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司馬法》中的這則警句,道出了國家陷入危亡的兩種主要方式。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要麼因為過於好戰導致滅亡,或者因為忘戰導致陷入危險。牛逼閃閃的唐帝國則是兩條都犯了,實現了邊疆之外好戰與境內忘戰的奇特交融,最終在盛世環境之下釀成安史之亂,改變了中華與世界的歷史軌跡。
縱觀世界歷史,這恐怕也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唐帝國雖然沒有就此一命嗚呼,但也元氣大傷,風光不再。阿拔斯王朝則從唐帝國手中接過世界的權杖,成為當時的頭號強國。與主要由阿拉伯人統治的倭馬亞王朝不斷瘋狂擴張,並在擴張停滯後迎來毀滅不同,由波斯人主政的阿拔斯王朝對於擴張的興趣並不大,像中華帝國一樣,更傾向於治理內政。第五任哈裡發哈倫·拉希德(Harun al—Rashid,786~809年在位) 和他的兒子馬蒙(813~833年在位)在位期間,阿拔斯王朝迎來了歷史上的鼎盛。
阿拔斯王朝與實力大減的唐帝國
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有一個經常出現的類似「戲說清宮劇」中乾隆、和紳和紀曉嵐的君臣組合,他們就是哈裡發哈倫·拉希德,維齊爾(宰相)賈法爾和侍衛邁斯魯爾。在眾多的故事中,他們或作為主角配角,或作為講述者和傾聽者;或微服遊歷於市井江湖,領略世間百態,或正襟危坐於深宮廟堂,縱橫捭闔,明察秋毫。故事裡,莎赫扎德(舊譯山魯佐德)不吝以最美好的言辭讚美哈倫·拉希德,仿佛他是人世間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帝王,不過在具體表現上,這位哈裡發並沒有完美得不食人間煙火,他充滿正義感又衝動易怒,充滿好奇心又有點輕信,是人們熟知的那種童話裡的好君王。
《一千零一夜》中微服夜遊的哈倫·拉希德,賈法爾和邁斯魯爾
為啥要搞得這麼猥瑣?
哈倫生下來就被寄養在在波斯人巴爾馬克家族中,各方面接受良好的教育與訓練。780年15歲時領兵出徵,擊敗拜佔庭軍隊,嶄露頭角。782年他第二次率軍遠徵拜佔庭直抵博斯普魯斯海峽,逼近君士坦丁堡,拜佔庭攝政伊琳娜女皇被迫乞和納貢。
伊琳娜女皇:向一個十七歲毛頭小孩乞和,太沒面子了
在政治上,哈倫延續阿拔斯王朝建國以來的傳統,繼續信用波斯上層貴族,委任善於施政的波斯貴族巴爾馬克家族頭領葉海亞為宰相(即大維齊爾),把管理帝國的大權交給他及其兩個兒子法德勒和賈法爾。哈倫根據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經驗,加強中央集權,重視司法工作,擴大法官權力,設立大法官職位,並且通過驛站建立起比較嚴密的情報網,以加強對地方官吏和人民群眾的控制和監督。由於延續了波斯人的民族平等的政策,阿拔斯王朝的統治基礎擴大了,政權更加鞏固。
在經濟上,哈倫及其先人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他們吸取埃及人的豐富經驗,在伊拉克地區開河挖渠,修築堤壩,把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河水引向各地,使兩河流域河渠縱橫,沃野連綿,成為繼尼羅河下遊平原之後的又一大糧倉。哈倫時代不僅農業發達,手工業作坊也蓬勃興起。僅巴格達一地就聚集了4,000家玻璃作坊和30,000個瓷器店,這數字雖不免有阿拉伯人的誇大之處,但手工業在哈倫時代的飛速發展和空前繁榮是毋庸置疑的。帝國各地生產的紡織品、玻璃器皿、瓷器、寶劍和鎧甲在歐洲享有盛名。
對你沒看錯,阿拔斯時代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製作瓷器。作為「一帶一路」之上的貿易中轉集散地,穆斯林商人們常年經手大批中國瓷器,其中的巨額利潤早就讓他們眼熱心跳,自然也免不了嘗試著加以仿造,但屢屢碰壁。直到8世紀下半葉,在伊朗、伊拉克一帶,終於出現了伊斯蘭世界的某種仿製品——「伊斯蘭瓷」,或稱之為「玻璃砂器」(英文稱Fritware,stone-paste)。其來源可能是從怛羅斯一戰中俘虜的中國士兵口中得知了瓷器的製作方法,但是中東地區並無高嶺土、瓷石,只能用黏土和石英代替。嚴格來說,它並不能被稱作瓷器,燒制的溫度也較低,其品質介於瓷器和陶器之間。
早期「伊斯蘭瓷」的出現,雖然意義不容小覷,但仍無法和中國瓷器媲美,也未能在市場上撼動後者的至尊地位。伊斯蘭瓷作為中國瓷的山寨品,一般有兩種出路:要麼當作正品去糊弄見識短淺不識貨的歐洲貴族;要麼賣給本國錢不多,卻又想買瓷器裝點門面的中產階級。
奧斯曼帝國時期,伊斯蘭能工巧匠們經歷了多番實驗後,於早期「伊斯蘭瓷」的基礎上,終於研製出了本土的高品質陶器,它們在外觀上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十分接近中國瓷器的水準,由於伊斯蘭陶器工業中心位於伊茲尼克,故被統稱為「伊茲尼克陶器」。伊斯蘭瓷的審美情趣又流回東方,因為穆斯林商人們把中東特產的青花鈷料運到明帝國,要求中國的瓷窯按照他們審美來訂製瓷器,於是造就了著名的明朝青花瓷,並大量出口。明朝青花瓷質量上乘,又對市場上的伊斯蘭瓷造成了排擠。迄今在伊斯坦堡託普卡匹皇宮(地位相當於中國故宮)中,收藏有超過10000件中國瓷器,竟幾乎沒有一件伊茲尼克陶器(牆磚除外)。
伊斯蘭瓷
中國產青花瓷
哈倫在位前後,巴格達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商道輻輳四方,直抵遙遠的東方、西歐乃至北歐。沿途客棧、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駱駝奔行在浩瀚無垠的沙漠中,一隊多達4,700餘只。為加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哈倫曾有過效仿波斯歷史上著名君主大流士一世的事跡,開鑿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設想。當時,阿拔斯王朝和唐帝國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在兩國都城均設有專賣對方商品的市場。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國的造紙術,在巴格達建立起第一座造紙作坊。兩國還互派使節出訪。
巴格達是中世紀與長安並立的世界兩大繁華都市,市內人煙阜盛,金碧輝煌的宮殿及其附屬建築佔去全城的三分之一。在怛羅斯一戰中被俘的杜環在巴格達一帶住了11年(751——762)。他在《經行記》中詳細描述了該城的情況:「郛廓之內,裡閈之中,土地所生,無物不有。四方輻輳,百貨豐賤。綿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琉璃器皿,鍮石瓶缽,蓋不可算數。粳米白面,不異中華。」在阿拉伯詩人的筆下,巴格達更成了「人間天園」、「帝王之家」。詩人伊本·加赫木讚譽道: 宮殿園頂聳雲際,星星竊聽宮中語; 噴泉戲水飛天外,敢與風雷比高低; 煙火點燃伊拉克,光照漢志披彩霞。
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國庫銀源充足,糧食滿倉,歲入激增。哈倫時代達到了六億三千萬迪爾汗(合四千二百萬第納爾,比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富裕得多)的創記錄水平,而對著這一派興旺景象,哈倫恬然自得,仰望著空中飄浮的白雲吟道:「不管你飄向何方,那裡的租賦也會落入我的手掌。」
經濟的繁榮,為科學與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哈倫對待學術的寬容態度和他不帶成見、不加歧視地贊同、支持、鼓勵以至庇護各種學問和藝術的作法,使帝國各地的詩人、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極大的學術自由,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加之哈倫和伯爾麥克家族慷慨大方,把大量金錢賞賜給博得他們歡心的人,使各地的詩人、才子、樂師、歌手、舞女都雲集都城。他的兒子馬蒙執政時,在巴格達創建綜合學術機構「智慧宮」,並大力提倡翻譯外國典籍。特別是來自東方的大量典籍通過一帶一路輸入,使伊斯蘭世界得以親密接觸當時的最先進的科學、哲學思想。之後的幾位君主也延續了這些政策,造就了穆斯林帝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經濟基礎鑄就了阿拔斯王朝的開放、包容、自信。當時的穆斯林婦女所享有的自由遠非後世可比,貴族婦女在國家政治事務中頗有勢力,還經常走上戰場,指揮作戰。在文藝社交場合,她們或以演奏、歌唱和詩文與男子競爭,或開辦沙龍,讓廣大騷人墨客為之擁躉。這跟中國也是一樣的,漢唐時代的婦女地位頗高,之後的時代中國男人不自信了,就開始折騰女人,裹小腳的陋習也隨之而來。
阿拔斯王朝雖然奉伊斯蘭教為國教,但並不禁止其他宗教,奉行一定程度的信仰自由(自由程度遠強於歐洲,但是不如中國),在歐洲遭到迫害的猶太人也紛紛逃亡到中東發展,基督徒和瑣羅亞斯德教徒也能在阿拔斯王朝過上不錯的生活。阿拔斯王朝的科學技術,代表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科爾多瓦等地建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天文臺,並研製了相當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以花刺子密、白塔尼和馬吉裡等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學家們所取得的成就,代表著當時人類天文學的最高水平。現代許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學術語都源自阿拉伯人。他們連續的天文觀測,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天文學家提供了約900年的記錄資料。穆斯林還將先進的天文之知識帶到中國,宋朝已有穆斯林天文學者進入中國天文司天監工作。元朝出現了回回司天監,確立了穆斯林天文在中國的領先主導地位。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地心說」,預測了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比哥白尼早了幾百年。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巴塔尼在他著作《薩比天文表》中,對託勒密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糾正,這部書傳到歐洲,成為後來歐洲天文學發展的基礎。
來自花剌子模的花剌子密用印度數字(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產生於印度,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而得名)編寫了《積分和方程計算法》一書,系統闡述了最早的三角函數表,並首次將代數理論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波斯人奧馬爾·海亞姆和艾卜·瓦法在方程計算理論上也頗有造詣。
在化學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在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的傳統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印度和中國的化學知識,並且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尋找點金石和研究煉丹術。
除此之外,阿拔斯王朝在醫學、物理、航海、地理、建築都達到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哈倫時代,西歐在矮子丕平的兒子查理的手中完成了史上空前絕後的統一,史稱「查理曼帝國」。地中海周圍形成了四國爭霸的局面,分別是南邊的阿拔斯王朝,西邊的後倭馬亞王朝,北邊則是查理曼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哈倫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與查理大帝結盟來牽制後倭馬亞王朝和拜佔庭帝國,查理大帝也懷有同樣的願望。於是,這一對異教國家結成了同盟。兩國互派使節進行友好訪問。據西方史料記載,查理大帝於797年和802年兩次遣使謁見哈倫。哈倫也派使臣於801年和807年進行回訪。雙方互贈禮品,以示友好和合作。查理和哈倫這一對地緣政治家不會想到,他們的子孫會在兩百多年後開啟延續千年的聖戰。
查理大帝與前來訪問的阿拔斯王朝使者
阿拔斯王朝依靠波斯貴族興盛,伯爾麥克家族頭領葉海亞飛黃騰達,不僅身居首相要職,而且以哈倫的「恩師」自居,同他的兩個兒子法德勒和賈法爾一起,獨攬大權,將哈倫撇在一邊。他們還利用職權,聚斂財富,修築宮苑,過著帝王般的生活,並豢養了一批文人墨客,為他們歌功頌德。意志堅強的哈倫對此十分忌恨,因為「哈裡發的天空中不允許有兩輪太陽」。803年,哈倫藉口賈法爾違抗他的旨意,私自同哈倫的妹妹結婚,生下兩個兒女,將賈法爾斬首。旋即,逮捕了伯爾麥克家族的重要成員,查抄了他們的全部家財,僅動產就有3,067萬第納爾。葉海亞和法德勒也被捕入獄,先後死在獄中。伯爾麥克家族從此一蹶不振。
為了避免波斯人勢力過大,此後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開始有意識地提拔社會地位低下的突厥奴隸從事各項關鍵職務。這些突厥人源自被唐帝國擊潰的東突厥和西突厥。在東西突厥被擊潰以後,一部分突厥人歸化唐朝,但仍然有一些人不願意歸化,向西遷徙。失去了自身地盤之後,跑到別人地盤上混日子很是艱辛,有些人被奴隸販子抓走成為奴隸,有些則依靠當僱傭兵謀生。這些人由於老實聽話,因此被阿拔斯王朝的貴族們大量購買或僱傭。阿巴斯王朝的第八代哈裡發穆塔西姆是一個突厥女奴之子,他登基之後深深地忌憚著當時朝廷中如日中天的波斯系貴族,於是就通過自己的母親從中亞僱傭了一批突厥戰士做自己的護衛,這就是最早期的「古拉姆」,也為之後的馬穆魯克(Mamluk,意為奴隸)奠定了基礎。
九世紀中葉以後,突厥軍事貴族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裡發。哈裡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阿拔斯王朝則陷入分裂,形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國家。與此同時,已經伊斯蘭化的突厥部落,逐漸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主角。
阿拔斯王朝的分裂
公元九世紀,在原安西都護府境內出現了一個突厥語系的喀喇汗國,並於940年改宗伊斯蘭教,中央帝國喪失控制的西域地區,開啟了血腥殘酷的伊斯蘭化進程,十三世紀蒙古帝國更是使得西域地區的伊斯蘭進程大大提速。幸好由於此前打下的牢固佛教基礎,以及佔據河西走廊的西夏將佛教奉為國教,伊斯蘭教東進的步伐受到了強有力的阻擋,未能大規模突入中原(西夏故地寧夏後來也伊斯蘭化)。
十一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建立塞爾柱帝國,並大舉入侵東羅馬帝國,引發了西方世界的十字軍東徵,歐洲人從此主動參與到一帶一路貿易中來,見識到什麼叫天外有天,其中一部分人思想上受到極大衝擊,終於逐漸走出蒙昧、閉塞、落後的狀態,為將來的文藝復興奠定基礎。十三世紀,另一支伊斯蘭化的突厥和蒙古的後裔開始大舉入侵印度,開啟了印度的伊斯蘭化進程。
宋朝形勢
印度佛教在七世紀之後進入密宗化的過程,引入婆羅門教性力派的元素,越來越向神秘化、儀式化的方向發展。密宗認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達到真實的「方便法門」。他們主張「樂空雙運」,主張放縱肉慾,藉貪染供養以悟道。密宗傳說中,嫵媚多姿的明妃,是殘暴的明王修行時必不可少的夥伴,他們歡樂滴合為一體。明妃在修行中的作用以佛經上的話來說,叫做「先以欲勾之,後令入佛智」,她以愛欲供奉那些殘暴的神魔,使之受到感化,然後再把他們引到佛的境界中來……
密宗歡喜佛
換句話說,按照密宗的觀點,商紂王搞「酒池肉林」,不是荒淫無度,而是在修煉悟道。這倒是很符合腐朽墮落的統治者的喜好,因此密宗一路向很黃很暴力的方向發展,而完全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與此同時,婆羅門教進行了大量改革,去除原先僵化腐朽的內容,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有益元素(但仍然很僵化腐朽,只不過比同樣僵化腐朽的密宗佛教更加適應印度社會),於是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內外夾攻的過程中,已經衰微的印度佛教被連根拔起。密宗曾有一支流入中國,被稱為唐密,祖庭即為西安青龍寺,唐武宗滅佛主要針對密宗,因此也被清除。唐密又有一支流入日本,成為真言宗(東密)和天台宗(臺密)。
重建的唐密祖庭西安青龍寺
(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會、日中友好真言宗協會
與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
密宗殘餘流入西藏,與本土的苯教融合成為藏傳佛教(原先松贊幹布時代流入藏地的佛教已被九世紀開始長達百年的滅佛運動消滅殆盡)。藏傳佛教和中土佛教雖然名義上都叫佛教,但其實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中土佛教的主流禪宗(少林寺既是禪宗)視喇嘛教為邪魔外道。
歌曲《阿姐鼓》唱的就是用未成年少女的皮做成的藏傳佛教法器——人皮鼓
伊斯蘭沿著「一帶一路」的貿易商路向東西兩方擴散,在西方受到基督教的抵制,在東方受到佛教的抵制。在南亞入侵了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恆河流域下遊(孟加拉),卻遭到南亞本土印度教的強烈抵制,而原本沒有強勢本土宗教的東印度群島,則基本全部綠化。龜縮在歐洲的基督教,隨著大航海運動、新航線的開闢和殖民擴張,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而藏傳佛教被清朝統治者引入蒙古。
世界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勢力範圍到此基本定型。
世界宗教分布(可點擊看大圖)
如果從文化同化的角度看,伊斯蘭教絕對是同化能力的最強者。無論什麼民族進入伊斯蘭化區域,最終都難逃被同化的命運。中國人都以華夏文明歷史上同化了入侵的蠻族而自豪,但實際上,華夏文明是以宗教寬容聞名,在三大文明當中,華夏文明的同化能力是最弱的。
蒙古人徵服中亞建立了伊爾汗國,這些蒙古人迅速伊斯蘭化,而同期元朝的蒙古人漢化速度要慢得多。伊比利亞半島被阿拉伯人佔領後,歐洲人通過持續七百年之久的「收復失地運動」奪回西班牙,又通過殘酷的宗教同化,基本是「留頭不留教,留教不留頭」,西班牙成為宗教迫害最嚴酷的地區,宗教裁判所沒事把人掛火刑柱,才實現了西班牙宗教信仰的逆轉。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
表面上看,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跡可謂「狂拽炫酷吊炸天」,相比之下玄奘西行顯得平淡無奇,但如果從文明衝突的角度分析,兩者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
王玄策雖然並沒有使得中國的勢力延伸到南亞,但是極大遏制了伊斯蘭教入侵印度的勢頭。王玄策的軍事奇蹟在篤信神靈的印度人心中,造成的影響極為深遠。雖然印度仍然是一個四分五裂的混亂世界,中華文化沒有因此對印度造成什麼影響,但在唐帝國存在的年代,皈依伊斯蘭教會遭致來自唐帝國的天朝上使的懲罰的觀念根深蒂固,伊斯蘭教來到南亞邊緣,卻再難深入。在這段時間內,婆羅門教完成了至關重要的宗教改革,進化為更為完備的印度教。當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再在南亞掀起伊斯蘭化時,遭到印度教的強力抵制。因此印度主體仍然是一個非伊斯蘭的國家。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王玄策的貢獻,可能今天的印度已經整體伊斯蘭化。
南亞宗教分布
玄奘西行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卻在不聲不響之中改變了歷史的航道。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幫助唐帝國在西域建立了勢力範圍,使得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佛教文化中心,在廣泛信仰佛教的中亞地區建立了對唐帝國的文化認同,使得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跨區域超級大國,至於是不是絕後,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未被超越。伴隨而來的跨地區文化與經濟交流,也是支持唐朝上百年強盛的重要基石。
如果沒有玄奘西行,安西都護府有可能無法建立(或者實力極大削弱),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西域與中原的交通連接十分脆弱,在無法得到西域諸國廣泛支持的情況下,唐帝國不可能在西域投送重兵。那麼在伊斯蘭教早期擴張能力最強的階段,西域可能就已經伊斯蘭化,比實際歷史提前一大截。這樣一來,在唐朝晚期至五代十國中華文明的衰弱期,伊斯蘭教就有可能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一樣趁虛而入,沿著絲綢之路以及河西走廊大舉進入中華文明的腹地。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按照伊斯蘭教比佛教強大得多的擴張和同化特性,今天的中國說不定如同波斯一樣,已經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如果中國伊斯蘭化,可就再難實現工業化,也別奢望中華民族崛起復興什麼的了。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將玄奘評為歷史上中華價值觀對外輸出貢獻最大的人物,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守護人,實屬實至名歸。
玄奘不僅是佛教大師,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守護人
玄奘西行的間接影響還包括:因為安西都護府的存在,伊斯蘭教向中亞地區的擴散遭到強力阻滯,倭馬亞王朝對外擴張的壓力主要由西歐來承受。在這一強大外來壓力下,西歐內部整合速度大大提速,漸漸有了走出「群雄爭霸」死循環的苗頭,推進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由於玄奘的貢獻,使得強盛一時的突厥勢力被從唐帝國勢力所及的範圍內清除,剩餘的突厥部族向西逃竄。正如當年漢朝強勢打壓北匈奴導致匈奴西遷,引發了西方的民族大流動,間接導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消滅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逃竄的突厥部族也對世界歷史造成了深刻影響。
突厥人的後裔——塞爾柱突厥人成為十字軍東徵的最直接誘因,而十字軍東徵是歐洲中世紀歷史最主要的推進器之一;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成為整個歐洲幾個世紀的噩夢,也成為逼迫歐洲人冒死進行海外探險引發地理大發現的重要誘因。歐洲人發現美洲,從美洲掠取資源特別是天量金銀參與到世界貿易中,相當於開啟了金手指,迎來劉慈欣所說的「技術爆炸」;中國人卻在唐朝以後心態日趨封閉,被歐洲後來居上。
今天的我們,回顧玄奘取經以及相關的一帶一路的歷史,回首過去展望將來,才能把腳下的路走得更好。
(完)
本篇為 唐僧取經系列第八篇,前文見:
【國慶特輯】「一帶一路」與帝國興衰:唐僧取經傳奇之一
【國慶專輯】帝國反擊戰背景下的玄奘出關:唐僧取經傳奇之二
【國慶特輯】玄奘心中的夢想,到底是西天取經還是帝國崛起?唐僧取經傳奇之三
【國慶特輯】玄奘成為唐帝國經營西域的定海神針:唐僧取經傳奇之四
【國慶特輯】《西遊記》與「文明的衝突」:唐僧取經傳奇之五
【國慶特輯】王玄策:雖千萬人,吾往矣!唐僧取經傳奇之六
【國慶特輯】怛羅斯之戰與安史之亂——中國與世界的轉折點:唐僧取經傳奇之七
了解更多:
悄悄告訴你一個祖傳的傳銷洗腦秘笈
名畫背後的離奇傳說之謎——「馬背上的歌黛瓦夫人」大解密!
中華文明的源頭和紅色中國的搖籃,為什麼都是延安?
以金融視角看世界: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大國衰落的輪迴又將重演?
馬雲和劉強東不約而同開始談論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厚積薄發在今朝,吳京與戰狼為何火Ⅱ
一帶一路與《戰狼》:中華覺醒的兩個符號
天使與魔鬼本是孿生兄弟——改變歷史的超級發明!
建軍大業的緣起與蔣介石亡命臺島之根源
從2017回望1927:中共軍隊的戰鬥力從何而來?
星之火可燎原:很燃!很熱血!
場景金融革命,來了!
清朝的1929年,落幕前的金融課
股災、鐵路、銀行與革命,第二堂金融課
鐵路、輪船,第三堂金融課
最終改變了世界的,是邊緣人。而不是,精英。
與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與民銀旅行
開啟一段心靈旅程
民銀旅行 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