:66公斤
  彈長:2870毫米
  戰鬥部重:18公斤
  最大速度:690米/秒
  最大射程:20公裡
  發射速度:045~0.5秒/發
  威力:1100平方米
  該彈為微旋旋轉彈,故射擊精度較好,方向散布1/122,距離散布 1/217。還備有兩種阻力環,用來降低火箭彈的射程,即在小於20千米時使用(射程小於12千米時,用大阻力環)。
  火箭彈主要由戰鬥部、火箭發動機、彈尾和引信等組成。
  戰鬥部可以裝填炸藥,也可以裝填煙霧劑、化學和細菌毒劑。普通戰鬥部由帶有預製破片彈體、混合炸藥、隔熱蓋等組成,其戰鬥部直徑為122毫米(「冰雹」Ⅱ式彈徑也是122毫米)。

  火箭發動機是近代野戰炮兵用的火箭彈的典型結構。因此,它與一般固體火箭發動機相似,僅參量有所不同。它主要由前、後兩級燃燒室,七個噴管,兩根單孔管狀藥及電點火裝置等組成。
  前、後燃燒室分別各裝一根單孔管狀藥,兩端包覆恆面燃燒。點火裝置位於前、後裝藥之間,中間點火,前、後燃燒室同時工作。且採用多噴管式(七個噴管)的結構。
  彈尾由本體和裝在其外表的4片弧形尾翼等組成。在射擊前及勤務處理中,4片尾翼片呈合攏狀態。發射時,當彈飛出發射管後,翼片靠彈簧的彈力使其張開,使火箭彈得到穩定飛行。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bqzs@cos.org.cn

歡迎訂閱2021年《兵器知識》雜誌

相關焦點

  • 烏克蘭試射「颱風1」火箭彈 解決現役BM-21火箭炮「斷糧」難題
    「颱風1」火箭彈旨在取代BM-21「冰雹」火箭炮的各種彈藥,與大多數BM-21火箭彈相同,「颱風1」最大射程為40千米,配備18.4千克的高爆破片戰鬥部。在此之前,烏克蘭並沒有生產BM-21火箭彈的能力,現役陸軍中的火箭炮都是使用蘇聯時代的存貨。隨著戰鬥和訓練的消耗,BM-21火箭炮已經面臨「斷糧」難題。
  • 【裝備】前蘇聯BM-21冰雹式火箭炮,在敵方陣地上「下冰雹」.
    說起火箭炮,最早揚名於世的無疑是上圖中二戰時期蘇聯的喀秋莎了。火箭炮因喀秋莎一舉成名後,德國人還是很敬畏的。
  • 【圖集】細看:BM-21「冰雹」火箭炮 中蘇珍寶島邊境衝突首次參戰
    近期,他們對一輛BM-21「冰雹」火箭炮進行了完善和保養,讓它以更完美的狀態展示在觀眾面前。BM-21的蘇聯國防部火箭炮兵裝備總局(GRAU)編號9K51,1963年3月28日開始列裝蘇軍。蘇聯共生產了約8500輛BM-21系列火箭炮,根據底盤不同,型號有所區別。
  • 烈焰流星,從BM-24到「龍捲風」火箭炮,淺談冷戰蘇聯多管火箭炮發展史
    最終,BM-25「風箏」多管火箭炮在生產了小批量之後正式停產。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多管火箭炮 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是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大的多管火箭炮,總產量超過11000輛。
  • 【裝備】暴風雨式的打擊:俄羅斯9K58(BM-30)龍捲風式火箭炮系統
    著名的BM-21型122毫米火箭炮,出口到多個國家,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炮兵的重要的壓制武器。兼顧精確性與火力密度俄羅斯發展出全球綜合性能最強的火箭炮系統-恐懼的龍捲風長期以來,由於媒體和現實的原因,人們只熟悉美國的MLRS火箭炮,而對於蘇聯和俄羅斯火箭炮僅僅停留在對「史達林管風琴」的片面認識上。事實上,現在俄羅斯擁有世界上綜合水平最強的火箭炮——BM-30龍捲風。
  • 女神的怒火:喀秋莎火箭炮
    ▲咆哮著傾斜『火雨』的喀秋莎火箭炮群。「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組建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惟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這是一支英勇善戰、作風頑強、英雄輩出的部隊。21師吳榮正師長炮兵21師裝備的火炮是蘇聯造M-13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炮兵連為4門制,每營12門,每團24門,全師120門。
  • 喀秋莎火箭炮
    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於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
  • 中國新型7管火箭炮,一個班背三具,比107火箭炮還猛!
    —— FHJ-02型62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裝置。從達到425毫米口徑的多管遠火,到通用性非常好的122毫米中程火箭炮,再到白象電池都能夠擊發的輕型107毫米火箭炮,幾乎款款都是經典,款款都在熱賣!▲最大口徑425毫米的WS-2D型遠程火箭炮火箭彈和火箭彈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就尺寸而言,過去我軍最小的多管火箭炮應該是著名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
  • 開啟火箭炮時代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現代陸軍的重要力量
    相信現在只要提起火箭炮這種武器,我國在世界上一定是有一席之地的。比如我國現役的"衛士-2D"型火箭炮,PHL03型火箭炮威力都非常的強大,同樣我國還有一款傳奇火箭炮之107火箭炮,該炮的奇特造型以及獨特的發射方式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沒有炮管也可以發射,一節電池就能點著,沒有電池也能點著的發射方式至今還讓人忍俊不禁。
  • 炮兵之王——喀秋莎火箭炮
    1938年10月,蘇聯正式啟動了火箭炮的車載試驗。1939年3月,蘇聯真正意義上的火箭炮終於研製成功,型號為BM-13。BM-13以卡車為底盤,時速為每小時90千米。其有8條發射軌,即可單發發射,也可齊射,一次齊射,可在7到10秒內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6月28日,蘇聯第一個火箭炮連正式成立。
  • 蘇聯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的前世今生
    後來,德國士兵才知道,那正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傑作」。「喀秋莎」是一種多軌道的火箭炮,既可以單射,又可以連射,甚至還能多軌道一齊發射。可以想像,當火箭炮一齊發射、同時在敵人陣地上爆炸的時候,威力會多麼大。不過,「喀秋莎」的優點可不只有威力大。它裝填完一次齊射彈藥只要5至10分鐘,而齊射一次更是只需要7至10秒,這大大節省了裝彈和發射的時間,完全不給敵人留下喘息的機會。
  • 乾貨 | 一步步拆解 Elasticsearch BM25 模型評分細節
    It’s a lesson that Cersei Lannister still has yet to learn." }{ "index" : { "_index" : "got", "_id" : "21" } }{ "quote" : "Every man should lose a battle in his youth, so he does not lose a war
  • 又是買家秀:阿爾及利亞收到中國SR-5火箭炮
    阿爾及利亞新聞網站MenaDefense11月20日刊發照片顯示,該國接收了一批中國SR-5型多管火箭炮。阿爾及利亞是SR-5火箭炮的第三家客戶,此前委內瑞拉和巴林已經購買該型火箭炮。此次阿爾及利亞購買SR-5火箭炮達到70門中國SR-5火箭炮是一種新型模塊化多管火箭跑系統,在當代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家正在尋找替換手中老舊BM-21火箭炮的新型裝備;但目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同類火箭炮並不多
  • 這東西是火箭炮還是飛彈,以色列為啥和咱們看法相反?
    「好面兒」的國家歡心,但以色列的火箭炮發展史還是頗為有趣值得說幾句的。土庫曼斯坦購買的LAR-160火箭炮,可見EXTRA火箭彈為了適應這種BM-21的發射車,做的非常短正如二戰中制約火箭炮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美制大卡車援助數量,對於以色列來說,限制其裝備這種生產簡單的火箭炮武器的主要因素也是底盤——畢竟這種火箭炮非常沉重,用普通車輛根本扛不動。解決辦法呢,也很以色列,就是把它裝在退役的老坦克上。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全球管數最多的火箭炮系統,兩分鐘打出240發炮彈
    這部發射車的火力相當於6部BM-21火箭炮的火力。操作6部BM-21火箭炮需要30個人,而操作一部約巴龍發射車,只需要3個人就行。約巴龍火箭炮的炮彈採用高爆彈頭,可以選擇近炸引信或觸發引信。該車搭載的火箭炮最大射程為37千米,有效射程為16千米。
  • 捷克與印尼籤署大單,兩國將合作生產RM-70火箭炮
    ,這款火箭炮的生產將於今年開始。根據協議捷克要向印尼轉讓必要的技術,然後今年在港口城市巴淡( Batam )組織生產基於4x4、6x6和8x8底盤的火箭炮。該協議並沒有透露具體價格,但據稱總額達到數千萬美元。
  • 【視頻】心臟要爆炸:中國超級「火箭炮」狂暴粗野箭如雨下
    在剛剛結束的一次軍事演習中一款40管的新型國產模塊化火箭炮給出答案——它不僅能夠實現不同口徑的火箭彈集於一身,而且能像飛彈一樣準確打擊目標,堪稱火箭炮中的「變形金剛」。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使用的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給聯合國軍造成了較大傷亡。而「喀秋莎」火箭炮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算得上劃時代的大殺器嗎?
    通過這次具有革命意義的實驗,蘇聯終於在1939年4月製造出16管132mm、彈架能進行180度旋轉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BM-13-16型火箭炮。1939年9月,歐戰爆發。在一次戰役中,弗廖羅夫大尉指揮的喀秋莎火箭炮營被敵軍包圍,他毅然引爆炸藥,和心愛的喀秋莎一起為國捐軀。
  • 我們的107火箭炮到底有多厲害?不看還真不信!
    此時一個陸軍軍擁有1個130火箭炮營(18門)、1個107火箭炮營(18門)。每個陸軍師擁有1個107火箭炮連(6門)。【陸軍63軍】1971年11月23日改編為130火箭炮營,原107火箭炮營分編為軍炮兵團5營和師炮兵團107火箭炮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