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 (5)

2021-02-23 東方文化號

    第二,軍政分離,軍「主」政「從」。 
 

    對於一個健康、穩定的國家來說,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是軍事戰略服從於政治戰略,也就是軍事服從於政治。軍隊的任務在於保衛國家的安全,實現國家的政治目的。

      就當今社會而言,我們一旦聽到某一個國家發生了軍事政變,成立了軍人政府,第一印象就會感覺這個國家是不穩定的,至少是處在一個特殊時期。要去旅遊的人一般就會退票。

      相對於政治家而言,軍人往往崇尚通過武力去解決問題,自然就會缺乏一種理性的判斷力。對於日本而言,軍人主宰國家長達幾十年之久,連年徵戰,終於把國家帶到了滅亡的邊緣。
  

      前邊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日本的軍制,它具有一個突出的提點,那就是所有的軍事機構、軍事力量都直屬於天皇,政府對於軍隊的行動無能無力,到最後乾脆就由軍人主宰了政府。
  

      這一點從二戰結束之後歐洲紐倫堡審判和遠東東京審判的結果就可以略見端倪。德國判處絞刑的12人中文官居多,真正的武官只有凱特爾和約德爾兩人。政治家和軍人的比例是10:2,說明德國的侵略主要是由政治家發動的。

      而日本被絞死的7人中,6個都是陸海軍大將,唯一的文人廣田弘毅還有湊數之嫌,說明戰爭的發動者是軍人。20年代初日本民主派代表尾崎行雄、島田三郎等也曾指出:「直屬天皇的機構中,屬於文官者4個,而屬於武官者竟達到41個」。

  

      總體來看,日本天皇總攬統治權,內閣做為行政機構對天皇負責。與內閣一樣,軍部同樣也是獨立的,也一樣直接對天皇負責。

      政府和軍隊分離,造成了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同等重要和不分主次。這樣就形成了日本的第一個矛盾:軍部與政府內閣之間的矛盾。
  

      二戰日本之所以戰敗,我覺得有一個主管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在內部存在幾大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

      首先是政府和軍部的矛盾。其次是陸軍和海軍的矛盾。第三是陸軍內部「統制派」和「皇道派」的矛盾。第四是海軍內部「艦隊派」和「條約派」的矛盾。這些矛盾互相交織,互相制約,成為日本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正使得政府最終成為軍部附庸的,是日本特有的「兩權一制」。
  

      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作為大元帥統帥陸海軍。這種統帥大權即軍令權的行使由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輔佐,這就是「獨立的統帥權」。

      陸軍省和海軍省作為軍政機構,其大臣既為內閣成員,又與參謀總長和軍令部長一道,擁有不經內閣直接向天皇上奏的「帷幄上奏權」。

      根據大本營條例,大本營的幕僚全部由陸海軍將佐組成。內閣首相不得參與大本營一切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具體作戰指揮事宜。這樣,就從法律層面上確認了軍部的「獨斷」權力。
  

      綜上所述,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二重政府」。內閣是一套,軍部是另一套。之間也有交叉,陸、海軍大臣既屬於內閣成員,也屬於軍部。但是陸海軍大臣不需要對內閣大臣負責,而直接對天皇負責。

      這樣一來,陸海軍大臣就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境地。他們作為國務大臣,有資格參與內閣事務。同時,作為軍事行政的主管大臣,還就統帥權的行政事項承擔輔佐天皇之責,具有雙重身份。
  

      在統帥權方面,參謀總長和軍令部長的職權不可小覷,可直接向天皇上奏,即上邊提到的「帷幄上奏權」。

      為了緩衝「中間地帶」的矛盾,也規定陸海軍大臣在行使其「帷幄上奏權」時,應當將其上奏事項報告首相。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表示,那就是主送天皇,抄送內閣。等於說有關軍事方面的決策,你首相知道了就行,不需要表態或批示。

      一個明顯的例子,中途島日本海軍遭受重創之後過了很長時間,作為首相的東條英機才知道在戰鬥中損失了「赤城」等四艘重型航母。東條的後任小磯國昭更慘,陸海軍的所做作為他這個當首相的基本上什麼都不知道,純粹的靠邊站、看不見。

  

      由於能得到「抄送」的文件,似乎內閣通過陸、海軍大臣能知曉一些關於軍部的事情,還算湊合。

      但正是這個陸、海軍大臣成了內閣的死穴,這就是更為著名的「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又稱「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其核心內容是,內閣成員中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的陸、海軍大將或中將擔任。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名義上為內閣成員,卻只須對天皇負責,可以直接向天皇請辭。
  

      換句話說,不是現役的陸海軍將領就不能出任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而陸海軍將領卻可以擔任陸海軍大臣以及之外其他各省大臣甚至是內閣首相。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在1900年確立。1913年日本「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出任首相之後,為了對付陸軍隨時可能實施的倒閣行為,曾經短期內廢除過這一制度,將「現役武官」改為「退役的也可以」。這一改變僅僅是字面上的,因為在此之後並沒有出現過一次由退役武官出任陸、海軍大臣。

      1936年「2.26」事變之後,廣田弘毅內閣在軍部的逼迫下,再次恢復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標誌著日本軍部完全掌握了國家大權。此舉也成為廣田弘毅戰後作為唯一被絞死的文官之主要罪證。
  

      這樣的體制就導致內閣變得殘缺不全,相對於軍部來說十分脆弱。只要陸海軍大臣辭職,內閣即告垮臺。軍方不推薦陸海軍大臣,新內閣就無法成立。軍部唯一有求於政府的,就是要求撥給擴軍與作戰的經費。就算後者反對,軍部也可以以搞垮內閣相威脅,或利用天皇權威迫使其讓步。如果這樣的辦法還無法達到目的,軍部往往通過挑起戰爭以「帷幄上奏權」獲得天皇批准,從而迫使內閣承認既定事實。「九一八事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說了半天跟繞口令一樣的東西,我都覺著可能沒說明白。舉幾個例子,可能一下子就會清楚不少: 
  

      一、「軍閥毒殺內閣」。1913年,西園寺公望內閣決定整頓財政,消減開支。陸軍以「維護滿蒙權益和殖民地治安」為由要求擴軍增設兩個師團,遭到內閣拒絕。結果「陸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陸軍大臣上原勇作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導致西園寺內閣集體歇菜,由陸軍出身的元老桂太郎繼任首相。這次事件被稱為「軍閥毒殺內閣」。
  

      二、宇垣一成組閣失敗。1937年廣田弘毅下臺後,宇垣一成曾受命組閣。宇垣雖然是陸軍大將,但是因為之前主持過著名的「宇垣裁軍」,在陸軍中被看成叛徒,備受敵視。因此有「昭和第一兵家」之稱的石原莞爾串通陸軍鬧「罷工」,拒絕向內閣推薦陸軍大臣人選。最後弄得宇垣組閣失敗,灰溜溜捲鋪蓋走人。
  

      三、米內光政黯然下臺。1940年,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受命組閣。當時由於希特勒的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日本陸軍於是提出「不要誤了公共汽車」的口號,積極推動德、意、日「三國同盟」,準備對英美開戰。

      由於海軍內部以米內、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組成的三駕馬車堅決反對和英美開戰,反對陸軍與德意結盟的意見,導致陸軍大為不滿。陸軍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指使參謀次長澤田茂拿著他的印章逼陸軍大臣畑俊六大將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直接導致米內光政內閣垮臺。要是我,肯定恨死畑俊六了。還好米內光政人比較厚道,在1946年東京大審判時還幫畑俊六做偽證,救了畑俊六一命。
  

      這樣的結果導致政府逐漸被軍部完全左右,發展到後來軍部直接就成了政府。這一現象在1931年之後更加明顯。

      我們看一個簡單的統計,從1931年4月14日到1945年8月17日,從若槻禮次郎內閣開始,之後的犬養毅、高橋是清、齋藤實、岡田啟介、廣田弘毅、林銑十郎、近衛文麿、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米內光政、東條英機、小磯國昭、鈴木貫太郎、東久邇宮,短短14年時間裡,日本換了17屆內閣,平均每屆0.82年,換首相就跟陳冠希換妞一樣快捷。

      這麼多首相中,只有犬養毅、高橋是清、平沼騏一郎、廣田弘毅以及近衛文麿5人為政客、官僚或貴族出身,其餘9人都是清一色的陸、海軍大將。

相關焦點

  • 《戰地5》第5章太平洋戰爭將於10月31日上線
    從 10 月 31 日開始,第 5 章:太平洋戰爭將為各個標誌性戰場帶來兩棲攻擊和全面戰爭,並將美國和日本加入混戰。第5章將帶來新陣營、全新武器、全新載具、新精英角色及新章節獎勵。兩個新陣營美軍在內陸向堅如盤石的防線發起衝擊,以暴力戰術對抗日軍的主場優勢。在第 5 章中,你能扮演美軍重裝部隊或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與作戰。
  • 震撼場面《戰地5》太平洋戰爭10月31日上線 視頻
    DICE今晚如期公布了《戰地5》第五章「太平洋戰爭」的正式預告片,確認第五章更新將於10月31日上線。
  • 太平洋戰爭 (52)
    親德派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大後臺,他就是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前從1933年到1941年擔任了八年軍令部長的伏見宮博恭王。      1886年4月,年僅12歲的伏見宮就進了「海兵」16期,可是9月份就因受不了學校對皇族的照顧毅然退了學,遠赴德國弗倫斯堡海軍學院留學。
  • 太平洋戰爭 (35)
    俄國增援部隊正從歐洲源源不斷開往遠東,對於日方而言兵力不足的劣勢越來越明顯,戰爭曠日持久對日本愈發不利。      對於陸軍來說,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儘快攻佔旅順,把圍困旅順的第3軍解脫出來,解除後顧之憂。同時以第3軍北上充實陸戰主力,集中所有力量與俄軍決戰,以期儘快結束戰爭。   相比於俄國陸軍的不斷增援,更壞的消息接踵而至。
  • 太平洋戰爭 (27)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劃到1901年時基本完成。      日本陸軍的常備軍人數已經達到13個師團,平時編制為17萬人,戰時編制為60萬人。海軍的船舶噸位也從1895年的6萬噸增加到了1903年的27.9萬噸,被稱為「六六艦隊」(六艘戰列艦、六艘戰列巡洋艦)的海戰主力已經形成。這標誌著日本已經基本作好了對俄戰爭的準備。
  • 太平洋戰爭︱貝裡琉:被遺忘的地獄
    1938年5月,在徐州會戰中,第十四師團搶渡黃河,攻佔菏澤,切斷了隴海線,在完成對徐州的包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徐州會戰之後,中國軍隊為了延緩日軍南下的腳步,在花園口炸開了黃河大壩。1943至1944年,在太平洋戰場壓力驟增的情況下,為鞏固絕對國防圈,日本開始抽調中國部隊對太平洋進行支援。1944年初,第十四師團在滿洲接到命令,接受輕裝化改造,轉調帛琉群島進行守備。
  • 橡樹 | 太平洋戰爭,日本南方軍的出擊
    太平洋戰爭態勢略圖1941年11月5日,日本天皇及日本軍政高層在御前會議做出決定,擬在當年12月初,一旦日美和談失敗,將對美、英在太平洋及亞洲區域目標發動全面進攻。隨著武漢會戰和廣州會戰爆發,抗戰全面化、深入化之後,日本陸軍自1939年9月編成中國派遣軍後,按戰事發展陸續組建5個總軍。即1941年11月的南方軍,1942年10月升格關東軍為總軍,1945年為實現本土決戰計劃而成立第1、第2兩個總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夜,按照日軍設計,南方軍編成大約40萬作戰部隊。
  • EA PLAY展 曝光《戰地風雲5》更多遊戲內容,太平洋戰爭概念圖
    即將於六月推出的艾爾蘇丹地圖是根據單人模式戰爭故事「單槍匹馬」中的場景為基礎。   專為多人模式的全面作戰進行調整,這個地圖著重於廣闊的距離感、以載具為基礎的團隊合作,以及各不同距離的交戰上。艾爾蘇丹將是款經典的《戰地風雲》地圖。戰地5艾爾蘇丹地圖介紹:
  • PSN晨報速遞~戰地5美日大戰太平洋戰爭10月31日上線
    ReadySet Heroes》評分:8/7/7/6 [28/40]《女神異聞錄5R》評分:9/9/10/9 [37/40]《沉沒之城(The Sinking City)》評分:8/8/7/9 [32/40]DICE公布了《戰地5》
  • 太平洋戰爭(四):決戰中途
    它結束了日本在太平洋長期保持的進攻態勢,給了美軍喘息的空間和時間。1942年8月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過後,太平洋戰場的形勢開始向有利於同盟國的方向轉變。本期節目為您講述:《太平洋戰爭(四):決戰中途》。山本的「一箭三雕」計劃中途島是周長24公裡的珊瑚礁,陸地面積不足5平方公裡。
  • 太平洋戰爭初期,被迅速逐出太平洋海域的英國皇家海軍
    太平洋戰爭初期,被迅速逐出太平洋海域的英國皇家海軍原著 :[英] 大衛•霍布斯譯者:張宇翔談到太平洋戰爭時,人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美日這兩個主角,而擁有戰前和戰後第二強海軍的英國則往往為世人所忽略 1939 年戰爭在歐洲爆發之後,派遣一支強大艦隊前往新加坡的希望日趨渺茫,但基於日本以德國盟友的身份加入戰爭的可能,英國參謀長們依然制訂了一系列應急計劃以應付這一調動之需。 1941 年6 月,德國入侵蘇聯,解除了蘇聯從北方對日本的威脅,日本遂得以集中力量,執行對華以及所謂「南方資源地」的戰爭。
  • 太平洋戰爭與諾曼第登陸
    我以前給大家介紹過,美軍在太平洋上跳島時,各個島上最開始的狀態,曾經是「每十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名日軍」。而反過來,在地堡裡的日軍,面對蜂擁而來的美軍,一槍,有可能消滅不止一名。這麼看起來,所謂「外行談戰術、內行談後勤」,實在是此言不虛。難怪孔明說到曹操都是「他平生慣斷他人糧道」。沒有大規模的後勤運補能力,打仗,只能是鏡花水月。
  • 太平洋戰爭中的M4A2謝爾曼坦克
    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M4A2謝爾曼坦克,在面對日軍坦克時,火力裝甲機動有很大優勢,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的美國海軍已經奪取大部分制海權和制空權,再分割包圍各個島嶼與頑強抵抗的日軍作戰,由於日軍抵抗意志和決心,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讓我們回到那個殘酷的年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著名電影《父輩的旗幟》《風語者》及電視連續劇《太平洋戰爭》從電影中了解這場戰爭
  • 美劇經典《太平洋戰爭》1-2
    2010年,史匹柏、湯姆·漢克斯製作了一部二戰題材電視劇連續劇:《太平洋戰爭劇集是以三個真實的海軍陸戰隊員萊基(詹姆斯·貝吉·戴爾飾)、斯萊治(約瑟夫·梅澤羅飾)和巴斯隆(喬恩·塞達飾)的視角展現整個太平洋戰場,情節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役。本公號自今日起,連續播放《太平洋戰爭》,共十集,每日兩集。先來感受一下片頭。
  • 近衛文麿筆記:太平洋戰爭篇 (一)
    看來為了資源問題和美英開戰,要付出極大的犧牲,這很愚蠢了?!」鈴木總裁答道:「確實如此。但開戰與否,這是個政治問題。」不久,內閣總辭職,一切到此為止。這之後的事情則是,東條內閣臨將突進大東亞戰爭(譯註:中日戰爭因為雙方都未宣戰,日本稱之為「事變」,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才將整個戰爭名為「大東亞戰爭」)之前的11月29日,召開了重臣會議(譯註:重臣指曾經的歷屆首相)。
  • 二戰太平洋/太平洋戰爭 精彩推薦(在線觀看)
    三個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萊基、斯萊治和巴斯龍在太平洋上經歷了二戰時期最為慘烈的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上,日本陸軍驕橫狂妄,對美軍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期間不乏使用自殺式的襲擊。從慘烈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格洛斯特角登陸戰,及熱帶叢林戰役,貝裡琉島爭奪戰,到硫磺島戰役直至衝繩島戰役。
  • 太平洋戰爭制勝神器(5)——焚魔的天火
    圖5. 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意耳西方科學家們在進行化學反應時,注意到化學反應中的變化量總是有特定的倍數,這說明存在著某種最小元素是最小變化單位。圖29.「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6年轉戰各種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4篇、制勝神器5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救生裝備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其各類救生用品均為本國生產。然而「救生」一詞即意味著有被俘可能,這與日本社會和軍隊僵硬的俘虜觀念衝突,其結果就是這些技術水平本來就略顯落後的救生裝備在需要的時候甚至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不但損失了人命還白白浪費了人工和資材。
  • 【泉蒙】《太平洋戰爭》歷史細節詳解(一)
  • 太平洋戰爭:美日1:10的傷亡比背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後,美國正式參戰,歷時近四年的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