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吃雞】SKS真能兩秒17發嗎?真相竟然是這樣】
這篇文章是在公眾號剛剛申請的時候做的,是老王認為自己做的內容中,最有營養的之一。但那時候剛剛開始嘛,人少,這些文章沒人看。所以現在就把這些文章,整理重發一下。
老王在高中時期就酷愛槍械,高考後順利考入中北大學,進入槍械專業學習,研究生考入南京理工大學,繼續學習槍械。回顧這7年,老王可謂是在「槍堆」裡走過了青春。7年的時光裡,對於槍械,老王積攢了說不完的話。《老王侃槍之槍械印象》節目不定時更新,讓老王談一談他對各國槍械的別樣「印象」。
在現代槍械中,最著名的莫過是M16和AK47了。這兩款槍械名聲太大,根本不需要老王我去介紹。同時,這兩款槍也是槍械科普中避不開的話題。AK的故事我們放在以後再說,我們先說一下M16。
在接觸M16之前,老王對M16還是有一些「印象」的。身為一個男孩,成長之路上肯定離不開射擊遊戲。而M16的小弟——M4卡賓槍一直是射擊遊戲的「主角」。黝黑的外觀、「凹凸有致」的身材,一直是我對M4,也是對M16的第一印象。
這是老王我「印象」裡的M16(M4)
但拿到M16以後,老王我不禁疑惑:怎麼和想像中得M16長得不一樣啊?顏色一點也不黑也就算了,還有點發灰白色,看上去就像劣質的塑料玩具,這還是真槍嗎?後來才知道,我接觸的這一批M16,都生產於上世界60年代,算是「高齡」槍了。有可能是日積月累,也有可能是早期處理工藝不過關,這一批的M16,就是有點發灰白的。此外,這一批M16都使用20發短彈匣,也都沒有輔助推機,其型號應該是原版的、不帶A1的M16或者是XM16E1,和我印象裡的M16和M4,外觀上還是有較大不同的。
這是我實際見到的M16
儘管外觀「磕磣」了點,但這一批M16還是以「實力」徵服了老王的心。早期的M16非常之輕,重量只有2.9kg左右,重心也很「討喜」,雖然無法像無託槍一樣把重心做到握把上,但也頗為合適。再配合2.9kg的輕盈體重、纖細的槍身,雙手握持M16時,雙手的重量很均勻,一點也不累,這和傻大黑粗重的56衝、重心非常靠前、全槍太長槍託太短的56半都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句話說來,相比於一大票蘇聯槍械而言,M16就像是一群野孩子裡的溫柔女孩,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M16比AK47更長,一般而言,槍械越長,重心越靠前,感覺更差,但M16的重心比AK47更好,槍身更纖細,十分舒適
最重要的是,這一批M16的做工都非常之好,非常的「潤」。尤其是它的槍機框,握在手裡就像是一塊玉一樣(就是油膩了點),完全沒有其他槍械槍機框扎手、粗糙的感覺。老王前前後後,一共把玩過有十幾個國家的三四十款槍械,沒有任何一支槍械,能夠在觸感上超過(最多持平)那幾支早期的M16。
M16的槍機框,手感非常之好,當然用一些小夥伴的話說,就是有包漿了
除了觸感一流,M16極佳的互換性也給老王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知道,槍械對互換性是有一定要求的。一支槍上的零部件,安裝在另一支槍上時,不應該影響槍械的正常使用。但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絕大多數的槍械,在更換零部件後,或多或少都會出點「卡滯」,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磨合」後才能正常工作,而有的質量比較糟糕的槍械,根本無法互換。但在M16上,互換性從來不是問題——老王接觸的幾支M16,它們的零件早就裝「混」得一塌糊塗了,但內部機構運動都十分「順暢」,毫無卡滯感可言。
一支較老的M16,機匣也發白了,但同樣不鏽。整個M16家族的防鏽能力都非常之好
與此同時,M16的防鏽水平也非常高。關於生鏽,老王的印象非常深。上課的時候,一支槍要過很多人的手,而大家接觸槍械時,都比較興奮,手汗也都較為嚴重。這些被多人「過手」的槍械,尤其是95步槍之前的國產槍械,如果保養稍有不慎,第二年拿出來的時候,幾乎是必鏽無疑。輕一些的只是一層浮鏽,嚴重的就直接鏽死,需要敲敲打打才能解決。這幾支作為教具的M16,過手的人非常多,而槍庫管理員老大爺並不熟悉美國槍,保養工作也做得不夠到位。但這幾支接近「60歲」、堪比大爺年齡的M16,雖然鋁製槍身表面都發灰白了,雖然塑料都已經部分老化了,甚至破損了,但就是從來沒有生鏽過。這讓你不得不感慨,美國人的材料技術,真是太先進了。
重量輕、互換性好、防鏽水平高,這些只能證明美國的材料技術過硬,並不能直接證明槍械設計水平的高低。許多讀者可能會問:M16的設計水平到底如何呢?對此,老王的看法是:設計只是一種手段,它本身是是不好去評比好壞的,但設計用心不用心是一目了然的。
就拿M16的銷子為例吧。和M16同時代的槍械,比如烏齊衝鋒鎗、G3步槍,它們的銷子都是可拔下的。在可拔下銷子的槍械中,用短粗銷(比較好安裝)的算是「有良心」的槍械了,比如烏齊衝鋒鎗就是這樣。再好一些的就像G3,在槍託上設計有銷子孔,在分解槍械的時候,可以把銷子放在孔裡,起到防丟的作用。而在M16上,它的銷軸是防松防丟的,銷子只能拔出,但無法取下,根本不存在丟銷子的風險。
M16/M4/AR15的上下機匣通過紅圈內的兩根銷子連接,分解十分容易
拔出來的後銷,圖中狀態已經是拔出來了。M16分解時,前銷不必要一定拔出,但老王比較習慣前後都拔出來
在今天看來,這種不可拆的銷子完全是「爛大街」的設計,但考慮到M16誕生的年代(60年代),這種設計可謂是「誠意滿滿」,它證明設計師是花了大心思的。同樣體現出設計師「誠意」的還有M16的彈匣釋放鈕。我們知道,彈匣固定有以AK為代表的「前卡後掛」式,和以M16為代表的「直插」式。許多人認為,直插式在更快彈匣速度、動作難度上,是要好過「前卡後掛」的。這一點,老王只是部分同意,並非全部同意。
首先,必須承認,M16更換彈匣確實比AK要簡單,更換速度快、動作簡練,不容易忙中出錯。而AK的前卡後掛式彈匣,更換需要一定的技巧,雖然也不難學,但難度還是有的。但M16更換彈匣容易,不代表所有直插式彈匣都容易。以我國的79式衝鋒鎗為例,79衝也採用直插式彈匣,也是按壓式的彈匣釋放鈕,和M16基本相同。但79衝的彈匣釋放鈕設計,離手指非常遠。右手持槍時,右手食指幾乎夠不到彈匣釋放鈕。而彈匣釋放鈕位於槍身右側,左手也非常不好夠到。因此,79衝的彈匣釋放鈕雖然和M16高度相似,但完全沒有M16的精髓,一點都不好用。
紅圈內79衝的彈匣釋放鈕,和M16很像,但形象神不似,十分尷尬
而反觀M16,它的彈匣釋放鈕,右手食指直接就能夠到,卸彈匣很方便。在安裝彈匣時,直插式彈匣不需要「前卡後掛」這個動作,動作難度較小,不易忙中出錯。但直插式彈匣,也有一個讓人尷尬的問題:容易前後插反,這個問題在79上特別明顯。我們知道,79衝是一個矩形彈匣,憑觸感不容易區分出前後,極容易插反。老王接觸的這幾支M16都使用20發矩形彈匣,因此也存在這個問題,但使用30發彎彈匣時,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M16的彈匣釋放鈕,位置合理,十分舒服,其設計被諸多槍械繼承,AR的人機確實一流啊
因此,我們並不能說直插彈匣就是好,只是M16的直插彈匣和彈匣釋放鈕設計優良而已。此外,對於M16的空倉掛機釋放鈕,雖然如今的網絡上,把M16的空掛釋放鈕「捧上了天」,但老王也覺得它也有所缺陷。
不可否認,M16的空倉掛機釋放鈕在總評上是很合理的,裝完彈匣順便按一下就能讓槍機組復位,動作快捷、準確、合理,符合人的操作習慣。但問題在於,對於81步槍、95-1步槍而言,它們的拉機柄是隨動的,一旦空掛,拉機柄停在後方,比較「扎眼」,一眼就能看出空倉掛機了。而M16的拉機柄是不隨動的,空倉掛機時並不顯眼。右手持槍時,人眼又看不到拋殼窗,無法判斷掛機與否,只能去看空掛釋放鈕是否被「翹起」了。但空掛釋放鈕很小,是否翹起很不顯眼。因此,雖然M16的空掛釋放鈕有很多優點,但也有一點缺點,算是瑕不掩瑜吧。
空掛的81-1,空倉掛機時很明顯
空掛的M16,這支槍是解剖槍,從左側還能觀察到掛機,但在正常M16上就無能為力了
說了M16這麼多優點,我們再說一下它的缺點。M16的拉機柄完全是一個「坑爹」設計。這個拉機柄位於機匣頂端,在當年「僅此一家」,十分有特點,但也很不好用。第一,這個拉機柄很不好拉。由於拉機柄位於機匣頂端,射手抵肩時,拉機柄就貼在射手的臉前。用手拉拉機柄時,射手必須先把臉挪開,比較礙事。第二,一旦M16發生炸膛,這個較為單薄的不隨動拉機柄,會不會被「炸飛」,「變身」成為一個高速彈片呢?拉機柄後面就是射手的臉啊!
紅圈內的發亮物體為M16的拉機柄,位置十分不合理
拉開的拉機柄,射手此時必須把臉閃開,否則拉拉機柄的手就有可能碰臉上了
雖然這個射手的射擊動作較為詭異,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使用M16射擊時,射手臉部離拉機柄非常近。如今,新老M16/M4/AR15都「繼承」了這個毛病,果然缺點20年後就會變成習慣
但虧得M16的空倉掛機釋放鈕設計合理,及時「救場」。射手換好彈匣後,要解除空倉掛機時,都會去按空掛釋放鈕,基本上沒人去拉拉機柄,極大地降低了拉機柄的使用頻率,使得問題不那麼凸出。但這並不能「掩飾」拉機柄的缺陷。斯通納(M16設計師)在後來設計AR18步槍時,完完全全拋棄了M16的拉機柄結構,可見這個拉機柄也不受設計師「待見」,屬於「爹不親娘不愛」的設計。但不知為何,各種「AR15改」槍械也就算了,如今全新設計的SIG MPX衝鋒鎗上,又把這個拉機柄「繼承」下來了,真不知道怎麼想的。
AR18步槍的拉機柄。老王不認為AR18的拉機柄就高明,但只是M16的太差勁
此外,儘管M16有很多很有想法的設計,比如它的氣吹式導氣方式,比如不存在翻轉力矩的內活塞,拋開「堪用」與否,至少都是很大膽、很有想法的設計。但是,M16根本不去解決迴轉閉鎖槍械,最應該解決的楔緊問題(會加劇摩擦、降低可靠性)。當然,不重視楔緊問題並不是M16一把槍的「習慣」,而是整個美國槍械的「光榮傳統」,美國的M60機槍、M14步槍都選擇性無視楔緊問題。當AUG、AK47、FN FNC、FN Minimi、FN F2000、SIG MPX、95式、09軍霰、塔沃爾等各國槍械為解決或減輕楔緊問題「各顯神通」時,M16完全不為所動,即使是本世紀初出推出的M16A4,也完完全全無視楔緊。
熟悉SIG MPX衝鋒鎗的觀眾都知道,按下MPX的槍機,鬆手後,槍機會在彈簧作用下彈回,槍機與機框之間的彈簧就是為了減輕楔緊而設計的
也許是M16對自己的材料和加工比較自信吧,但自信與否是一回事,槍械的可靠性則是另一回事。M16步槍、M60機槍「屢禁不止」的可靠性問題完完全全證明了無視楔緊的後果。老王也十分好奇,M16能享受美國帶來的世界一流的加工和材料,為何就不肯在楔緊問題上多做一點探索呢?如果楔緊問題解決,M16的可靠性能立馬上升一個臺階。要知道,M16本就是一款除了可靠性,其他性能(在當時)都幾乎完美的槍械。如果它解決了楔緊問題,憑藉它全世界第一支大規模裝備的小口徑步槍的歷史地位,再加上完美性能,槍械舞臺上,早就不會有其他槍械的「事」了。可為何,M16就偏偏就沒能邁出這一步呢?
AUG的制轉卡鐵,這個怪異的卡鐵是為了解決楔緊問題而設計的
可惜歷史不容我假設,M16就是這樣,它至今都不去解決楔緊問題,但這並不能阻止M16成為名槍,得到世界範圍內的接受。有句話說得好,比別人多走一步是天才,多走兩步是傻子。欲速則不達,我們不能期待M16解決所有問題。對於M16,老王我有無盡的喜愛,它有這麼多的好,世界兩大名槍之一當之無愧。但對於M16,老王我也有說不盡的恨,恨設計師不思進取,不去解決楔緊,也恨它錯過了歷史的大好時機。一個人的缺點來自他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偉大卻屬於自己。M16已經足夠優秀,他的設計者已經足夠高明,而我這個60年後的路人,又做什麼感嘆呢?(全文完)
精♂選♂評♂論
看看小夥伴們的精彩評論
@高XX語 短管的AR上,比方說M4CQBR,在安裝消音器時會容易出現射擊時拉機柄處漏氣的問題,個人猜測原因是因為氣吹式的AR本身火藥燃氣會漏進機匣一部分,拉機柄處閉氣又不嚴,而加裝消音器後則阻滯了氣體從槍口排除而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有很多使用短AR的單位選擇改裝拉機柄,牛x的單位則直接買416
@Han XX ng 高中化學知識:鋁在空氣中與氧氣接觸,鋁會與氧氣反應生成緻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鋁的進一步氧化。這是m16難鏽的一個一個先天性優勢。但反過來說,老的一角硬幣和分幣,也是鋁製的,不少也鏽得一塌糊塗,足可見當年美帝的材料學水平。
還有m16零件的加工公差較小,個人覺得設計與結構所限,不得不提高加工精度,設計思路不同,產品也就不一樣,m16零件精度高當然也是那個時代美帝強大的工業基礎的一個體現。機械上的互換性我目前學下來,感覺更多的是夠用就好,更高的加工精度,意味著更高的加工成本和更多的加工工時,性能指標滿足的前提下,當然是精度等級越低越好。
@達叔 關鍵在於,AR槍機框純受上機匣約束,結構上沒有槍機框導軌、導槽或者導杆之類。這樣的優點是圓柱套圓柱,生產起來太方便快速了,零件互換性也好。
但是,注意AR機匣是鋁材。鋼-鋼之間,或者鋼-塑料之間的摩擦,和鋼-鋁之間差別是很大的。純圓柱之間同心滑動還好,薄弱點是那個導柱部分。
不過現代AR改進,塗層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只是機匣,槍機框表面處理也是日新月異。硼化鎳(NiB)、含鎳特氟龍(NP3和其他Ni-Teflon)等等都很流行。或者,按照使用規範,勤上油。AR是一支不怕髒,但是怕「幹」的槍。勤加槍油就能歡快可靠的運行。
如果你對槍械評測類的文章感興趣,歡迎購買《兵器知識》雜誌,老王的《十槍談》系列自2018年第9期以來就一直在連載哦,《槍械基礎知識》系列已經在《兵器知識》全部刊出。
目前《十槍談》第一談FN FNC步槍應該正好可以買到。