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10時40分許,國家最高領導人來到海軍陸戰隊視察。
最高領導人指出,海軍陸戰隊是兩棲精銳作戰力量,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國家海外利益方面肩負著重要職責。
要把握海軍陸戰隊作戰運用特點規律,加快提升作戰能力,努力鍛造一支合成多能、快速反應、全域運用的精兵勁旅。
要加強所屬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融合集成,加強同其他軍兵種部隊協同配合,理順相關指揮關係、保障關係,深度融入聯合作戰體系。
在昨天《新聞聯播》的頭條畫面中,海軍陸戰隊司令員孔軍匯報了相關情況。
畫面顯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海軍司令員沈金龍、政委秦生祥在會議現場。
公開消息顯示,上將沈金龍擔任海軍司令員已經超3年。他曾任南海艦隊司令員,在2017年1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
當時,環球網曾解讀稱,在海軍歷任司令員中,除了開國將領之外,沈金龍是首位直接從艦隊司令員升任海軍司令員的海軍將領。
據報導,在沈金龍擔任南海艦隊司令員期間,也是南海島礁問題最為激烈的時候。作為守衛南海海域權益最前線的南海艦隊重任在肩,實現了南海島礁戰備巡邏常態化,同時還應對了包括美軍軍艦先後四次在南海進行的「自由航行」行動中,其中有三次美國軍艦均駛入到我擁有主權的島嶼的12海裡範圍內。中國軍艦均進行了有效識別、查證和跟蹤監視。
公開資料顯示,1957年出生的秦生祥曾任原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2012年12月,秦生祥擔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2017年9月,秦生祥任海軍政委,至今3年。
孔軍曾長期在陸軍部隊服役,曾任原南京軍區某裝甲旅旅長,原第12集團軍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2017年成為海軍陸戰隊首任司令員。
那麼,海軍陸戰隊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中國軍網曾在2018年介紹,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兵力由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岸防兵部隊等組成。
其中,海軍陸戰隊以兩棲作戰武器為基本裝備,主要遂行登陸作戰任務的海軍兵種。可單獨或配合其他軍兵種實施登陸作戰,參加海軍基地、港口、島嶼的防禦作戰及特種機動作戰等。
陸戰部隊具有反應快、機動能力強、合成度高等特點,是實施兩棲作戰的快速突擊力量。
為什麼要組建海軍陸戰隊?
微信公眾號「當代海軍」曾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
軍委高層感嘆:「海軍要有自己的登島作戰力量啊!」
1980年5月,海軍陸戰隊第一旅成立。
2017年4月,官方對外公布解放軍全軍新調整組建84個軍級單位,海軍陸戰隊是其中之一。
當時,孔軍曾介紹稱,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海軍陸戰隊調整擴編成為一支海陸空一體、攻防兼備的兩棲作戰力量,「必將在維護海洋權益、履行國際義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昨天的《新聞聯播》提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對海軍陸戰隊調整組建以來建設發展和完成任務情況給予充分肯定。
海軍陸戰隊,是海軍擔負登陸作戰任務的海軍重要兵種之一,是由諸兵力合成的兩棲作戰部隊,是國家海上威力的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兵力。
一句話:千裡奔襲,背水攻堅。
近期,解放軍在福建沿海和廣東沿海舉行了一場多兵種聯合立體渡海登陸演練。
有臺媒稱,這是解放軍首次在夜間凌晨展開登島突襲軍演,央視發布的軍演視頻是近年來大陸官方首次完整地介紹登島軍演的全部過程。
首先,偵查員將前方信息傳回指揮部,指揮員根據偵查所得信息,命令遠程火力實施打擊。隨後呼叫無人艇前出至近岸海域進行破障。
▼正在拋灑爆炸物的無人艇
說下無人艇,這款無人艇的主要作戰用途是灘頭破障,也就是專門用來對灘頭反登陸障礙、工事進行暴力拆除的無人作戰設備。
該艇靠近灘頭反登陸障礙物後,會拋射出大量的爆炸物,打掃出一條安全通道。
因為灘頭破障的危險率比較高,所以這款無人破障艇大概率是被作為一次性消耗品使用。
▼武直對敵火力點進行打擊
與此同時,武裝直升機迅速升空,以小編隊、多架次、低空突襲的攻擊方式對「敵方」岸灘據守火力實施精準拔點。
在空中和地面的火力掩護下,後續部隊快速向岸灘一線發起衝擊。
▼搶灘登陸
隨後指揮員通過指揮信息系統,將陸航、特戰、無人作戰等新質作戰力量模塊化編組至各群隊,組建聯合立體作戰單元,鞏固近岸前沿陣地,防止反撲。
▼各分隊對「敵」目標進行火力打擊
部隊迅速建立登陸場,各群隊按照作戰進程繼續向「敵方」縱深發起攻擊。各兵種密切協作,對「敵方」目標實施精準打擊,成功奪佔要點,佔領陣地。
此次演練,在武器上最大的看點就是那些無人作戰裝備。除了無人破障艇外,還展示出兩款無人車輛。
第一款無人車應該是無人偵察車,它採用輪式底盤,銀灰色塗裝,外形科幻,裝備平臺上配備有360°攝像頭,中間裝備有機槍。
▼伴隨步兵向縱深推進的無人車
第二款應該是無人彈藥輸送車,它採用履帶式底盤,外形比較簡單,主要是車頂一個儲物籃,裡面放有彈藥箱。
另外,該車還有兩根長長的條線,來接受信號。從視頻畫面來看,該車可以較好的適應坑窪不平的土路。
由此可見,中國對無人作戰平臺的應用進展巨大。其實早在2018年的第12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已展出過7種多功能無人作戰車輛。
這些無人作戰車輛,既有機炮型號,也有反裝甲作戰型號,證明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實際上是沒有問題的。
此次聯合演練中的兩種共三款無人作戰裝備,雖然擁有一定的殺傷能力,但還是體現出了非常明顯的輔助作戰特點。
無人破障艇就不用說了,兩款無人戰車目前都無法脫離步兵單獨執行作戰任務,都只是步兵的「戰力倍增器」。
這和此前亮相的四旋翼武裝無人機其實殊途同歸,一開始我軍只是想將這種四旋翼無人機作為合成旅等快反部隊的戰場偵查手段,但是後來發現這款無人機的載重量很不錯。
所以後來不僅嘗試加裝過飛彈,還加裝過35毫米榴彈發射器,十分適合城市化作戰。
我軍目前對無人作戰設備的運用,很明顯著重在後勤運輸和降低傷亡上。以往的戰爭教訓讓我軍對後勤補給非常重視,中印邊境局勢緊張後曝光的多款無人運輸機,就是例證。
目前我們還在繼續探索無人裝備新的使用場景及應用方向,也許在未來的戰場上,敵方連解放軍的真人都見不到了。
綜合來源:政知圈、央視軍事、環球網、新華社
人民網、中國軍網、當代海軍、解放軍報、鋼雨軍事等
編輯:虞兮 米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