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357篇原創文章,作者鷹從天降。全文共5684字,配圖N幅,閱讀需要16分鐘。本文曾於2020年9月30日首發。
接上期(第356篇)
謹以此文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抵抗的各國人民致敬!作者來自於燃燒的島群微信群,喜歡研究二戰巴爾幹戰場。「燃燒的島群」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群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群。入群後務必先看群公告,違規者移出群聊。燃燒的島群歡迎您!《追夢瓦爾特——尋找老電影記憶深處的萊爾上將》(以下簡稱《萊爾》)、《紅星閃耀巴爾幹——電影中的南斯拉夫遊擊戰》系列(以下簡稱《紅星》)、《目標:狄托!——電影<突襲德瓦爾>中的跳馬行動》(以下簡稱《德瓦爾》),——電影裡的演員生平——
導演和編劇哈依魯丁·克爾瓦瓦茨,1926年11月22日生于波黑,先後導演了《橋》、《遊擊飛行中隊》等數十部電影。他導演的二戰電影《拆除小隊》、《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被稱為遊擊三部曲,1969年他導演的《Red West》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
哈依魯丁·克爾瓦瓦茨是穆斯林,長期生活在波赫的穆斯林地區。1992年7月11日,塞拉耶佛圍城戰期間,因寒冷與飢餓在塞拉耶佛死去(一說是心臟病)。幾個月前,瓦爾特和吉斯的演員作為圍城一方的塞爾維亞人,深知留在城中的危險,都去塞拉耶佛勸導演離開。只是穆斯林的執拗,讓導演無法離開自己生長了幾十年的土地。誰也不會料到,他竟慘死在深愛的土地上。
《橋》拍攝期間,導演和老虎、扎瓦多尼、迪希們在一起。
維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1933年6月5日出生在南斯拉夫王國的塞爾維亞一個普通人家,家境不富裕,小時曾放過羊,打過雜工,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後畢業于貝爾格萊德戲劇學院,從事話劇演員工作,23歲開始拍戲,一生參與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攝,絕大多數是關於反法西斯戰爭題材,2010年年事已高,才退出舞臺。巴塔精湛的演技,受到南斯拉夫人民的好評和讚譽,他是南斯拉夫最受歡迎的電影演員之一。
因在《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中的出色表演,巴塔獲得了南斯拉夫當年的全國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金舞臺獎。他戲路較寬,扮演過各種不同的角色,如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政府官員,甚至還反串過女主角,在南斯拉夫享有「傳奇式遊擊隊員」、「南斯拉夫銀幕虎將」稱號,在貝爾格勒國際電影節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光榮稱號。
我國觀眾熟悉他主演的影片有《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夜襲機場》、《遊擊飛行中隊》、《蘇捷斯卡戰役》等等,尤其是他在《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和《臨時工》中扮演的角色,讓「瓦爾特」、「老虎」和「姐夫」的經典形象深入人心。我們熟悉的巴塔都是遊擊隊長形象,高大、粗獷、勇敢、睿智、健碩、眼神深邃、身手不凡。
巴塔為人忠厚、善良,社會責任感強,1990年從政,是加入塞爾維亞社會黨的首批成員。2002年5月當選為該黨副主席(主席是米洛舍維奇,米洛舍維奇被國際海牙法院以「戰爭罪」判刑入獄身死),隨後作為塞爾維亞社會黨的候選人參加了2002年9月的總統大選,與塞爾維亞民主黨主席科什圖尼察競選總統,可惜失敗。
瓦爾特與崔永元。小崔不僅請他來中國,還為他寫了一部《巴塔傳》。
巴塔曾十餘次訪問我國,是我國人民的老朋友,致力於中塞友誼建設。他到我國時盛況空前,可謂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競選總統失敗後,他曾調侃自己,塞爾維亞人喜歡的是演員巴塔,而不是塞爾維亞總統的巴塔。若是允許中國觀眾來投票的話,自己就有機會當選總統了。
2016年5月22日,巴塔在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貝爾格勒病逝,享年83歲。
幸福的瓦爾特一家,妻子是舞蹈演員,兒子是律師,女兒是語言學家。
吉斯扮演者留比沙·薩馬爾季奇,塞爾維亞演員、導演、電影公司老闆,1936年11月19日生於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曾在貝爾格勒藝術學院學習。他是比「瓦爾特」名氣還大的明星,一生演過180多部電影。
電影《開往克拉列沃的列車》中的薩馬爾季奇
電影《突襲德瓦爾》中的薩馬爾季奇
電影《遊擊飛行中隊》中的薩馬爾季奇
90年代他與兒子創立了電影公司,在南斯拉夫解體和塞爾維亞遭制裁期間,拍攝了許多很好的作品,成為馳名歐洲的導演。2017年9月8日在貝爾格勒病逝,享年81歲。
幸福的薩馬爾季奇一家人
薑還是老的辣,越老越帥!
老帥哥薩馬爾季奇
2014年,薩馬爾季奇送給李克強總理《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光碟。
鐘錶店老闆謝德·卡普丹諾維奇,扮演者拉德·馬爾科維奇,1921年10月出生于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功勳演員,曾在《美麗時代》《我們不是天使》等百餘部電影中擔任角色。他是貝爾格勒藝術學院教授,2010年9月10日病逝於克羅埃西亞,享年89歲。
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演員,可惜後來離婚。
歲月催人老
叛徒肖特,扮演者內達·斯帕索耶維奇,1940年出生於塞爾維亞,1980年因癌症病逝于貝爾格萊德,可謂天妒英才,紅顏薄命。
她是一位優秀的演員,短暫的生命裡出演了60多部電影。
她的生命定格在40歲,那是女人如花一樣綻放的年齡。
她是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驕傲,離開人世時躲開了解體和戰爭。
上校馮·迪特裡施,扮演者漢約·哈塞,東德著名表演藝術家。1921年8月31日生於德國波恩,年輕時當過工人和辦事員,在柏林學習了3年戲劇表演,41年應徵入伍參加國防軍,多次在前線參戰。二戰結束後從戰俘營返回德國,在魏瑪繼續學戲劇,開始從事舞臺戲劇表演。後轉入柏林人民劇院和德國藝術劇院,成為了東德德發電影製片廠的固定演員。1951年在電影銀幕上嶄露頭角,參軍經歷使得他的德軍角色特別形象傳神,有「德軍專業戶」之稱。
他在銀幕上主要扮演反面角色,在電影《格萊維茨事件》(1961東德)、《最高原則》(1959捷克斯洛伐克)、《午夜彌撒》(1962捷克斯洛伐克)、《解放》(1969蘇聯)等的扮演獲得了很高評價,曾獲得民主德國藝術獎。
1983年2月5日,在東德瓦爾肯塞(德國布蘭登堡)去世,享年62歲,墓位於柏林西南部的一個專門安葬文藝名人的公墓。
《最高原則》劇照
《格萊維茨事件》劇照,他在此電影裡扮演襲擊格萊維茨電臺的納粹分子,歷史原型人物應該是海德裡希的親信、黨衛隊保安處特工阿爾弗雷德·赫爾莫特·瑙約克斯,親手點燃二戰導火索的人。
阿爾弗雷德·瑙約克斯
1939年8月31日,瑙約克斯接受了希姆萊與海德裡希布置的重要任務,帶領黨衛隊襲擊德國位于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廣播電臺,並發表反對希特勒的廣播以嫁禍波蘭,使德國能有進攻波蘭的藉口。瑙約克斯在蓋世太保繆勒的配合下,找來十幾名死囚,給他們穿上波蘭軍服,注射毒藥後槍殺,在佔領電臺並發表反德廣播後,他毀壞了電臺設施,把偽裝的屍體扔在電臺內外,謊稱這些人是襲擊德國電臺的波蘭軍隊。德國宣傳機構大事渲染這一賊喊捉賊的事件。
9月1日,德國以此為藉口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迫於對波蘭的義務,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蘇聯電影《解放:炮火弧線》劇照
佩戴單邊眼鏡、攜一根手杖的莫德爾徑直闖入頂頭上司、中央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元帥的辦公室,憤怒地要求他,向希特勒匯報必須停止進攻。但官大一級壓死人,在克魯格強令下,莫德爾被迫開始了進攻。
電影《解放》裡的克魯格元帥
羅爾夫·勒梅爾在東德禁片《生於45年》中的扮相,讓人大噴鼻血
黨衛軍上尉比紹夫,扮演者羅爾夫·勒梅爾,導演、演員和作家。1935年9月生於德國,2000年3月在德國高速公路上死於車禍,享年65歲。
電影中他死於火車事故,現實死於汽車事故,令人唏噓不已。
經典臺詞:快松閘……(捂臉表情)
歲月是把殺豬刀,那麼帥氣的比紹夫上尉也成了這般模樣……
黨衛軍少尉阿克瓦裡斯,扮演者雷利亞·巴希奇,1930年2月14日生於克羅埃西亞首府薩格勒布,曾在《橋》、《戰爭與命運》、《臨時工》、《蘇捷斯卡戰役》等影片中擔任角色。和瓦爾特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一樣,他後來從政,擔任克羅埃西亞眾院議員,曾被聯合國聘為國際和平大使。2017年4月7日去世,享年87歲。
在《蘇捷斯卡戰役》裡,雷利亞·巴希奇終於扮演了一個正面角色:英國軍事顧問團成員斯託巴特上尉,空降到南斯拉夫遊擊隊裡。但是很不幸的是,斯託巴特上尉在蘇捷斯卡戰役裡也被德軍飛機轟炸,光榮犧牲了。這個斯託巴特上尉,歷史上確有其人,也是在蘇捷斯卡戰役裡光榮犧牲。
在廣場宣讀公告的德軍特務,扮演者歐根莫西·韋伯,1923年1月25號出生在蘇博蒂察的猶太人家庭,他從小就接受猶太教,家中嚴格尊重傳統習俗。他畢業於諾維薩德的貿易學院,在學校和家庭以及猶太教堂學習了希伯來語。
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裡蓋世太保(威爾德姆特先生?)扮演者茲拉特科·馬圖尼奇於1930年5月14日出生,其他信息沒有查到。
哈根中校,扮演者威廉·科赫·胡格,1916年2月出生在德國波茨考(波茨坦?),東德著名演員,曾在《橋》等多部影片中扮演德國軍官,一生出演了90多部影片。2004年9月在柏林去世,享年88歲。
假瓦爾特——康德爾的扮演者,德拉哥米爾·博揚尼奇·吉德拉,1936年6月13日生於馬其頓,著名演員、製片人和貝爾格勒電影廠的負責人。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後期製作大都是在貝爾格勒電影廠進行的。1993年11月11日去世。
感覺如果扮演大鬍子布瓊尼元帥也會很像的。
夜襲德軍卡車被打死的遊擊隊員、阿茲拉男友莫爾吉,扮演者弗拉丹·米拉希諾維奇(又名弗拉丹·霍列茨),1947年出生於塞爾維亞,1993年(一說2004年)在洛杉磯死於癌症。
歲月無情
警長斯特裡(德軍那邊稱呼為喬思科),扮演者伊萬·嚴尼奇耶維奇,1932年5月18日出生,1992年2月26日去世,享年60歲。
右一的醬油角色,就是後來的著名導演、演員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被假瓦爾特打死的遊擊隊員布蘭科,扮演者法魯克·貝哥裡,上世紀40年代末出生於科索沃首都普裡什蒂納,2003年因肺癌死於科索沃佩奇。
馬力士和《橋》裡的班賓諾是同一個演員,伊戈爾·加洛。據說是電影製作組裡面最年輕的演員,拍攝《橋》那年才17歲。
導演哈克瓦瓦茨去世多年後,妻子為了紀念他,特意舉辦了他的影展。沒想到當年的整個劇組,只有班賓諾的扮演者伊戈爾·加洛一個人來參加活動。當初的同事,都因信仰或國籍的不同而無法到場。
班賓諾扮演者伊戈爾·加洛
其他演員(資料來源於百度貼吧,如果不喜歡文字,可以快速滑屏)
Etela Pardo
埃特拉•帕爾多,飾鐘錶匠的女兒阿茲拉Azra。相信也是影迷最關心的人物之一,但可惜和奇怪的是,窮盡冥搜,除名姓及少數出演的片名外,該演員其它資料均付闕如。疑其為大人物覬覦於熒幕,或嫁作商人婦,或於歸侯門宅,遂淡出演藝圈,乃令吾人頓足到如今。
Vladan Holec
弗拉丹•霍列茨,飾莫爾吉Brzi,阿茲拉的男友,全片中唯一的金髮演員。觀其姓氏,疑為斯洛維尼亞人。斯國男性金髮比率在巴爾幹地區最高。該演員其它資料不詳。
Born:January 23,1947
Died:November 4, 2004 in Los Angeles,California,USA
Vojislav Miric
沃伊斯拉夫•米利奇,飾受傷住院的遊擊隊員伊萬。
Born:April 7,1933 in Trstenik,Serbia, Yugoslavia
Husein Cokic
海珊•喬基奇,飾遊擊隊員帕夫萊Pavle。
Born:June 16,1931 in Kljuc, Bosnia and Herzegovina,Yugoslavia
Borislav Begovic
鮑裡斯拉夫(該名的塞語暱稱BORO)•貝戈維奇,在《瓦》片中飾遊擊隊員博洛,在《橋》中飾蒂希Tihi(Tihomir)。
Born:March 16,1932 in Danilovgrad, Montenegro, Yugoslavia
Died:January 8,1993 in Podgorica, Montenegro, The 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Pavle Vujisic(Vuisic)
帕夫萊•五一四七,飾遊擊隊員某。
Born:July 10,1926 in Belgrade, Serbia, Yugoslavia
Died:October 1,1988 in Belgrade, Serbia, Yugoslavia
Zarko Mijatovic
扎爾科•米亞託維奇,飾片頭掩護假瓦爾特的鐵道工人奧布倫。
Born:January 28,1933 in Subotica,Serbia ,Yugoslavia
Died:October 16,2011 in Zenica,Bosnia and Herzegovina
車站站長弗蘭克斯的飾演者,是帕夫萊•武伊西奇。該演員也是前南著名演員,曾參演《黑名單上的人》等影劇。演《瓦》片時四十多歲,看起來比年齡老很多,讓你以為是老頭。快半個世紀了,他和該片裡絕大多數演員一樣,同樣消失在時間的荒野盡頭。
Pavle Vujisic(Vuisic)
Born:July 10,1926 in Belgrade, Serbia, Yugoslavia
Died:October 1,1988 in Belgrade, Serbia, Yugoslavia
老鐘錶匠的學徒(謝德犧牲後也成為遊擊隊員,並參與誘捕肖特)飾演者:有一說為德拉甘·斯蒂皮奇Dragan Stipic。
在藥店給伊萬遞小字條讓他去博物館的女藥劑師飾演者:蘇特卡·彼得裡尼奇Sutka Petrinic。
在調度室被瓦爾特和蘇裡趁火車鳴笛噴氣時,擊斃的兩名特務:
Rastislav Jovic
拉蒂斯拉夫·約維奇
Born: August 28, 1931 in Surdulica, Serbia, Yugoslavia
Died: January 2, 1997 in Belgrade, Serbia,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Zlatko Madunic
茲拉特科·馬杜尼奇
Born: May 14, 1930 in Slavonski Brod, Croatia, Yugoslavia
Died: May 14, 1995 in Zagreb, Croatia
此外電影裡的魏克斯元帥、威蘭德中校、醫生、汪施道夫上校、休伯特、中士艾德勒(經典臺詞:捲心菜,這味真香呢,有肉)、欽德勒等等一眾演員,筆者沒有查到資料,很可惜。
歷史造就了南影人的傳奇,也給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時拍攝《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和《臨時工》的時候,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是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演職員是同一個國家的公民。但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東歐劇變和幾年的戰火硝煙,作為一個國家的南斯拉夫已經消失,分裂為六個國家和一個地區。這些昔日在一起合作的夥伴已經成為不同主權國家的公民,有的甚至反目為仇,終生不再來往。
斯洛維尼亞:1991年獨立,與南斯拉夫人民軍爆發了為期10天的「十日獨立戰爭」。
克羅埃西亞:1991年獨立,與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南斯拉夫人民軍爆發了4年的戰爭。
馬其頓:1991年獨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1992年獨立,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與塞族共和國、南斯拉夫人民軍爆發了長達3年的波赫內戰。
科索沃:1990年開始謀求獨立,1996年建立科索沃解放軍,獨立運動愈演愈烈,與南聯盟衝突紛爭不斷,最後導致1999年爆發北約與南聯盟的科索沃戰爭,以南聯盟軍隊失敗撤退告終(為我國大使館三位烈士默哀)。2001年又爆發了馬其頓內部的阿爾巴尼亞族與馬其頓軍隊的馬其頓內戰。科索沃2008年宣布獨立,僅得到世界部分國家承認。
黑山:2006年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獨立,沒有爆發戰爭(實在打累了)。
只有伏伊伏丁那地區,因塞族佔人口優勢沒有獨立。
狄托已逝,風雨飄搖,昔日「巴爾幹之虎」邦分崩離。
瓦爾特,你在哪裡?
紅色區域為波赫的塞族共和國
未完待續……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6年轉戰各種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4篇、制勝神器5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