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印度外長蘇傑生在最近就中印關係發表演說,提出「中印在當代同步崛起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並就中印關係發展提出了建議,您有什麼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印度外長蘇傑生本月28號的講話被認為是中印邊境對峙以來,印度外長就中印雙邊關係作出的系統性的表態,我想,從中印關係發展來說,蘇傑生的發言還是值得我們去關注。
首先,中印關係處於一個歷史性的節點。自去年雙方發生邊境對峙以來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中印關係面臨著歷史抉擇,需要雙方從歷史擔當和戰略決斷的高度去思考和籌劃雙邊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傑生的演講代表了印度政府對中印雙邊關係的態度。
中印關係是什麼樣的性質關係呢?這是發展雙邊關係的基本前提,蘇傑生認為,中印兩國都是在文明基礎上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新興國家,兩國處於同步崛起的進程中,雖然速度有差異,但是亞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這一論斷還是比較值得關注的。
2018年習近平主席與莫迪總理非正式會晤時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看待中印關係,切中了中印關係的性質。中印關係需要有歷史觀和大局觀,要放在百年歷史變遷的格局中去看待彼此。中印兩國邊境問題的根源在於兩國從古老文明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需要釐清邊界,這是一個高度敏感的議題,雙方在幾十年中積累了邊境管控的經驗、達成了一系列共識。
中方一直堅持不要將邊境問題與其他議題綁定,呼籲雙方避免邊境問題擴大化和複雜化,以極大的誠意和耐心推動雙方各層級的磋商與談判,避免邊境問題對中印關係造成重大衝擊。蘇傑生提出的建議,也對中方的呼籲有所回應,中國外交部對於蘇傑生的表態給予肯定。中印兩國處於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是否用「同步崛起」這樣的觀點來看待,還需要觀察。
從大歷史的視野來說,中印都處於復興的進程中,通過現代化的努力,獲得或者重建應有的地位,中印同步崛起應該是並行不悖的,並不構成相互競爭。對於中印這樣具有文明傳統的新型大國來說,不僅要積極融入到國際體系中,也需要尋求和理解自己的歷史傳統,在歷史的時空中,尋求和奠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謂的同步崛起或者說平行崛起依然是在歐美國際關係框架之下,還是一種霸權更迭的狹隘視野。
在歷史上,中印文明交流互鑑也是常態。中印兩國與其說同步或者平行崛起,不如說是共同發展,雙方都進入了經濟發展的軌道。中國的發展紅利也溢到印度。蘇傑生也承認,中國是印度主要的貿易夥伴,外資來源地、技術來源地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夥伴。相互或者共同發展是中印關係的共同背景和前景,也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尋求共同利益的基礎。
非常遺憾的是,印度還沒有共同發展或共同崛起的意識,在蘇傑生發表演講之前,印度政府永久性封禁了中國多款應用軟體,違反了國際貿易的規則,這種保護主義的態度和政策無法實現中印的共同發展。從中印關係的大格局來說,雙邊關係嵌套在亞太地緣格局之中,蘇傑生發表演講的時機,也是令人玩味,大有待價而沽的意味。
首先,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印太戰略保持了一定的延續性,川普政府下臺之前,提前20多年公開了美國的印太戰略文件,其意圖非常明確,所謂印太戰略就是以遏制中國為目標,而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柱。其次,美國防長奧斯汀上任後與印度防長辛格進行通話,重申了雙方主要防務夥伴關係,強調這一關係基於所謂「共同的價值觀和確保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共同利益,其實我們不用糾結兩國防長通話時是否提到中印邊境問題。
根據媒體報導說,兩人在談到地緣政治發展以及印度和美國的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的更大背景時提到了中國。最後,蘇傑生在中美印三方關係密集互動的時刻,闡述中印關係目的也是比較明確的。印度不會成為像日韓那樣的美國盟友,但是在中美戰略競爭,尤其是印太這一主戰場,印度還是想左右逢源,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們需要從歷史觀、大局觀來理解印度的戰略目標與戰術動作,運籌中美印戰略三角關係。
直新聞:拜登希望在上任100天後重新開放學校,但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博士認為這很難做到,你有什麼觀察?
特約評論員 孫興傑:疫情防控是拜登政府面臨的頭號議題,也可以說是拜登上臺重要的原因。一直與川普唱反調的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博士被邀請成為拜登政府重要的顧問,但現在福奇博士發出了與拜登不一樣的信息,也是令人關注。
如果拜登政府不能在短期內扭轉美國疫情蔓延的態勢,那麼他對川普政府的批評可能就會受到質疑,同時,我們看到美國疫情防控中依然存在兩種不同的思路:一條是福奇博士所代表的科學界的態度,那就是要正視疫情的現狀,實事求是去推進疫情防控,比如說佩戴口罩、注射疫苗等;另外一條是白宮所代表的政治路線,拜登的態度與川普政府表現不同,但是拜登需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裡取得重大進展。這是政治上的需要。
福奇博士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拜登政府的宏大目標。原因就在於美國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要扭轉以及控制疫情,不僅需要方法得當,而且需要時間。現在拜登政府防控疫情的殺手鐧就是注射疫苗。上任之後,拜登政府加快了疫苗注射的速度,但是100天內,依靠疫苗實現群體免疫,是非常困難的。同時,美國疫情防控面臨的更大的挑戰是病毒的變異:一方面,美國對於病毒的基因測序跟不上節奏。
另外,來自英國、南非、巴西的病毒變種已經到了美國,英國變種的傳染性非常高、南非變種的毒性比較大,現有的疫苗能否有效還是需要觀察。美國疫情防控專家認為,這幾種病毒的變種已經在美國形成了社區傳染的態勢。疫情防控需要升級措施,更需要耐心,拜登政府依然面臨著川普政府時期所面臨的疫情防控與開放經濟社會生活的矛盾。雖然拜登批評川普不科學的防控,但是拜登也無法以凍結經濟社會生活來隔絕病毒,單單100天佩戴口罩這項措施就很難去執行,至少川普的鐵桿選民是拒絕佩戴口罩的。
拜登政府疫情防控面臨的幾大矛盾:一是病毒傳播的速度與注射疫苗的速度競賽;二是,病毒變異與疫苗研發之間的競賽。到目前為止,現有的疫苗對病毒變種還是基本有效,但不能確定疫苗的有效時間會維持多久。最後,是拜登許下的疫情防控的承諾,需要多長時間兌現。
更多精彩內容 搜索微博「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