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螺旋力功法的訓練:
是盧氏結構拳法的核心,亦為我國傳統的內家拳之精髓。歷代拳家皆奉之為"不傳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過去不多,現在更少。其力如車輪切削,所遇之物無不被離心力擊出。對方如主動進玫,一旦與我方間架相觸之,一霎那間,必會產生一種不可抗拒之力,令對手反彈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後,在實戰中不論來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經接觸即會化為烏有。在未發力之時,對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發力,均可獲得突破性進展。
經過正確樁功的苦練,二至三個月後就會獲取強勁罵實的渾圓整體力。當我們深人體會樁功的性能並且經過基本的生埋改造之後,怎樣的運動才會使站樁的意義不失呢?對"螺旋力"的體認是整體運動從相對靜態過渡到絕對動態的最佳訓練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會拳、螺旋拳等原傳拳法的有關教材中,均一筆帶過或根本末提(安徽省鳳臺縣中華武學事業指導總部推出的《華夏武學》/《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盧氏結構科學訓練教程》/《中國原傳實戰武學》例外。雖然目前盜版猖獗,有八家書店盜版我部教材,刪去精華,低價出售。但我部依然堅持傳播真理為己任!)。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備"整體螺旋"的功力,那麼在應用之中"力如盤內之珠"的螺旋發力是不可能達到的。
我國原傳實戰武學之整體勁力的來源,即是通過關節與關節間的韌帶拉伸來調動肌肉,以此為動力,以骨骼為槓桿,以關節為樞紐的力的有序連接和釋放。根據人體生理構造原理分析,人體關節的運動可分為屈伸、內旋、外旋和環轉,關節運動的特點是以關節為支點,進行某一部分的運動。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人體的發力必然遵循物理學上的力學原理。盧氏結構之"螺旋力"功法訓練不但吸收了上述特點,而且還上升至脊柱帶動軀幹,軀幹帶動間架,「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性關節同步運動。
二、"螺旋力"修習入手方法:
首先從樁功的間架動轉開始,即從正面渾圓樁(圖1,見《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以下所有圖均見此書!不再重複!)為基本姿勢,以軀幹作為我們的中心軸。使雙肩、雙胯按順時針方向進行360度的滾動式摩擦環繞(見圖2、圖3、圖4)。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如果雙肩雙胯按順時計方向運動,那麼上肢所保持的間架就會與軀幹形成矛盾的反稱運動,這樣就能使雙肩關節真正地產生360度的運動軌跡。雙胯,軀幹的運動亦是如此。另外,由於下肢承受上體的重壓,下肢的膝關節、踝關節會被胯關節的運動而自然帶起,與軀幹形成方向相反軌跡相同的運動,我們又發現一個新課題,即如何能使雙肩,雙胯在運動中同步進行。若僅動雙肩,下肢力量傳導不上來,如只動雙胯,又會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喪失了整體用力的原則。
在此我們先來談談脊柱的中樞作用。脊柱上端連於大腦,是人體機能調節輸出及輸入信號的司令部,同時它又是人體的中心分界線,把雙肩雙胯對稱分開,所以我們利用它的運動原理,來連接雙肩雙胯的運動定向。首先,我們可以坐在凳子上,並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動,然後使脊柱的頸惟和尾椎縱向拉伸定位(即不許回縮),以尾椎為動點,繞凳子做360度環繞運動,這時由於我們的雙肩雙胯不能主動地運動,其關節部位就會被脊柱帶動起來,做與脊柱軌跡相同,方向相反的360度旋轉。待熟練之後,我們就可以用站樁的間架來做平面螺旋訓練。習者可以把自已視同老虎,有一條尾巴與地面豎直,讓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劃360度的圓(以脊柱帶動),這樣雙肩雙胯就會產生相應的同步運動。螺旋功法訓練深人之後,習者就會明顯感到,在站樁時經常出現的肩部緊張會逐漸地緩解下來,使站樁產生的勁力更加飽滿和圓潤、松活。也只有間架形成的勁力圓潤松活,才能產生力的鬆緊轉換和"一觸即發"的觸覺之活動。螺旋力的這種訓練,是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它是所有拳學發力通用模式。軌跡拳學創始人李紫劍先生曾提出。"大形同動,局部自律,軌跡平行,切線對應"。的發力原理正與此不謀而合。大形同動,指整體朝一個方向運動;局部自律,指每個部位分別循行自己的自由軸旋轉;軌跡平行,是指各個圓的圓面平行;切線對應,就是各圓心與目標處在同一直線上。
三、盧氏結構之整體九防螺旋訓練
下面我們以盧氏結構門戶標誌--整體九防式(見圖5)來重點體會螺旋力的訓練。因為側步的樁形更易形成上肢與下肢高低、虛實的矛盾,所以在脊柱帶動下,旋轉中就必須注意後胯摧動前胯,後肩摧動前肩。此時,我們的重心也會相應地在運動中出現"前三後七"和"前七後三"的勁力轉換,上肢間架也會隨之產生"撐三抱七"和"撐七抱三"的力量轉換。如此反覆運動,直至三七轉換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即形成本能反應,體育界稱之為"動力定型")。接著我們就要求加快關節旋轉的頻率,力求在速動中保持站樁狀態下的六面爭力,勻速的緩慢轉動是為了體會間架動轉的拉伸範圍,當這個範圍獲得了成功的達標之後,速動就通過加速的原理,深層刺激間架拉伸運動軌跡及磨合關節與關節之間、筋膜與筋膜之間,肌肉與肌肉之間的收縮、放長的轉換頻率。大家都知道在一定條件下,速度就是力量,讓我們加快搖旋的動轉頻率,體會一下螺旋力在動態應用中的實際效果。我們可以讓夥伴在自身速動的間架上用力推撞,這時我們就可以發現,由於三角支撐和斜面的角度,在360度的旋轉中能夠產生強大的切削勁力(離心力和向心力)。所以夥伴給予的每一個力都會被抑制或化解。這就是螺旋力已形成並初具規模。而初步的勻速旋轉就是內家武學的試力法。因此,我們認為,試力與發力的區別就是慢動與速動的關係,而不論是慢動還是速動都是以樁功為核心,以整體原則為根本的運動模式。通過以上平面螺旋訓練,各位武友就會充分認識到,螺旋力的各項訓練步驟,實際上就是如何把一個相對靜態的樁架在絕對動態得以體現。而探討技擊的意義就是:明確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如何體現人體運動的方法和優越性能。因而當我們在技擊樁狀態下體會出平面螺旋訓練的重要性之後,就必:須進一步了解四肢與軀幹在其他的外形動作中搖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