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政分離,軍「主」政「從」。
對於一個健康、穩定的國家來說,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是軍事戰略服從於政治戰略,也就是軍事服從於政治。軍隊的任務在於保衛國家的安全,實現國家的政治目的。
就當今社會而言,我們一旦聽到某一個國家發生了軍事政變,成立了軍人政府,第一印象就會感覺這個國家是不穩定的,至少是處在一個特殊時期。要去旅遊的人一般就會退票。
相對於政治家而言,軍人往往崇尚通過武力去解決問題,自然就會缺乏一種理性的判斷力。對於日本而言,軍人主宰國家長達幾十年之久,連年徵戰,終於把國家帶到了滅亡的邊緣。
前邊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日本的軍制,它具有一個突出的提點,那就是所有的軍事機構、軍事力量都直屬於天皇,政府對於軍隊的行動無能無力,到最後乾脆就由軍人主宰了政府。
這一點從二戰結束之後歐洲紐倫堡審判和遠東東京審判的結果就可以略見端倪。德國判處絞刑的12人中文官居多,真正的武官只有凱特爾和約德爾兩人。政治家和軍人的比例是10:2,說明德國的侵略主要是由政治家發動的。
而日本被絞死的7人中,6個都是陸海軍大將,唯一的文人廣田弘毅還有湊數之嫌,說明戰爭的發動者是軍人。20年代初日本民主派代表尾崎行雄、島田三郎等也曾指出:「直屬天皇的機構中,屬於文官者4個,而屬於武官者竟達到41個」。
總體來看,日本天皇總攬統治權,內閣做為行政機構對天皇負責。與內閣一樣,軍部同樣也是獨立的,也一樣直接對天皇負責。
政府和軍隊分離,造成了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同等重要和不分主次。這樣就形成了日本的第一個矛盾:軍部與政府內閣之間的矛盾。
二戰日本之所以戰敗,我覺得有一個主管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在內部存在幾大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
首先是政府和軍部的矛盾。其次是陸軍和海軍的矛盾。第三是陸軍內部「統制派」和「皇道派」的矛盾。第四是海軍內部「艦隊派」和「條約派」的矛盾。這些矛盾互相交織,互相制約,成為日本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正使得政府最終成為軍部附庸的,是日本特有的「兩權一制」。
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作為大元帥統帥陸海軍。這種統帥大權即軍令權的行使由陸軍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輔佐,這就是「獨立的統帥權」。
陸軍省和海軍省作為軍政機構,其大臣既為內閣成員,又與參謀總長和軍令部長一道,擁有不經內閣直接向天皇上奏的「帷幄上奏權」。
根據大本營條例,大本營的幕僚全部由陸海軍將佐組成。內閣首相不得參與大本營一切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具體作戰指揮事宜。這樣,就從法律層面上確認了軍部的「獨斷」權力。
綜上所述,日本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二重政府」。內閣是一套,軍部是另一套。之間也有交叉,陸、海軍大臣既屬於內閣成員,也屬於軍部。但是陸海軍大臣不需要對內閣大臣負責,而直接對天皇負責。
這樣一來,陸海軍大臣就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境地。他們作為國務大臣,有資格參與內閣事務。同時,作為軍事行政的主管大臣,還就統帥權的行政事項承擔輔佐天皇之責,具有雙重身份。
在統帥權方面,參謀總長和軍令部長的職權不可小覷,可直接向天皇上奏,即上邊提到的「帷幄上奏權」。
為了緩衝「中間地帶」的矛盾,也規定陸海軍大臣在行使其「帷幄上奏權」時,應當將其上奏事項報告首相。用一個現代的詞語來表示,那就是主送天皇,抄送內閣。等於說有關軍事方面的決策,你首相知道了就行,不需要表態或批示。
一個明顯的例子,中途島日本海軍遭受重創之後過了很長時間,作為首相的東條英機才知道在戰鬥中損失了「赤城」等四艘重型航母。東條的後任小磯國昭更慘,陸海軍的所做作為他這個當首相的基本上什麼都不知道,純粹的靠邊站、看不見。
由於能得到「抄送」的文件,似乎內閣通過陸、海軍大臣能知曉一些關於軍部的事情,還算湊合。
但正是這個陸、海軍大臣成了內閣的死穴,這就是更為著名的「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又稱「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其核心內容是,內閣成員中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的陸、海軍大將或中將擔任。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名義上為內閣成員,卻只須對天皇負責,可以直接向天皇請辭。
換句話說,不是現役的陸海軍將領就不能出任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而陸海軍將領卻可以擔任陸海軍大臣以及之外其他各省大臣甚至是內閣首相。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在1900年確立。1913年日本「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出任首相之後,為了對付陸軍隨時可能實施的倒閣行為,曾經短期內廢除過這一制度,將「現役武官」改為「退役的也可以」。這一改變僅僅是字面上的,因為在此之後並沒有出現過一次由退役武官出任陸、海軍大臣。
1936年「2.26」事變之後,廣田弘毅內閣在軍部的逼迫下,再次恢復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標誌著日本軍部完全掌握了國家大權。此舉也成為廣田弘毅戰後作為唯一被絞死的文官之主要罪證。
這樣的體制就導致內閣變得殘缺不全,相對於軍部來說十分脆弱。只要陸海軍大臣辭職,內閣即告垮臺。軍方不推薦陸海軍大臣,新內閣就無法成立。軍部唯一有求於政府的,就是要求撥給擴軍與作戰的經費。就算後者反對,軍部也可以以搞垮內閣相威脅,或利用天皇權威迫使其讓步。如果這樣的辦法還無法達到目的,軍部往往通過挑起戰爭以「帷幄上奏權」獲得天皇批准,從而迫使內閣承認既定事實。「九一八事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說了半天跟繞口令一樣的東西,我都覺著可能沒說明白。舉幾個例子,可能一下子就會清楚不少:
一、「軍閥毒殺內閣」。1913年,西園寺公望內閣決定整頓財政,消減開支。陸軍以「維護滿蒙權益和殖民地治安」為由要求擴軍增設兩個師團,遭到內閣拒絕。結果「陸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陸軍大臣上原勇作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導致西園寺內閣集體歇菜,由陸軍出身的元老桂太郎繼任首相。這次事件被稱為「軍閥毒殺內閣」。
二、宇垣一成組閣失敗。1937年廣田弘毅下臺後,宇垣一成曾受命組閣。宇垣雖然是陸軍大將,但是因為之前主持過著名的「宇垣裁軍」,在陸軍中被看成叛徒,備受敵視。因此有「昭和第一兵家」之稱的石原莞爾串通陸軍鬧「罷工」,拒絕向內閣推薦陸軍大臣人選。最後弄得宇垣組閣失敗,灰溜溜捲鋪蓋走人。
三、米內光政黯然下臺。1940年,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受命組閣。當時由於希特勒的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日本陸軍於是提出「不要誤了公共汽車」的口號,積極推動德、意、日「三國同盟」,準備對英美開戰。
由於海軍內部以米內、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組成的三駕馬車堅決反對和英美開戰,反對陸軍與德意結盟的意見,導致陸軍大為不滿。陸軍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親王指使參謀次長澤田茂拿著他的印章逼陸軍大臣畑俊六大將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直接導致米內光政內閣垮臺。要是我,肯定恨死畑俊六了。還好米內光政人比較厚道,在1946年東京大審判時還幫畑俊六做偽證,救了畑俊六一命。
這樣的結果導致政府逐漸被軍部完全左右,發展到後來軍部直接就成了政府。這一現象在1931年之後更加明顯。
我們看一個簡單的統計,從1931年4月14日到1945年8月17日,從若槻禮次郎內閣開始,之後的犬養毅、高橋是清、齋藤實、岡田啟介、廣田弘毅、林銑十郎、近衛文麿、平沼騏一郎、阿部信行、米內光政、東條英機、小磯國昭、鈴木貫太郎、東久邇宮,短短14年時間裡,日本換了17屆內閣,平均每屆0.82年,換首相就跟陳冠希換妞一樣快捷。
這麼多首相中,只有犬養毅、高橋是清、平沼騏一郎、廣田弘毅以及近衛文麿5人為政客、官僚或貴族出身,其餘9人都是清一色的陸、海軍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