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與榮譽公號 特稿)
按:本文經《號角文集》授權刊出。《號角文集》是目前國內專業制服徽章讀物,以羅馬數字編號陸續出版。
【最著名的一張反映抗戰國軍將士精神面貌的照片,出自著名的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之手,登上了美國《生活》雜誌的封面,讓美國及世界了解了中國抗戰的決心,贏得了廣泛支持。】
從民初亂象到黃埔建軍
甲午戰爭戰敗後,清廷下旨令袁世凱編練一支新軍,這支部隊除了選兵、練兵的方式皆與之前有較大差異外,在著裝上也拋棄傳統的滿式號衣,改穿西式軍服,因此中國第一支近現代化軍隊新建陸軍的組建亦是中國軍服向國際化發展的起點。
【操練中的清末新軍,請注意他們的新式軍服。】
新建陸軍的制服雖趨向於西化,但不少軍官頭上的帽子依然保留著滿式「頂戴花翎」式樣,腦後仍然拖著條長長的象徵清王朝的辮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一時期的軍服十分雜亂。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於當年5月7日諭陸軍總長儘快實行軍服統一,然而在愈發混亂時局下,這道政令並未貫徹實行。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裂,軍閥連年混戰,在這大割據的時代,中國的各地部隊不僅裝備混亂,制服也是五花八門,日式、德式、蘇式、英式應有盡有。到了十多年後的抗戰時期,中國雖然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但各地的軍閥政治卻還有相當的生命力,這種地方勢力割據的現象便是戰時制服混亂的原因之一。
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黃埔軍校後,為與軍閥部隊區分,黃埔軍校以中山服為樣板設計了一套頗具特色的制服,在制服與時局同樣混亂的民國年間,黃埔建軍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中國軍服趨向於統一的起點。
【在1924年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老照片上還能看出當時制服的混亂程度:照片中的蔣中正(左二)身著黃埔新式軍服,而臺下幾位軍人卻還穿著北洋時期的豎掛軍銜的日式制服,只是他們的帽徽不是北洋軍的五色徽,而是青天白日徽。】
國民革命軍的第一套軍服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是屬於國民革命軍的第一套標準制服,但它卻確定了此後十餘年國民革命軍制服的基本版型;其次,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產物,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其三,它在款式風格上別具一格。
【身著黃埔軍校軍服的周恩來。】
黃埔軍校的學員無論官兵,一律著灰藍色中山服式的軍裝,戴大簷帽。雖有軍職,但服飾上無標識,軍隊著裝統一。據現存實物來看,黃埔建軍時期的軍服顏色多為灰藍色,但也有少數為米黃色。這套軍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個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掛著4個口袋一樣。在建校初期,無論官兵,在軍服上都看不出軍銜標識,直到東徵開始後部隊中才小範圍使用了一種軍銜臂章,但這些軍銜並沒有經過國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1926年5月,蔣介石與陳潔如合影於黃埔軍校,此時他身著黃埔時期的制服。】
抗戰前中國軍隊的制服演變
192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頒布了《陸軍軍常服暨禮服暫行條例》,首次對陸軍服裝進行了統一規定。中原大戰後,南京國民政府又於1931年4月頒布《陸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新式軍服開始在中央軍中實行,並向地方軍推廣。由於中國與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曾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後來有不少人將這套軍服稱為「德式軍服」,但這一叫法有待商榷,因為只要以同時期的德軍制服作比較就會發現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較大差異。實際上從1924年黃埔建軍到1949年的這二十餘年內,中國軍服都是以中山服為基礎版式,再加以每個時代的特有元素設計而成。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新軍服樣式基本上沿用了北伐時期中山服的樣式,但也受日本軍服與德國軍服的影響,此時期制服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軍帽。由於北伐時期所戴的大簷帽製作不易,且不符合野外實戰需求,因而出現了一種圓筒型布制小帽。這種布制小帽來自於德國軍事顧問的設計,其基本形式採用了北歐「滑雪帽」的版型,細心的人會發現,它與二戰時期德國士兵所配用的帽子非常相似。不過這種作戰帽最初用於中國時帽形並不規範,有的帽子上的扣子為1顆,有的則為2顆,直到1936年初頒布《陸軍制服條例》後才對各種不同的作戰小帽做了規定,一律統一為2顆扣子加帽徽的形制。
【俞濟時(左)、張治中(中)與1932年的上海警備司令戴戟的合影,可以看到俞濟時和戴戟頭戴大簷帽,而張治中則頭戴圓筒帽。】
(待續)
更正:
1、因編輯失誤,11月23日本公號推送的《原創 | 孫中山說,如果沒有它,武昌起義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的》一文,作者應為「孟中洋」,誤為「唐仁和」。《參閱 | 來點兒提神的:中國警察常用槍枝演變鑑賞》一文,作者應為「洪哥警影」,誤為「孟中洋」。
2、子綱等朋友指出,《參閱 | 來點兒提神的:中國警察常用槍枝演變鑑賞》一文中,51式手槍實為「比利時FN公司的9MM大威力白朗寧。」特致謝意。為此我們搜到了當時仿蘇制的51式手機,如下圖,供大家參考。
關注本公號方法:
1、直接按文章標題下藍色公號名。
2、掃描上面圖中公號二維碼。
3、長按藍色字體的微信號複製,返回點擊手機右上方「+」——選擇「添加朋友」——在搜索框中「粘貼」——並「搜索」關注。
更多文章可點擊左下角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